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職工講述復工故事:送奶工轉型送菜 鐘點工加盟消毒服務

一線職工講述復工故事:送奶工轉型送菜 鐘點工加盟消毒服務

在大食代虹橋店餐廳,雖幾乎看不到客人,服務員仍舊每3小時對桌椅地面進行徹底消毒。 任翀 攝

當下上海正面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的實踐課題,這是對決心、信心、智慧與擔當的全面“大考”。
非常疫情,同舟共濟。今天,我們聚焦一些復工故事,他們中既有企業業主,也有一線職工。他們因疫情而改變的工作與生活、他們曾遭遇的困難和迎來的轉機,是“滬28條”即《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基層貫徹落實的生動體現。
店長跨界上崗專職打包

哪裡需要去哪裡,到哪個戰場都能迅速勝任,這種感覺才最踏實
我叫王素琴,是蘇寧易購四川北路店店長,戰“疫”給了我一雙善於找貨的眼睛。
我當蘇寧易購四川北路店店長快兩年了。這家門店4000平方米,開業至今19年,也算“元老”。店內目前42名店員,去年指標完成得不錯,我也有幸獲得2019年度優秀店長。本以為守著“小幸福”,歲月靜好,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門店生意驟降一半,我和店員們不復有往日忙碌,心裡難免發慌。


一直撐到1月27日,我開始休假。但1月29日公司發出一通徵集令:蘇寧家樂福“到家服務”訂單猛增數倍,人員超負荷,急需援兵,且“有多少要多少”。這明擺著是個體力活,但疫情之下還能計較什麼?我不假思索就答應了,迅速盤點手上人力,店內自營員工8名,其中3人返鄉,在滬5名,均表示“隨時待命”。第二天,我們這支迅速集結的6人小分隊,便已“跨界”上崗虹口龍之夢家樂福,專職打包。
打包,顧名思義就是把已配好的商品,無論輕重、大小,整理裝袋,用於配送,彎腰、深蹲是常態,那酸爽滋味權當練腰力腿勁了。2月3日,我們又接指令,緊急轉戰家樂福徐匯店,因為那裡的“到家服務”訂單量是虹口的3倍多。

到了那裡,打包照做,但更大比重是配單。這時,才深感眼力不夠。在這個新戰場,考驗的是你對貨架上成千上萬種商品的識別力,何況同一品牌就有不同規格、包裝的十餘種甚至數十種商品,眼花繚亂之下絕不允許“看走眼”。
對新手而言,找貨真的是最大挑戰。如何記住貨物大致方位、如何一次性在同一貨區配齊單子上所需商品從而避免重複往返,這些都只能在實踐中快速摸索。一度,我們都沒勇氣配那些規定了“1小時速達”的單子。“1小時速達”意味著無論單子多長,留給配單的時間最多半小時。而且“悶”在家的市民,線上下單也夠狠,我所見到的最長一張配貨清單,單筆50多樣商品,金額3000餘元,足有4米多長。


這時,配貨不僅靠眼疾手快,還要科學規劃最優路線,絕對技術活。怎麼辦?笨辦法。我每天比規定時間早到崗1至2小時,先排摸清楚每天新進的貨品擺放何處,各點位盡力默記在心,再開早會,給5位小夥伴一一釐清,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磨合幾日,漸漸得心應手,求助家樂福同事的次數越來越少。

前幾天,愈發遊刃有餘的我們,在微信朋友圈裡曬出“全家福”——照片裡,我們都不約而同睜大了雙眼。我配文道:“是時候亮出明亮的眼睛啦!”因為,現在的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這一雙慧眼。哪裡需要去哪裡,到哪個戰場都能迅速勝任。這種感覺才最踏實!眼下,支援“到家服務”已滿20天,何時撤出這一戰場,隨時聽候指令。(文字整理:本報記者李曄)


一線職工講述復工故事:送奶工轉型送菜 鐘點工加盟消毒服務

王素琴展示她的超長配貨清單。 李曄 攝

送奶女工轉型送菜送肉
每天都能收穫滿滿的感謝,也實實在在感受到配送服務的必要和緊俏
至今做了三年半的送奶工,自以為對這行很熟,沒想到復工後,新鮮事撲面而來——送奶工要開始送菜送肉了!
我叫邵慧,來自安徽阜陽,是光明隨心訂上海二部北郊二區大華塊送奶站的一名送奶工。2月10日,結束了14天的居家隔離,我就被告知“轉型”。
首先,我習以為常的工作規律變了。以前,我每天凌晨兩時半起床,騎車到滬太路上的奶站報到,確保早上7時前,把200多份鮮奶送到4個小區150多戶居民家中。大概7時半左右,把週轉箱和回收的奶瓶放回奶站,一天的工作便告一段落。現在,在崗時間要延長兩到三個小時,因為送完鮮奶,我要把豬肉、綠葉菜等農副產品裝進貨箱,至少再跑一次小區。有些小區卡口特別窄,進出貨箱體積受限,大箱換小箱,一次裝不滿所有客戶的貨,就要多次往返。以前每天2萬多步,現在每天至少3萬步。為啥?因為我負責送貨的小區多是不帶電梯的老公房,送貨上門是剛需,這種需求大概佔到我送貨總量的六成。


其次,我的收入變了。我有兩個兒子,都在安徽老家讀書,僅靠送奶員這一份職業,手頭是緊的。以前,早上送完鮮奶,我還會去商務樓裡做兩個小時的保潔鐘點工,再去一家飯店做兩個小時服務員。在上海居家隔離時,我不斷詢問兩家單位何時復工,遲遲沒有確切答案。老闆說,這個月應該復不了工。這次“轉型”,也給了我一個增收機會。目前,送菜送肉,配送費按單結算。我不在乎在崗時間比以前延長多久,只希望公司的這次轉型能成功,這樣我就能接到更多配送單,賺多一點點。

今天上班時,就有好消息傳來。公司最新數據說,隨心訂平臺2月9日上線送菜送肉服務後,已收到3000多個訂單,增速很快。我們本來還建議印一些宣傳單,送奶時推薦給客戶,現在看來都不需要印了。另外,春節期間下降的鮮奶配送量這幾天也“回暖”了。比如我們奶站,2月1日,平均每個人一天送不到200份鮮奶,這幾天已穩定在210份以上。

非常時期,作為配送員,我每天都能收穫滿滿的感謝,也實實在在感受到當下這種服務的必要和緊俏。大家自覺隔離,基本生活所需的配送就是剛需。像我這樣的送奶工,光明隨心訂在上海有3000多名,這樣一支人力充沛的配送隊伍,只送奶可惜了,何不抓住機遇?這樣對企業、對員工,都是好事。轉型增收,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文字整理:本報記者陳璽撼)


一線職工講述復工故事:送奶工轉型送菜 鐘點工加盟消毒服務

劉見民身背20公斤重的藥水包。李茂君 攝


“關”“熬”之間選擇了後者作出決定那一刻,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堅信,人心和人才最重要。我一定會帶著“家人”妥妥熬過疫情我是上海白玉蘭酒店新天地店董事長秦衛華。

疫情下,酒店“速凍”,不少當家人稱“現金流熬不過3個月”,這是確有根據的。但疫情暴發以來,我的酒店沒歇業一天。上海人還有句話叫“撐門面”。企業如家,家裡再困難,都應堅強示人,因為我是一家之長。
我的這家酒店2009年開業,共115間客房,年平均入住率在90%。2018年11月起,我花了半年時間和千萬餘元裝修,讓酒店的裡子、面子煥然一新。2019年5月8日重新開業後,生意果然再上一層樓,到今年春節前,無論客房預訂還是飯店生意,都創下歷史新高——客房預訂率超過100%,飯店從大年夜到年初六預訂600多桌。
年前安排妥節中所有事宜,我便去新加坡度假了。不料,小年夜起,微信群裡不斷傳來客人退訂的消息,到大年夜已取消了70%。還沒來得及傷心,酒店總經理陳酉忠又在群內呼救“口罩告急,需要300只”。我的第一反應:300只口罩怎麼夠?酒店員工50名,不夠他們撐一週的。於是,新加坡“放飛之旅”瞬間變為採購之旅,最終集齊1.2萬隻口罩,大年初三“人肉”揹回。

回到上海,直面客房預訂全面歸零,這才真體會到了痛。每天睜開眼睛毫無進賬,而且成本依舊,僅能源成本每天就有6000多元。在此前裝修中,我們不惜大價錢,重排了上水和下水循環系統,就為了讓客房水龍頭能2至3秒迅速出熱水。現在,只要酒店還營業,這個系統便始終運行。財務也來報告:1月最後10天,不包括飯店,營收少了至少30萬元,預計2月營收將減少70萬元。


要不要關店止損?說實話,沒這個想法是騙人的。但真的只是一閃而過。很快,我作出決定,“關”和“熬”兩害相權,我選擇了後者。為什麼要熬?因為酒店關了再開,成本更大。店開著,對外,我是“店堅強”,是一種姿態和信心;對內,是給員工們一顆定心丸。這些員工都跟著我多年,彼此熟稔而默契,一旦散開,日後重新招兵買馬,培養、上崗、磨合,那是何等代價?
作出決定的那一刻,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堅信,人心和人才最重要。1月份的全員工資,過年前已提前發放。這個月,我剛剛關照過財務,2月份的工資照發不誤。我內心是有期限的,至少撐足3個月,為此資金上也必須早作準備。我有一處物業拆遷,拆遷款本打算用作投資,現在看來這“錦上添花”的事只能暫時擱置,先挪用來墊付員工工資。

飯店從大年夜到年初六,原本天天排滿,如今退訂500桌,已準備的大量食材怎麼辦?正好給留守員工吃。如今他們也沒客人可服務,但我勸他們別回鄉,否則返滬後還要隔離,不如直接吃住在酒店。我們現在還涉及8名節前返鄉人員,我勸他們回滬,回來後其他租住地未必符合隔離條件,索性就住酒店的“安心淨享房”。自我隔離員工14天足不出戶,有同事幫忙送餐、收垃圾、測體溫。其中一名自我隔離的員工是客房服務員,她給我發來微信說:“秦姐,我這次可真是享受到顧客待遇了。”


2月18日和19日,上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連續2天零增長。而另一個好消息是,我所加盟的錦江酒店板塊所屬錦江國際集團,近期推出5項金融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對符合條件的加盟商予以流動性支持貸款,單戶貸款最高達100萬元,年利率不超過4.5%,這一“救災資金”可再解決酒店兩個月的生存問題。

自救加他救,酒店至少能撐5個月。我這個家長,一定會帶著家人妥妥熬過疫情,等來複蘇。(文字整理:本報記者李曄)
平臺幫小微企業“扛”疫情
貨運小哥一個人承擔幾個人的運輸任務。我想,再多言語抵不過他的一句“再有需求,隨時找我就行”
我是凱京科技創始人張世偉。公司致力於推動物流數字化。沒有歡樂氣氛的大年初七,本該是春節後復工的第一天,我們公司推遲至2月10日復工。
從這天起,我要業務部門每天給我彙報經營數據。當天數據慘不忍睹,是去年同期的10%都不到,成員企業運輸量急劇下降,業務真的被按了暫停鍵。不出所料,我們的股東有螞蟻金服、紅杉資本、大鉦資本等,“大佬”們電話接踵而來,擔心地詢問疫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如果沒有疫情,投資方都期待著我們一季度的“開門紅”,如今利好落空了。但我們還是明確兩個方向:第一,積極做好公司員工防疫工作,儘快啟動遠程辦公;第二,在預判疫情的情況下,制定公司年度成本縮減計劃、人力資源結構優化預案以及重點市場拓展策略等。

不管企業多困難,也不能丟掉社會責任。2月2日晚上,我們接到註冊所在地普陀團區委的需求,區政府要緊急從松江口罩廠寄送一批口罩,運到普陀各藥房。我們是區青聯成員企業,理應雪中送炭。我們馬上與相關部門人員建立了微信群。當晚9時確認運輸需求,10時20分緊急調派人手,把口罩送到各個目的地。
這一單的運送司機叫高寶寶,他過年期間從老家趕回,隔離期滿後,一個人承擔幾個人的醫療物資運輸任務。我想,再多言語也抵不過這位貨運小哥一句樸素的話:“再有需求,隨時找我就行。”

2月6日,我又接到焦慮不安的求助電話。這次是一家小微物流企業打來的。對方說,上游企業沒有復工,無法支付我們墊付的運費,他現在賬上的錢就只夠給員工發這個月的工資,但平臺上的借款日也到了,希望我們通融一下延後一段時間。其實,我們自身也承受著很大的現金流壓力,但大家應該抱團取暖。我們制定了小微物流企業關懷政策,為因疫情導致無法正常還款的小微企業申請延期並減免逾期費用。
2月16日下午,我來到萬家物流位於松江區申立路的廠房。偌大的倉庫堆滿了醫藥客戶的大量藥品,這些貨品正等待出倉,送往長三角各地。公司負責人說,原本跑一趟只要半天,現在變成14天。貨運司機一旦出城,就面臨14天隔離期,而萬家物流每天的場地租金、人員開支超過16萬元。物流行業信息化程度低、財務透明度低,管理不規範以至於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們的平臺通過建設標準化信息化系統、支付結算體系以及智能配載和智能調度算法,助物流企業提升能級。


2月17日,公司復工面更廣了,230名員工到崗,主要集中在運營、研發、數據等崗位,佔員工數約70%,仍有30%在家待命。我希望疫情早日過去,希望物流小企業能和我們一起迎接春天。(文字整理:本報記者欒吟之)
客流雖少,藉機做口碑

大家的想法一致:只要防範措施和服務都做到位,生意會一點點好起來
我是大食代虹橋店店長宋宇。我們店與上海虹橋火車站、長途客運站咫尺之遙,位於虹橋天地地下一層。
如果不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店全年無休。我們是交通樞紐店,面積是上海所有大食代中最大的,達2560平方米,以前每天要接待3000人次以上,其中60%來自周邊商務樓,40%是旅客。疫情改變了一切。為防控疫情,我們從1月27日開始停業,2月10日才根據商場統一安排,恢復營業。如今客流量很少,每天只有30多個;線上的外賣訂單也不多,每天約15份。
生意受疫情影響那麼大,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還要繼續營業。答案是我們對未來有信心。市場對餐飲服務還是有需求的。隨著周邊商務樓裡企業陸續復工,上班族需要安全放心的餐飲服務,所以我們想借機做好口碑。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疫情一定能被戰勝,市場肯定會恢復的。


當然,非常時期,營業方式還是有很多變化。我們調整了進入餐廳的方式。原本餐廳有4個出入口,現只保留2個,一個進一個出,這樣不容易出現顧客面對面的情況。外賣員取餐統一安排在進口處,而以前取餐是在餐廳服務檯。重新安排後,可減少餐廳內部的人流。現在,不論是顧客還是外賣員來店,都要先測體溫,我們還要求大家留下姓名和聯繫方式。這是因為我們位於交通樞紐,人員來自四面八方,萬一有需要追溯行蹤,會比較方便。欣慰的是,絕大多數客人都支持這一舉動,很配合我們。
用餐區的桌椅也進行了調整。本來有400多個座位,現只保留三分之一,一人一桌。客人即便結伴來,我們也會提醒他們分開坐。前兩天有對夫妻來用餐,點了一份炒菜兩份飯。他們拖了一個椅子到桌子前,面對面用餐。我看到後,拿了兩個小碗給他們,建議他們分食。一開始他們不接受,但跟他們解釋了特殊時期的用餐規定後,他們也表示理解,最終分坐兩張桌子。

我們還在餐廳加大消毒頻率。從上午10時營業開始,每三小時一次。不同場所和用品使用的消毒液和濃度都有嚴格規定,地面用濃度為500ppm的消毒液,桌椅用250ppm的;與食品相關的物品,要用食品級消毒液浸泡擦洗,顧客使用的餐具統一用專業設備清洗和高溫消毒。


說實話,因為消費者少,整個餐廳工作的員工只有以往的五分之一,原本25個檔口也只開了15個。但大家的想法一致:只要防範措施和服務都做到位,生意會一點點好起來的。
這幾天,我給老客戶打電話,希望他們繼續支持我們。他們大多是周圍商務樓的企業員工,非常時期,有條件的都遠程辦公,用餐需求比較少。但他們說,等疫情緩解,還是會來照顧我們的生意。你看,大家都對未來有信心,相信現在的堅持一定會有回報。(文字整理:本報記者任翀)
鐘點工加盟消毒服務
工作比原先累幾倍,但抗擊疫情,能為城市安全貢獻力量,我很自豪
我叫劉見民,是“悅管家”一名鐘點工。1月29日,我從河南老家回滬,在經歷14天居家隔離後,加盟公司新的業務板塊——空間消毒,成為最早一批消毒服務人員。春節期間,我天天看新聞裡那些身穿防護服的醫務工作者,真是又敬佩又替他們擔心。沒想到我現在也身穿防護服,頭戴護目鏡,戰鬥在上海抗“疫”第一線。當我把工作視頻發給在老家的媽媽時,她都擔心得哭了。

我是2018年7月來上海打工的,上海人一般管家政員叫“阿姨”,我是“悅管家”為數不多的男“阿姨”。剛開始,我還不好意思跟家裡說我在上海乾這個,幹著幹著,我越來越覺得自己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今年1月20日,忙碌了一年後,我踏上回家的路程。我是家中的“老憨子”(排行第三,家中最小的兒子),好不容易回家,我計劃待到初十,多陪陪家人。然而,剛過大年初一,全國抗擊疫情的形勢一下子緊張起來。大年初二,店長給我發微信,說公司已被列入市防控疫情重點企業和市政府四大保障性企業名錄,為政府大樓、商務樓宇、企事業單位、園區、社區鄰里中心等公共場所提供空間消毒服務。這塊業務現在非常缺人,希望員工能儘快回來。


剛到家就要走?做了爸媽幾天思想工作,他們拗不過我,同意了。1月29日,我返回上海,結果被要求居家隔離14天。原想著14天時間一點收入也沒有,有點浪費。沒想到,剛放下行李不久,店長的叮囑就來了:一是安心隔離,公司會提供生活費補貼;二是抓緊在線培訓,準備接手新任務。
2月13日下午,公司通知我復工。說實話,在我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套上塑料手套的一剎那,內心彷彿打翻了五味瓶。有收入當然是好事,但我也擔心:從來沒有做過這份工作,做得好嗎?要消毒的這些公共場所,人來人往,會不會有感染風險?上崗後,真正的負擔來自肩上20公斤重的藥水包。每消毒一個場地,少則一個小時的工作量,多則一個半小時。我和小夥伴肩背藥水包,一邊走一邊用噴頭往地上、牆上、房頂的空調出風口噴消毒藥水。背上的藥水包分量一點點輕了,在不透氣的防護服掩蓋下,汗水卻一點點多了。每檔活的間隙,我們還可以脫下防護服透個氣,一想到醫護人員穿8個小時防護服不喝水、不上廁所,我們這點苦就不算什麼。
我的工作表每天都排得滿滿的。公司給我們小組每天排四五檔活,一般都從早上幹到下午,甚至晚上。如今這份工作比原先幹居家保潔累幾倍都不止,但抗擊疫情,每個人都在默默堅守崗位,我很自豪,我也能為上海的安全貢獻一份力量。(文字整理:本報記者吳衛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