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日本甲午战争的军费有多少,是谁借给日本政府的?

锡惠书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的军费很充足,比满清要有钱的多。

满清是一个农业国,国内财政主要来源四大块,分别是田赋、盐税、厘金税(商业税)、关税。

其中田赋和盐税这么多年基本固定,没有办法舵手。

厘金税就是设法掠夺国内做生意的商人,这是饮鸩止渴,会导致中国民族商业崩溃,因为洋人是不需要交税的。

至于关税主要是进出口税。

可惜,中国贸易经常处于逆差的地步,所以虽然关税收入较大,其实也是虚的。

但即便如此,毕竟满清财政收入依靠关税的增加,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根据《光绪会计表》所提供的官方统计资料来计算, 至光绪初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到了8000多万两。

据统计,光绪七年(1881年),岁入8234万两,岁出7917万两,盈余317万两。

光绪十七年(1891年),岁入8698万两有余,岁出7935万两,盈余763万两。

要知道,之前满清的财政都是严重赤字,需要靠向洋人借钱才能维持。

有了几百万两盈余,也算是不错了。


然而,这个数字如果同日本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内经济开始向手工业转型,脱离农业社会。

1884至1888年间,政府年均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了8300万日元。而甲午开战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总收入已经超过1亿日元。

按当时日元与清朝库平银的比价1.4:1计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万两白银,与清朝年收入已差距不大。

虽然基数差不多,但日本的财政支出较少,所以可以用大量盈余用于军费。

日本海军军费占比从最初的占财政收入5%,快速提升到了后期的10%以上,最高峰期间达到了15%。

相反,满清海军的主力北洋水师,每年的军费支出只占到了财政收入的1.6%左右,后期干脆基本停止拨款,导致水师6年没有购买新军舰。


而整个战争中,日本花费的军费非常惊人: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亿4319万两。

然而,日本政府是从容承担下来。

日本政府拨款1.5亿日元,同时向民间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共筹集了2.5亿日元。

结果战争并没有花费到2.5亿日元,也就是说日本筹集的军费还有很大的盈余。

到甲午战争结束前,日本政府不能从容承担了所有军费,甚至国库还剩余的现金2344万日元,大家注意是现金。

日本并没有向外国借外债,他们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支持1亿5000万两白银的开销。

相反,满清就不堪入目了。

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李鸿章恳求政府至少拨款二三百万两,作为作战费用。

然而,政府仅仅拿出18万两。后在李鸿章逼迫下,户部砸锅卖铁,只凑出250万两。


到了战争爆发,满清政府才急了,使用了各种方法筹备军费。

包括强迫两淮盐商和江苏绅富捐款,勒索了350万两,其中被贪污了100万两,实际用了250万两。


提高盐价格,从老百姓头上搜刮,这样筹集240万两,然而这需要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

还有些乱七八糟的行为,但最重要的则是强迫向全国银号票号借款。虽说是借,但其实是强迫性质,只是最终许诺会还,这种一共筹集1102万两。


另外就是借外债,向英国、德国银行以高息借款共6009万两,其中刚到了4465万两,战争就结束了。

这样用尽所有办法,满清筹集使用了大约7000万两,仅为日本军费的一半。

而满清的军队规模比日军还要大得多,军费开销也高得多,可见军费是根本不够实用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停止前,日本经济完全支持得住,军费还有三分之一根本没有动用。

相反,满清已经用尽了办法,甚至以7%高利贷利息,向汇丰银行借款1000万两白银救火。

所以说,满清就算甲午不败,再过几年也会被日本打败,两个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萨沙


在甲午海战期间及日后的台湾作战期间(1894年6月-1896年3月),日本政府累计军费支出为2亿多日元。但日本并没有向其它国家借款,英国曾提出借给日本2亿日元贷款,年利为4%,但是这个提议被日本政府拒绝了。那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军费都是哪里来的呢?来看看以下这几点:

1、正常的军备预算

关于这一时期日本的军费支出,大家可以参考《明治财政史》,1873年,军费预算为1071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到了1894年,这个数字变为2282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0%,而其中的海军军费支出要占到财政收入的15%以上。

2、富商百姓捐款

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主张“捐款说”,这一主张的中心思想就是日本拥有4000万的人口,如果一人捐款1日元,就能筹到4000万日元的军费。当时日本举国上下都是团结一致、非常狂热,因此这个项举措实施难度并不大,当时伊藤博文的预想是能靠此筹到1500万日元以上。

3、国债收入

其实前两项收入占比并不高,在甲午海战中日军之所以有充足的军费,主要原因还是其国债的发放。1894年8月发行有3000万日元的军事公债,同年11月又发行有5000万元的公债,仅两次公债就收入有8000万日元以上。

4、特别款项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银行和国库,在对清朝作战期间,有日本政府出面向日本银行短期贷款来填补超支预算,同时利用银行的各种便利条件从国库中挪用资金。到1895年4月,这一举措用于到军费支出的金额高达4100万日元。

由此,自战争爆发到《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军费开支是完全依靠国内力量的。


Burning爱历史


从明治时期开始,日本的军费预算,就相当高。它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最高时可达25%,最低时也有18%。和平年代,这些预算弎多用不完,日本政府就将其存入一个专门的帐户,作为未来战争的储备金。这个帐户的正式名称,叫“战争紧急状态专用资金”。

日本设立战争专用资金的目的,就是方便对外发动战争。它允许预算外的军事用途合同、预付。根据日本“专用资金使用法”的规定,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批准手续也不复杂。比如,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只要列出大致的费用支出用途,就可获得批准。

甲午战争,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花掉军费约2.33亿日元,但除了在中国获得多个口岸通商的权利,还有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样的胜利,连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欣喜若狂。这些赔款,同样进入日本的战争专用帐户。

根据测算,甲午战争前后,不算常规的军费开支,流入专用帐户的资金,约为9.亿日元,其外还有2000多万的专项国债和贷款,1000多万的专项收益和捐赠。日本人善于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每年财政预算没有花出去的钱,也会有一定的比例进入这一专用帐户。

但是,甲午战争后的50年内,日本战争不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花销也越来越大,但是战争专用资金的存量,已越来越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争专用资金加上年度军费,已远不够军费开支。

这种情况下,日本会征收“战时超额利润税”,并提高企业及个人所得税和酒税的比例。最高时,个人所得税的比例,比非战时期提高了20%。这些临时的收入,也会用于战争期间的军费开支。此外,日本会大规模发行国债。

二战时,年度军费预算、临时征税和战争专用资金,已远不能满足军费开支的需求了,日本政府就主要靠发行国债来募集资金。在一战和之前的战争中,日本国债的数量都很少。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战争所需资金,超过50%来自国债,另有10%来自借贷。


世界真的很大


甲午战争,是一场国运之战。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冒险一搏,并大获成功。中国虽然没有举国抗战,但巨额的赔款又耗伤了元气,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发动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很不轻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军费开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筹集的呢?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这点不是随口一说,污蔑日本人,而是有证据支撑的。通常来讲,蓄谋发动战争,一定会提前进行各项军事准备,比如购买武器、扩充军队。如此,便会导致军费开支大增。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据日本大藏省《明治财政史》记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财政预算公开制度。随后,各年度的军费预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军费预算为1070.9330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

1883年,军费预算为1904.6718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5%;

1894年,军费预算为2282.2146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0%。

不难看出,从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时间,日本军费预算增长了113.1%。如此大规模的军费预算增长,意欲何为呢?

预算只是提前预估,实际的军费开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开国五十年》中记载:

1872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经费为727.9736万日元。

1893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军费为1241.9829万日元,特别支出230.1597万日元,合计1472.1226万日元。

仅用二十年,日本陆军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倍。

相比陆军,海军增长更厉害。

1872年,海军经常性军费为199.5509万日元。

1893年,海军的经常性军费为514.1475万日元,临时费用298.9445万日元,合计810.0921万日元。

同样是二十年,日本海军的军费则翻了两番。

将1893年的陆军军费开支与海军的军费开支相加,1472.1226万+810.0921万=2282.2147万日元。这个数字正好等于1894年的军费预算2282.2146万日元。

军费预算快速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要发动战争,前提是财政收入也同样快速增长,但日本并没有做到。据统计,二十年内,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只有21.7%。甲午战争爆发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8300万日元。

顺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几块构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税收入,包括地税、酒税、关税,其中又以地税占比最大。三是临时税种,如烟草税、酿造税等。四是官民捐献,遇到战时,号召百姓捐款,官员捐工资。五是发行军事公债。六是动用皇室资金。虽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总是没有多少余粮。

前文提到,日本的军费开支只占财政收入27.0%。如果没有战争,这个比例虽然很高,但也在承受范围内。甲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打响。战争一响,黄金万两,不是送来黄金,而是要大把花钱。根据《明治财政史》记载,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开第一次筹措军费问题专门会议,制定了甲、乙、丙三种方案。

甲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5000万日元,战争时间持续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5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8300万日元来计算,甲号方案的5000万日元还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当年的常规军费预算2282万日元,就达到了7282万日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整年的财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疯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战争预算1.5亿日元。四个月后,再次追加1亿日元。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整整三倍于年度财政收入,不花大力气筹措军费是不行的。

对于如何筹措军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内也有不同争论。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热情搞捐款,按他们的估计,只要募捐到1500万日元就保证打一年。事后证明,军费开支远远超出想象,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对捐款的方式,认为筹措力度太小,需要发行国债。这一主张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认同。事实证明,百姓的捐款最终只有295万日元。伊藤博文实在是高估了百姓的爱国热情。

战争开打一个月后,第一批3000万日元军事公债开始发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购买价为100日元。三个月后,再次发行5000万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购买价降为95日元。考虑到民众的承受度,采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为7-8次。其实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边国武号召财经界大佬带头应捐,同时号召各地银行配合应捐。但银行对这种理财产品反应冷淡,原因是怕引发金融动荡。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联合做出承诺,国债可作为担保进行贷款,100日元国债可贷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场的担心。

日本购买国债的热情很高,甚至出现了狂热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认为,这是日本百姓爱国的体现。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时任日本银行支店长的高桥是清看到了幕后真相。

据《高桥是清自传》记载,高桥是清认为,大都数百姓都是从银行借钱来购买国债。因为国债具有担保性,可贷款。买了1000日元国债,再用这1000日元进行担保贷款,贷款下来继续买国债。如此,就像滚雪球一样。

事后证明,发行国债是对的。国债的收入占军费来源的一半以上,达到1.17亿日元。不过,国债的缺陷是速度慢,因为规定分期后,时间被拉长,甚至长于甲午战争的时间。战争结束,还有一部分钱没有收上来。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开始向国外借款。据《日本银行百年史》记载,日本银行在甲午战争期间共借款四次,分别是10月份借款600万日元、11月份借款650万日元、12月份借款703万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万日元。四次借款合计共2364万日元。总体来说,借款并不多,日本政府还是很谨慎的。

战争开始时,英国方面愿意借款2亿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张借外债,但遭到日本银行总裁川田小一郎与松方等人的反对,他们担心借款过大,后果很严重。最终川田小一郎等人说服伊藤博文,放弃借外债的方法。他们相信,凭借日本国内的实力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据大藏省《临时军费收入决算明细》记载,日本的军费大致有几项来源,发行国债所占比例最大,1.16805亿日元,占51.9%;国库结余款为2393.9万日元,占10.4%;百姓捐款为295万日元,占1.3%;占领地与杂项收入为307.9万日元,占1.4%;特别资金转入款为7895.7万日元,占35.1%。五项合计为2.2573亿日元。这个所谓的“特别资金”就是来源于清政府的赔款。

战争持续了九个月,对于日军军费的总开支说法不一,有说不超1.2亿日元,也有说达到2亿日元。如果根据大藏省统计的临时军费收入,减去清政府赔款转入军费的特别资金7895.7万日元,就是1.46673亿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测到,日军的军费估计在1.5亿左右。

日本政府在筹措军费时,一直对国外借款非常小心,因为担心被列强操纵,成为殖民地。对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债如抽大烟,俨然已经上了瘾。战后赔偿,没有外债根本撑不下去。

甲午战争犹如一场赌博,日本赌赢了,且大发其财,并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海洋说历史


甲午战争日本蓄谋已久而且为了这场赌国运的战争筹备了几十年,也是两国综合国力的首次全面较量。近代的战争会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消耗交战各方的人力、财力。开战前的中方舆论盲目乐观大多数认为多认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在人财物上均逊于清朝, 导致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陷人盲目乐观状态。

日本投入的资金可以说是耗尽了当时日本的全部财力,在这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战役中一旦战败将导致日本受到重创。

为此日本竭力筹划,精心准备,据日本大藏省官方报告可以看到自1872年起的日本军费。

1873年,军费预算为1070.9330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

1883年,军费预算为1904.6718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5%;

1894年,军费预算为2282.2146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0%。

由此可见日本蓄谋已久但是最终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远远大于当时日本的整年的财政收入。当时制定了三种方式。

最终采用丙号方案,应该说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入不敷出,为了满足财政赤字,战争期间主要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措军费。除此之外不惜一切代价动用日本银行向国外借款。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打这场仗也丝毫不轻松。甚至在民间掀起了狂热的为国捐钱购买军火的场景,在日本举国沉浸在狂热的对外战争气氛下,当时流行着这样 的说法,“全国人民向政府捐款,若每一国民都能捐献1日元以作军费,则4000万人就能贡献4000 万日元”。,很多人甚至不惜卖身为国家捐钱,可见其狂热。

当然结果是日本赌赢了,并且通过战争获得大量赔款,并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日本也一发不可收拾在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输的连底裤也没剩。


岩芋


日本政府为了甲午战争做了充分的资金准备,加上战争持续时间短,消耗小,所以整个战争日本没有借任何外债。

日本政府的货币制度是现代化的,已经广泛使用纸币,对社会财富的掌控力度大大增强




日本政府经过明治维新,大力发展工商业,消灭特权阶层(武士),建立近代化的财政收支体系,实现了收入大涨的良性循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头一年(1893年),日本政府财政收入将近1亿1400万日元,约合7200万两白银;开支8400余万日元,结余达到了近3000万日元。而同期清政府的收入约8900万两白银,比日本略高;但支出也高达8800余万两,几乎没有结余。所以,日本政府比清政府有钱多了。

清政府无法理解,日本政府只要印刷这些纸张,就可以募集到海量财富


开战后,日本政府认为需要准备2.5亿日元的军费,其中除国库结余2600万日元外,全部发行军事公债。由于日本国债运行多年,信誉良好,所以日本社会对购买军事公债相当积极。第一期公债发行额3000万日元,却收到了7700万日元的购买申请。到甲午战争结束时,日本政府筹集的军费不但没有花完,反而结余了2500万日元。而且由于军费大部分以国债募集社会资金支付,国库收入继续保持结余状态。就在甲午战争当年,国库结余就高达2000万日元。可以说和现代国人的想法相反,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期拥有持久作战的能力。

中国当时以白银为流通货币,但实行的是银两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踏进货币制度阶段,十分原始


相比之下,长期寅吃卯粮的清政府就窘迫得多了。开战之前,政府仅仅拿出了300万两白银的军费,这点钱当然很快就花光了。于是又向富商“捐输”,国债是有借有还,还有利息,捐输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所以富商们也不积极,最终只凑到了200多万两,还不到日本军事公债的一个零头。

直到光绪末年,清政府才开始使用统一的白银货币——龙洋。但改两为元,就要到宣统了


所以到了1894年底,捉襟见肘的清政府只能满世界借钱来打仗了。仗还没打完,就已经借了3700万两的债,而且由于清军老是打败仗,借债也越来越难。所以最终清政府选择求和,财力不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海军史研究会员


依我之见:

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以小博大的国运之战。

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冒险一搏,并大获成功。

中国虽然不仅没有举国抗战,还消极抵抗。但巨额的赔款又耗伤了元气,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发动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很不轻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军费开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筹集的呢?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这点不是随口一说,污蔑日本人,而是有证据支撑的。

通常来讲,蓄谋发动战争,一定会提前进行各项军事准备,比如购买武器、扩充军队。如此,便会导致军费开支大增。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据日本《明治财政史》记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财政预算公开制度。随后,各年度的军费预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军费预算为1070.9330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

1883年,军费预算为1904.6718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5%;

1894年,军费预算为2282.2146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0%。

不难看出,从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时间,日本军费预算增长了113.1%。如此大规模的军费预算增长,意欲何为呢?

预算只是提前预估,实际的军费开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开国五十年》中记载:

1872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经费为727.9736万日元。

1893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军费为1241.9829万日元,特别支出230.1597万日元,合计1472.1226万日元。

仅用二十年,日本陆军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倍。

1872年,海军经常性军费为199.5509万日元。

1893年,海军的经常性军费为514.1475万日元,临时费用298.9445万日元,合计810.0921万日元。

同样是二十年,日本海军的军费则翻了两番。

将1893年的陆军军费开支与海军的军费开支相加,1472.1226万+810.0921万=2282.2147万日元。这个数字正好等于1894年的军费预算2282.2146万日元。

军费预算快速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要发动战争,前提是财政收入也同样快速增长,但日本并没有做到。据统计,二十年内,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只有21.7%。甲午战争爆发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8300万日元。

顺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几块构成。

一、是各富商的捐款。

二、是租税收入,包括地税、酒税、关税,其中又以地税占比最大。

三、是临时税种,如烟草税、酿造税等。

四、是官民捐献,遇到战时,号召百姓捐款,官员捐工资。

五、是发行军事公债。

六、是动用皇室资金。

虽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总是没有多少余粮。

前文提到,日本的军费开支只占财政收入27.0%。如果没有战争,这个比例虽然很高,但也在承受范围内。甲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打响。战争一响,黄金万两,不是送来黄金,而是要大把花钱。根据《明治财政史》记载,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开第一次筹措军费问题专门会议,制定了甲、乙、丙三种方案。

甲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5000万日元,战争时间持续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5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8300万日元来计算,甲号方案的5000万日元还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当年的常规军费预算2282万日元,就达到了7282万日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整年的财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疯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战争预算1.5亿日元。四个月后,再次追加1亿日元。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整整三倍于年度财政收入,不花大力气筹措军费是不行的。

对于如何筹措军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内也有不同争论。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热情搞捐款,按他们的估计,只要募捐到1500万日元就保证打一年。事后证明,军费开支远远超出想象,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对捐款的方式,认为筹措力度太小,需要发行国债。这一主张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认同。事实证明,百姓的捐款最终只有295万日元。伊藤博文实在是高估了百姓的爱国热情。

战争开打一个月后,第一批3000万日元军事公债开始发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购买价为100日元。三个月后,再次发行5000万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购买价降为95日元。考虑到民众的承受度,采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为7-8次。其实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边国武号召财经界大佬带头应捐,同时号召各地银行配合应捐。但银行对这种理财产品反应冷淡,原因是怕引发金融动荡。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联合做出承诺,国债可作为担保进行贷款,100日元国债可贷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场的担心。

日本购买国债的热情很高,甚至出现了狂热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认为,这是日本百姓爱国的体现。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时任日本银行支店长的高桥是清看到了幕后真相。

据《高桥是清自传》记载,高桥是清认为,大都数百姓都是从银行借钱来购买国债。因为国债具有担保性,可贷款。买了1000日元国债,再用这1000日元进行担保贷款,贷款下来继续买国债。如此,就像滚雪球一样。

事后证明,发行国债是对的。国债的收入占军费来源的一半以上,达到1.17亿日元。不过,国债的缺陷是速度慢,因为规定分期后,时间被拉长,甚至长于甲午战争的时间。战争结束,还有一部分钱没有收上来。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开始向国外借款。

据《日本银行百年史》记载,日本银行在甲午战争期间共借款四次,分别是10月份借款600万日元、11月份借款650万日元、12月份借款703万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万日元。四次借款合计共2364万日元。总体来说,借款并不多,日本政府还是很谨慎的。

战争开始时,英国方面愿意借款2亿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张借外债,但遭到日本银行总裁川田小一郎与松方等人的反对,他们担心借款过大,后果很严重。最终川田小一郎等人说服伊藤博文,放弃借外债的方法。他们相信,凭借日本国内的实力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据大藏省《临时军费收入决算明细》记载,日本的军费大致有几项来源,发行国债所占比例最大,1.16805亿日元,占51.9%;国库结余款为2393.9万日元,占10.4%;百姓捐款为295万日元,占1.3%;占领地与杂项收入为307.9万日元,占1.4%;特别资金转入款为7895.7万日元,占35.1%。五项合计为2.2573亿日元。这个所谓的“特别资金”就是来源于清政府的赔款。

战争持续了九个月,对于日军军费的总开支说法不一,有说不超1.2亿日元,也有说达到2亿日元。如果根据大藏省统计的临时军费收入,减去清政府赔款转入军费的特别资金7895.7万日元,就是1.46673亿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测到,日军的军费估计在1.5亿左右。

日本政府在筹措军费时,一直对国外借款非常小心,因为担心被列强操纵,成为殖民地。对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债如抽大烟,俨然已经上了瘾。战后赔偿,没有外债根本撑不下去。

甲午战争犹如一场赌博,日本赌赢了,且大发其财,并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兔儿脸


一般政府打仗或国防的费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税收,二是政府直营企业收入,三是发行国债,也就是借钱,还有可能出卖本国土地或资源,甚至抢劫、盗墓等。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政府税收和发行国债。

当时日本天皇听说中国组建了北洋水师,主动减少自己的伙食,省下的钱用来强军,而反观慈禧,把北洋水师的军费拿去过六十大寿,穷奢极欲。甲午战争后中国赔了2.3亿两,这是日本政府几年的收入。尝到侵略的甜头,极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太宗历史


甲午战争,是一场国运之战。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冒险一搏,并大获成功。中国虽然没有举国抗战,但巨额的赔款又耗伤了元气,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发动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很不轻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军费开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筹集的呢?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这点不是随口一说,污蔑日本人,而是有证据支撑的。通常来讲,蓄谋发动战争,一定会提前进行各项军事准备,比如购买武器、扩充军队。如此,便会导致军费开支大增。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据日本大藏省《明治财政史》记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财政预算公开制度。随后,各年度的军费预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军费预算为1070.9330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

1883年,军费预算为1904.6718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5%;

1894年,军费预算为2282.2146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0%。

不难看出,从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时间,日本军费预算增长了113.1%。如此大规模的军费预算增长,意欲何为呢?

预算只是提前预估,实际的军费开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开国五十年》中记载:

1872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经费为727.9736万日元。

1893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军费为1241.9829万日元,特别支出230.1597万日元,合计1472.1226万日元。

仅用二十年,日本陆军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倍。

相比陆军,海军增长更厉害。

1872年,海军经常性军费为199.5509万日元。

1893年,海军的经常性军费为514.1475万日元,临时费用298.9445万日元,合计810.0921万日元。

同样是二十年,日本海军的军费则翻了两番。

将1893年的陆军军费开支与海军的军费开支相加,1472.1226万+810.0921万=2282.2147万日元。这个数字正好等于1894年的军费预算2282.2146万日元。

军费预算快速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要发动战争,前提是财政收入也同样快速增长,但日本并没有做到。据统计,二十年内,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只有21.7%。甲午战争爆发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8300万日元。

顺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几块构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税收入,包括地税、酒税、关税,其中又以地税占比最大。三是临时税种,如烟草税、酿造税等。四是官民捐献,遇到战时,号召百姓捐款,官员捐工资。五是发行军事公债。六是动用皇室资金。虽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总是没有多少余粮。

前文提到,日本的军费开支只占财政收入27.0%。如果没有战争,这个比例虽然很高,但也在承受范围内。甲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打响。战争一响,黄金万两,不是送来黄金,而是要大把花钱。根据《明治财政史》记载,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开第一次筹措军费问题专门会议,制定了甲、乙、丙三种方案。

甲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5000万日元,战争时间持续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5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8300万日元来计算,甲号方案的5000万日元还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当年的常规军费预算2282万日元,就达到了7282万日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整年的财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疯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战争预算1.5亿日元。四个月后,再次追加1亿日元。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整整三倍于年度财政收入,不花大力气筹措军费是不行的。

对于如何筹措军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内也有不同争论。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热情搞捐款,按他们的估计,只要募捐到1500万日元就保证打一年。事后证明,军费开支远远超出想象,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对捐款的方式,认为筹措力度太小,需要发行国债。这一主张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认同。事实证明,百姓的捐款最终只有295万日元。伊藤博文实在是高估了百姓的爱国热情。

战争开打一个月后,第一批3000万日元军事公债开始发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购买价为100日元。三个月后,再次发行5000万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购买价降为95日元。考虑到民众的承受度,采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为7-8次。其实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边国武号召财经界大佬带头应捐,同时号召各地银行配合应捐。但银行对这种理财产品反应冷淡,原因是怕引发金融动荡。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联合做出承诺,国债可作为担保进行贷款,100日元国债可贷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场的担心。

日本购买国债的热情很高,甚至出现了狂热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认为,这是日本百姓爱国的体现。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时任日本银行支店长的高桥是清看到了幕后真相。

据《高桥是清自传》记载,高桥是清认为,大都数百姓都是从银行借钱来购买国债。因为国债具有担保性,可贷款。买了1000日元国债,再用这1000日元进行担保贷款,贷款下来继续买国债。如此,就像滚雪球一样。

事后证明,发行国债是对的。国债的收入占军费来源的一半以上,达到1.17亿日元。不过,国债的缺陷是速度慢,因为规定分期后,时间被拉长,甚至长于甲午战争的时间。战争结束,还有一部分钱没有收上来。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开始向国外借款。据《日本银行百年史》记载,日本银行在甲午战争期间共借款四次,分别是10月份借款600万日元、11月份借款650万日元、12月份借款703万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万日元。四次借款合计共2364万日元。总体来说,借款并不多,日本政府还是很谨慎的。

战争开始时,英国方面愿意借款2亿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张借外债,但遭到日本银行总裁川田小一郎与松方等人的反对,他们担心借款过大,后果很严重。最终川田小一郎等人说服伊藤博文,放弃借外债的方法。他们相信,凭借日本国内的实力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据大藏省《临时军费收入决算明细》记载,日本的军费大致有几项来源,发行国债所占比例最大,1.16805亿日元,占51.9%;国库结余款为2393.9万日元,占10.4%;百姓捐款为295万日元,占1.3%;占领地与杂项收入为307.9万日元,占1.4%;特别资金转入款为7895.7万日元,占35.1%。五项合计为2.2573亿日元。这个所谓的“特别资金”就是来源于清政府的赔款。

战争持续了九个月,对于日军军费的总开支说法不一,有说不超1.2亿日元,也有说达到2亿日元。如果根据大藏省统计的临时军费收入,减去清政府赔款转入军费的特别资金7895.7万日元,就是1.46673亿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测到,日军的军费估计在1.5亿左右。

日本政府在筹措军费时,一直对国外借款非常小心,因为担心被列强操纵,成为殖民地。对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债如抽大烟,俨然已经上了瘾。战后赔偿,没有外债根本撑不下去。

甲午战争犹如一场赌博,日本赌赢了,且大发其财,并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阿宇的美食日记


甲午战争,是一场国运之战。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冒险一搏,并大获成功。中国虽然没有举国抗战,但巨额的赔款又耗伤了元气,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发动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很不轻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军费开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筹集的呢?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这点不是随口一说,污蔑日本人,而是有证据支撑的。通常来讲,蓄谋发动战争,一定会提前进行各项军事准备,比如购买武器、扩充军队。如此,便会导致军费开支大增。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几块构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税收入,包括地税、酒税、关税,其中又以地税占比最大。三是临时税种,如烟草税、酿造税等。四是官民捐献,遇到战时,号召百姓捐款,官员捐工资。五是发行军事公债。六是动用皇室资金。虽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总是没有多少余粮。

前文提到,日本的军费开支只占财政收入27.0%。如果没有战争,这个比例虽然很高,但也在承受范围内。甲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

以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8300万日元来计算,甲号方案的5000万日元还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当年的常规军费预算2282万日元,就达到了7282万日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整年的财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疯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战争预算1.5亿日元。四个月后,再次追加1亿日元。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整整三倍于年度财政收入,不花大力气筹措军费是不行的。

对于如何筹措军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内也有不同争论。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热情搞捐款,按他们的估计,只要募捐到1500万日元就保证打一年。事后证明,军费开支远远超出想象,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对捐款的方式,认为筹措力度太小,需要发行国债。这一主张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认同。

大藏省大臣渡边国武号召财经界大佬带头应捐,同时号召各地银行配合应捐。但银行对这种理财产品反应冷淡,原因是怕引发金融动荡。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联合做出承诺,国债可作为担保进行贷款,100日元国债可贷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场的担心。

所以才千辛万苦凑够军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