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疫情期,很多崽把课堂搬到了家里,具体是怎么上课的呢?

掐点起床 → 打开手机或电脑 → 进入直播间 → 随便记点笔记 → 听课间歇才去洗漱 → 边听边低头摸鱼 → 继续边听边低头摸鱼 → 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实际上疫情当前,每个人都忍耐着不出门,但是妈妈们在朋友圈,辣妈群,学习打卡群,发现自己娃和别人家娃天上地下的区别:学霸们每天合理的规划时间,而自己的娃却宁愿啥也不干,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就是不想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寒假作业!

有些家长只好把锅甩给智商,甩给天赋。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

有些对孩子还抱有希望的家长,便天天追在孩子后面“追狼型”教育。

何为“追狼型”教育?就是无效的提醒、催促、唠叨和警告。而孩子呢?最后写作业越来越慢,越来越不爱思考,越来越偏离了父母的理想目标。

父母的理想大多是:孩子如饥似渴地学习,比喝奶茶还上头的场面!

总想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成为学霸。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于是父母自己做梦都梦见孩子成了学霸,但是梦醒后发现赤裸裸的现实。

而孩子们仍然心安理得的看电视、玩电脑、看手机,就是不多看一眼书。


父母实在忍无可忍,各种讽刺、打压:开学了你要被同学甩八丈远。马上中考了你还不着急吗?你考不上我看你怎么办?高考还有一百多天了,我看你考不上大学,就去搬砖吧。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有些孩子迫于家长的权威、威胁,还能写一会,但字迹潦草,应付差事。有些孩子自暴自弃自我放弃。家长的指责只是加重了孩子的挫败感,并没有解决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

家长得到的结果是:孩子没有学习兴趣。

01

浓厚的学习兴趣,源于学习成就感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是一个急性子,孩子却跟她截然相反,慢得不能再慢。

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非要拖三、四个小时还没有完成。

妈妈一再催,他仍旧无动于衷。

这位妈妈怒了,甚至出手打了孩子。

她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磨磨蹭蹭,经常因打了孩子而后悔啜泣。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针对于孩子的这一问题做了一个”成败实验“,从而得出了”成败效应“,也就是”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

格维尔茨在实验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跟任务是否容易成功完成有关,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才会使他们内心愉悦,有成就感。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在解决简单问题上获得了成功,他就想进一步挑战有难度的问题。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仍不能成功,失败的经验累积次数过多后,就会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而此时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就学习能力差的这一部分学生。

追根溯源,这一部分学生在父母眼里往往是:为什么半小时的作业,孩子要写三、四个小时,还不能完成?为什么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催不动?为什么几分钟的起床穿衣,孩子需要半小时的催促下才能完成?为什么孩子翻开书总是漫无目标?


02

适度的施压,学习效率更高

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特别怕数学老师,以致于上数学课他的精神高度紧张,但是数学成绩在所有成绩中最差的。

有一次孩子数学课和同桌说了一句话,老师把孩子叫起来,抽了一个耳光。

从此这个孩子每逢上数学课,就会尿裤子。

不是所有的压力就是动力,压死一只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提出了一个定律,也叫”焦虑曲线“,证实了一个人动机强度(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绩效)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的线性关系。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即,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

◆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

◆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人会因过强的动机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民理状态,从而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呈现出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破坏区。

随着压力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焦虑程度也会变化。

在乏力区,压力效应就很小,基本无压力可言,绩效也会低;


◆在舒适区,压力效应虽有,不太明显,孩子”站着就能摘到果食“,不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只是一般应付;

◆发展区,压力会增大,为了减轻压力,回到舒适区,做各种努力,从而产生”跳一跳摘到果食“的高绩效;

◆在潜能区,绩效达到了极致的水平,通常人一旦遇到这一区域的压力无法应付,就会动用潜意识中的潜能,以致产生“应激性”的压力效应;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世界著名潜能大师伯恩·催西等人研究: 人在”应激性“的压力效能下,产生的效应比平常高达三万倍以上。

◆在破坏区,压力效应迅速降低,产生零效应。面对强大的压力,人无能为力,表现在行动上,自我放弃、沮丧、心理受挫。

因此,要给孩子学习压力,但是压力不要过重。比如过分的指责和暴力,都会让学习效率进入破坏区。要让压力处于发舒适区和发展区,效率更高。


03

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变“难学”为“乐学”

有一类孩子,不会主动去学习,在父母的催促下才去学习。

而这种学习因为非主动自愿,所以要么应付差事的把书摊到桌上,摇头晃脑,一篇《马说》背三四天,一直在背同一句”世上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么混水摸鱼,玩玩手机,逗逗鱼,一天时间就浪费了。

于是乎,妈妈或爸爸急了,责骂几句,更不愿意学习了。开始磨蹭、各种小动作。

孩子的心理压力在中等焦虑水平之间,即从乏力区到潜能区之间,父母”追狼型“的催促、提醒会加大孩子的紧张程度,孩子的学习效率会越来越高。

一旦超过中等水平,孩子立即会进入破坏区,学习效率会下降。

在这个期间孩子经历了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虽然孩子不情愿,但是还能听得进父母的话。

直到父母生气发脾气,指责、打击、批评、打骂,就会进入破坏区,半个小时的作业,三个小时也没写完,父母常苦恼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从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的焦虑曲线我们知道,让孩子的精神状态处于舒适区和发展区,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可是作为父母我们要怎么做呢?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孩子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或引导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帮孩子做到任务分解。当孩子完成了以后,可以通过奖励、表扬、肯定的方式,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比如,

◆一本厚厚的寒假作业,每天规定孩子做几页;

◆几千个单词,每天规定孩子背10个;

◆几百首古诗词,每天规定孩子背1首;

这样的任务就比较容易完成,完成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的状态。

比如我们孩子快6岁,马上一年级,每天10以内的加减做一页。认读和书写3个拼音字母。写3个字,看10分钟猫博士英语,就可以了。我给她做了一个表,每天完成一给孩子奖励一个Sticker。


疫情期在家陪娃,父母只需3招,轻松让孩子从“难学”到“乐学”


剩余的时间留给孩子自由支配,去玩去看动画片或者看绘本。刚开始做这些事,她配合度不是很高,但是坚持下来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她每天会主动提醒我,她该写作业了。

第一,协助孩子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养成自律的学习习惯;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学会任务分解;


疫情期,让我们做自律的父母,陪孩子一起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