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最近,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天生不善交际要变得合群吗?

很多网友展开了热议:“和舍友相处的快自闭了,想快点毕业,想快点离开;

改变不了,越是刻意融入,越是格格不入;一个人孤独,合群又太累……”

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合群呢?《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其中辩手奶茶的观点很有意思:

我不合群要不要改,不要改,因为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

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道出了一个真相:过度合群,也许会失去自我,变得平庸。


01

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适合的群

我一直就是一个不太合群的人。

在大学时,一个寝室四个人,其他三个人玩得都很好,只有我一个人常常独来独往。

她们会一起在寝室里追剧,非常火热地谈论剧情,而我却一言不发。

我喜欢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于是和她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她们还喜欢结伴一起逛超市,我爱上网购物。

于是,在大学里我就被贴上了不合群的标签。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工作以后,办公室同事们喜欢在午休时闲聊,聊的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多是抱怨吐槽。

我对此又不感兴趣,还是习惯自己一个人看看书写写东西,基本不参与闲聊。

于是,我又成了一个大家口中不合群的边缘人。

直到我提出辞职,专职写作,他们才知道我居然会写作,表示很羡慕我能干自己喜欢的事,真的挺酷的。

现在来到了写作圈子,我发现我很“合群”,因为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的都是读书写作相关的事。这正是大家思维碰撞的机会。

我也会变得话很多,聊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又怎会不合群?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正如《生活大爆炸》所说的:“或许你在学校格格不入,或许你是学校里最矮小、最胖的、最怪的孩子,重点是,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让自己变有趣,等有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时,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这世界上,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大部分不合群的人,只是暂时在不适合自己的群里罢了。

02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前段时间,黄磊在《向往的生活》中跟嘉宾“翻脸”了。

一开始节目来了9位新嘉宾,但全是他不熟悉的朋友,内心不免有点落寞。

直到老朋友来了,他才展开笑颜。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夜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时,黄磊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你们一堆人来,其实我没什么感觉。” “因为我和你们不熟,我没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但他和老狼有几十年的交情,“我跟他熟,我就愿意跟他在一块。”

如果是我们平时在社交中出现这种情况,肯定又要被人说成不合群了。

但其实,这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知道自己要什么,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

何炅曾在节目中爆料说,韩雪拒绝过自己的饭局。

原因很简单:她给自己定了计划,每天保持2~3个小时学英语。

你看,真正优秀的人,大多都不合群。他们不会为了迎合别人的需求,就去打乱自己的节奏。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写下这么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合群,表面看上去好像不那么孤独,但可能会带来更深层的内心孤独。

为了合群,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破坏自己的原则,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

等到离开人群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丢失了自我,一事无成。

一个人变得平庸,往往就是从合群开始的。

03

不合群的人,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情节:清华大学学生吴岭澜,国文和英文俱佳,但理科成绩很差。

按理说,选科时,他该选择文科,做一些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东西才对。

可是,因为身边的大部分人都选择理科,他在选科时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文科。

他本可以在文科大放异彩,做自己喜欢做的学问,可是却为了合群,迎合了社会的大潮流。

后来,他因为太差的理科成绩被老师约谈,备受煎熬。

如果不是被老师及时拉回,重新学习文科,一个文学栋梁可能就这样泯然众人矣。

为了合群,去迎合社会潮流,反而会被社会抛弃。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乌合之众》里写过: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智力就严重下降,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同,愿意抛弃是非观念,用智商去换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在当今社会,就存在很多“伪合群”的现象:

下班了,同事们都去一起吃喝玩乐,尽管自己有学习计划,为了不被排挤,也就放弃了学习;

明明不爱看综艺节目,但听到周围人都在谈论某某明星的八卦,为了不落伍,也跟着一起追起来;

如此种种合群行为,其实只不过是在随波逐流。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因为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对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才会逼着自己合群,以满足内心的安全感。

只是越合群,就越会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当一个人越来越合群,也就越容易被这个社会抛弃。

04

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一个人在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大概是10 个、30 个和60 个。

所谓“10 个”,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急需用钱的时候,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愿意借钱的不会超过10 个人。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

“30 个”,就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的同学。

“60 个”,就是关系比较淡的朋友。比如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互相加了微信,聊过两次,后来偶尔打电话来还有印象,但没什么事就不再联系了。

也就是说,“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能同时交往的也不会超过100 个。其中,前10 个人是最稳定的,后60 个人是流动的。

我们这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并不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真正优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过度合群只会消耗我们的能量,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在独处的时光里,我们才能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积蓄自己的能量,实现自我成长。独处,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途径。

真正厉害的人都不会刻意去合群,反而在社交上不断做减法,留出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我增值。

愿你我都能活得通透,越能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你就越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