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姬姓国一度强势,为何到战国只剩下了燕国?

超哥侃古今


周朝天子是姬姓,自武王之后,姬姓周朝统治八百年。

其中以犬戎攻破周朝国都为标志,之前被称为西周,之后被称为东周。东周前半段称春秋,后半段为战国。姬姓周国最终被秦所灭,而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那么周室是如何一步步没落呢?

1制度,西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分封制,制定周礼,采用家天下的统治理念。就是天子传位于嫡长子,继承周室正统,其他庶子分封于外,各为君主,拱卫天子。另外还把一些功臣也采取同样方式分封领地。

这种制度初期由于各领地君主血缘很近,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2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子传孙,孙传子,百年之后,国与国间已经没有太多亲情成分,而且整个国家已经封无可封,变成了无数的蜂窝般小国。

其实此时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已经达到极限。

3崩坏,随着正统周室天子国势由于分封和自己的作,逐渐衰弱。随着分封国之间亲情的疏远。诸侯国之间逐渐开始了兼并战争。此时仍尊天子为主。

4溃烂,随着兼并战争,出现了霸主,国力强于周室,此时诸侯国之间战争就无所不用其极。原因周朝制度其实已经荡然无存,周朝已经名存实亡。

最终活下来的战国七雄,燕国是建周之初,分封给召公奭的领地,召公奭是西周宗室,为姬姓。燕国在这场兼并战中存活了下来。

战国中秦国原是周室养马官员,立功封秦地。

齐为姜太公领地。

楚为蛮夷,自立门户。

赵魏韩原为晋国家臣,晋国也是姬姓王族,只是被三个权臣分割成赵魏韩。

如此而已。





红胡子老王


背景简介: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建立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这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国。不过,进入到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消灭,这导致姬姓诸侯国的数量自然锐减。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始祖是周王室宗室召公,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对于燕国是姬姓诸侯国,自然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只有燕国这一个姬姓诸侯国了。其实,战国时期,除了燕国,还有几个有名的姬姓诸侯国:

一、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对于魏国国君来说,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西周末期,魏国先祖所在的毕国亡于西戎,其后裔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自此之后,毕万的后人就封地为氏,称为魏氏。

二、韩国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

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所以为姬姓,韩氏。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中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对于韩国来说,一开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三、卫国

第一任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战国时期,卫国处在魏国、赵国、齐国等大国的包围之下,越来越衰弱。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攻灭,卫国领地成为魏国的封君之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四、郑国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当然,郑国并没有在战国存在太长时间,在战国初期,郑国就被韩国消灭了。

五、鲁国

鲁国(前1032年—前249年)

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也即鲁国灭亡,已经是战国后期了,距离秦朝建立只有数十年的时间了。

六、巴国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对于巴国来说,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在春秋时期,巴国一度和强大的楚国相抗衡。但是,到了公元前316年,也即战国中期,秦国派兵消灭了蜀国、巴国,将巴蜀之地纳入到秦国的疆域中了。


小诸葛历史观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角度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讨论。


首先,大家应该都知道姬姓国其实就是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候距离周王最近的家族团队,给自家人分封国度要注意什么。那就是要把最好的给自己人,要把家族里最多的群体都照顾到,不能偏颇。


第二,那么问题来了,周王朝建立之初,是战败了商纣王而完成的朝代更替,周王朝的大本营在镐京,在如今的西安以西,而殷商的国都在如今的河南地区,中间隔着华山和黄河好吧,能算作周王朝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也就是镐京那一片,其它的都是后来打仗赚来的,算起来也就是关中平原和河南的伊洛平原这块算得上是白菜心的位置。但是这块地方并不是很大,周王朝的家臣姬姓国有多少呢?没有上百的话,大几十个应该有吧,如果见着有份的话,那就不好意思了,没个国只能封一个县大小的位置就算不错了。所以,这些离都城近,没有外地侵扰,土地肥沃,人民集中的白菜心封地姬姓国都不大,多处于国都和中原地区,比较集中。比较老实一点的或者厚道的有牺牲精神的也不挑理的姬姓国比如燕国这样的,那就分大一些,但是就要远很多了,而且处于边缘地带。


第三,周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强人周公旦制定了诸多礼乐制度来规范大家的行为,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中间有几代周王不成器,礼乐崩坏越来越严重,姬姓国自己人打自己人,各个诸侯国之间打群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处于边缘地带有三不管区域的诸侯国就向周边自由扩张,周王朝最后对诸侯国的家长作用名存实亡,谁也不听他的了,甚至大点的诸侯国都敢明目张胆的起兵打周王朝了,周王朝自保都成问题了,更照顾不到那些姬姓国死活了,所以中间的小国自春秋战国之后就逐渐就被兼并了,燕国因为处在东北角的边缘地带,不在冲突的中心,加上也有对外扩张的优势,所以实力也越来越大。


于是最后姬姓国也就燕国还能在战国的时候强大一些,这可能是根本原因。


爷死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个战争不断的时代,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周天子之下还存在很多姬姓诸侯国,也即和周天子同一个姓氏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大国兼并。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七雄中,还有哪几个姬姓诸侯国呢?

首先,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在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不仅分封姜子牙等功臣去建立诸侯国,更将大片的疆域分给了周王室的后裔。不过,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姬姓诸侯国相继被消灭,比如郑国被韩国消灭,鲁国被楚国消灭,至于强大的晋国,则是被魏国、赵国、韩国三家瓜分。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国七雄,居然还存在三个姬姓国,分别是燕国、魏国、韩国。

一方面,就燕国来说,可谓战国七雄中资历最老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作为姬姓诸侯国中的大国,燕国因为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原地区,所以在春秋时期的存在感不是太强。到了战国时期,燕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诸侯国的合纵连横中,特别是战国中期,燕国联合秦国、韩国、魏国、赵国、魏国这五个诸侯国一起进攻齐国,差一点就灭亡了强大的齐国。不过,在整体实力上,燕国在战国七雄排名靠后。

另一方面,就韩国来说,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在战国时期,韩国虽然消灭了姬姓诸侯国郑国,扩大了自身的实力。但是,因为自己处在秦国、赵国、魏国、楚国等大国的包围下,所以缺乏进一步扩张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弱小的韩国也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最后,就魏国来说,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在得到晋国君主的重要后,毕公高的后人被改为魏氏。由此,对于魏国的君主来说,为姬姓魏氏。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比如韩国的国君是姬姓韩氏,再比如秦国的君主就是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嬴政也被为赵政。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整体实力上力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大国。但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从中原霸主的宝座上跌落。不过,在战国七雄中,魏国依然长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国。


走路都带风ll


首先纠正一点,战国时姬姓诸侯国不止燕国,但题主的意思大概是明白的,就不纠缠了。

那么到了战国时期为什么姬姓诸侯国锐减呢?

首先第一点,周王室分封的时候,把当时最好的开发程度最高的土地分给了姬姓,这些膏腴之地大多集中在中部,但僧多粥少,每家分到的土地就少了,大多是小国,礼崩乐坏的时候自然难以自保。

第二点,分封在膏腴之地,外部环境安逸,自然缺乏进取心,他也没办法有进取心,旁边的地都有主的不能碰,直到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自然国恒亡。而分封到边陲之地的外姓诸侯,条件恶劣,不生则死不战则亡,披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对外开疆扩土搞大开发,实力逐渐强大,直到周天子压不住士大夫,士大夫压不住卿大夫时,自然磨刀霍霍。

第三点,姬姓小国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式微,我认为这和分封制的关系很大,周朝统治这么多年,出现的有功的人很多,周天子要用土地分封他们,可这天下的土地已经都分完了,只剩下周天子自己的土地,也就是“王幾”,越分越少最后周天子自己只剩弹丸之地,失去了实际上对诸侯的威慑和掌控力,徒留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再也管不了姬姓小国们的死活。


朱裕涵zyh


私利,私心。礼崩乐坏,胜者为王


颛顼洪


姬姓主张的以礼治国,这个学问在春秋战国这种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不适用的。


婪星河


又碰到这问题了,其实剩下的姬姓不止燕国,而且,好几个。所以题目就错了,不能回答。


白露为霜65799235


改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