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汉末并不是一个秘密决策,为什么只有曹操能玩转?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曹操是官宦子弟,为了摆脱这个身份,被世家和士人所认同,他做出很多努力。比如当县尉的时候处死了大宦官的亲戚,后来又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但是名声打出来了。凭借这个名声,曹操在老家举起义旗,召集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还不算,在诸侯畏缩不前的情况下,曹操冒死带兵追击董卓,以几千士兵的生命和自己差点挂掉的代价换取了天大的名声,曹操的声望刷到顶点。从那个时候开始,曹操彻底被士人所接受,大批的人才前往投奔。曹操再借天子名义号令天下,四海归心,孔融,张绣等一方诸侯都纳土归附。可以说没有前面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静夜思160519196


懂三国的故事的朋友知道,这个trick是由曹操的阴谋家毛玠做出的。 最初的字眼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项宏伟的计划使啊,使曹阿满统一北方, 在我看来其成功的原因分为:

首先:有必要谈到一个人 毛玠

他是官方历史上的文官, 后来,他担任了曹操的东曹掾(相当现在的人力资源总监)。 一听就是个肥缺,但他是反腐败的先驱。 推荐的人才也是那些热爱自己的声誉并且不想要钱的人。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位老毛总监变成了将军,在赤壁之战中接替蔡瑁、张允的就是他和于禁。 此外,他出场很多次,但基本上都是一般的形象。 只是“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毛玠说的。

至于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是这个人实际上既是一个文官又是一员战将。

其次,诸侯们的机遇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不仅仅是摆在曹操一个人面前,而是全天下诸侯共同的“机遇”。例如,拥有最早权力的董卓,实际上是最早获得近距离“机会”的候选人。 但是,董卓控制朝政治事务的能力太差了。 最后,不但没能号令天下,反而找来了反对他的诸侯们。 还有李傕、郭汜,后来还有杨奉、韩遂, 他们都与皇帝有密切的联系,但他们举着皇帝的招牌,抢钱、抢人、抢地盘。不 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它, 在这样的大事件中,他们的大脑好像瓦特了。 此外,在当时天下的诸侯中,最有势力的是袁氏家族的兄弟袁绍、袁术,这 对“活宝兄弟”的反应也很有趣。

让我们先谈谈袁术。 当他听说汉献帝被李傕、郭汜俘虏时,几乎是一路从长安要饭回洛阳的。

在这种情况下,袁术就形成了非常“有感觉”的形象,于是萌出了自己相当皇帝的想法。

而且,从现在起成为皇帝的想法就像是种子,在袁术的头上生根发芽,最终结果导致其丧命。 让我们再谈袁绍。 当他的谋士听说了汉献帝的遭遇,他立即去了袁绍,说了类似毛玠的话,甚至直接建议袁绍欢迎皇帝并将首都迁到他的邺城。这不仅是件好事,而且他的想法还早于毛玠就意识到了皇帝金色招牌的亮度。

但是,袁绍对此事并不确定,实际上,袁绍在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举棋不定。 在找人讨论后,郭图和淳于琼说,当你皇帝能到邺城来,他们很尴尬。 你说你听他的话,相当于有一个爹要抚养;如果您不听他的话,那你就是只要面子的人,而且别的诸侯没准会像打董卓一样打你!缺乏脑力的袁本绪立刻改变了主意-不!实际上,袁绍的心态是当时大部分诸侯的心态, 在困难时期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谁会为力量而奋斗并想要受益,谁会等待无用的“爸爸”? 而且,如果您不小心,可能会吸引诸侯的暴揍,这不值得冒险! 退后一步说,这些人来时是否必须照顾好自己? 我们自己的饭菜还不够!

最后,曹操的机会

对于汉献帝的不幸境遇,诸侯们互相注视,没有人愿意动弹,这块大饼就落在了曹操上。 这时,曹操在资历上名义上是袁绍的小弟,是跟着袁绍出道混的。这没办法,在那个看脸、看门第的年代,曹操只能给袁大少爷当小弟——袁大哥站C位,曹小弟就站C旁位。只不过,曹操已经实际上控制了东汉十二州中的兖州,尽管比起老大袁绍和老二袁术来,还差一点,但也属于有身份证的独立诸侯了。于是曹操抢到别人前面抢到了皇帝

总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是一个新概念,而且是一种战略战术,对智商的要求确实很高! 在那个时代,也只有像曹操这样的高智商才行!


唐人史社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项神功,自从被董卓偷练后,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董卓玩失手后,有人要练,有人避之,有人不屑,曹操主动抢着玩的,虽偶有小伤,总的讲,玩得风生水起,事业越做越大,赢得行家一片赞誉与羡慕!很多人开始后悔,当初下手太迟!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像“九阴真经”,不是啥人都能玩的!身体不好,天赋不济,内功不强的人练了,轻则走火入魔,重则折寿断命,唯有内功高强、天赋极高的人,才能耍得转,才会如虎添翼!下面我来捋一捋那些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缘的人!



1、董卓:光有蛮力,没有内功

按理说,董卓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创始人,但是,他不懂政治,只想玩钱,所以只练前半部“挟天子”,对后半部“以令诸侯”不怎么感兴趣。他练功只是为了钱,盗皇库,挖皇陵,抢民财,然后就是给自家人封官,达到七十多老母,小到刚出生孙女,都封侯。结果玩失手,把自己玩死了,全家遭殃。所贪的钱都吐出来了!可见,这项神功,光有蛮力不行,必须要有政治内功!



2、李傕郭汜:内功不行,蛮力不行

董卓属于误打误撞捡到枪,开始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项神功。接下来就是李傕充当顽主!最早给这个神功起名字的三国著名“毒士”贾诩,这家伙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郭汜提出建议:要想保命,必须继续练董卓那套神功,就叫“奉国家以征天下”。

本打算解散回家的李傕郭汜等人,听贾诩说,回家也是死路一条,而且练功练好了,有钱有美女,还有天下,立马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这帮小子政治内功更差,蛮力也不行,整体水平还不如董卓。玩到最后,自相残杀,闹起内讧,贾诩一看,这不是练功的料,就悄悄资助天子潜逃洛阳!等李傕郭汜等人反醒过来,天子已被人接走。李傕郭汜等图的是财色,不在乎天下,哪管死期何时到来!

至于接盘手韩暹、杨奉、董承等人,不比李傕郭汜水平高多少,只是现在的天子是个穷光蛋,除了封官,啥也没有,这时候,在玩这个神功的前半部“挟天子”已经没有油水,这帮人现在考虑如何玩“以令诸侯”,但自己没能力玩,就有人开始考虑“转手”了!



3、张扬:没有蛮力,没有内功

由于前面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不死就残,加之天子已是穷光蛋,养“天子及百官”开支不小,而且名义上又是“管自己的”,许多人开始明确不玩这套神功。袁术眼瞎,不玩是自己想当皇帝;袁绍短视,觉得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多此一举!

大司马张扬为天子在洛阳有个安身之处,在南宫旧址上修个简易正殿,为了表彰自己贡献,起名“杨安殿”,却不愿在洛阳朝廷主事,转而回到河内郡去了,去当土皇帝。不是不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神功威力,而是感觉自己玩不动,坚决不玩!


4、曹操:刚好蛮力,足够内功

就当时而言,能够玩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项神功的最佳人选是袁绍;他的蛮力与内功,在当时诸侯里,是最高的!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袁绍悟性有点平庸!当田丰、沮授再三提起时,袁绍总是弄不明白,给自己找个“干爹”能赚多少钱!

第二个最佳人选是曹操,天资聪慧,悟性特高!与袁绍一样,出身官宦世家,拥有极高政治内功,只是拥有一个兖州,蛮力差点。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奉袁绍之命,在濮阳击败黑山军。次年,收编青州黄巾军,占领兖州。此时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曹操派人联络天子!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天子抵达洛阳。荀彧建议:迎接天子,必不能为累。八月,曹操入洛阳;九月,迁到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月,汉献帝下诏给袁绍,谴责“专自树党,不来勤王,擅相讨伐”;下令吕布与曹操共辅朝廷;传旨给关中诸将,只要打李傕郭汜就是国军,使关中置于曹操麾下;接着要求孙坚与吕布合击称帝的袁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渔阳太守鲜于辅因曹操“奉天子”,“率众以奉王命”,使曹操在袁绍后方安下楔子。官渡之战,袁绍八万将士因曹操奉天子,集体投降。至于打着天子之名,招揽天下贤士、名将,更是数不胜数!



结束语

武侠片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导演编剧总是忽略两个细节:练武人的素质与悟性,总是在宣言只要肯学,或者找到秘籍,就能成为高手,弄个的观众个个觉得自己只要运气够好,就能赢得天下,抱得美人。其实,真正的武术高手,天资实力悟性,一样也不能少,不然再好的绝技,你也练不好,甚至会伤及其身!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样的神功,不是什么人都能玩的,刘备不行,孙权也不行,因为他们没有较好的行政修行与传承,袁绍袁术可以,但是袁术天资缺陷,袁绍悟性欠妥,结果只有曹操才是此项神功的最佳运动员!

有人将“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成曹操奸雄一大罪状,其实,这与奸雄毫不相关!比曹操更奸更坏的人,一样玩不转!这项神功,无论忠奸,不是你想玩就能玩的!


云子落


曹操迎献帝的大背景是:

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已死,手下在争夺争夺董卓的权力成果,皇帝成了这种权力的象征品,相互抢夺,而其他军阀是对董卓集团排斥和忌惮的,而献帝东巡之后,虽然是曹操“接驾”,但因为曹操实力相对较弱,家族的声誉较好,与士族走的较近,曹操占据东汉都城洛阳,所以其他士族军阀对其反对并不强烈。

下图是196年,献帝东巡时的军阀势力范围。大部分军阀是各士族奉诏到地方拉武装搞建设后成长起来的,曹操从青州打到中原,有了自己的稳固地盘。这时:北方袁绍,南方刘表袁术,西部张绣李傕等部,东部吕布。这是几个比较大的军事实力,曹操这时候并不是挟天子,只是天子回中原故都,而正在曹操势力范围。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可以命令诸侯做什么,而是一种官方的政治许诺,其他诸侯这时都拥兵自重,很像春秋战国的混乱时代,各个军阀虽各有势力,但前提是他们都是官方委任的,自己如何争地盘,官面上还是要听天子的。

曹操挟天子能成功,并不是能令诸侯收取北方,而是他除了打仗之外,很善于搞外交,合纵连横学的很好。

这里看一下地图一,

北部袁绍:北有公孙瓒,南有河内张扬;

南部袁术:东有吕布、孙策,西有刘备,刘表。

西部李傕:南有汉中张鲁,西有马腾,东有张扬,张绣,曹操。

这样的相互制约,对地处四战之地的曹操无疑是最最有利的。他要在四面混战之时,立即扩充地盘,减少各方压力。

鉴于袁绍居北,有强敌公孙瓒。吕布有刘备阻隔,袁术意图东南,关中内乱,而南方刘表只求自保,所以曹操必定先拿下许都附近的宛城张绣,获得进军南阳盆地和关中的跳板。只是后来未果。

之后曹操改变方向,联合吕布刘备攻打袁术,使三方势力相对平衡,之后转头西向,奉天子令破李傕取关中。这是曹操已经拥有中原和关中两座粮仓,张绣两面受敌,不战而降。

曹操西部定后,势力渐大,转而向东(此时袁术势微),攻破刘备,吕布。东部平定。

这时,和袁绍称兄道弟的曹操与之公然决裂,官渡爆发,北方一统。之后转而向南。

其实,曹操能赢不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懂得协调各方势力的平衡,自己在各方征战时,抓住空隙,扩大自己。





吉耶221


其实最早使用挟天子之策的人是董卓。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后,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已倒台,他凭借武力控制了朝廷。之后,董卓另立汉献帝,为当初受党锢之争迫害的人恢复名誉,拉拢士族清流。

董卓的种种手段,正是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各路豪强并不买账,所以才有了袁绍、曹操等盟军讨伐。后来董卓被杀,其部下打算投降,但王允不许。他们率军进军长安,打败了吕布,再次挟持了汉献帝。不过不久便陷入内斗,这次挟天子也没有为他们带来太多好处。

袁绍相比曹操,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是迎接汉献帝的最佳人选,因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不是正统,不合袁绍的本意,所以他不愿意去迎接汉献帝。其实是他不相信挟天子可以号令诸侯。

如果说董卓是因为自己作死,挟天子政策并没有很好地实施,那曹操呢?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从洛阳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这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开端。然而,有诸侯因之依附吗?并没有。

当然,要说一个没有归附倒也不是。建安二年,张绣就第一次投降了曹操。但建议他投降的谋士给的理由是,袁绍势力强,曹操势力弱,投靠袁绍不一定被重视,不如投降曹操。这跟曹操是否挟天子无关。

挟天子不仅没有令诸侯归顺,反而使得内部动乱多多,越到后期问题越大。建安四年到五年,爆发了衣带诏事件,董承试图除掉曹操但未遂。

那么,曹操又为何挟天子?乱世之中,实力最重要,这点曹操自然明白。所以他下决心去奉迎天子,核心不是号令诸侯,而是想要利用汉天子残余的权威结交世家大族。

东汉以来,士族成为新兴的一股势力,这些读书人拥有大量的财产和人力、物力资源。想要在军阀混战中取胜,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非常重要。然而曹操出身不好,很多士族根本瞧不上他。

在军阀争霸中,曹操一方面唯才是举,大量依靠寒门庶族之人,一方面也尽量拉拢世家大族之人,如荀彧等,但他跟世家大族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士族对他的支持有限。所以当得知汉献帝出逃长安,出身世家的荀彧就力主他去奉迎天子时,虽然内部分歧很大,但曹操最终还是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对于袁绍而言,依靠袁家本身的影响力,已经有大量的士族来投靠,奉迎天子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反而把天子请回来,就是给自己请一尊神回来,行事不免束手束脚。所以袁绍最终没有迎天子,这也是当时很多军阀的选择。

只是没想到后来曹操靠着挟天子及自身谋略异军突起,并且因为占有朝廷大义,给袁绍带来不少麻烦。而当他发现这些不利后,就已经在积极筹备把天子夺回了。

官渡之战前很多人并不看好曹操,还暗地里打算投降袁绍。只不过后来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真正坐大。但这些是军事的胜败,与挟天子与否关系不大了。


小李飞砖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汉末并不是一个秘密决策,为什么只有曹操能玩转?

单纯的看,似乎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然而并不那么简单,问题是:怎样挟天子?挟天子之后是否真的能令诸侯。

众所周知,在曹操之前,有过两拨人“挟天子”,这就是董卓和他的余部李傕、郭汜。

这两拨人的兴亡都起于“挟天子”。董卓就更加恶劣了,直接是将皇帝换掉的,皇帝就是他手中的玩物。李傕、郭汜也好不到哪里去,强行将汉献帝困在长安。

他们挟了天子,却并没有达到令诸侯的目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各路诸侯都想剿灭的对象。

结局也是明显的,先是初平元年的关东联军反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到长安,一年后被刺死在朝堂。死后被暴尸街头,众人唾骂,当做蜡烛点燃。李傕、郭汜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被各路人马追杀。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传首许都。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总之,“挟天子”看起来很风光,实际是个很危险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的人想“挟天子”呢?毕竟好处也是大大的,控制了天子,就相当于控制了国家政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权和利,让他们冒死吃河豚。

袁绍也想过。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提出: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后汉书 袁绍传》)

袁绍没有行动,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觉得没必要,自己四世三公的身世,雄霸一方的实力,没有必要捧个烫手山芋惹麻烦。也就是说,他不需要拿着汉献帝的旗号做幌子。

袁术没这么想,他是自己想当皇帝,他实现了,也死的很惨。

曹操做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毛玠在初平二年给曹操的建议。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卷十二》)

毛玠在这段话中点出了一个关键点:举义兵,令不臣。

这还有个关键,是“奉”天子,而不是“挟”天子;是令“不臣”,而不是令“诸侯”。

奉,是供奉,尊敬。挟,是野蛮的武力控制。不臣,就是反叛者,而不是所有的诸侯霸主。

曹操做到了,他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正是因为曹操采用的是“奉”,而不是“挟”,曹操将汉献帝迎奉到洛阳,扛起了“汉室”的大旗,将自己的身份由诸侯豪强一下子变成了国家军队,变成了“以令不臣”的正义之师。

这一步棋,在曹操的发展史上是关键性的一步。

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汉末并不是一个秘密决策,只有曹操能玩转!


阿呆梦话


公元196年,董卓被诛,汉献帝历经磨难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早已破败不堪,草木丛生,献帝看到此种景象,潸然泪下。

曹操当时在许县,谋士毛街很有远见,立即建议曹操把献帝接到许昌,曹操采纳了毛阶的建议,献帝到了许昌之后,曹操以臣之礼待献帝,每天早请安,晚汇报,完全是一个贤臣的样子。“虽曰汉相,实为汉贼”这是当时的人评价曹操的,曹操很坦然的说,要不是我把握军权,维持朝纲,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称皇称帝,只有我能保护着汉室江山不变色。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不是个秘密,董卓玩过,玩砸了。袁绍想另立皇帝,后来也想接刘协,被曹操以刘协的名义下诏退了。只有曹操用的好,曹操从小就鬼点子多,不按常理出牌,胆子也大,人缘好,还有一个曹家世代都受汉室俸禄,曹操的爷爷,曹腾是当时颇有名气的 大宦官, 封费亭侯, 任大长秋。 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 秩二千 石,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省部级”。 曹腾的为人, 在宦官当中算是相当不错, 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 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所以《 后汉书》中有传。曹操的父亲 曹 嵩后来官居太尉( 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出钱一亿万买来的。所以曹操对汉室是有感情的,说他挟天子不够准确,应该说是“奉天子”可能更准确些。

 



米爸Derek


有人说,打仗打的是黄金和财富,其实打仗打的是文化!其理由如下。

最先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主张的人是董卓,可是董卓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勇有余而谋不足。竟然为了争夺一个美女貂蝉,要杀自己的义子吕布,导致吕布恼羞成怒,一刀杀死了董卓。致使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彻底流产。

袁绍竟然因为小儿子的病情严重,而丧失了最佳作战时机;刘备为了自己亲儿子刘阿斗的政权稳固,竟然毫不留情地杀死了文武双全的义子刘封。所以能够正确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的人只有曹操。

无论从哪方面看,曹操都略胜一筹。从战略上看,曹操是一个战略家,他对刘备说,所谓英雄,就是具有饱含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当曹操战胜袁绍时,发现了许多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投降书,曹操并没有发怒,而是一把火烧掉了这些投降书。这是何等的大度!

从文化上来讲,曹操的诗壮志豪迈!完全可以胜过当时的所有集团领导人。都说文如其人,一点不假!

从智慧上看,曹操能够网络天下人才的本事也无人能比!就说对待关羽的举措,谁也没有曹操的肚量大。即使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激怒曹操。因此才有华容道上义放曹操的震撼之举!曹操望梅止渴的计策,更是影响甚远。面对大臣们政变策略,曹操都能一一化解,这是何等的智慧!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责任必须由曹操来担当!


张越智872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不是曹操原创,最开始曹操方面是由毛玠提出的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真正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其实是袁绍集团的沮授。

按说东汉末年,最有可能挟天子的不过以下几位:最早的有董卓。董卓败亡后汉献帝东归洛阳,这时有机会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占据兖州的吕布,还有豫州的曹操。

最开始有“挟天子”之实的就要数董卓了。董卓自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这四年时间一直都占据着京城,至于期间种种作为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咱今天就说一下别的,董卓为什么就没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的败亡,我看来最起码有两点原因。其一:天下大势不允许;董卓入京时,天下还没有混乱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汉室在各地诸侯心里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等到董卓废立汉少帝,接着又对抗关东联军,挟持汉献帝西逃长安之后。汉帝国的中央政权才基本上名存实亡,正好此时的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正所谓人人得而诛之,身死名裂只是时间问题。其二:过分膨胀,不识局势;董卓用了仅仅三年时间从一个边将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师。这其中的身份变换冲昏了他的头脑,误判了当时的局势。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他修建郿坞,这个郿坞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住所,这里囤积了20年的粮食,各种财宝,数百名美女充斥其中。这更像是一个堡垒,一个世外桃源。董卓甚至还说:“我平定关东后,即雄踞天下,失败了,我也能在守在郿坞活到老。”董卓一心只想做土财主,注定是成不了大事的。

袁术自然不必多说,历史上袁术与公元197年称帝,他自己的目的就是当皇帝,怎么可能还去走“挟天子”这条“弯路”呢。

至于袁绍,我认为他并不是不想迎接汉献帝,而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顾虑的。早在董卓废少帝刘辩之时,袁绍是采取反对态度的,加上后来还支持刘虞称帝,这些事都得罪了汉献帝。他这时候又去接汉献帝不是打自己脸吗。

兖州的吕布此时新败于曹操,自顾不暇,肯定是不能迎接献帝的。

最后的胜利属于曹操,我以为占据了至少两点优势。其一:天时;此时的天下经历了董卓之乱,各地的诸侯都忙着争抢地盘,汉帝在他们眼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很多。加上曹操新胜吕布,占据兖州,也期待下一步的行动。其二:曹操目光远大;之所以说曹操目光远大,是因为从明面上来看,曹操迎接汉帝并不能“令”诸侯,反而像董卓一样成为了众矢之的。但是“挟天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从政治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广纳天下贤士。曹操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后世学习政治优势可谓是学进了精髓,例如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清军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等等。


燊旭


又开始吹曹操了……

曹操能玩转,干嘛会有衣带诏呢?

孙权,弱国皇帝。

刘备,小国皇帝。

曹操,当一个王爷,还是用几个女儿的幸福换来的。

曹操,当一个王爷,连铁杆粉条荀彧都反对他……

做人,做到这一步,算是最失败的了。

孙权,刘备,就是只有一个县的地盘,他们也是唯我独尊的皇帝。

曹操,就是拥有了亚洲,他也是汉献帝的一个手下,一个跟班而已。

曹操想称帝而不敢,就是有那个贼心,无那个贼胆。

从这一点看,他比孙权,刘备,差了太多个层次。

当父亲的,爱自己的儿女,无怨无悔,当丈夫的爱自己的妻子,尽心尽力!曹操,牺牲了自己几个女儿的幸福,让自己的众多儿子自相残杀,他死以后,让自己的众妻子织布纺棉,男人,做到这一步,也算是飞机上扔照片,丢人不知道深浅了。

孙权刘备一生,经常打败仗,可每次豪发无伤,曹操打仗,不是烧得遍体鳞伤,就是让人打得满地找牙……

刘备的后人,让十八万大军灭国,曹操的后人让司马懿三千人就给灭了。

曹操不行,曹操的后人更是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