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知道朱棣要篡位吗?如果知道朱棣篡位,为什么朱元璋不除掉朱棣?

魔力侠曹操


朱元璋是一个绝对主义者,因为他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儿子们也没有参与建立大明王朝的战争,可以说天下都是老子打下来的,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滴听我的。

  • 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儿子,所以朱标符合“中国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标既是嫡出又是长子,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朱标的身上。

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对朱标的教育那是非常重视,让很多名儒为其老师,最著名的当属宋濂。朱元璋在称吴王的时候,更是注重对朱标的教育,并亲自对他讲述古代皇帝创业的艰苦,也将自己所经历的坎坷告诉朱标,以此为戒不要只顾享受安乐,也要了解百姓疾苦,最重要的是只要自己父亲创业的艰苦,要深刻记住。

朱标也不负众望,可以说性格上与朱元璋恰恰相反,长大后的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虽然朱元璋不愿意看到朱标过于像儒家学士那样,但他的仁义之心,可以说备受大臣们和百姓的好评。重点是朱标在监国处理政务上也是非常好的。

正当朱标渐渐撑起朝政之时,朱标却患病死了,朱元璋知道后更是痛苦不已。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朱标大儿子早夭,朱元璋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且颇有朱标的影子,于是便立其为太孙。

  • 四子朱棣:

朱棣出生时候,朱元璋还在与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呢,但是朱棣的出生让朱元璋也意识到输给陈友谅,老婆孩子都会完,也许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

朱棣的性格可以说很像朱元璋,朱元璋很是欣赏他,于是便把他安排到了北平,曾经的元朝都城,让他负责防守北元、蒙古的任务,可以说镇守边疆上朱棣做得非常好,而且曾两次被征,大胜北元大将,使得朱棣成为朱元璋孩子中军事力量上最突出的,成为逐渐成为家庭诸王之首。

朱元璋曾经两次封王,本想兵权在自己朱家人手中比较稳妥,但没想到各藩王拥兵自重,晚年虽然意识到,但是也晚了,即使剥去几个藩王的位置和出台一系列限制藩王的政策,但朱元璋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们会在自己死后起兵。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过儿子们的感受,而是有很多条件限制了其余儿子继位,比如非嫡子、非长子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皇室的稳定,会造给子孙们留下上行下效的机会,比较容易发生皇室内斗。

朱元璋同时认为,朱棣等藩王毕竟是朱允炆的亲叔叔,不会起兵来抢夺皇位的,但是这时朱元璋的一厢情愿,因为他活着的时候,是儿子们的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因为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手打下来的,儿子们都没有参与,所以朱元璋只要在世,他的儿子们没有人敢动手打他皇位的主意。

朱棣如果真的敢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造反,那以朱元璋的性格,绝对容不下朱棣这么做,那朱棣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会不会杀掉朱棣不知道,但是关起来是肯定会的,儿子不听话,总归是要教训的。


历史文武君


朱元璋应该不知道朱棣有反意,如果知道了,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一定会对朱棣加以限制。而朱元璋没有那么做,仍然让朱棣镇守北京,让他看边,以抵御蒙古的威胁。

朱棣和朱标不同,朱标一直和朱元璋朝夕相处。朱元璋刻意培养这位未来之君,教导他怎么治国理政。而朱棣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父亲相处,他十几岁就被封到北京做燕王,从此远离了南京,他和朱元璋见面的机会也不多。朱元璋国事那么繁忙,朱棣在人生的前十几年和朱元璋离得近一点,朱元璋对十几岁的少年朱棣不会想到他有没有野心之类的问题?谁会提防一个十几岁的人呢?


如果说朱元璋要把大位传给朱允炆,而担心朱棣以后作乱的话,那么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这些朱允炆的叔伯辈同样不会让朱元璋放心。既然决定了让朱允炆继位,那么朱元璋的那么多儿子都有可能造反,也有可能都安分守己。这些都不是朱元璋死后能控制的,而且朱元璋也不能完全了解那么多个儿子的心思。


华声1818


先说结论:我认为朱元璋生前并没有意识到朱棣想要篡位,如果知道,按照朱元璋的性格,绝对会带着朱棣一块走。

  • 朱元璋为了保障皇权采取了五项措施:

第一,通过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丞相制度,并且株连许多开国功臣,把权利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通过空印案整理官僚系统,并且进一步清理开国功臣;

第三,制作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防止太监干政;

第四,皇子成年后必须离开京城前往藩地就藩,防止皇族干政;

第五,皇帝后妃选自良家,防止外戚干政。

可以说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的皇位能够做的安稳,几乎是费劲心思,朱元璋相信自己的大儿子朱标能够成为一代明君,然而事与愿违,朱标英年早逝,身心俱疲的朱元璋不得不再次物色帝国的接班人。



  • 朱棣的心思

朱老四即使心里不满,也不敢对自己的大哥朱标有什么想法,只能埋怨自己出生的晚而且还不是嫡子,他只能把怨气撒在蒙古人身上,对于朱元璋安排他守卫北疆的任务完成的相当不错,或许朱标不死,朱棣永远不会有异心。

然而朱标英年早逝,朱棣虽然表面上伤心不已、悲伤的直拍大腿,暗地里琢磨着余下的皇子中自己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朱棣认为自己最像朱元璋开疆扩土、跃马疆场。

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直接跳过了自己的儿子辈,指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王朝的继承人,朱棣很生气,他能做到的也只有生气。

朱棣虽然认为朱允炆一无是处,但他没有心思造反,或者说没有资格造反。

史书翻遍,没有一个藩王能够在大一统的年代造反成功。



  • 朱允炆的心思:

朱元璋杀掉明朝开国之初的最后一个名将——蓝玉之后,对朱允炆说:“我已经为你扫清了障碍,你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朱允炆十分认真的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叔叔们造反怎么办?”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朱元璋说道:“你有什么想法?”

朱允炆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晓之以情,让他们回心转意,约束他们的逾矩行为,如果不行就该封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派王师征讨。”

朱元璋对这个回答十分满意,他认为朱允炆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个不一定会发生的问题。

然而朱允炆并没有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朱元璋刚刚驾崩,朱允炆就急着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削藩,尽管并没有哪位藩王造反。

  • 结语:

或许朱棣在朱元璋生前就有篡位的想法,但他从来没有或者说不敢表现出来。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朱允炆急功近利的削藩行动,朱棣已经到了两难境地——要么造反,要么死。


排水渠过驴


朱元璋在死之前有感觉到朱棣未来要篡位吗?

我想,朱元璋正常是能感觉出来的。为何呢?因为朱元璋的识人看人能力强。

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后来又做了大帅,最后还成了皇上。说实话,这样一个人能够当上皇帝,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从乞丐到皇帝,他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看清了多少世态炎凉。

经历丰富的他,对识人看人是很拿手的。朱元璋曾经就说到:论智慧谋略,咱算不上很厉害,但如果论识人看人,那咱绝对能排的上号!

所以,朱元璋应该是能感觉出来朱棣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篡位的。并且朱元璋自己也认为,在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里面,朱棣是最像自己的,朱棣也最有英雄气。这样一个儿子,朱元璋肯定很了解他,没道理看不出朱棣的野心。

可朱元璋如果有看出朱棣将来会篡位,为什么不除掉他呢?

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一个是朱标死之前,另一个是朱标死之后。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完全不用考虑朱棣会不会篡位。

朱标没死之前,朱元璋完全不会去考虑朱棣会不会篡位。因为,他相信朱标有能力可以把握好全局,朱标绝对可以镇得住他的这些弟弟们。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朱标登基做皇帝,他的这些弟弟们是不敢对皇位有什么想法的,包括朱棣。朱标跟朱允炆不一样,朱标跟很多大臣的关系都很好,跟这些弟弟们关系也不差,最关键的是朱标确实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头脑灵活,朱元璋又培养他多年,大家也都默认了朱标是未来的皇帝。

所以,朱标死之前,朱元璋是不用去考虑朱棣会不会篡位谋反的事情的。当时朱元璋的想法是朱标登基做皇帝,燕王朱棣镇守大都,抵抗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一个负责朝政,一个负责军事,一起保护大明的基业。

朱标死之后,朱允炆成为为皇太孙后,朱元璋想到了朱棣可能会有歪脑筋。

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绝对是个沉重的打击,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多年的太子突然之间就去世了。在悲痛之余,还要选一个人来当储君。朱元璋选了谁呢?朱允炆。

朱元璋直接绕过了他的儿子们,选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做储君,这可让朱棣他们不高兴了。“我明明有机会可以当皇帝的,现在这皇位却给了一个小毛孩,你说气不气人?”

电视剧《朱元璋》里面,就有这样的一幕:朱元璋亲自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让藩王们和大臣们一起朝拜新的储君。大臣们倒没有什么话讲,但这些藩王们个个都无精打采,看起来十分失落。

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个做法会让儿子们很失落,特别是朱棣,那朱元璋为什么不在死之前除掉朱棣呢?这就要追溯到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了。

朱元璋不听大臣们的建议,执意要给自己的儿子们封王,其目的之一在于让这些儿子们都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镇守边疆,而不需要依靠骄兵悍将。

自己的儿子再怎么样都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人肯定比那些外人更值得信任。为了给之前的朱标,还有朱允炆登基扫清障碍,让他们能够安心的治理国家,朱元璋已经杀害了很多将领。

朱棣是自己最具有统兵才能的儿子,如果把他也给杀了,那么,要派谁去镇守北疆呢?要靠谁来抵御蒙古人的威胁呢?

朱棣有他活下来的价值,又是自己的亲儿子,朱元璋自然是不愿意杀了他,当然朱元璋也做了一些措施来应对藩王未来可能的造反。

再者,退一万步来说,朱允炆姓朱,朱棣也姓朱,不论谁做了皇帝,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朱允炆迅速开始裁撤藩王。事实上如果朱允炆没有削藩,或者说没削藩后没那么狠的话,朱棣还是有可能不起兵的。但被削的藩王们的下场大多是悲惨的,朱棣已经被逼到无路可退,就干脆直接起兵搏一搏了。


简单平凡123123


应天城下金鼓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帝王逐鹿中原、争霸帝位的黑暗史,哪有什么血浓于水、哪有什么兄弟情深,只有对至高权力的野望!


|楔子

建文四年六月初三,燕王朱棣兵临应天城下!天子不可降,建文帝朱允炆决心跟这个彪悍的王叔决一死战,据坚城以守,待天下天马勤王之日,一鼓而决!


然而,被他赋予城守重任的谷王、大将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兵铁蹄蜂拥而入,宫中大火数日不绝,建文帝不知所踪,大明的历史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那么,起于阡陌、以白身之家征战天下,逐蒙元以复汉家衣冠,堪称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朱元璋在世时,是否预料到这场披着“靖难之役”遮羞布的篡位之战呢?

答案只有一个:朱元璋在世时,燕王朱棣有野心而无反心!篡位之心又从何而来呢?朱元璋固然英明神武,可他并不是“未卜先知”的神棍!又如何“察而知之”!


一、燕王篡位的大患,正是朱元璋埋下的祸乱之源

洪武九年,大臣叶伯巨上书论政,直言明太祖之过。第一条就是“分封太侈”:


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

并且,叶伯巨提出了自己的隐忧: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叶伯巨的言事,切中的诸王分封的弊病,中肯而精确,因为历史上此类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这个眼光长远、一心为公的大臣呢?下狱,诛!叶伯巨啊叶伯巨,皇帝家事,关你甚事?



1、分封诸王,是御边抗敌的战略需求。朱元璋得天下后,定都金陵,取金陵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之长,且有长江天险,可保都城不失。然而北方广袤的地区必须有人防守,蒙元残部贼心不死,游牧民族虎视眈眈,不可轻忽!


然天偏地远、交通不便、讯息传递困难,那些和他一起起家打天下的大将,哪有自己的儿子来得放心!故于北边置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称“九大攘夷塞王”。


2、朱元璋这个马上皇帝对自己有着异乎寻常的自信。人有了实力就会有野心,这是人之常情!九王据边,手掌精锐之师,很难说不会贰心!但朱元璋是谁?

那是在元末群雄并起中,杀得蒙元远遁大漠不敢南望的猛人,是一举击破陈友谅、张士诚的绝世英豪,是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生路、亲手打造了一个帝国的马上皇帝!朱元璋的任何一个子孙,在他面前都是土鸡瓦狗!诸王分立,太祖何以惧之?



3、诸王拥兵以重,能够相互钳制达到平衡。作为一代帝王,朱元璋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一袭黄袍、一张龙椅,哪个亲王不向往之?然九王分立、各守一方、疆域紧邻,谁敢异动?

九个儿子相互牵制就是朱元璋的帝王心术。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变故,朱王璋的这套制衡之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然,天意难测,世事弄人!命运的大手悄然拨动了齿轮!


二、洪武后期的一系列变故,为燕王朱棣“靖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果历史进程真的能够预知、历史走向能够人为设计,那么世间就少了很多阴谋算计!朱元璋为江山社稷千秋万代传承而打造的这套精巧而完美的“设计”,在无情的命运面前不堪一击!

1、太子朱标的地位本是稳如磐石。朱标为马皇后所生,稍长便随太祖理政治事,性格宽仁、办事果断,对兄弟们爱护备至,诸王皆敬服,无论是能力、人望和伦理,都是接替皇位的理想人选,故在洪武元年,便被立为太子。


并且,朱标生母马皇后,与朱元璋微末时相识,同甘共苦,夫妻情深,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再未立后。故朱标的太子地位几乎是无可撼动的。可惜,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染风寒病逝!


2、皇太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储,形成了“皇弱王强”的局面。朱允炆乃朱标次子,聪慧明理,颇得太祖喜爱。太祖失太子,爱屋及乌之下,遂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此举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反对,但朱元璋最终还是坚持己见!朱允炆终于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从其即位后的表现来看,建文帝也是明君,他整肃后宫、严惩宦官,宽刑省狱、革除弊政,使大明的治理为之一新,史称“建文新政”。


然而,与那些拥兵自重、征战多年,在战争与权谋间成长起来的叔叔们相比,建文帝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并且,朱标的逝世,让朱元璋的儿子们看到了那么一点点的可能,可朱元璋的作法让他们彻底死了心,他们心中岂能没有怨气?


三、诸王相继去世,朱元璋的制衡之术被打破。洪武二十八年五月,秦王朱樉打仗时染病,不久去世!三年后,晋王朱棡去世,朱元璋的制衡之术逐渐失去了平衡!那么,有没有补救的机会?


当然有了!重新划分兵力地盘、调整防卫区域,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给朱元璋多一点时间,这些隐患都会一一消除!然而,晋王去世后仅仅两个月,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上天没有给他亡羊补牢的机会!燕王登基之路去掉了一块最大的拦路石。


三、朱棣篡位成功,完美地诠释了历史的“偶然性”


翻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中,以藩王篡位,通过武力夺取帝位者,仅燕王一人,堪称异数!朱棣篡位成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可以创造历史的!


1、朱棣自身的实力是成功的基础。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他的军事生涯从此拉开,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他曾经两次领兵北征,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个人在军中的声望无人可比,在诸王中也是数一数二,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起兵后部下欣然跟随的原因。



2、朱元璋帮他扫平了“靖难”的最大障碍。有明一朝,建国之初名将辈出!徐达、常遇春、蓝玉、汤和、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让人不禁惊叹:


在历经了元朝近百年的压制统治之后,华夏犹如井喷一般出现了如此之多的盖世名将,他们有的机谋无双、有的勇不可当、有的老辣沉稳、有的善守如磐,只要余二三人,朱棣绝难成功,更不敢起篡位之心!



然而,这些功勋卓著的名将,除早逝的之外,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以致燕王起兵叛乱,满朝中竟无一员擎天大将!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历来是帝王心术。


原本是为建文帝扫清逾期的障碍,哪怕背上好杀薄情的恶名,谁料最终为朱棣作了嫁衣!为谁辛苦为谁忙!可叹!



3、建文帝满朝竟无权谋之士,最终导致了朱棣“走投无路”拼死一搏。客观来讲,建文帝刚刚登基之时,政治清明、朝野安宁,朱棣纵然心有野望,表面上也得安分守己,但是,大侄子迫不及待地要动手了!


首先建文帝消藩之举,势在必行,这是加强封建王朝集权的必然选择!但是他听取黄子澄之议,所采取的方式过于“酷烈”:湘王举家自焚、齐王软禁金陵;代王禁足大同;岷王废为庶人……


这个侄子对付起亲叔叔,手一点都不软!形势很明显:要么听任建文帝宰割、要么拼死一搏!于是,诸王随同朱棣起兵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文帝一朝臣子,确实有能干之才,治理朝政是把好手,却缺少擅长帝王之术、专行权谋阴私、洞悉人心的谋臣!而在诸多史料中,朱棣背后却有“妖僧”姚广孝在背后出谋划策!如此相较,高下立判!


书生治国,失于憨直!过于理想化的政策,轻则失民心、乱朝政,重则动国本、失天下!


再者,建文帝在军事上和自己的叔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战事初起,老将耿炳文以“消耗战”对付燕王,这实际上是用举国之力打“消耗战”,占得大义正统名份的朝廷完全耗得起!


只要建文帝给他充分的信任,敢于放权,撑过最初的艰难时光,必然迎来最终的胜利!可惜,建文帝却认为耿炳文 “贻误战机”,阵前换将,换上了“兵策过人”的李景隆!最后打开南门城门的就是这个李景隆!识人不明是建文帝的另一缺憾。


结语:江山如画入谁手,机关算尽转头空!朱棣作为历史上唯一篡位成功的藩王,除了客观因素之外,真正帮了他大忙的却是朱元璋!杀功臣、授兵权、扶幼主,这不明摆着授朱棣以刀柄吗?


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明大统之争,虽是宫廷叔侄为敌相残,大明江山却未落入外人之手,走过一条铁血之路杀出重围的朱棣亦终成一代明君,幸哉?不幸哉?都是他朱重八的后代,于它又有何损益!


▲所以,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多看看当年明太祖驱除元虏、复我华夏江山的盖世功绩;多看看明成祖修撰《永乐大典》,延绵文明火种的远见;多看看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扬威海外的不世功绩吧!


脂肪故事


首先,朱元璋肯定是不知道朱棣会造反的,要不然就朱元璋的个性会把朱棣给灭了,别说虎毒不食子,朱元璋那可是比老虎还很的人。为了朱标继位都大肆杀功臣,都怕朱标镇不住,更何况朱标的儿子朱允文。

其次,朱元璋临终留下遗嘱:“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他还不准藩王进京奔丧,也是防着藩王造反,这说明他也就是担心,没有知道这事,要是知道他可以提前撤了朱棣的燕王,收了他的兵权。以朱元璋的能力有很多方法治朱棣的,





胡言兑先生


这个问题我想朱元璋是万万都想不到的,如果知道朱棣日后会造反,他肯定会在自己死之前废掉朱棣。

朱元璋做为一个开国皇帝,在生前丝毫没有发觉一点问题的存在,这的确不应该,就算自己不懂得在生前怎么处理自己死后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也要对比以前的王朝有没有在哪个帝王死了之后,有过哪些皇族子弟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的例子。

可惜朱元璋欠缺作为一个大明开国皇帝本应该拥有的智慧,没能看的更高更运,最后酿成家族的悲剧,实在让人对朱元璋能力感到遗憾,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朱元璋从一个小和尚朱重八到开国皇帝以后,前后一共有20多位皇子,在传位的问题上朱元璋也遵从了历朝历代的规矩,就是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准备接大位,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长子朱标30多岁就去世了,随后立长孙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引起了包括拥有很强能力与野心的四皇子朱棣内心的极度不快,当然朱棣很聪明并没有声张,这点朱元璋丝毫没有察觉。

但是有大臣发觉了问题的所在,如果皇上这么干必定会引起诸王之乱,历史这类事件实在太多了,他举例西汉在吕后死后就出现过诸王为夺取大位互相斗争的例子,还有在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等。

他建议应该撤掉各诸侯王的军事势力防患于未然。大臣的这一建议引起了朱元璋的勃然大怒,随后处死了这位大臣。

这个大臣根本不了解他,因为朱元璋的权利野心太大了,他要让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由他们老朱家来管理,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就有坏,最后这位大臣的进言成为了现实。就是燕王朱棣造反杀掉朱元璋的皇太孙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成了大明皇帝。

总结如果以朱元璋的智慧冷静下来肯定会发觉这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朱元璋已被权利冲昏了头脑,对自己的儿子太过自信,根本不知道人性在权利面前会失去理智,不要说叔侄残杀,就是父子相残的都有,大隋杨广就是这么干的。

假如朱元璋头脑清醒想到问题的要害所在,那么我想他会丝毫不留情的处理掉朱棣,保住最正统的大明江山。

欢迎评论和关注 谢谢


晨汐看历史


恕我直言,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恐怕知道燕王朱棣是有野心的。朱棣此人文武双全,不世出之英才,其能力远在众兄弟之上,这样的皇子又手握重兵,肯定对皇位是有觊觎之心的!知子莫若父,以朱元璋的洞察力,他绝对能感受的到,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恐怕更是越发察觉到朱棣的野心勃勃!

可是朱元璋明明知道朱棣有不臣之心却没有处置朱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是留有后手的,只不过这留的后手最后阴差阳错全都没用上,咱们下面慢慢讲。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洪武25年去世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十分深厚,所以他力排众议把皇太孙朱允炆立为了皇储。即便是不立朱允炆,其实也轮不到朱棣做皇帝,因为朱棣是老四,老大死了,老二朱樉(秦王)、老三朱棡(晋王)都还在呢!而且老二老三还都是马皇后的所生的皇子,跟朱标一样属于嫡子,按照顺序也轮不到老四朱棣的头上!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留的后手!

这两个人基本上已经被大家所忽略了,其实他俩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是举足轻重一般的存在!我们看电视剧里把秦王和晋王刻画的很不堪,其实不然,这两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虽说不如朱棣但是也差不了许多!

尤其是秦王朱樉,朱标死了,他就是皇子中的老大了,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籓屏帝室”的第一人!晋王朱棡也很厉害,建文帝初期,北方公认最能打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但是洪武末年,保卫北方边境的九王之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

朱元璋用秦王和晋王来压制燕王,那么他不怕秦王或者晋王也起兵夺位吗?

其实一样的道理,这是很简单的平衡之术,用秦王晋王压制燕王,反过来也可以用燕王晋王压制秦王,反正他们任何一个人想当皇帝,其他人都是不服气的。当时,朱元璋在北方边境指派了九个手握重兵的亲王守卫边境,号称“九大攘夷塞王”,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

朱元璋这一手段可谓高明,不过很可惜,天意弄人!

洪武二十八年五月,秦王朱樉打仗时染病,不久去世,朱元璋痛心不已。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晋王朱棡也死了,朱元璋的平衡之术失效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秦王虽然死得早,但是朱元璋还可以靠着晋王来压制燕王朱棣,没想到晋王不争气,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这个时候朱元璋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他还能有精气神去对付处置朱棣吗?即便有,恐怕是有心无力了!

所以临终前,朱元璋哭着对驸马都尉梅殷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说“燕王病矣!”什么病?心病呗!这时候朱元璋的皇子们,老大老二老三都死了,野心勃勃的老四朱棣肯定对皇位垂涎欲滴啊。但是,朱元璋油尽灯枯之际也没有办法处理好儿孙之间的矛盾了,只能听之任之了!


李老师历史课


首先明确一点,朱棣在朱元璋时期,绝没有谋反的心思。如若朱棣有谋反的心思,以朱元璋遍布天下的耳目,他不可能不知道,再以朱元璋对朱允炆的那无底线的溺爱,朱棣必然会被剥夺权力,可事实上在历史中,朱棣并没有被削权,反而是继续被重用,继续在北平掌握重兵,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朱棣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心思。



如此,既然朱棣在朱元璋时期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心思,朱元璋有为何要对朱棣动手呢?

再者即使是朱元璋怀疑朱棣会在朱允炆登基时,可能会有异动,但朱棣可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再狠,可虎毒尚不食子,他怎会忍心杀自己的孩子呢?

因此,即使是朱元璋知道朱棣可能会对朱允炆不利,但朱元璋最多就只是削朱棣的权,也断然不会杀他。



自古君杀子,无一例外是子反父,如唐玄宗赐死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王,不就是因被武惠妃诬陷有谋反的嫌疑,从而被赐死的吗?但是毕竟是血浓于水,即使是“最是无情的帝王家”,有时候即使是子反父,皇帝亦不舍得赐死他,如康熙时期,太子胤礽被疑有谋反之心,康熙都说胤礽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可康熙亦不忍杀他,胤礽毕竟是康熙的亲生儿子,这亲情是割不断的。

试想连子反父,皇帝都未必舍得赐死自己的儿子,更何况朱棣从来都无反朱元璋的心思。因此,朱元璋为何要杀他?更甚者朱棣更是一心一意替大明朝镇守北平,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让明朝北境得以稳如泰山,如此朱元璋就更没有理由去杀自己这位劳苦功高的亲子呢?



虽说朱元璋对于某些开国功臣的确有些狠决,如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就达1.5万人,胡惟庸案更是前后诛杀3万余人,从中可看出朱元璋的确是有些狠辣。但对于自己的那些子嗣们,朱元璋却是另外一幅模样,虽严厉但却很疼爱,对于他们是无比的信任,当年他大肆册封子嗣为藩王时,他就曾说:“朕无北顾忧矣”,因此为了让他们拱卫明朝,朱元璋是给予他们重权,重兵。

而朱棣亦不例外,他被朱元璋派往北方重镇燕京北平,并被赋予重兵,辖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等约万余人的军队,并可节制周边数镇卫所。



当然,朱元璋虽从未对诸皇子的权力有过限制,也对他们从来没有失去信任。但在他临死前,为了不给朱允炆的登基造成麻烦,朱元璋还是留下一条后路,在遗诏中,他说道:“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就是他去世后,诸藩王不得入京,只需在藩国中祭奠即可。

如此看来,朱元璋那时候的确是对诸藩王有些猜忌,他也怕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登基后,镇压不住这些叔叔们,因此他还是给自己的孙子留了条路,就是不让他们进京,如此朱允炆也就能顺利登基。



不过不管如何,朱棣在朱元璋时期却是没有谋反的心思,因此朱元璋岂会对他干嘛呢?再者即使朱元璋知道朱棣可能会对朱允炆造成威胁,但朱元璋也断然不会杀他,最多就是削他的权而已。


澳古说历史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朱棣要篡位。

如果知道朱棣要篡位,是一定会杀掉或者圈禁朱棣的。

朱元璋一开始立的太子是自己的长子朱标,中国古代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

朱标是马皇后生的,是嫡出,又是长子,为人宽厚仁爱,善待群臣和弟弟们,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

不幸的是,朱标年纪轻轻就死了,朱元璋非常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马上面临选择太子的问题。只是他其他的儿子,出色的不多,就算是优秀,也往往有明显的缺点。就拿朱棣来说,虽然军事才能很强,但是性格暴虐,朱元璋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

而且朱棣继位有很多不利条件:

1.非嫡子,非长子。 朱棣排行老四,不是马皇后生的,是一个出身并不高贵的妃子所生。

2.性格暴虐,杀心重。朱元璋对每个儿子都很好的,不希望朱棣这个四儿子继位后,对哥哥弟弟不利。

3.不利于皇室稳定。嫡长子制度是朱元璋特别看重的,如果因为老四优秀就立为太子,那么以后子孙们,有能力的,就会上行下效,同室操戈。

朱元璋爱屋及乌,最喜欢的儿子死了,但是孙子还在,而且也已经十几岁,和朱标很像。所以,他是一心想立孙子为继承人的。

如果他知道朱棣想造反,一定会杀了他或者囚禁他。

之所以不动手,是因为朱棣在父亲或者的时候,实行韬晦之计,从不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朱元璋根本不知道朱棣觊觎皇位,图谋不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