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伊始,一些创业公司出现降薪情况,你怎么看?

职业农民蒋大叔


疫情过后企业降薪有以下情况。首先,如果企业经营确实受到疫情冲击给予员工降薪可以理解,但必须与员工发表或工会组织协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否则涉嫌违反劳动法。企业降薪使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增大。本次波及全国的疫情会导致部分行业洗牌调整这正是一些人才跳槽的机会,试想你不降薪他还想走呢何况是降薪?


sunmu十一郎


疫情之下,为了熬过去,已有多家企业员工薪资被打折。2020第一波降薪潮来袭,接下来还会有一波接一波……

对于降薪,有的网友觉得公司赚钱时不提加薪,遇一点困难就降薪,要罢工;也的网友表示可以理解,愿与公司一起扛过这个难过。这得从公司和个人两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一家公司当经营出现困境时必然要想方设法改变。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时,通过扩大营业增加利润显然不太容易,也就是开源这条路被堵死了,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节流。人力资源在公司经营正常时创造财富,但公司经营业务收缩的情况下,无疑会产生人力过剩,这部分多出来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包袱。那么选择裁员降薪就成为必然。企业家不是慈善家,而是资本家,即便有的企业家号称慈善家,那也是先成为资本家之后再带上慈善家的高帽。法律不能约束,道德也不能捆绑。

作为公司员工需要坦然面对,任何的抱怨都是徒劳,。公司员工是双向选择,公司裁员与员工跳槽一样正常,薪资标准就是公司与员工之间劳动买卖关系的价格,可以加薪也就能降薪,不过不能违背劳动合同。

疫情让现金流不足的小企业首当其冲,现在大企业也扛不住了。出现这类状况其根源是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去产能去杠杆的大环境,疫情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便不出现疫情,这些公司日子也同样不好过。裁员减薪看来不可避免了。


星城老谈


复工伊始,一些创业公司出现降薪情况,你怎么看?

初创公司或者小厂,还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倒闭,还能开工就算万幸了。

2月10日开始复工之后,很多地方需要申报才能复工,看到泸州的那张8个章子才能复工的申报表了吗?前几天一些企业难以复工,是因为擅自复工是要被处罚的,而且有的地方规定,复工之后出现感染,全部在场的员工都要被隔离,费用由公司自行承担,谁敢擅自复工呢?

最近几天,也有复工造成公司全部办公人员被隔离的事件。

但现在,全国形势开始好转。深圳现在可以先复工,再申报!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昨天下午,钟南山院士在会议上海建议专家团摘下口罩,他自己先摘下了,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对于一些小微企业,工厂,肯定会受到影响的,没有销售,没有业绩,没有完成订单,可能只有最基本的工资了。老板也不容易,员工也不容易,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自救,更需要相关部门有一些政策支持,如推迟还贷,推迟交租等。

当然,现在我还没到什么政策落实下来,银行的贷款,交租等,没有看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家在这个艰难时刻,需要抱团取暖,如果还是要涨薪,又没有业务,那么,公司也能经营不下去了,工作也怕保不住了。

当然,有条件的公司,实力雄厚的公司,也可以不降薪,一起渡过难关!

自己在家的空闲时间,也可以做点副业,如直播,视频,自媒体,还可以赚钱生活费,如果你做得好,远远超过你的工资,不信,你可以试试。

希望疫情赶紧结束!赶紧复工吧,我们已经申报,希望下周正常上班!加油!

深知精准营销创始人CEO 蒋军

提供互联网精准营销策划,品牌超级IP构建,场景化产品策划,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社群营销运营,资源导入及项目落地,急功急利做品牌,快速实现销售转化裂变。加入蒋老师极速转化成交圈,2020,共创爆力成交红利,实现直播时代新的财富梦想。


蒋军


创业公司相对来说资金状况会比较紧张,抗风险能力弱,遇到像疫情这样的风波,收入减少,资金周转压力大,对员工作出暂时减薪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公司的资金能够保证运转这是第一位的事情,不然就谈不上后续发展的可能了。员工如果是选择和公司共进退的话应该要理解老板的难处,特殊时期,一起勒紧裤腰带,期望能熬过低谷,共谋发展。这就好比一个双职工三口之家每月有固定支出,三餐都有鱼肉,但是突然爸爸失业了,只剩下妈妈挣工资,爸爸找新的工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家庭收入减半的情况下,一般家庭的做法都是减少开支,先喝喝粥啊,少吃几顿大餐,尽力为爸爸找到新的工作留出转圜时间,而不是动用存款,补上爸爸工资收入部分,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样的话,一方面不可持续,另一方面,父母双方都会陷入“坐吃山空”的焦虑中,对工作生活都有负面影响,家庭的收支也会继续恶化。

总之,困难都是暂时的,希望受到疫情影响的员工和企业都能互相理解,挺过去,收获后面的彩虹。


看我理财


——不废话 不搬砖 讲事实 摆道理——

从公司角度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1. 现金流压力大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现金流储备都不会超过3个月再加上错过了一年中可能生意最好的月份之一,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

2. 固定成本高

创业公司一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且固定成本较高,而薪酬支出又往往是固定成本里面占比最大的。所以,降低薪酬开支一定是公司降低固定成本最容易的处理方式。

最近的新闻可以看到,像北京K歌之王和新潮传媒这样的公司也纷纷宣布了裁员计划。公司如果还在降薪,那说明,虽然是困难一点,但公司还愿意带着员工去共克时艰,而不是一裁了之。

所以这时候我们更要和公司站在一起,尽快让公司回到正轨,这是符合公司和员工共同利益的。(完)

扩展阅读: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95140842211246343/


冻品汇袁昌昊


复工后创业公司出现降薪情况,在最艰难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勇气公司上下意志力一致,才能使企业正常运转下去。

企业不裁员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员工休息时间,调整员工工资为基本生活保障公司已经做得很好了。

高层降薪或者不要工资,管理层降薪,员工降薪,只是暂时的,困难时期需要各让一步,如果你嫌弃公司减免你工资了心理委屈了可以走人。

有时候我们不能太冲动了,毕竟当前环境下能给你发工资,还能按时发工资的企业还是够可以的了。企业都维持不下去了,那只能关门停业了。

复工面对的风险巨大,万一员工出现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会导致公司不能正常运转。公司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时候,能暂时妥协解决先放下自己的脾气。

我是崔幽幽,谢谢题主的问题,有不同看法可以下方留言谢谢。



崔幽幽


创业公司在这个时候选择降薪,我认为无可厚非。

1.既然是创业公司,那肯定在疫情期间,是困难重重的,降薪肯定是为了公司能活着。活下去,这三个字永远是公司老板的第一需求!

2.不管怎样,员工从职业素养讲,在这种危机当头,应该理解并支持公司的一切合理举措。降员工的薪并不是炒员工的鱿鱼,只要后期公司回暖了,补上这部分降下去的薪酬,那这个老板还是值得继续跟随的。

3.公司不是老板一个人,是公司职员大家的。倾巢之下,哪有完卵。职员这个时候应该给公司老板加油打气,熬过去了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光。如果现在落井下石,对老板施加压力,那公司岂不是更危险?!

4.但也警告那些并不困难的创业公司,别趁机耍流氓,借由这场病毒,来谋取自己的最大资本利益!



陈格方


应该来说这是一种态度,企业用工的态度和员工对公司归属感的态度。

目前私企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开源而内耗过大,这更体现于人数超过150人以上的企业当中,相信这样规模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里也不少。因为人数过了150人,必须得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去进行管理、用企业文化去影响,而非人情。

终于,我也成为被降薪的大众之一了,但我采取的态度是给予理解

我们的降薪标准分为三个比例,而我被分在中间那个档次上。说心里话,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每个员工做出一点的贡献也是情理之中,人情冷暖,有来有往,站在公司的角度也是同样,一直以来提供给我们的平台,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薪资、晋升机会,它就是我们主足于社会的生存根源。

只不过说公司采取降薪制度,如果能够通过民调这样的方式会更为人性化一些。

我也相信有很多员工会在网上群里民调的过程当中主动接受降薪的政策,这样对比被降薪的方式,可能会更为妥帖一些。

每个公司都有战斗在一线的冲锋斗士,我所在的单位也不例外,疫情发生期间很多同事主动请缨,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战斗在一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借此机会将公司的品牌传播出去,这是非常正能量的一件事情。

况且公司以一种,把员工降薪的薪资整合起来,作为一种奖励“逆行者”基金,让我们未参与在疫情一线战斗的员工,同样感受到自己也是在做了一份贡献。

的确,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我们都一直在喊着加油,那是在期盼着别人努力加油 ,

而从自身来说,加油,也是要改变自己,至少改变自己的眼光,参与一点奉献。因此非常时期内的降薪这点事情来说,我认为这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关注我,我是菜神v5。


菜神V5


2019年已经是过去十年最好的一年了,很多民企已经是挣扎在生死线上,加上最近的疫情黑天鹅,会有大量企业活不过今年春天。2019年很可能还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加上今年七百多万毕业生马上毕业找工作,今年估计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的情况,不裁员就是好企业了,企业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员工也才有饭吃,因此建议员工和企业彼此体谅 共度难关。



狼嚎营长


复工后,针对创业公司降薪,我的观念如下.

1:如果创业已有一段时间,并且效益一直不错,在这种情况下降薪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2:如果其在创业期间一直是属亏损状态,那降薪也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进行的,作为职员的我们可自行考虑去留问题!

3:无论公司之前运营情况怎样!如老板在执行降薪之前有通过会议或文件通告的方式已告知降薪的原由,这种情况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总知疫情过后,对于那些原本资金不雄厚的创业性的公司真的是雪上加霜,能正常开工运作已不易,有多少已经悄悄的倒下!在此情况下,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