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为什么会有一个待议地区?

赵杰


沙俄与清政府之间的领土谈判确实出现了一系列的待定区域,这些待定区域的历史渊源也比较久远,最早便是沙俄首次突破远东地区与清政府进行的萨尔浒之战。当时由于清政府忙于三藩之乱的平定,所以对北方采取守势,对沙俄的进攻以及在东北地区修建两座堡垒,只能采取不认可的态度,但无法进行反制。

三藩之乱结束以后1685年康熙才重视北方边界问题。当时的沙俄在远东地区建立的据点人数不足,而且攻击能力较弱,没法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清王朝一绝高下,但是在其中也隐隐凸显出清王朝对西方侵略者进攻的疲态。虽然清政府占据主动权,但是双方的军事对峙依然陷入僵持。为了各自保存实力,双方不得不开始外交谈判以寻求解决之法。

当时沙俄的谈判专家格里辛无端认为清朝挑起这场战争,并认为这场谈判必须在俄国领土内进行,否则要扩大战争,一举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而康熙对此不以为然,反而继续围城攻打。这是沙俄侵略者从欧洲进入亚洲并逐渐扩张至远东第一次吃瘪。面对自己的对手,不按常理的出牌,沙俄也一时难以收场。最终不得不派遣格洛温到达前线就近谈判。

康熙也予以认可,但是康熙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好糊弄,对于俄国人的虚情假意,康熙也知道一些,并不对何谈抱有希望,但是当西方的沙俄谋求与准格尔汗国的同盟的时候,康熙显得有些着急,裁判出真正意图的谈判队伍与沙俄进行边界领土谈判,这便是尼布楚条约初期双方之间的外交争端。和谈一开始,沙俄一方就一直重点强调清政府不宣而战,而清政府的回应是不知道。双方外交争端往来数个回合,在1689年9月达成一致意见,领土以黑龙江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直至海岸为天然边界南边属清朝北方属沙俄。

外兴安岭东端的两条支线山脉则纠缠不下,成为待定区域。同时这片待定区域不同国家有不同表述。俄国认为待定区域只有2万平方公里,而清政府认为待定区域多达300万平方公里,这也为日后两国的持续争端埋下伏笔。此后清王朝的国力日盛明君辈出,而沙俄主要经略之地也并非远东。此时的沙俄一直寻求欧洲霸权,所以待定区域长达100多年。后来随着清王朝的衰弱,这些待定区域在条约未签订前就已经被沙俄侵占,然后再与清政府在事后签订北京条约。


世界史图鉴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本来就是沙俄针对清朝而开的一项条款,明摆着给清朝承认边界划定的事实,而事实沙俄却醉翁之意不在酒,想从中豪取掠夺,糊弄对方,占清朝的便宜。

虽然《尼布楚条约》不公正性很低,存在性低,和较后面的近代条款千差万别。还是在英明之主康熙大帝手上签的,似乎康熙帝玄烨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深谋远虑肯定在这份条约上做出英明决断。吃亏当然不存在,无非就是敲山震虎,吓唬一下他就行了,让沙俄吃一次败仗,下一次不敢再犯,将西方外来势力驱逐出境,给大清内部创造很好的发展空间,以至于沙俄百年不敢犯大清边界。

原因在这这个签订条约的尼布楚之地,处在额尔古纳河西边,位于中西伯利亚地区,今贝加尔边疆区涅尔琴斯克。这块地方属于布里亚特民族游牧地,也就是说属于外蒙古北疆,这里那时还不属于清朝。因为康熙帝时,外蒙一直与准噶尔汗国和大清之间盘旋,噶尔丹以沙俄为依托,想试图东征大清,外蒙喀尔喀诸部被蹂躏,等到噶尔丹杀到乌兰布通的时候,大清康熙帝不得不御驾亲征。

所以当时外蒙没有归附,更别提以北的布里亚特,甚至就连沙俄学者也认为《尼布楚条约》是大清强加的,认为西伯利亚本来是飞地,清朝却认为是他们的,这样以至于把黑龙江都认为是飞地,到后来咸丰帝时不平等条约诸如《瑷珲条约》等等出现。

但事实是这样吗?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条约是古代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签订这样的国际条约,就因此让谈判的近臣索额图由于一些外交缺陷和认识,被他们糊弄得团团转。 这个待议区恰起是很大的缺口,以至于后来沙俄得逞不但待议区没有就连一些骚扰黑龙江的范围一一并入沙俄版图。

这个待议区就是乌第河,它其实将外兴安岭一分为二,位于乌第河以北和以南,以北有诺斯山走向分,但并不是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就连清朝一方也认同诺斯山以北广大地区属于大清,但由于葡萄牙和法国内鬼在里面作梗也让沙俄有空子可钻。事实待议区就是大清一方所说,乌第河北面到诺斯山脉走向一直到北冰洋广袤的冰封西伯利亚地区,就等于说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峡、鄂霍次克海都属于大清的。

就这样清朝还理亏,本来《尼布楚条约》之初,清朝提出以西伯利亚中部勒拿河为界,河东面属于大清,西面属于沙俄,但由于沙俄强词夺理,不得不做出巨大让步,于是就提出勒拿河以南,雅库茨克渔猎人提出的诺斯山到楚科奇为大清国界,但又被沙俄否定!双方各执一词。

于是沙俄干脆将乌第河以北占为己有,以南就只剩下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一线,所以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自然轻而易举属于沙俄,它无非就是凭借大清对北疆的疏忽,趁虚而入而已,以至于它后来越来越得寸进尺,熬过康乾盛世以后,掠取了雅克萨之战的成果。

当时双方为什么出现待议区,无非就是在大清不断退让的结果,他那时主要威胁是西域地区,准噶尔汗国噶尔丹蠢蠢欲动,对哈萨克和外蒙一直垂诞三尺,想以此为跳板挑衅大清。而沙俄帝国呢?陷入和地中海霸主奥斯曼帝国战争泥潭中,可以说有二百年较量,他为了尽取欧洲不得不通过奥斯曼帝国这个门槛走,沙俄也不想惹大清,于是双方都脱不了身,急切想解决纠纷各干各的。











龙文说史


《尼布楚条约》能够顺利签订,主要是因为清朝和沙俄都自顾不暇,无力在远东地区进行一场战争,只能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领土的纠纷。因为沙俄和清朝都急于签订条约来避免战争,两国在条约中搁置了部分领土的争议问题,这些地区也成为了《尼布楚条约》的待议地区。清朝和沙俄的领土争议,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明朝晚期沙俄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

明朝灭亡的时候,沙俄趁着清朝军队南下入关,无暇顾及北方的领土,占领了黑龙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并且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了要塞。清朝前期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仍能十分强大,明朝降将组成的三藩势力也是清朝的巨大威胁,为了能够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康熙皇帝暂时搁置了沙俄入侵的问题。1681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在解决完三藩问题的第二年,康熙皇帝立刻派遣大军巡视边关,警告沙俄侵略者离开。

沙俄侵略者依仗着武器精良,据守在雅克萨城中负隅顽抗,1685年康熙皇帝派遣大军攻占了雅克萨,取得了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然而在清军从雅克萨撤退后,沙俄军队再次卷土重来占领了雅克萨。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发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将沙俄军队包围在了雅克萨城内,在清军围城数月后,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只剩下60多人,清军攻占雅克萨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在雅克萨之战爆发的时候,蒙古的准噶尔部开始崛起,假如沙俄和准噶尔部联合攻击清朝,清朝将会面临极大的威胁。康熙皇帝为了避免扩大战争,放缓了对雅克萨的攻势。在清朝面临准噶尔部落威胁的同时,沙俄在欧洲地区也遭到了挫折。1687年沙俄和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由于欧洲地区的战事吃紧,沙俄无力向远东大规模增兵,只能派遣使者和清朝进行谈判。

在双方都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清朝使者和沙俄使者在尼布楚举行了谈判。虽然谈判双方都不想进行大规模战争,但是沙俄代表和清朝代表在谈判的时候,都携带了大量的军队。由于沙俄不肯放弃雅克萨城,尼布楚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清朝代表索额图当机立断,重新调兵包围了雅克萨城,做出了不惜一战的态势。沙俄代表看到清朝态度坚决,只能同意了以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边界的提议。

不过《尼布楚条约》并没有划定乌第河和兴安岭之间土地的归属权问题,这块土地被专门列为一条写入了《尼布楚条约》里面,并且注明这一地区的归属权问题“暂行存放”。笔者认为清朝和沙俄没有在条约里面确定乌第河和兴安岭之间土地的归属权问题,主要是因为两国已经把大部分争议地区谈妥,不想再为了这块小地方的归属权影响谈判。毕竟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候,沙俄和奥斯曼帝国已经大打出手,清朝也开始了平定准噶尔的战争。


历史总探长


不过,待议区的实际范围要比现在中国历史地图上所标明的范围大得多:南起乌第河南岸的外兴安岭南支,北抵北冰洋,东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西边的界线大致自乌第河源到北冰洋划一条直线。当时俄国和欧洲出版的地图都是承认这条边界的。 附上一张图------满意答案東流去7级2009-07-18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沿外兴安岭分界一直到大海的,但外兴安岭东部却出现了南北两个分支,中间由乌第河将外兴安岭分开。当时清朝方面要求以外兴安岭北支作为分界线,俄方要求以外兴安岭南支乌第河的分水岭作为分界线,最后争执不下,双方议定这一地区为代议地区。不知道什么原因,本朝的历史教科书把代议地区都标注为乌第河和外兴安岭南支中间。 在这时镇压西北准格尔叛乱还在进行,为了使俄国不支持准格尔,所以清政府做了一定的让步,但是相对上讲,《尼布楚条约》还是平等的,由于当时时间关系,所以外兴安岭东段乌第河一段待义,当然这也是那时的中国人没有现代外交和边界线的概念


倚天科技2060


这事儿不复杂,因为外兴安岭的东段出现了两条支脉。其实《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没有大伙想的那么顺利,双方围绕着领土的博弈可以说无所不用。签约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冷知识,吐槽机可以好好扯淡一下。

谈判前的交锋

这次条约签订之前中俄之间发生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大抵过程就是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跑东北建了两座城,忙着平三藩之乱的康熙到1685年才派人去抽他们。说实话康熙是个体面人,抽完之后让俄军头目保证再也不回来就把他们放掉了。

然而这帮人有点二皮脸,清军撤走后又把那两个城给占了, 感情受到严重伤害的康熙让人把雅克萨城围上,而且一围就是十个月。俄罗斯那边一看情况不好,相传和我大清一等鹿鼎公韦小宝有一腿的索菲亚公主派出了著名外交家瓦西里·格利岑谈判斡旋,双方就此开始了外交过招。

格利岑率先发扬了外交家不要脸的精神,声称是清朝无故挑起战争,所以谈判必须在俄国领土进行,并且恐吓将扩大战争。对此康熙的反应是“呵呵”,果断忘记了还有谈判这回事儿,继续围城。

被华丽无视的格利岑发现自己的谈判对手似乎不按常理出牌,感觉上有点蒙圈,还好他有个不错的副手叫费奥多尔·戈洛温,这人亲自跑到了前线,表示可以就近谈判,这才让康熙有了台阶下。

不过康熙显然也不那么好打发,他对谈判并不热心,因为他觉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直到帝国西部传来准噶尔汗国可能和沙俄结盟的消息传来。于是康熙派出了索额图和佟国纲组成的谈判队伍,还带着两个洋人当翻译。

用拉丁语进行的谈判

就这样双方代表于1689年8月12日在尼布楚城外汇合,各自弄了个帐篷驻扎,据俄方记载戈洛温为了表现逼格特意穿上一件金色锦缎做的卡夫坦长衣,然而随即就被索额图给糊了一脸,因为老索没有如他预料一样讲蒙古话,他表示自己不想说蒙古话,于是双方开始用拉丁语交流!

我们这边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索额图会拉丁语,吐槽机推测他应该是讲满语或汉语,再由葡萄牙人徐日升或者法国人张诚翻译成拉丁语告诉戈洛温。清朝在这方面应该准备比较充分,找两个不同国家的翻译避免被坑。

会谈开始于俄方抱怨清军不宣而战,而清朝的回应是你们跑我家建城也没通知我啊!再说头一回我们只是驱逐你们,谁让你们二皮脸还来的?戈洛温强行狡辩说这里人向我国交税,自然就是我们的领土。

在这个时候索额图使用了超级杀器——自古以来!他表示你们是占土后收税,完全没有任何合理性,而我大清皇帝乃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的后裔(天知道怎么和亚历山大扯上的关系),天然就是这片土地的统治者。

被嘴炮到体无完肤的戈洛温终于想到一个问题,清朝人是怎么知道亚历山大的?他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法国人热尔比永(张诚),这个家伙似乎很仇视俄国,难不成他在故意歪曲对方的意思,破坏这次谈判?

皮草大奉送

戈洛温同学无奈的看着身边一群不懂满语的废物,只能低三下四的把那两个翻译请来,奉上俄罗斯特产大皮草,之后每当谈判到关键的时候戈洛温牌皮草总能准时送到翻译手里,在戈洛温掌握了索额图的全部意图后,谈判终于开始顺利起来。

1689年9月7日,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说被忽悠着感觉达成一致),领土以黑龙江之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的天然隔离为界,一边是清朝的,一边是沙俄的。但是因为外兴安岭东段有两条支脉,究竟该以哪个为界双方纠缠不下,只好定为待议地区。

但是因为合约语言问题,这片待议区域面积至今还有争议,三种语言标识了三块面积不同的区域。俄文版显示只有2万平方公里,满文版显示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最权威的拉丁文版有100多万平方公里。

最终还是没意义了

对于待议区域的划分吐槽机个人不信任俄文版本,首先俄文原件已经丢失,他们怎么说都行,问题是有没有人信。其次在合约签订后沙俄对结果并不满意,甚至讯问过使团人员,以确实戈洛温是否渎职,如果沙俄直接获得了远东入海大片土地不会这样。

另一个侧面证据是康熙皇帝对这个条约基本认同,后来索额图不是犯事了嘛,康熙把他定为“本朝第一罪人”还特别没有否定尼布楚之劳。如果条约签的沙俄都顶到南边那么深,康熙不可能特意提出来。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这些待议地区全部被沙俄侵占,随着《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连俄文版的待议地区都彻底被侵占,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