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千年名楼,千古骈文,千载诗文,还有1000年的叹息

王勃《滕王阁》诗赏析

王勃犹如一株昙花,惊艳了初唐,为盛唐“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郑振铎语),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一段旷世传奇和一个千古遗憾。

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王勃的赋、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骈文写就的鸿篇巨制《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3200余字。千古骈文《滕王阁序》717个字,却创造了40几个成语,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传唱了1300余年至今不衰。

《滕王阁序》着实精彩,序后的《滕王阁》诗也非同一般。

滕王阁——千年名楼,千古骈文,千载诗文,还有1000年的叹息

滕王阁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滕王李元婴骄奢淫逸,政治上没有建树,但颇具艺术才情,精通歌舞,擅画蝴蝶。滕王修建滕王阁,纯粹是为了歌舞享乐。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逢都督阎伯舆重修滕王阁举行盛大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七言古诗,即《滕王阁》诗。

滕王阁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一直矗立在赣江北岸,俯视着江中的沙洲,而昔日达官贵人们穿戴琳琅玉佩,乘坐鸾铃鸣响的车马赶到滕王阁上举办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却一去不复返了。首句写空间,次句写时间,首句兴致勃勃,次句意兴阑珊,寥寥两句概括全诗主题。滕王阁的壮阔始终如一,人世却盛衰无常,任谁都心生感慨。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意思是早晨画栋上掠过南浦飘飞的彩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如丝的微雨。这两句紧承第二句,书写没有繁华盛宴的滕王阁的寂寞,富丽堂皇的“画栋”、“珠帘”因飞云、卷雨而见冷落。朦胧的美感衬托了周边环境的优雅,而云和雨则烘托了滕王阁的巍峨辽远。

滕王阁——千年名楼,千古骈文,千载诗文,还有1000年的叹息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然界的万物不停地更替变化。悠闲的云彩倒映在潭水中,每天无拘无束地漂浮着,斗转星移,四季景物不断地更替交换,不知不觉中度过无数个春秋。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云影又落在潭中,天地融汇,空间感十足;“日悠悠”则轻易地把空间转为时间,“几度秋”又把时间延长,从一天又一天拉伸为经年累月。这两句,真的是流丽中饱含深静,婉约中悄然奔放。岁月飞逝,人世变迁,物是人非,诗人内心充盈的沧桑感能感染每一个读者。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表达出诗人对于岁月流逝的伤感与落寞。往昔滕王阁中悠闲自得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滔滔不绝的江水空自奔流向远方。

回看第二句,遥想滕王阁当年的豪华繁盛,佩玉鸣鸾,然歌舞已罢,繁华尽去;再看三、四句,帘栋萧条,云雨往来;细品五、六句,时空交替,斗转星移;于是理解第七句“帝子今何在”的诘问和第八句江水永流的感慨。

《滕王阁》诗风格秀丽,言辞华美,寓情于景,情感充沛,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下吟咏滕王阁,俯仰自在,笔力苍劲,虽五十六字,却有千万言之势。无论是岁月易逝的感怀,还是物是人非的喟叹,均语意纵横,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千古骈文《滕王阁序》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千年名楼,千古骈文,千载诗文,还有1000年的叹息

关于《滕王阁》诗,另有一则轶事。

相传当年王勃一气呵成写就《滕王阁序》,又写下了《滕王阁》诗,但最后一句空着一个字未写,只留下“槛外长江 自流”六个字就骑马走了。宴会上的宾客,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便派人去追王勃,请他补上。

派去的人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人才难得”,便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们到驿馆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里有个空(kòng)字啊!”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恍然大悟,连连称赞:“绝妙!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