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忽而今秋


孝衣孝布是可以直接带回家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我认为是因为现在生活普遍比较富裕,至少也是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孝衣孝布对现在的人没有多大用处。

现在的年轻人看到那些孝衣孝布,就与去世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心存忌讳和害怕,想赶快脱手,可又不懂传统的丧葬文化,拿回家觉得不适合,扔掉了又怕触犯老规矩,左右为难。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也证明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才处于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

过去农村办完丧事后,对孝衣孝布的处理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一些规矩显得特别“小气”,可能与旧时老百姓普遍贫穷有关。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过去农村在这方面的相关习俗。由于我国百里不同俗,我所介绍的不一定与读者家乡的习俗相同,那你就姑且作为一种民俗知识来了解。

过去孝衣孝布发放规矩

孝衣包括衣、裤、鞋帽,也就是说穿戴一身白布(喜丧,如九十岁以上有的地为红布)。老人去世后,一般只有参加丧事的晚辈才穿孝衣,有的地方是三服以内,有的地方是五服以内,还有的地方是八服以内,其包括女儿女婿、侄女侄女婿及他们的儿女等。这与家族内部定下的规矩有很大关系,也与地方风俗有关。其它的晚辈,如比去世老人年纪小的平辈近亲发孝布,比去世老人辈分高的近亲,或者是平辈且年纪要大的,是不可以发孝布的。扶柩(抬灵枢)的人每人要发一块孝布(不受辈分和年龄限制)。孝布在丧事结束后,都是自行处理,孝衣则由孝家收回存放,三年内的清明前“挂畲”(祭坟)之日,孝家依然要穿孝服,此为守孝三年之意。三年后称为“挂清”,就不用穿了。对孝服的处理各地有差异,有的地方把孝服放在箱子底收起来,有的地方办完丧事就拆掉做鞋子、内裤、布袋子、抺布或拖把等。

旧时农村人家借孝衣习俗

中国南方有的地方旧时有借孝衣的习惯,如湖南的湘中地区农村就是如此。这些地方的人家办完丧事后,孝衣一般不作处理,而是收起来放在箱子里,或者专门的布包裹里。如村里再有老人去世,一般就相互借用。这种情况与农家的桌子、凳子和碗筷一样,平时有红白喜事邻里间相互借用。这习俗可能与旧时的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那时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对衣食之物特别珍惜。比如,旧时老人去世后,除了穿着入土的衣服外,一般只象征性地烧一到两套,其它的衣服还得留给活着的后人继续穿,有的家庭一件衣服三代人穿,直到破烂得不能再穿为止,而破布还要用来做鞋子,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如今,老人去世后,按传统习俗,除了留几件衣服放着做纪念外,要全部烧掉,或者是扔掉,没有人肯穿这种衣服了。这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往往能改变一些旧的习俗。现在的人不穿去世者的衣服是因为不缺穿,工业发达了,各种衣服多的是,又好又便宜,而过去的人则是没衣服穿,太穷了,每添置一件衣服都不容易。

旧时对孝布的理解和处理

由于旧时布料很珍贵,那时的人是舍不得把孝布扔掉,也舍不得烧毁,由此还衍生出了一些玄乎的说法。过去到办丧事现场的人,只要是符合发孝布的人,都要发,不能遗漏,否则得不到孝布的人就会生气,甚至认为是孝家瞧不起人。孝布的一头缝了帽子,大多戴在头上,将老人送到墓地后要立即扯下,并将帽子撕开,将孝布卷起来。没有穿孝服习俗的地方,戴孝布的孝家则要把孝布卷在头上。按民间说法,孝布可辟邪,一定得拿回家里,也有的说把孝布拿回家,去世的老人才会保佑戴孝人以后不出事,等等。我想,这些都是民间编造的迷信说法,主要那时的布太珍贵,拿回家里用处很多的缘故。

过去,在一些农村,也一些不懂事的小孩把孝布随手扔掉,扔在自己的地头上倒不要紧,如果是扔到别人的地头上,包括山、田地、院内外,这是犯忌讳,别人知道是谁扔的会来找麻烦。因此,旧时的孝布是不能随便乱扔。

现在民间对孝布发放改革后,怎么处理有了新变化

也许是现在的人很感觉到年轻人对孝布的恐怖和尴尬心情,也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管什么传统习俗,不喜欢的东西随手就扔掉了,造成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再说孝布对现在的人确实没有实用性了,因此,发孝布就悄然进行了改革。放孝布改革最先是城镇居民,后来影响到了农村。这种改革总共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是与去世老人的很亲晚辈,可戴可不戴孝的人,不再发孝布,而是发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或香皂),客气的孝家外带一包香烟,后来发展到凡是来参加吊丧的人每人发一份,扶枢的人也不再发孝布,也是发毛巾肥皂。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也许有人认为毛巾和一块肥皂还是太麻烦了,还可以便简便些,于是就有人开始发小红包,金额与毛巾和肥皂价钱大体相当,直到今天很多地方已采用了这种办法。

这样,人们就不用为处理孝布而操心了。至于一些非发孝衣孝布不可的人,如何处理掉好,现在习俗变化也很大,只要不触犯地方人的忌讳,不影响别人的心情和感受,怎么处理都行。

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是常动不息的,民俗文化中的丧葬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关山听风


我经常回农村老家参加丧事酒席。

很久以前我年轻的时候,参加長辈们的丧事之后,从火葬场及𦻒地回来,首先就要把孝帽和孝衣拆掉。办丧事的人家,对大批的孝衣缝制的非常简单,只是寥寥数针就行了,因为只要临时穿戴几个小时,不需要太合体、美观、结实、耐穿。俗话说:丑孝、陋衣,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孝衣三下二下就可以拆成寛一米五、长二米二的白布,二口子的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倣一个棉被里子!这都是丧家办事时设计好的,我们家以前所有的棉被子,都是这样做成的。孝帽子是用一小方块白布,用一根线连接四个角儿做成的,拆开以后当笼布蒸馒头,也不会浪费。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孝帽子改为一块白色的毛巾,孝衣变換成了一块白色的大浴巾,披在身上就可以,连简单地缝一缝也省掉了。参加完丧礼的人们,叠叠折好,帶回家里当作毛巾、浴巾或者夏天的小毛巾被子,也算物尽其用!那一双白色的网球鞋,可以去公园跑步或者跳广场舞用。

最近几年去农村参加丧礼酒席,因为都是平辈和免辈人故去,定过账后,就只发一朵小白花别在左臂上,再发一个白手帕,留作擦眼泪使用。

无论是比我年长或年幼的親朋好友邻居的葬礼,我都踊跃参与,因为父親在临故的时候告诫我:无论是谁去世了,只要相识,都要去烧纸,祭奠别人的同时,就是为自己的长寿健康而积福!











九天老妪下凡尘


从小长这么大,我一共经历过三次农村举办的丧事,每次都去参加了。第一次9岁时姥爷去世,那时候傻乎乎的只想着偷吃桌子上的上供的丧葬麸子馒头。妈妈让我哭姥爷,我不哭,要馒头吃,穿一身孝服的妈妈在我屁股上很拧了一把,这才哭了出来。

第二次是我上班了,奶奶去世,我赶回来,人已经包好预备出发去火葬场火化,天太热了,不能久搁。孝服都没来得及穿,就急匆匆磕了三个头。前年89岁大姨夫去世,我们已经不在穿孝服。只是象征性的每人发了两米白布。用别针在胳膊上带了一圈黑布表示哀悼。丧事办完,白布就由母亲拿回家了。



孝布用途一,做鞋底,缝补被里,做笼布用。

至于孝服和这些白布的处理我是知道一些的。小时候在农村,布票紧张,白布都是纯棉老粗布,哪舍得扔,穷人家也顾不得那莫多忌讳,都是物尽其用,小块的孝帽子,缝补了当了棉被被里,纳了鞋底。稍微大一点的衣服裤子拆开在缝起来,做成盖馒头的笼布。做豆腐的替布。

孝布用途二做面袋子,药袋子。

有次我看到舅妈还根据尺寸大小,把它做成面袋子。农村人都是自己家推磨磨面吃。装白面的面袋子都是纯棉布做的。袋子口用布头缝上两根白绳子。写上当家人的大名。大家在排队去磨坊推磨的时候主家就不会给装错了袋子和面。

结婚后,我有次去给九十八岁的老婆婆抓中药。婆婆拿出十几个一尺多的白布袋子。说上次抓药老中医少要钱了,让我捎给村里老中医答谢。我纳闷这是干啥?去了才知道,老中医是那这些透气性好的白布袋子装一些名贵草药。悬挂在梁顶,通风干燥用。这些白布袋子就是用她以前集赞的零散孝布做的。

还有邻居大婶说大方的本家给的孝布一块两米多。攒多了好几块可以拼成棉被套子,当棉被里用,她闺女出嫁说多做几床棉被当嫁妆,我总觉得别扭,这当娘的心真大,你说闺女出嫁用这种布做棉被里,真的好吗?


你们那里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服是怎么处理的?有和我说的一样的吗?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艳阳之美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村哥小凡


十里不同俗,且看我们闽西农村是如何处理孝衣孝布的:

我们的村子位于闽赣边区,虽说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同,但同一个地区的丧葬文化大抵还是差不离的。题主是参加完丧事白席,可以确定的是题主是作为客人的身份参与白事的。根据我们当地的习俗,可以分为以下2种情况:

1、直系亲属披麻戴孝,送殡后孝衣归还主家

举个实例:当年我奶奶去世,姑姑前来吊孝。姑姑是奶奶(逝者)的女儿,自然需要披麻戴孝,扶棺送殡的。当然,孝衣都是由我们家准备的。当丧事结束后,这些孝衣由我们家收回(往往由亡者老婆、儿媳、女儿等女眷洗干净晾干后收起来)。

2、旁系亲属、邻居及朋友只领孝布,送殡后自行处理

作为逝者的普通亲朋好友,是没有必要披麻戴孝的。这种情况一般由主家送一块孝布(以前是白色麻布,现在多数用毛巾代替),送殡的时候系在手臂上就好了。送殡结束后,孝布就归送殡的客人所有,至于怎么处理,自然看自己的心情了。总结前人的几种做法:

(1)送殡后把孝布带回自己家。这种情况多是喜丧,觉得逝者福缘深厚,有托福的意思。当然,带回家后也分两种,一种是带回家就当做普通毛巾用;一种是带回家存起来,以后家里老人仙逝后可以发给客人(以前这种做法很普遍,现在大家都富裕了,这种做法越来越罕见)

(2)送殡后把孝布扔了。我想这种情况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多,肯定是因为逝者不是高龄自然死亡,例如意外、病故等。不过,扔孝布的时候一定不能当着逝者家人的面,不然会被认为是挑衅、以后不想来往的意思。

综上,如果依据我们当地的丧葬习俗的话,题主是完全可以把孝布带回家的。


以上是一点根据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给出的答案,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期待您的关注。

一点三农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庄晋州人,在我们这里,孝衣孝布都是直接带回家的,只不过带回家后,怎么处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了。


以前我们这里的孝衣孝布,都是用的纯棉线的白布,那时人们都会把孝衣孝布带回来。做被里,做衣服时当做口袋,或是做鞋垫的材料。

记得以前我叔叔伯伯去世的时候,我把孝布带回来做被里,做了几个被子。后来被子改做成有内胆的了,所以把被里也都放着没用了。因此再有了孝布也就没有用了。后来我把积攒的孝布,送给了我大姐。因为她翻盖了新房,需要添置很多被子。

现在的孝衣孝布是用纤维做的,扯的时候,都白色粉末满天飞。这种孝衣孝布,我带回来后当做抹布用了。


带孝衣孝布回家,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如果直接扔掉,会让人觉得对逝者不尊敬,也让逝者的家属面子上不好看,因此建议最好还是带回家。

在我们这里,带孝衣孝布回家,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因为毕竟是自己的亲属去世了,自己的家人不会觉得带孝衣孝布回家晦气。以前做媳妇的娘家人去世了,穿白戴孝了,回到婆家后,还要给公婆磕头。现在这老规矩没有了,因为男方女方的老人都是老人的。你们说是吗?

以上就是我们这里的对于这个事情的观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容姐花语


各地风俗不一样,比如亲戚关系一般的,这些孝布会被统一焚烧,关系更进一步的,有的会保留一段时间再焚烧,有的直系关系的,会把孝衣孝布永久保存起来,所以处理方式多样。

统一烧掉

关于白布的处理也有一定的讲究,前段时间我岳父去世,参加丧事的亲人,在头上都会戴一块孝布,一般在守灵的时候才会戴,别的时间都会取下来,因为不懂当地的风俗,在送葬回来的时候被我老婆骂了一顿,那时差不多吃午饭了,午饭是在村里的一个食堂,平时都在那吃,因为跟队伍走散,看到村民都往食堂走,我也跟着去了,当时在路上,我差点就把孝布给直接扔了,谁知到了食堂,我老婆打电话问我到哪里了,喊我立刻赶回家。

然后迅速赶了回去,在屋里所有的亲人都跪拜完后,还要统一把孝布收回去,至于最后怎么处理,我没看到,估计肯定是统一烧掉了,毕竟孝布不吉利,统一收上去统一烧掉,可能是当地的风俗吧。

可以直接扔掉,也可以带回家

其实参加完丧事,如果没有别的事情了,是可以直接将孝布扔掉的,至少我在回去的路上,看到很多村民都将孝布扔在路上。

当然如果不放心,带回家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孝布仅仅是一块白布而已,没有太多的讲究,不要担心带快白布回去就相当于把晦气带了回去,如果不懂,可以问下别人,别人怎么做你跟着如何做就行。

不过孝布的质量一般比较差,只有一层线条,而且白布缝隙较宽,除了充当孝布,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参加完丧事后的孝布要就是扔掉,要就是统一烧掉,当然有的地方习俗不一样,有的孝布会保存100天,在参加百日祭的时候统一烧掉,有的孝布会永久保留下来,如果丢了会不吉利,所以孝布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老梁话三农


大家好!我是一株吊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问题问,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我的回答是,可以,而且是必须。首先,孝衣孝布只给家门,外人不给。按照民间风俗,人死了以后,每逢七天都要做一次祭奠。刚死的时候叫头七,然后从死的那天开始,每逢七天做一次祭奠,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也就是四十九天。七七祭奠过完就是百天,然后是周年,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哀伤也就逐渐淡去。至于说为什么?这个确实已经说不清了。明人张暄在《疑曜.七七》中记载,俚俗死人,每逢七日,辄设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注重五七祭奠,其他七日,都是由逝者家人自己祭奠。因为传说,五七这天逝者要来家看看。为此,丧家一般在这天邀请亲朋好友来烧纸钱,以作祭奠,不准上账。大家都是带点纸钱、食品前来,一是表示哀思,祭奠逝者;二是安慰逝者健在的一方。

这就回到问题所在。在五七祭奠时,参加祭奠的人仍然要着当时的孝衣孝布,显得隆重。因为不可能再发孝衣孝布,那样的话,等于事主家又办了一回丧事,犯忌讳。

所以,应该带回家,以备五七祭奠时使用。五七祭奠过后,孝衣孝布你想怎样处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至于有人说,把孝衣孝布带回家晦气,其实大家想想,逝者是自己家的亲人,有何晦气?


一株吊兰


你说的这个事,可以带回家,一般老人去世,买的孝衣都是儿女,孙子,外孙,外孙女,重要的亲戚都有,还有鞋子,等老人埋葬后,把孝布,带回家,做点什么东西,以前用孝衣做单子,被单什么的,根据现在社会进步,这些孝衣拿回家,也是一种摆设,以前做单子,被单,或者做鞋子,缝在鞋里面,现在用不了,可以拿回家,不要顾及什么,我老家都是这样,我的回答,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快乐并不是痛苦


各自带走回家当抹布,以前做布鞋可以做鞋里子,也可以做鞋当填充料,农民都是这样舍不得扔,即使今天大家都会拿家里去,在老百姓眼里这些东西都是吉祥物,农村老人去世儿子们都会分留下的被子,女儿要衣服,老人的被子就是子孙窝,以后人丁兴旺。

我们老人去世,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去吊唁,每人都会给一顶孝帽子,现在是每人发一块白布,代表对逝者的尊敬,走的时候带走,出殡的时候在带来,一般都是装在兜里,上面漏出白布头,必须能让别人看得到,这是一种礼节,更是对逝者的尊重。

农民就是这样,即使有些东西没有用,他们依然舍不得扔掉,我们始终认和逝者沾点边就是一种福气,这是大家的美好向往,在我老家特别忌讳这些,很多人会拿点馒头叫孩子吃,他们说这样可以成人,还有的弄点贡品拿回家,说是沾点福气,农民其实真的不太在意这些,他们始终认为什么都是美好的。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出殡结束都会把孝衣孝布带回家,没有一个人随便丢弃的,这些确实不好,这就是朴实的农民,农民会过日子啊,他们特别在意财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