滕王閣——千年名樓,千古駢文,千載詩文,還有1000年的嘆息

王勃《滕王閣》詩賞析

王勃猶如一株曇花,驚豔了初唐,為盛唐“佈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鄭振鐸語),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一段曠世傳奇和一個千古遺憾。

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至今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王勃的賦、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駢文寫就的鴻篇鉅製《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3200餘字。千古駢文《滕王閣序》717個字,卻創造了40幾個成語,令人歎為觀止,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傳唱了1300餘年至今不衰。

《滕王閣序》著實精彩,序後的《滕王閣》詩也非同一般。

滕王閣——千年名樓,千古駢文,千載詩文,還有1000年的嘆息

滕王閣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原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贛江之濱。滕王李元嬰驕奢淫逸,政治上沒有建樹,但頗具藝術才情,精通歌舞,擅畫蝴蝶。滕王修建滕王閣,純粹是為了歌舞享樂。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看望父親,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逢都督閻伯輿重修滕王閣舉行盛大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七言古詩,即《滕王閣》詩。

滕王閣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一直矗立在贛江北岸,俯視著江中的沙洲,而昔日達官貴人們穿戴琳琅玉佩,乘坐鸞鈴鳴響的車馬趕到滕王閣上舉辦歌舞宴會的繁華場面卻一去不復返了。首句寫空間,次句寫時間,首句興致勃勃,次句意興闌珊,寥寥兩句概括全詩主題。滕王閣的壯闊始終如一,人世卻盛衰無常,任誰都心生感慨。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的意思是早晨畫棟上掠過南浦飄飛的彩雲,傍晚珠簾捲起西山如絲的微雨。這兩句緊承第二句,書寫沒有繁華盛宴的滕王閣的寂寞,富麗堂皇的“畫棟”、“珠簾”因飛雲、卷雨而見冷落。朦朧的美感襯托了周邊環境的優雅,而云和雨則烘托了滕王閣的巍峨遼遠。

滕王閣——千年名樓,千古駢文,千載詩文,還有1000年的嘆息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從空間和時間上表現自然界的萬物不停地更替變化。悠閒的雲彩倒映在潭水中,每天無拘無束地漂浮著,斗轉星移,四季景物不斷地更替交換,不知不覺中度過無數個春秋。雲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雲影又落在潭中,天地融匯,空間感十足;“日悠悠”則輕易地把空間轉為時間,“幾度秋”又把時間延長,從一天又一天拉伸為經年累月。這兩句,真的是流麗中飽含深靜,婉約中悄然奔放。歲月飛逝,人世變遷,物是人非,詩人內心充盈的滄桑感能感染每一個讀者。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表達出詩人對於歲月流逝的傷感與落寞。往昔滕王閣中悠閒自得的滕王如今在哪裡呢?只有那欄杆外滔滔不絕的江水空自奔流向遠方。

回看第二句,遙想滕王閣當年的豪華繁盛,佩玉鳴鸞,然歌舞已罷,繁華盡去;再看三、四句,簾棟蕭條,雲雨往來;細品五、六句,時空交替,斗轉星移;於是理解第七句“帝子今何在”的詰問和第八句江水永流的感慨。

《滕王閣》詩風格秀麗,言辭華美,寓情於景,情感充沛,在空間、時間雙重維度下吟詠滕王閣,俯仰自在,筆力蒼勁,雖五十六字,卻有千萬言之勢。無論是歲月易逝的感懷,還是物是人非的喟嘆,均語意縱橫,感慨遙深,氣度高遠,境界宏大,與千古駢文《滕王閣序》雙璧同輝,相得益彰。

滕王閣——千年名樓,千古駢文,千載詩文,還有1000年的嘆息

關於《滕王閣》詩,另有一則軼事。

相傳當年王勃一氣呵成寫就《滕王閣序》,又寫下了《滕王閣》詩,但最後一句空著一個字未寫,只留下“檻外長江 自流”六個字就騎馬走了。宴會上的賓客,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獨”字,閻伯輿都覺得不對,便派人去追王勃,請他補上。

派去的人趕到驛館,王勃的隨從對來人說:“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隨便寫了。”閻伯輿知道後說:“人才難得”,便包好千兩銀子,親自率領文人們到驛館來見王勃。

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地問:“我不是把字都寫全了嗎?”大家都說:“那裡有個空(kòng)字啊!”王勃說:“對呀!就是‘空’(kōng)字,‘檻外長江空自流’嘛!”眾人恍然大悟,連連稱讚:“絕妙!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