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與病毒零距離接觸的“逆行者”

與白衣天使醫護人員相比,疾控工作者中的病毒檢測者,更像是“戰疫”中的“隱形人”,也是“守夜人”。他們的工作更多地是在喧囂的背後默默進行,悄然無聲,卻力頂千斤。

24小時不間斷檢測 不放過每一個病毒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郴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的10名檢驗人員,全部放棄了休假,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在高風險、高強度的環境下,與病毒直面“交手”,已連續在崗位上奮戰近一個月。

1月28日之前,陽性樣本需要到省疾控中心複核,郴州市疾控中心送的陽性樣本經省疾控中心複核符合率為100%,成為湖南省各市州第一批可確診新冠肺炎的實驗室。疫情發生以來,郴州市各個縣市區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觀察對象的咽拭子樣本都要在這裡最終驗證。送到實驗室的每一份樣本,都要經歷五個主要檢測步驟:從樣本核對、標記編號、分裝,到熒光定量PCR核酸擴增反應體系配製,再到核酸提取,再到用實時熒光PCR儀進行病毒核酸特異性擴增,最後判斷檢測結果,並按照流程上報檢測結果,一批次檢測需要6個小時左右。

“疫情面前,疾控機構是防疫的前沿部門,而實驗檢測就是疾控機構的前沿部門。每天就是想著怎麼把實驗做好,結果出得快出得準,後面的流調工作就能更順暢。”檢驗科科長鄭文介紹,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對於臨床救治和防控措施落實,都是最關鍵的依據。

被病毒圍繞 他們義無反顧

檢驗人員要在普通工作服的上面再穿上連體防護服,帶上帽子、N95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和雙層手套。每次進實驗室之前,穿戴準備、消毒等工作,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在密閉的情況下,檢測人員經常呼吸困難,做一次檢測都會汗流浹背。實驗過程中沒有辦法喝水,也不能上廁所,因此進入實驗室前必須嚴格控制飲水、進食。長時間高強度的實驗工作,甚至可能導致腦部缺氧。他們需要克服全排生物安全櫃的持續轟鳴,悶在雙層手套裡的手瘙癢不適等等情況,一呆就是8個小時。

當然最擔心的還是與病毒直接接觸可能帶來的感染。但他們在風險面前,從未有過一絲膽怯與退縮。

舍小家的安危 只為大家的團聚

微檢科有5名男性,5名女性。為了照顧女同事,男同事們主動承擔起了夜班工作。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他們都以單位和實驗室為家,彰顯著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無畏。

今年34歲的代紅梅是黑龍江人,也是一名資興媳婦,家安在資興。2017年,她從資興市疾控中心考入郴州市疾控中心。她的小孩才4歲,但疫情當前,“疫”不容辭。她把單位安排的一件病房作為臨時居所,1月21日至今還沒有回過家。“已經有將近一個月沒見過自己的小孩和家人了。這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責任,疫情如果不結束的話,不止我們這個家庭不能團聚,很多家庭都不能團聚。”代紅梅說。

90後檢測員肖俊是衡陽人,大年三十回到衡陽老家,本想著陪父母一起團圓,但一接到命令,當天便趕回了郴州。這段時間,他同樣住在單位的住院部,每天晚上除了做實驗,還要撰寫報告。

“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團隊,疫情也讓我們的力量更加堅固。大家從來沒有任何怨言,為的就是把每一個檢測精準呈現出來。”微檢科副科長曾永會告訴記者,團隊的平均年齡37歲左右,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因為工作性質,大家成為了一個即便回了家也要與家人保持距離的特殊群體。為了避免與家人更多地接觸,避免家人感染,有的人索性將辦公室當成宿舍。面對看不見的“敵人”,疾控人需要守護一座城的安康。(來源:郴州日報 通訊員 胡勇鏡 鄧飛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