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姜維自殺殉國後,仍然被人剖腹取膽?

姒莞萱


一個魏國降將,投降蜀漢之後,成長為蜀漢軍隊的最高長官,整個蜀漢朝廷,包括皇帝劉禪在內,也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內,甚至諸葛亮本人,都沒有姜維北伐如此高漲的信心、如此堅定的執著、如此拋頭腦灑熱血般的不斷北伐。

換句話說,姜維北伐的信心、理念、意志是整個蜀漢朝廷是最堅決的,不亞於諸葛亮,為何一個降將會如此反客為主的北伐?我們不僅要思考姜維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如果說姜維投降蜀漢,是因為他的上司天水太守馬遵懷疑他,而迫不得及投降了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大軍,姜維畢生北伐,一心為漢的理想,就來自於諸葛亮的賞識與教誨。君以國士待之,我必以國士報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諸葛亮慧眼識才,把姜維當成了繼承自已理想的衣缽傳人,注意是理想的傳人,而不是官職上的接班人,諸葛亮官職上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而姜維不是。

姜維投降諸葛亮的第二年,就被任命為奉義將軍,統領五六千蜀漢虎步軍。一個降將,在投降的第二年,就在曾經敵國有五六千的兵權,要知道整個蜀漢只有十萬軍隊,而姜維這個僅僅投降一年的降將,就握有蜀漢全國二十分之一的軍隊,這份信任和重用,整個三國時期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

面對諸葛亮如此的信任,姜維是如何回報的?

姜維選擇了盡忠,而放棄了盡孝。離開了與自已相依為命、孤苦零丁的老母親,而選擇終身效忠蜀漢,自古忠孝兩難全,徐庶在面對選擇了,選擇了自已的老母親,選擇了盡孝,而放棄了盡忠,所以徐庶是一個孝子,而姜維正好相反,放棄了盡孝,選擇了盡忠,所以姜維是一個忠義之人。

兩漢是以孝治國的,所有漢朝皇帝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在兩漢時期如果不孝,那簡直是大逆不道,是完全不被主流社會所接收的,而姜維就是這麼一個不孝的例子,在姜維曾經的故國曹魏看來,姜維就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但在蜀漢看來,姜維雖然不孝,但好歹足夠忠心。

姜維在諸葛亮時代,能得到諸葛亮的常識和破格提拔,是因為姜維有才能。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仍然在蜀漢不斷的得到提拔和升遷,原因還是因為姜維有才能,除了姜維自身的才能之外,蜀漢人才的青黃不接,也讓姜維從輔漢將軍、營司馬、鎮西大將軍、衛將軍一步一步升遷為蜀漢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

從姜維公元228年投降諸葛亮開始算起,到公元256年姜維被任命為大將軍,姜維用了28年,姜維把一生的青春都奉獻給了蜀漢政權,一個降將,拋棄老母與族人,為另一個曾經的敵對政權效命,這份執著與堅持,本身就是一種難能可貴之處。

然而,姜維不僅僅只是效忠蜀漢,而且姜維是整個蜀漢政權北伐意志最堅決的人,也是整個蜀漢自諸葛亮之後,唯一不斷北伐的將領,即使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禕,都沒有姜維北伐的決心,就連諸葛亮的親生兒子同樣也沒有姜維北伐的信心。

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之多,雖然有勝有負,雖然歷經磨難,但姜維從來沒有放棄過,一次又一次地,艱難地翻越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八百里秦川之地,如果你有機會走一走當年姜維北伐的路線,就會明白這其中的艱難有多大,不亞於紅軍北伐的路線,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

姜維從諸葛亮去世的四年後開始第一次北伐,到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姜維剛剛結束最後一次北伐,姜維在24年的時間中發動了11次北伐,平均每兩年一次,這個北伐強度,就是諸葛亮也不及。

姜維北伐曹魏期間,也是曹魏內部激烈權力鬥爭的時期,當時魏明帝曹睿剛剛去世,國內由大權臣司馬懿和紈絝子弟曹爽共同執政,隨後經歷了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奪取,淮南三叛,司馬氏逐漸鞏固了地位,並逐漸纂奪了曹魏的權力。

姜維北伐期間,也是曹魏權力由曹家向司馬家過渡的時期,而在這一時期,除了蜀漢的姜維在不斷地對曹魏的關中及隴右邊境進行騷擾外,曹魏也沒有特別持續的外部戰爭,換句話說,曹魏的後期,只有蜀漢的大將軍姜維在不斷的北伐、北伐、北伐。

邊境戰爭是由姜維挑起的,每次戰爭都會加劇邊境地區的局勢動盪,和曹魏百姓的苛捐雜稅,曹魏上至掌權者,無論是曹氏還是後來的司馬氏,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對姜維不斷進行戰爭產生不小的怨恨。

而同樣對姜維的怨恨還發生在蜀漢內部,整個蜀漢政權,除了皇帝劉禪及尚書令陳衹之外,再也沒有人支持姜維北伐了,包括北伐思想創建者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是一心反對北伐,反對姜維北伐只有一個原因: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姜維在這麼一個危機重重,四面得不到支持的環境之下,仍然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不斷的北伐,這份恆心和毅力,就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而正是因為姜維像陰魂不散的惡鬼一樣,不斷地纏著曹魏進行戰爭,也讓晚期執政的司馬昭下定決心,想要一舉解決蜀漢問題,這就有了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

這一戰,姜維在前線拼死抵抗,卻沒有料到他一生的老對手鄧艾因為偷渡陰平,兵臨綿竹,一戰擊殺諸葛瞻,魏兵第一次兵圍成都,姜維同時也沒有想到的是,作為皇帝的劉禪,在蜀漢全國還在抵抗的情況下,居然投降了。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不僅是當時蜀軍士兵的心聲,更是姜維內心巨大的憤怒,身為蜀漢的大將軍,身為最高軍事領導人,姜維在拼死抵抗,為劉禪的江山而戰的同時,他的頂頭上司,蜀漢皇帝劉禪居然投降不要這份江山了,這樣的失望豈是姜維能夠接受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皇帝都投降了,身為大將軍的姜維能不投降嗎?當然要聽從皇帝的命令投降了,於是姜維平生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迫不得及地投降了,但是姜維顯然不甘心投降,即使在投降了魏軍主帥鍾會之後,姜維仍然一心蠱惑鍾會造反,以便讓自己混水摸魚,達到復國的目的。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是為誰復國?是為自已嗎?當然不是,是為了劉禪復國,為了劉氏政權,漢室江山而復國,絕對不是為了姜維自己,在蜀漢都已經滅亡的情況,姜維這個熱血老將都沒有放棄心中一生的理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姜維的行為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皇帝不急太監急。連那個窩囊皇帝劉禪都放棄了他英雄一生的父親劉備的一生事業,以便於能保全性命,而姜維卻不顧生死地為了這個窩囊皇帝作最後生死一搏,這是怎樣的一份忠心!

姜維的效忠是蜀漢的大忠,卻是魏國的大不忠。姜維對蜀漢越忠心,就讓魏國越噁心,都說忠義之士應該得到每個朝代統治者的欣賞,比如義士豫讓,但姜維卻沒有得到魏國的欣賞,姜維由於蠱惑鍾會造反失敗後被殺,不僅被殺,姜維還被魏軍士兵剖腹取膽。

姜維死的忠心,即使沒有姜維的蠱惑,鍾會也是要造反的,可是魏國士兵卻把這筆帳算在了姜維身上,可惜了姜維,一生忠肝義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姜維在死前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之後魏國兵將爭先搶後報仇,共剖維腹,其膽大如雞卵,之後眾將將姜維家屬屠殺殆盡。是什麼樣的仇恨讓魏國眾將對他如此仇恨呢?人都死了,還要挖心取膽,看姜維的膽大如雞卵都很吃驚。

姜維的計謀讓魏國人對其恨之入骨

姜維在劉禪投降鄧艾後,遠在劍閣的姜維與眾將表示很憤慨,眾將都表示“臣等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姜維與眾人說道有一計,可復漢室。眾將與姜維一起向鍾會投降去了。正是這一膽大計謀,讓魏國人對之恨之入骨。



從姜維投降鍾會到鍾會、姜維被殺,這個計謀一直在實行。姜維是假意投降鍾會的,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到達涪城,隨後下江油,戰綿竹,到達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姜維一直以鄧艾為心腹大患,藉著鍾會與鄧艾不和,先與鍾會誣陷鄧艾欲謀反,模仿鄧艾筆跡寫信給司馬昭,語言不公大逆不道,引起司馬昭的疑心,並讓監軍衛灌去成都收押鄧艾,如果鄧艾反抗殺衛灌坐實謀反之名,鍾會再出兵討伐鄧艾,則鄧艾可除。結果衛灌輕易收押了鄧艾,成都已在鍾會與姜維手中。


拿下鄧艾後,姜維看出鍾會的野心,以功高震主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勸鍾會反叛司馬昭,若不成功則可以學劉備在蜀中自立。

但恐魏將不配合,姜維勸說在元宵佳節請魏國眾將赴宴,宴中以郭太后遺照趁機討伐司馬昭,如果不聽從號令盡皆殺之。姜維看見眾將不願從,鍾會表示全部坑殺。


看下記載

會拔劍出鞘曰:“違令者斬!”眾皆恐懼,只得相從。畫字已畢,會乃困諸將於宮中,嚴兵禁守。維曰:“我見諸將不服,請坑之。”會曰:“吾已令宮中掘一坑,置大棒數千;如不從者,打死坑之。”見《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可以說姜維為了復國,計謀也是很狠毒,引誘鍾會坑殺魏國眾將,把魏國的士兵帶入到萬劫不復的地步,要不跟著鍾會謀反討伐司馬昭,要不就是死路一條,其實兩條路都不是魏國兵將最好的選擇,所以士兵們得知姜維和鍾會的計劃後,奮起反抗,殺死了鍾會與姜維。


魏國眾將對姜維忍無可忍 挖心取膽是極其憤怒的做法

魏國將士對姜維的計策非常憤怒,姜維死後又剖開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對姜維來說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只要能復國都是值得的,引誘和勸說鍾會先除鄧艾,再帶著眾將謀反,眾將不同意再坑殺。但對魏國眾人來說,這是非常殘忍的,魏國眾將士滅了蜀國,是大功之臣,加上妻兒老小都遠在魏國境內,誰都不願意再去反叛魏國。所以在得知這一切都是姜維的計謀後,對姜維的恨意無以復加,表示很憤怒,於是就有了姜維死後挖心取膽的事情,結果發現姜維的膽如雞卵般大,讓人感到很吃驚。


結語: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忠臣良將,他對蜀漢可謂是盡忠到最後,至死都不忘復國,是一條鐵骨錚錚的豪傑。但對魏國眾將士而言,姜維就是個噩夢,這個傢伙的計謀是非常狠毒的,為了復國不惜犧牲魏國將士的生命,這是魏國將士所不能忍受的。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期待您的點贊與關注哦!!!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姜維是蜀國後期唯一的大將,也是唯一能夠帶領蜀軍與魏軍抗衡的蜀國將領,可是他命運不濟,雖然竭盡全力,但也無法挽回頹敗的蜀國,在蜀國滅亡後企圖詐降鍾會,引起魏國內亂,並乘亂恢復蜀國,無奈計謀敗露,最終自殺身亡。

姜維的死,主要是因為他的計謀沒能成功。

蜀國的滅亡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在這一年的時候,蜀國由於姜維連年北伐不能成功,再加上後期姜維遇到了自己的剋星鄧艾,每次遇到鄧艾姜維都會失敗,尤其是在公元262年的最後一次北伐中再次被鄧艾大敗,蜀國國力損耗嚴重。


此時蜀國的首都成都流言四起,皆是對姜維不利的言論,姜維知道如果回到成都恐怕會性命不保,便上書劉禪請求屯兵沓中,實際上一是為了遠離蜀國政治中心以自保,二是為了抵禦魏國的進攻。劉禪同意了姜維的請求。

姜維在屯兵沓中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魏國動向的偵查,姜維應該有個情報網,隨時獲悉魏國的情報。姜維曾上書劉禪,要他對幾處險要地段派兵把守,劉禪沒注意。

▲魏國滅蜀示意圖

到了263年,魏國大舉進攻蜀國,總兵力為16萬人,此時蜀國的動員能力應該在10萬人以下。魏軍兵分三路,第一路由鄧艾統領,從臨洮出發,負責牽制沓中的姜維;第二路由諸葛緒統領,從臨渭出發,進攻陰平,同時從背後包抄姜維;第三路為主力人馬,由鍾會領兵,從長安出發,進攻漢中。

魏軍很快便攻佔了漢中,姜維不得不從沓中退守陰平,在遭遇諸葛緒的堵截後,迅速率軍撤往了劍閣,帶領蜀軍主力5萬人左右與魏軍主力鍾會對峙。

▲鄧艾是姜維剋星

此時魏軍與蜀軍在劍閣僵持不下,鄧艾便率領一支偏師翻山越嶺,越過了蜀軍的劍閣防線直接出現在了成都平原。此時的劉禪才拿出姜維的上書,發現姜維建議劉禪佈防的地點正好就是鄧艾偷襲路線(如果在那裡佈防,鄧艾必死無疑)。無奈的劉禪只得組織一支人馬,由諸葛瞻領軍在綿陽與鄧艾帶領的魏軍決戰,結果蜀軍戰敗,大勢已去的劉禪投降了魏國,蜀國就此滅亡。

姜維的計謀

此時在劍閣的姜維得到蜀國投降的消息憤懣無比,但他並不想放棄對蜀國的救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想出了一招險計,那就是詐降鍾會,然後鼓動鍾會自立,引起魏國內亂,再乘亂恢復蜀國。

問題就在於,鍾會會謀反呢?實際上是會謀反的。此時已經59歲的姜維看人非常準,他看中了鍾會不甘人下,有自立的野心。於是便投降了鍾會,鍾會得到了姜維這樣的大將和他手下5萬蜀軍的軍力自然十分高興,便繼續讓姜維統領他的人馬。

姜維很快就與鍾會打得火熱,併成功鼓動鍾會謀反。那麼鍾會為什麼要謀反呢?原因就在於,在鍾會看來他的機會太好了。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國唯一的大將

鍾會是閥蜀魏軍的統帥,這支魏軍有16萬人,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他可以控制這16萬人馬,再加上姜維的5萬人馬,總共能達到21萬人!這在當時的三國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魏國人口450萬人左右,動員極限在45萬人左右,去掉鍾會的16萬人馬,最多隻有30萬人馬,這30萬人當中大約有20萬人要防守東吳,還有至少數萬兵馬要防禦整個北方廣袤的領土,能夠在長安集結對抗他的,最多5萬人,21萬對5萬,當然勝算很大了。

▲鍾會野心很大,這點被姜維利用了

而且對於鍾會來說,這也是他一生當中可能唯一的一次統帥大兵團的機會,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在加上蜀中勢力(姜維)的支持,這麼好的機會他豈會錯過?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謀反計劃。

功虧一簣

要謀反的話首先就要除掉鄧艾這根眼中釘肉中刺。對此,在姜維的建議下,鍾會篡改了鄧艾給朝廷的上書,在鄧艾的上書中,對司馬昭極盡諷刺,言語中充滿了謾罵和藐視。司馬昭大怒,要把鄧艾捉拿問罪,於是鍾會和姜維就順利地拿下了鄧艾,並在他送往長安的路上將其截殺。


接下來鍾會就要把軍中的將領都換成自己的親信,只要時間充足,自然就可以起兵反叛。但此時司馬昭應該是察覺出了端倪,表示要到成都視察工作。

得到這個消息的鐘會和姜維知道司馬昭一旦來成都就一切都完了,於是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在成都起兵,當然由於準備倉促,人員沒有安排到位,很多將領不願參與反叛,由此導致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雙雙喪生。

在兵變中,最後計謀敗露的姜維自殺身亡。關於剖腹取膽的說法是出自於《三國演義》,實際上我認為應該沒有這回事,只是為了突出姜維的忠肝義膽。其中記載說姜維的膽取出後還是熱的,就有了“斗膽姜維”的說法。


老威觀史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國名將,也是一個在民間頗具盛名的英雄。只可惜,此人死的頗為慘烈,甚至傳說曾被剖屍取膽。在一些影視劇中,甚至演繹了姜維自盡殉國的情節,令人觀後頗為悲慟。不過,正史中的姜維並非自殺,其被剖腹取膽之事,也是具有爭議的。

如以陳壽所著《三國志》為據,則姜維系死於魏將之手。諸葛瞻兵敗綿竹後,劉禪投降於鄧艾,而姜維等人接到投降命令後,雖有不甘,還是前往鍾會處投降。然而,鍾會寵信姜維,有擁兵自立的野心,不料引發魏國將士不滿,招來了殺人之禍:

“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徵,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三國志》卷四十四

按陳壽之說,當時鍾會頗為看重姜維,甚至到了“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地步。在鍾會看來,中土名仕諸葛誕(字公休)與夏侯玄(字太初)都不如姜維。此後,鍾會汙衊鄧艾,率姜維等人赴成都,自稱益州牧背叛曹魏,並打算撥給姜維五萬人馬作為前驅。但令鍾會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這番做法卻引發了部將的不滿,反被手下殘忍殺死。在這場兵亂中,姜維及妻兒均被誅殺。

而姜維死後被剖屍取膽一事,並非陳壽所述,本系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引據《魏晉世語》之說:

“維死時見剖,膽如鬥【升】大。”——《魏晉世語》

此書系記述魏晉間名人軼事的典籍,曾被裴松之多次引注,雖有一定史料價值,但已是真假難辨。尤其是文中曾姜維“膽如鬥【升】大”之說,顯然是有些誇大的。

不少人覺得,姜維死後被剖,乃是因為他窮兵黷武,不自量力,在任期間連續十一次北伐,引發了將士的憤怒。但須知《魏晉世語》還稱:“時蜀官屬皆禾下英俊,無出維右”。顯然,此書有盛讚姜維的感情傾向。但在陳壽看來,姜維之死卻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三國志》卷四十四

因而,歷史上的姜維並非自殺殉國,而是投靠鍾會後,試圖煽動鍾會某亂後再傭兵復蜀,結果弄巧成拙,被魏國兵將誅殺。至於他死後被剖屍取膽之事,或當是《魏晉世語》的溢美之辭。當然,或許魏軍出於激憤,把姜維剖屍,亦在情理之中。只是,人膽焉能大如升斗?

另外還需指出的是,很多人覺得他是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這主要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諸葛亮死後,接連兩任蜀相都不是姜維,分別是蔣琬和費煒。姜維在蜀國的地位,遠不如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中描述的那般重要。


史海爛柯人


為什麼要說諸葛亮是偉大的千古名相呢?大家可以檢點一下,有人背叛過曹操,有人背叛過劉備,在孫權遭遇危境之時,許多大臣也欲棄吳降曹,但卻沒有人背叛過諸葛亮。

驕狂如魏延,在諸葛亮的麾下即使如何不滿,仍然不折不扣地完成諸葛亮交付的每項任務;自負如馬謖,失街亭後明知回來就是死路一條,仍然回到軍中伏法,引頸就戮;而姜維,做為諸葛亮北伐事業的實際繼承者,統帥三軍,為先師未競之志,嘔心瀝血,屢敗屢戰,不屈不撓。

姜維,絕對是一個值得我們敬重的英雄。人生在世,難道必須要以成敗論英雄嗎?

在漫漫的歲月中,每個人都曾有過美好的追求,努力追尋著自己的夢想,許許多多的人都因為困難和挫折而選擇了放棄,而有些人始終都在堅持和奮鬥。什麼是成功?成功並不是一定要創造出一番令人讚歎的偉大事業,而是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為了信念和理想不懈地努力過,奮力地拼搏過,熱情地付出過,永遠向著目標邁進,即使最終倒在了征途中,你就是成功的,無悔的,值得自己和他人永遠敬重的英雄。

姜維就是這樣一個英雄。

姜維實際上從來都沒有得到蜀漢集團的直正支持。自從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後,蜀漢的對外戰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以往的主動進取而改為被動防禦,北進中原的希望泡沫就此全面破碎。

姜維其實沒有沾上諸葛亮多大的光,諸葛亮生前對姜維更多的是品行方面以身做則的教誨,能力上悉心的培養,但諸葛亮並沒有對姜維進行著意的提拔,姜維從中級軍官逐步進階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被賦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責任。

蔣琬當政,蜀漢的戰略全面進入防禦時代,後來的費禕也仍然繼承這種防禦戰略。期間屢次遭到曹魏方面的進攻,而蜀漢上下一心,將士用命,數次化險為夷。直到姜維掌握軍權時,蜀漢才重新構建攻勢戰略。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北伐中原是錯誤的戰略,應該謹守防禦,休養生息。但要考慮到,人家曹魏有什麼理由讓你舒服百年?東吳謹守,後來司馬家放過東吳了嗎?真正動起手來,東吳長年不戰的後果就是一戰即潰,毫無掙扎之力。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蜀漢要想以益川一州之地,與體量龐大的曹魏進行持久相抗,那純粹是作夢。姜維完全可以選擇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過一段富足安逸的日子,但姜維卻選擇另外一種道路――為信念而戰:

“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

總得有人去戰鬥。任何時候,優裕的背後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安樂的背後是因為有人擋住了風雨。

姜維並非能力不行,實在是國力太弱,在內又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掣肘,能夠以手中這點實力精妙計算,打得風生水起,屢屢讓魏軍是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如果雙方實力對等,鄧艾和鍾會根本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牽制,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後主劉禪不戰而降,在漢中前線的姜維本部就陷入了困境。其實以姜維的才能和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他可以有多種選擇:投降,以姜維之才,受封至少可為上將,保全富貴權位,而且沒有誰可以責怪他,君主和群臣已經全部投降了,姜維已經盡到了自己的全部責任;戰鬥,姜維可以率兵繼續戰鬥,以全自己的節義,名垂史冊,後人萬世景仰。

但姜維放棄了名,放棄了節,放棄了利益,選擇了最委屈自己的方式——陰謀。對於姜維這樣一個注重名節品格的人來說,我們可以想象,當他做出這樣的選擇時,內心是多麼的痛苦。當年叛魏投漢,如今再叛蜀投魏,大事若成,又叛魏歸蜀,姜維在史書上將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姜維的設計非常詭譎,借鍾會之手除掉鄧艾父子和其武裝力量,再借鍾會的不臣之心殺掉所有的魏將,再封住要道,將魏軍一網打盡,重新復辟蜀漢。

他幾乎就成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後關頭,歷史選擇了統一,姜維夢破,自刎而死。魏軍將士恨之入骨,將他剖腹取膽。

為什麼魏軍將士如此恨姜維呢?姜維的計策實在是太毒了。魏軍將士們拼死作戰,本來都立下了滅國之功,都能得到嘉獎和封賞,但姜維利用鍾會和鄧艾的矛盾,首先造成了魏軍的內訌,自相殘殺;其次,姜維再慫恿鍾會拘禁眾將,差點來個集體屠殺;姜維雖然計劃沒有得逞,但魏軍將士們由於都被迫捲入到這場紛爭中,被蒙上了作亂和背叛的汙名,前面所有的功勞都將被一筆抹煞。

這就是姜維最狠毒之處:如果他成功了,魏軍將士們全部要倒大黴;即使他失敗了,魏軍將士們仍然全部都要倒大黴。

在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時代,湧現出許多雄才大略的主君,智謀深長的謀士,勇冠三軍的猛將,也湧現出像姜維這樣勇於拼搏和戰鬥,勇於付出忠臣的名節和軍人的榮譽,只為了心中那分永遠不息的信念和抱負。

姜維,確實是位英雄!


饞嘴肥貓鏟史官


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姜維並不是自殺的,而是被他殺,和姜維一起慨然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兒老小。

關於姜維被殺死之後,被敵人把他的膽囊取了出來,發現他膽大如斗,這更是無視醫學常識。人的膽量真心和膽囊沒有關係,這不現在還有所謂的無膽英雄嘛,人家做手術去除了膽囊,這不照樣膽子很大嗎?

姜維被剖腹取膽的故事,出自於魏晉春秋,這本書是晉朝人郭頒寫的。這本書總體內容呈現出譁眾取寵的風格,對於史實的記載很不嚴謹,就像現在的一些無良自媒體一樣,靠一些奇異的事情博取眼球,很多民間的傳說都被作者不經審核的引用,這對後人造成了極大的誤導。

不過有一點倒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國的將士們對姜維這個人是充滿仇恨的。要知道姜維在蜀漢帝國後期作為軍事負責人,多次和魏國軍隊開戰,多少魏國人士就死在了姜維的手下。在現在的這支魏軍中,肯定有不少人和這些死亡的魏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對於姜維,他們本來就有舊恨。

而蜀漢滅亡的時候,姜維和曹魏軍隊的主帥鍾會,在劍閣天險作戰,鍾會沒有佔到半點便宜。相反是作為偏師的鄧艾,出其不意的偷襲陰平之後,奪取了成都,成就了滅國大功。

這讓鍾會心裡很不爽,一方面他是主帥,卻徒勞無功,另一方面作為世族的代表,他根本看不起鄧艾這個泥腿子。

姜維利用鍾會的這種心理讓他上表除掉了鄧艾,但是也成功引起了司馬昭的關注,使得鍾會自身難保,於是他決定鋌而走險。他打算從四川出兵攻打洛陽,讓他最相信的姜維做先鋒領兵。

不過此時先要解決一些忠誠於司馬昭的將領,姜維就建議把他們先殺掉。但是由於走漏了風聲,這些將領非但沒有被殺掉,他們決定起來反抗。

正是因為姜維的這個建議,使得他和這些滅蜀大軍的將領又結了新的仇恨。所以在這個時候舊恨新仇一起拉清單的時候。

姜維等人遭到了反殺,那些忠於司馬昭的將領率兵反抗,鍾會到很晚才意識到情況不妙,這才讓姜維等人武裝起來,進行武力鎮壓。

姜維手殺五六人之後,寡不敵眾,最終蜀漢的大將軍姜維被亂兵殺死,甚至連討伐蜀國的主帥鍾會也被一鍋端了。最終這場事情成了這些亂兵們的盛宴,他們洗劫了千古名城成都,直到衛瓘前來方才平息的事態。

所以說姜維並不是自殺,那些殺死他的人也沒有時間去玩什麼剖腹取膽,去成都花花世界搶劫不香嗎,誰還去關心一個死人姜維呢?


歷史評說


三國初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絕對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正是因為謀士、猛將眾多,才出現了群雄爭霸激烈的局面,以至於後來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單看《三國演義》當中那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就知道當時的人才燦若星辰,數不勝數。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所有的高精尖人才都集中在三國初期出現,在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都出現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尤其是蜀國,人才匱乏的可怕,姜維是蜀國為數不多可堪大任的人才之一。

但是很可惜,姜維的下場很慘,在他自殺殉國之後,依然被魏軍刨腹取膽。那麼,姜維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死後還被人如此記恨,以至於遭人刨腹取膽。

其實姜維之所以會有如此下場,一來是曹魏出於穩定軍心、民心的需要,殺一儆百,另外姜維屢次背主也遭人記恨。最後,姜維當時的舉動讓很多人覺得他膽子很大,所以剖腹取膽一來是看看姜維的膽究竟有多大,二來也是對姜維的一種侮辱。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費禕下臺之後便掌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之後便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頻頻北伐。所以曹魏的將士們,對姜維這個戰爭狂人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但是姜維沒想到,就在自己率兵駐守劍閣抵擋曹魏軍隊的時候,曹魏的大將鄧艾率領一支奇兵,翻山越嶺直撲成都。

而蜀後主劉禪眼見鄧艾大軍來襲,竟然開城投降了,鄧艾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蜀國。鄧艾對此是十分不服氣的,如果不是蜀後主劉禪懦弱,開城投降,自己完全可以率兵抵抗曹魏軍隊,蜀國哪裡會這麼快便滅亡,這樣的結局姜維不能接受。

儘管姜維心裡一百個不情願,君主都投降了,自己也只能被迫投降。但心有不甘的姜維時刻想著反撲,於是便給劉禪上書,想要藉助背叛曹魏的鐘會來光復漢室。曹魏在拿下蜀國之後,無論是對於蜀後主劉禪還是其他投降的將領、大臣都還是不錯的。但沒想到在自己優待俘虜的前提下,姜維卻時時想著反撲,還攛掇著魏將鍾會造反,這如何能讓魏軍心裡舒服,心裡自然是恨透了姜維。

姜維的計劃是藉助謀反的鐘會殺死蜀中的魏軍將領與軍士,這條計策不可謂不毒,好在鍾會謀反失敗,與他一起參與謀反的姜維也只能自殺。姜維的計劃被魏軍得知之後,他們怎麼能不恨姜維,這些痛恨姜維的人做出什麼瘋狂的舉動都不意外。

另外,曹魏佔領蜀國後,也知道蜀國境內軍心、民心不穩,所以儘量採用恩威並施的政策,好好對待蜀國投降而來的君臣,但是也要震懾那些蠢蠢欲動的力量,如何震懾呢?只能挑一個刺頭出來殺一儆百,而這個刺頭就是姜維,因為在蜀國影響力能大過姜維的人還真不多。殺了他,再來個剖腹取膽羞辱一番,就是警告那些想要造反的人,這就是反叛曹魏的下場。

再來說說姜維屢次背主的事情,其實姜維一開始並不是蜀國的官員,他是曹魏這邊的官員,諸葛亮北伐之時,姜維遭人懷疑,於是乾脆投降了蜀國。而在蜀國滅亡之後,姜維明明已經投降了,但是背地裡卻幹著反叛之事,反叛的對象還是自己舊主。雖然三國時代屢次易主的將領不在少數,但是姜維的這種行為還是極其遭人恨的,也難怪下場會那麼慘。

最後再來說說一個成語叫做“膽大如斗”,這個成語就是出自姜維這裡。姜維想要藉助謀反的鐘會殺光魏軍,然後再殺掉鍾會,恢復蜀國,計劃失敗後姜維身死,而魏軍將士們憤怒之下剖腹取膽,竟然發現姜維的膽大如斗,怪不得能想出如此陰險的主意。

當時的魏軍,估計也就是想看看如此能作的姜維究竟膽子有多大,所以才有了剖腹取膽這一舉動。而在古代,死後對屍體進行破壞是對死者極大的侮辱,魏軍也是出於憤恨才如此侮辱姜維。

姜維一生太過執著,他完全可以在投降曹魏之後過安穩的生活,但是他卻一心想要光復漢室,但殊不知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君主。姜維一生抱負付諸東流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據說姜維死後連他的妻兒老小都未能倖免,全部被魏軍殺死,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有如此之下場,無疑是很悲慘的。


元哥說歷史


孔明命喪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佈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事實也是如此,姜維繼承了孔明的遺志,就是克復中原。


孔明一生鞠躬盡瘁,為了恢復漢室,六出祁山,但天不遂願,六伐中原無尺寸之功。

姜維是孔明的接班人,接過孔明的接力棒,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超過了孔明的次數。同樣耗盡了財力物力,毫有建樹。

不但如此,還被鄧艾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得手,劉禪被迫自縛而降。當然,責任不應該全部由姜維承擔。主要還是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言。

劉禪被俘後,命令姜維放下武器,姜維被鍾會收編。


姜維利用鄧艾和鍾會之間的矛盾,讓鍾會誣陷鄧艾意圖謀反,並說鄧艾意欲自立為王。這樣,司馬昭對鄧艾起了疑心。

鍾會誣陷鄧艾自作主張,擅自對蜀國官員封官許願,製造鄧艾和司馬昭之間的矛盾。

司馬昭果然上當,於是命監軍衛瓘押解鄧艾迴魏國。鄧艾走到半路時,就被衛瓘殺害了。

姜維假借敵人之手,殺了鄧艾。反過頭來,他又鼓動鍾會謀反,說讓鍾會學劉備那樣,自立蜀國為王。

鍾會不知道這是姜維的陰謀,姜維目的就是:讓鍾會造反,成功後殺鍾會,爾後迎接劉禪繼續做他的皇帝。

姜維去信對劉禪說:“望陛下忍數日之辱,維將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必不使漢室終滅也。”

姜維說動了鍾會謀反,眼看計謀成功。但鍾會對手下將士如何解釋呢?總不能啥也不說,將士們就跟著他一起造司馬昭的反吧。

鍾會沒想那麼多,對眾將官說,誰不隨我一起造反,我已挖好了坑,我就活埋誰。

次日,姜維和鍾會正在計議,突然聽到外面一陣噪雜,原來鍾會手下兵士殺了進來,原來這些魏兵聽說鍾會要殺將軍,這些士兵只想回家,不想造反。

〖宮外四面火起,外兵砍開殿門殺入。會自掣劍立殺數人,卻被亂箭射倒。眾將梟其首。(引自三國演義)〗鍾會死於亂軍之中。

姜維力殺數敵,忽然一陣心絞痛,心知不妙,大聲說:“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

此時宮中死者數百人。監軍衛瓘曰:


〖“眾軍各歸營所,以待王命。”魏兵爭欲報仇,共剖維腹,其膽大如雞卵。(引自三國演義)〗

以上這些就是姜維為何被刨腹取膽的原因和過程。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公元263年,司馬昭任命鍾會為三軍統帥,指揮三路大軍進攻蜀漢。鍾會自領東路軍十幾萬人。進攻漢中。

諸葛緒領中路軍,進攻陰平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鄧艾領西路軍,同在沓中的姜維展開正面決戰。

東路軍很快佔領漢中。姜維率軍巧妙跳出諸葛緒的包圍圈,趕到劍閣,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一時間,鍾會是進也進不去,就這麼退回去,他也不甘心啊。

就在此時,素有謀略的鄧艾想了一個奇招,他準備撞撞運氣,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心臟。如果蜀漢有兵把守在那兒。他們的小命兒可就交待這兒了。

但沒想到的是,蜀漢沒有派兵把手,他們到達摩天嶺之後,知道田章已經把江油的三千士兵擊潰。於是鄧艾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取涪城,佔綿竹,諸葛瞻父子皆陣亡。


隨後直插成都。後主劉禪率百官,舉城而降。劉禪投降的詳細傳到了劍閣,姜維等人聽說後,紛紛拔劍砍石,十分不甘心。悲憤交加。

沒辦法,蜀漢的皇帝都投降了。姜維也只能投降於鍾會。但他沒有死心。投降鍾會以後,鍾會對待姜維也是禮遇有加。

姜維為鍾會建言獻策。兩人關係迅速升溫,其實姜維心中還有一個復國的心願,他要攛掇鍾會謀反自立。然後自己再殺掉鍾會,光復蜀漢。不知道怎樣的信念,來支持他完成復國大業。

他修密書一封給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是何等的執著!在命運的夾縫中,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依然選擇逆天改命,光復蜀漢。這是後三國時期的唯一一個。

他也是在後三國時期充滿爾虞我詐、背叛與反背叛層出不窮的環境中一股清流。

姜維和鍾會開始密謀,第一步,必須先奪了鄧艾的兵權,正好鄧艾率先攻破蜀漢,立下不世之功。開始忘乎所以。

自己擅自以天子的名義與劉禪簽訂協議,並大肆分封自己的將領擔任蜀漢的地方官。可謂是愚蠢之極。此舉正好給了鍾會等人的藉口。

於是鍾會向司馬昭打了電報說鄧艾在蜀漢這邊代天子行事等等。各種添油加醋。司馬昭聽了必然是大怒。讓鍾會進軍成都,接管兵權。把鄧艾放進囚車,押到洛陽。監軍衛瓘先鍾會一步抵達成都,繳了鄧艾的械。

鄧艾倒也沒反抗。乖乖的進了囚車。鍾會隨後趕到,接管兵權。此時的鐘會掌管了三路大軍,加上蜀漢的降兵。共20多萬大軍。一時間風頭無兩。威震蜀漢。

姜維加緊說服鍾會自立,不然司馬昭也不會饒他。後來鍾會腦袋一拍,想出來一個假借魏太后遺詔,奉命討伐司馬昭的理由。

但是這個理由毫無說服力和讓大夥兒信服。首先大夥兒懷疑這詔書的來歷。其次魏軍出征,家眷都在國內。

所以,沒什麼人同意。反倒讓大夥兒覺得你鍾會是在造反而不是什麼護駕。鍾會見魏軍將領不願意造反,於是把他們都抓起來。

姜維建議,鍾會把這些軍官都殺了,換成自己的親信。但是鍾會心中也有小九九。

一旦殺了這些將領。自己或許就不是姜維的對手了。但是眼下,他又拿這些將領無可奈何。

最終,還是聽從了姜維的建議。挖了坑,準備讓這些魏軍將領填坑。

但這個事兒讓人走漏了風聲。一時間,這些牙門將都知道自己的小命不保了。為求自保,只能前去把鍾會他們殺掉。

於是爭先恐後,殺向鍾會和姜維。雙拳難敵四手。

鍾會和廖化、張翼這些蜀漢舊將被魏軍殺死,姜維眼見大勢已去,心想:“剛伺候完一個弱智的劉禪,又碰上優柔寡斷的鐘會,這個計謀不能成功,乃天意如此”。功虧一簣。於是拔劍自刎。可憐姜維的妻子家眷全部慘死。

為什麼剖腹取膽

姜維自刎以後,魏軍發現姜維的屍體,也知道這一切都是姜維鼓搗鍾會謀反,並且想要坑殺他們。這個姜維,太壞,這麼死了就太便宜他了。

血海深仇不可不報。所以氣就不打一處來。拿刀剖開姜維的屍體,取出他的膽,發現有雞蛋那麼大。而後又為了洩憤,把他的屍體砍成幾段,暴屍荒野,並且不許下葬。

姜維的親信在月黑風高的晚上,偷偷的把姜維的四肢撿了回去。埋葬在成都。自此,一帶名將就此隕滅。

姜維死,蜀漢亡。


覺得小編叨叨的不錯的,可以加波關注,關於這個問題,你們怎麼看?


小王看三國


天下大亂,謀士、猛將眾多,姜維之敗非戰之罪,最後用計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成功真的有概率翻盤,曹軍如何不膽怯如何不恨之入骨!!!

首先當時的歷史背景導致他最終被殺。

姜維做為當時蜀漢的主帥,常年與魏軍做戰,就曾經殺死了成千上萬的魏國武士。蜀魏最後一戰終於暴發於景耀七年,魏國興舉國之兵分五路共18萬大軍進攻蜀國,此時的蜀國已經大不如前,但是蜀國尚有約10萬士兵,姜維做為大將軍犯了一個軍事上的錯誤,將主力約8萬人集中在沓中,沓中距離成都距離較遠,魏國一路大軍在北部沓中對蜀軍主力進行牽制,一路在進攻漢中,一路進攻陰平以防姜維回成都退路,鍾會率主力由10萬正面進攻蜀。

姜維在沓中知道軍情後,全軍回撤成都,在陰平遭遇魏軍,做戰不利,走出一步險招,假攻漢中,劍指長安,長安這時空虛,致使魏軍防守陰平的部隊回撤,這時姜率軍殺個回馬槍,殺過陰平。

而這時魏軍主力若要進入成都必走劍門關,姜維率主力軍回撤死守劍門,鍾會主力被攔於劍門外,期間鄧艾率三萬人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後主投降,腹背受敵的姜維最終也被迫投降鍾會。姜維與魏國長期做戰,被魏兵痛恨是必然的。但到這時還不至於死,因為鍾會做為主帥很欣賞姜維。

其次,鍾會與鄧艾矛盾激化,導致姜維最終被殺。

鍾會與鄧艾其實早有矛盾,這二人的矛盾原於司馬氏與魏王的矛盾,鄧艾是司馬昭的人,而鍾會表面上是司馬家的,實際是曹家的忠臣,此時的曹氏與司馬氏已經矛盾很深。鍾會是這次入蜀主帥,成功後又乘機以謀反之罪處死鄧艾父子,斷了司馬昭在軍中的主要臂膀。

向來穩重的鐘會此次做事過於性急,準備將魏軍的司馬系軍人全部殺死,與姜維聯手進行兵變時失敗最終被殺,姜維最後也自殺。如果這次兵變成功,將幾萬親司馬的軍人消滅,那歷史就將改寫。兵敗的最終原因,還是不具備一口吃掉這麼多悍將的實力。況且做為姜維也沒有與鍾會很好的磨合,這些最終都導致了兵變的失敗。

最後,對姜維分屍是魏國士卒的極其憤怒所致

這些長年作戰的魏軍,差點最終又死在姜維手中,所有的怒火終於發洩在他身上,取出的膽只是器官之一,發現膽特大,所以才史上有名。

可惜了,成王敗寇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