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常用的經穴艾灸操作技術

比針更易用

(一) :艾炷灸上節課我們講到了常用的經穴操作技術主要有針刺、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等。本節課我們就重點來學習艾灸法。

中醫養生:常用的經穴艾灸操作技術

《黃帝內經》中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也就是說艾灸法和針刺法一樣,是針灸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按照中醫學理論,艾灸法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是溫經散寒。灸火的熱力具有溫通經絡、逐散寒邪的功用,臨床可用於治療中醫辨證為寒證的寒溼痺痛、痛經、經閉、胃脘痛、腹痛、腹瀉和痢疾等病症。第二是扶陽固脫。艾灸法具有扶助陽氣、舉陷固脫的功能,臨床可用於治療脫證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所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等病症。第三是消瘀散結。艾灸法具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的作用,用於氣血凝滯的乳癰初起、瘰癧、癭瘤等病症。第四是防病保健。

本文來源於專欄《經絡養生與康復》原價59元,新課特價只需9.9永久收聽

《扁鵲心書》就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那麼艾灸法是怎樣操作的呢?艾草經過加工以後,可以製作成艾絨,我們可以用手或器具將艾絨製作成小圓錐形,稱為艾炷。艾炷的大小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製作成不同的大小。大的艾炷可以有半截橄欖那麼大,小的艾炷可以做成麥粒大小【操作:製作不同大小的艾炷】。運用艾炷來做艾灸,有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方法。直接灸,顧名思義,就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操作:小艾炷灸法】。

【情節引入:學生使用大艾炷灸並提問:老師,如果用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話,會不會燙傷皮膚呢】這個問題問的好。其實在施灸的過程中,穴位感受到灸火的刺激量跟艾炷的大小、皮膚的敏感度都是有關的。如果艾炷較小,皮膚的角質層比較厚,那麼即使艾炷在皮膚上燒完,也不會對穴位造成損傷。但是如果艾炷較大,火力強,可能一個艾炷還沒燒完,穴位就會起皰的。因此艾炷灸法根據刺激強弱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

中醫養生:常用的經穴艾灸操作技術

第一種呢我們把它叫做瘢痕灸,另外一種就是非瘢痕灸。瘢痕灸也就是說要讓艾灸的穴位起皰,操作的時候要求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易炷再灸,一直到灸至起皰為度。瘢痕灸對經絡的刺激是比較強烈的,所以這方法呢一般用於慢性的頑固性疾病,比如哮喘、肺癆等。但是也因為瘢痕灸會留下瘢痕,使用起來疼痛比較明顯,也需要特別護理,所以現在在臨床上也很少應用了,在此也不建議大家使用。非瘢痕灸相對來說刺激量就會小很多。我們可以選擇小的艾炷或者艾炷燃燒到多一半患者感到輕微灼痛時,就換一個艾炷再灸,灸到皮膚出現紅暈就可以了【操作:換艾炷,皮膚出現紅暈】。

非瘢痕灸適用於病情較輕的虛寒性疾患,也特別適合於我們平常保健養生使用。有的時候,單純艾炷的刺激還不能滿足我們防治疾病的需求,我們還可以在艾炷和皮膚之間再鋪一層輔助性的藥物,這種方法叫做間接灸。間接灸的材料我們可以選擇生薑、粗鹽、大蒜等。比如隔姜灸,我們可以把鮮姜切成 2-3mm 左右的薄片,中間用針紮上一些小孔以利於導熱,然後把切好的薑片放在穴位上,用艾炷在薑片上施灸。等到艾炷燒完以後,可以易炷再灸,至皮膚紅潤不起皰。

這裡需要注意一下,如果在施灸的過程中患者有灼痛感,可以將薑片提起來,待疼痛緩解再行施灸【操作:把鮮姜切成 2-3mm 左右的薄片,中間用針紮上一些小孔,然後把切好的薑片放在足三里穴,用艾炷在薑片上施灸,期間將薑片提起來防燙傷,艾炷燒完以後易炷再灸】。隔姜灸法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於因外感風寒和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腹痛、腹瀉,以及關節疼痛等病症。

如果使用隔蒜灸,操作方法跟隔姜灸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選擇使用獨頭大蒜,把蒜切成 2-3mm 的薄片,放在施灸部位,進行艾炷灸【操作:把獨頭大蒜切成 2-3mm左右的薄片,中間用針紮上一些小孔,然後把蒜片放在關元穴,用艾炷在蒜片上施灸】。隔蒜灸具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可以用於瘰癧、肺癆及初起的腫瘍。

中醫養生:常用的經穴艾灸操作技術

如果我們要在神闕穴也就是肚臍施灸,直接灸法和隔姜隔蒜灸就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可以用乾燥的食鹽填敷於臍部,然後再配合隔姜灸。這樣的話,灸火的熱力就可以充分滲透到整個肚臍以加強療效。這種方法就叫做隔鹽灸,隔鹽灸一般只用於神闕穴,具有回陽、救逆固脫的作用,

可以用於治療: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虛脫等【操作:用乾燥的食鹽填敷於臍部,然後把製作好的薑片放在神闕穴,用艾炷在薑片上施灸,艾炷燒完以後易炷再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