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魏延形象在《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魏延傳》中有很大不同。比如,《三國演義》在魏延的前期加了兩段戲,在魏延後期改了其被殺的一段戲。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一、《三國演義》在魏延前期加的兩段戲:

第一段戲,《三國演義》中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記述,劉琮部將魏延在襄陽,因不滿蔡瑁、張允不讓劉備入城,與大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第二段戲,《三國演義》中《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記述,關羽攻打長沙時,韓玄懷疑黃忠通敵,要殺黃忠;魏延救了黃忠,殺了韓玄。

孔明因魏延殺了韓玄,要殺魏延,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孔明)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但是劉備認為,魏延有功無罪,若殺了魏延,恐怕投降者人人自危險。於是,孔明把魏延訓誡一頓,魏延退去。

<strong>《三國志·魏延傳》中沒有說魏延過去當過劉表(劉琮)的部下,也沒說魏延在襄陽想迎劉備入城,還沒有說魏延後來投奔韓玄,更沒寫魏延殺韓玄。這些都是《三國演義》的創作。《三國志·魏延傳》是從魏延隨劉備入川開始寫的。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影視劇中的魏延

二、《三國演義》在後期改了魏延被殺的一段戲。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矛盾激化,兵戎相見。結果魏延被殺。也就是說諸葛亮去世前並沒有設計要在其死後殺魏延。但是《三國演義》把這一段改寫了。改成了諸葛亮臨死前就預見到其死後魏延必反,所以定下計策。諸葛亮去世後,其部下依計策在魏延反叛時殺了魏延。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影視劇中的魏延

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什麼給魏延加戲和改戲?

(一)實現前後對應的效果。

<strong>1.加脫離劉琮,想迎劉備入襄陽和殺韓玄的戲,印證孔明對“魏延腦後有反骨”的判斷是有事實依據的。

<strong>2.改寫了魏延被殺的原因,印證了魏延對蜀漢也是不忠的。

<strong>這樣一來,證明了孔明對魏延的判斷是前後對應的,是準確的。

(二)維護諸葛亮的形象。

<strong>無論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中,魏延和諸葛亮的關係都不是很好。《三國演義》中,給魏延加了脫離劉琮,想迎劉備入襄陽和殺太守韓玄的戲,意在說明魏延在投靠劉備之前就是有反骨的。所以,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是有原因的。以此來掩蓋諸葛亮不善於用人,不善於駕馭猛將的不足。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影視劇中的劉備

四、正史中,魏延與劉備、諸葛亮的關係如何?

(一)在劉備時期,魏延很受重用。

劉備當了漢中王之後,眾將都以為劉備會派張飛鎮守漢川,張飛自己也這麼認為。可是後來劉備用魏延當漢中太守,沒用張飛。鎮守漢川的重任是可以和鎮守荊州相提並論的。這說明在劉備時期,魏延是關羽、張飛之後的新一代將星。

(二)劉備去世後,魏延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不是很好。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五、為什麼劉備賞識魏延,而諸葛亮不喜歡魏延呢?

劉備善於駕馭猛將,而諸葛亮缺乏駕馭猛將的能力。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也不喜歡劉封。《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三國志·劉封傳》記載:“諸葛亮慮封(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魏延和劉封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個“猛”字。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何要給魏延加戲改劇?

為什麼諸葛亮不善於駕馭猛將?

<strong>諸葛亮和曹操、劉備不一樣。曹操和劉備是從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軍事統帥,特別是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前主要的工作是當劉備的“蕭何”。《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外出,亮(諸葛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諸葛亮主要的工作就是留守後方,為一線作戰做好後勤保障。赤壁之戰以後到劉備去世這十多年裡,諸葛亮主要是在二線工作,其缺乏在一線作戰中駕馭猛將的實踐經驗。所以,諸葛亮不喜歡“剛猛”的劉封,也不喜歡“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的魏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