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肉牛犛牛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1、2019年肉牛犛牛產業特點及存在問題

1.1 基本特點

2019年,牛肉剛性需求與市場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架子牛牛源不足問題依然緊迫,增加牛肉進口成為彌補市場缺口的重要手段。

肉牛犛牛產業鏈實現全線增產增收,其中,中小規模母牛養殖場(戶)的自繁(殖)自育(肥)模式盈利能力最強。肉牛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有所提高,這“三化”包括單場大規模和“小群體、大規模”兩個模式,但總體上我國的肉牛養殖方式仍以後者為主體。

犛牛仍是傳統的散戶養殖方式為主。部分區域推行聯戶放牧、專業合作社集中養殖經營模式,以公司為經營主體的犛牛設施化、規模化養殖模式開始普及。在部分地區,肉牛犛牛養殖業已經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在“貧困縣”、“糧改飼”等實施區域肉牛養殖量增加,成為農牧民養牛脫貧增收的有力武器。

2020年肉牛犛牛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1.2 產區變化

肉牛產業向南部的四川、貴州、雲南、江西,西部的甘肅、青海、新疆,東北的內蒙、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繼續轉移。

中部、南部和部分西部等牛肉產區的肉牛養殖場和屠宰加工企業,從東北三省、內蒙古、新疆等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購進架子牛進行短期育肥出欄,獲利頗豐。整體上,肉牛養殖和屠宰加工區域分離狀況明顯。西部、北部和中部肉牛屠宰加工業整體產能過剩

犛牛以散戶放牧、母牛繁殖為主要生產方式。由於市場需求力度增大和養殖技術的進步,不但開始對犛牛進行育肥,而且育肥區域依據季節和飼料充足度向低海拔、半農半牧區加速轉移。呈現出明顯的“高繁低育”(高海拔區域繁殖,飼料資源豐富的低海拔區域季節性育肥)、“標準化屠宰加工”的產業特徵。


1.3 效益與安全

2019年,育肥牛出欄市場價格全年平均28元/公斤,犢牛(架子牛)價格在32元/公斤左右,能繁母牛市場價格達到1.5-1.8萬元/頭(歷史最高水平),均保持著上升態勢

牛肉批發市場價格由2019年1月的61.08元/公斤上漲至12月的69.9元/公斤,價格繼續趨漲。雖然本年度養殖效益相對較好,但是由於肉牛養殖的“高成本高收益”格局,育肥方面受犢牛資源緊缺的影響,犢牛購買成本高,繁育方面受母牛價格持續高位影響,養殖成本仍居高不下。

2019年擁有肉用公牛的種公牛站34家,肉用採精種公牛存欄2298頭,涵蓋30個品種,生產凍精2600萬劑,產值在3.5億元以上。凍精生產主體為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萊和安格斯等品種。估計全國每年本交種公牛需求量約10萬頭左右,年產值超10億元。以核心育種場、種公牛站、技術推廣站和人工授精站為主體的繁育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現有核心育種場46家,存欄21071頭優質種牛,涵蓋地方品種、引進品種、培育品種、水牛和犛牛等共計21個品種。


1.4 產業技術

1.4.1 在遺傳育種與繁殖方面,遺傳資源保護工作得到了進一步提升,2019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青藏高原區域牛遺傳資源補充調查工作,加大了資源保護力度。著手開展地方品種登記工作,為健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動態監測平臺建設,加快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保護和提純復壯地方品種資源的同時,充分利用其特定性狀進行商業化開發,部分品種形成了“以用促保、保用結合”的良性循環模式。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數據傳輸系統建設日臻完善,有力推進了聯合育種;分子育種技術體系進步較快,構建了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指數及技術平臺並推廣應用。肉牛新品種培育和群體遺傳改良進展明顯,秦川肉牛、利魯牛、無角夏南牛、延和牛、張掖肉牛、肉用褐牛等新品種系統選育工作持續開展,並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華西牛”新品種培育工作。


1.4.2 在

飼料營養方面,進一步優化了粗飼料近紅外快速評定技術,初步建立了以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為依託的肉牛犛牛飼料營養價值開放數據庫(http://www.rnfeeddata.com)。低成本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得到普及推廣,集成了基於不同地區飼草料資源的全混合日糧(TMR)飼餵、西雜牛低成本階段差異化育肥、奶公犢產效雙增利用、夷陵牛等地方黃牛生產中高檔牛肉、高原放牧母犛牛和犢犛牛有效補飼、農牧交錯帶季節性舍飼錯峰出欄和低海拔農區犛牛高效健康飼養等多項技術,並推廣應用和科普宣傳,有助於解決傳統飼養模式存在的飼料結構單一、飼草料轉化利用效率低、舍飼成本高、增重慢、肉質差等技術難題,推進提高了標準化養殖比例和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了肉牛犛牛養殖節本增效,肉牛犛牛養殖戶增產增收。


1.4.3 在牛病防控方面,2019年我國首次爆發結節性皮膚病兩起,通過移動控制、消毒、撲殺和山羊痘疫苗緊急免疫,有效控制了疫情。進一步確定了犢牛腹瀉綜合徵和牛呼吸綜合徵的主要病原體和優勢型,為制定和研究有效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礎。牛結核-g干擾素檢測試劑盒、牛支原體等溫擴增檢測試劑盒獲新獸藥證書。發佈牛傳染性鼻氣管炎診斷技術和牛泰勒蟲病診斷技術等兩項行業標準。建立了牛呼吸和腹瀉綜合徵相關病原的多項檢測方法。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獲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1項;牛流產布氏桿菌A19基因缺失標記疫苗、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副流感3型二聯滅活疫苗進入新獸藥註冊複核階段。牛支原體弱毒力疫苗完成了臨床試驗,其他疫苗如多殺性巴氏桿菌A-B型二價滅活疫苗及亞單位疫苗的研究也取得顯著進展。牛用抗寄生蟲新獸藥“羥氯扎胺原料及混懸液”進入新獸藥註冊的複核階段,防治牛洩瀉中獸藥“鸛榆止瀉散”申報新獸藥註冊。在牛病綜合防控方面,制定牛洩瀉、前胃遲緩的中獸醫辨證施治技術規範2項,制定了牛場生物安全評估標準和在線評估程序。


1.4.4 在屠宰加工方面,由於非洲豬瘟疫情及畜牧環保整治等影響,國內肉牛屠宰加工企業更加註重節本降耗、提質增效。採用電解質補充、調整電刺激前放血時間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DFD肉的發生率,並通過高氧包裝等改善DFD牛肉的顏色品質。通過微生物在屠宰加工過程中的精準追溯,實現腐敗菌在生產工序中的靶點控制;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開發新型活性包裝(真空貼體包裝、降氧氣調包裝等),並結合冰鮮和微凍貯藏方式綜合改善冰鮮牛肉的品質;分析不同地區不同部位肉牛犛牛肉加工特性數據,進一步擴充牛肉加工特性數據庫;建立了地方牛煎烤類肉質量等級標準,開發了低值部位肉品質升級與特色預加工技術、差異化嫩化技術、牛副產物預製調理等多項技術;對傳統醬滷製品進行現代化改造,形成了粉蒸法、蒸煎法、滾揉熱蒸法等替代傳統醬滷的新模式;研發了中式牛排、牛肉鹽水火腿、複合牛雜肉餅等系列產品,開發出適合犛牛精細分割的真空貼體包裝犛牛肉及其副產物產品。


1.4.5 在牛舍建築與設施設備配套方面,不論規模大小,“經濟適用”意識明顯提高。規模化企業越來越認識到牛舍建築與設施設備投入的重要性和側重點,圍欄養殖模式因建築類固定資產投資大大降低而更受青睞,分群飼養、自動投餵、清糞及飲水設備設施上的投入能有效提高牛場的自動化程度和管理效率。有機肥、沼氣等糞尿處理模式,仍然是不具備糞尿就地還田條件的養殖戶(場)和養殖企業,不得已通過增加生產成本而購買養殖環境的養殖模式。在環保上屬於主動、經營上屬於被動的模式,其成效遜色於“秸稈就近利用、糞尿就地還田”模式。


1.5 產業政策

2019年,國家層面的肉牛犛牛產業相關政策繼續實施了“良種補貼”、“疫苗補貼”、“糧改飼”和“

環保獎補”等政策,地方政府在基礎母牛擴群、養牛保險、產業扶貧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結合當地肉牛犛牛產業發展實際情況,相繼出臺了標準各異的補貼政策。

例如,河北省隆化縣出臺了《關於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用於肉牛圈舍補貼、貸款貼息、龍頭企業培育、疫病防控和基礎設施等扶持資金超過億元;貴州省桐梓縣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綠色生態肉牛全產業鏈項目;雲南省從建設綠色有機肉牛生產基地、配套種植綠色有機飼草飼料、提高綠色有機良種化水平、提升產品加工能力、市場開拓能力、重點培育大龍頭、培育雲南牛肉品牌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扶持政策及分階段目標;廣西羅城縣出臺了《2019肉牛產業獎補辦法》,結合貧困戶牛舍面積大小及養殖數量,給予不同標準的獎補;四川省實施“10+3”產業扶持政策,四川筠連縣實施“1+N”的政策和實施“好牛貸”從政策和金融上促進肉牛產業發展。上述這些地方性政策對各地肉牛養殖戶和企業經營增收、精準扶貧以及產業發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肉牛犛牛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2、2020年肉牛犛牛產業發展趨勢

2.1 肉牛存欄量、牛肉產量和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牛肉供求缺口的不斷加大將持續推動肉牛犛牛產業發展。2020年,肉牛存欄量將繼續穩定增加,特別是在“貧困縣”和“糧改飼”等區域,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將進一步增加肉牛存欄量和牛肉產量,但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增加。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供給不足,在替代效應和健康意識雙重作用下,消費者對牛肉的需求量必將增加,牛肉進口量也將進一步擴大

採取發揮各環節優勢的盈利模式是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最佳盈利模式選擇。大規模養殖企業人工成本、折舊成本和信貸成本過高,侵蝕了養殖環節效益,導致非高端肉牛養殖基本不盈利。而小規模的農戶、中小規模牧場,不僅人工成本、折舊和信貸成本低,而且飼料資源豐富且容易廉價收儲,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中小規模犛牛養殖戶是犛牛養殖的主體,合作社和企業逐漸向養殖環節延伸,對推動犛牛養殖發展作用顯著。一種企業向合作組織、養殖大戶有償提供犢牛、飼草料、免疫和養殖技術指導,按照市場價格收購其犛牛或飼草料,將犛牛肉產品推向中高端市場的生產組織化、養殖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的產業模式正在形成。


2.2 品種格局變化

肉牛犛牛地方資源保護利用循環模式有所加強。

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具有種質資源特色的地方品種得到了產業化開發,成為特色肉牛產業發展的遺傳資源基礎,初步構建資源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開發與創新相融合的新格局。並形成“點上保種選育、面上雜交改良”和“以保為先、以用促保、保用結合”的特色肉牛產業發展模式。

多年形成的級進雜交生產模式逐步向利用雜交優勢的生產模式演變。近年來,部分企業和生產者逐步認識到了雜交優勢的益處,在級進雜交群體中引入第三個品種來提高生產效率,例如,高代西門塔爾雜交牛引入安格斯(或夏洛萊、雲嶺牛)進行西門塔爾雜交生產模式。


2.3 養殖成本與效益

外血牛和本地黃牛差異化生產模式的推廣與飼養管理策略的進一步精細化,以及糧改飼的持續推進和區域性低成本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從技術層面繼續支撐飼料轉化率和牛肉品質的進一步提高,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單頭產出率和養殖效益。

肉牛犛牛產業扶貧形成的能繁母牛基地和架子牛基地所產生的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半農半牧區犛牛舍飼錯峰出欄和低海拔農區犛牛高效舍飼育肥模式將繼續擴大,高原牧區與低海拔農區季節性生產互補、養殖資源互補、犛牛牧區草地生態壓力降低的效果將進一步顯現。

非洲豬瘟疫情和後續的復養、禁抗,以及目前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等的影響,可能增加飼料原料供給成本,後端生產環節的人工成本和牛源成本等將處於一定的高位。因此,較之單純擴大飼養規模來提高效益,更推薦提高肉牛犛牛的單產,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向前、向後延伸產業鏈、或者採用複合經營(種植×飼養×銷售)的辦法來提高經濟效益。


2.4 疫病與防控

牛口蹄疫牛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仍是影響牛業健康的重大疾病,牛呼吸疾病綜合徵犢牛腹瀉綜合徵仍是常發疾病。新發牛結節皮膚病在2020年夏天仍有爆發的風險。南方地區夏天還可能遭遇牛流行熱的威脅。營養代謝病在某些飼養管理水平偏低的地區較為突出。

牛呼吸疾病綜合徵及犢牛腹瀉綜合徵病因複雜,涉及病原體多,治療效果差,缺少特異性預防產品。早診斷和早治療目前仍是降低該病損失的主要措施,提高牛場生物安全水平是重要的預防手段。以流行病學資料為依據和現有技術集成為基礎的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種牛場和核心場實施重大和重要疫病淨化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加強多聯快速診斷技術、新型單苗和多聯多價疫苗、以及安全高效藥物的研發,對提高我國牛病防控水平具有打基礎利長遠的重要意義。


2.5 屠宰加工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肉牛犛牛屠宰加工業將更加註重牛肉質量安全問題,進一步落實從牧場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

完善致病菌和藥物殘留快速檢測方法,針對生鮮肉及副產物,制定更加細化的質量標準和生產規程,開發制定實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快生態產品、差異化產品、標識化產品開發和生產的力度,創建優質品牌,以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肉牛犛牛養殖、屠宰加工、餐飲企業的連鎖經營鏈條協調發展,實現肉牛犛牛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力求全產業鏈上的各利益主體都能夠實現節本降耗,提質增效,形成各具特色的企業盈利模式。


2.6 設施與環境控制

在牛舍建築與設施設備配套方面,圍欄養殖範圍會逐步擴大,經濟適用、低成本的飼養工藝,飼餵、飲水、清糞、管理等設施設備等需求會進一步加大。

環保上將進一步追求“秸稈就近利用、糞尿就地還田”,對於沒有就地還田條件的養殖企業,特色有機肥是其環保經濟效益的增長點。犛牛適時出欄、夏季強度放牧育肥、冷季半舍飼養殖技術、不同海拔梯度全舍飼短期育肥技術和養殖模式將在犛牛產業中進一步推廣。

智能化肉牛養殖目前還只是其他行業翹楚進軍肉牛養殖業的噱頭,尚需時間夯實其技術研發基礎,將來有望應用於肉牛犛牛養殖業。


2.7 產業政策

2020年,國家層面的肉牛犛牛產業政策還會繼續2019年的相關政策。地方政府將結合肉牛犛牛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有針對性地實施不同標準的扶持補貼政策。

2020年中央1號文件在優先保障“三農”投入中明確提出推動“養殖圈舍”、“依法合規抵押融資”,這為解決我國肉牛犛牛養殖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將起到積極作用;持續推進和擴大“糧改飼和種養結合”規模和覆蓋面,從政策層面支持以肉牛為代表的種養循環模式,定向支持“產犢補母”穩定牛源計劃,支持以秸稈青貯、白酒糟等為代表的區域性副產物資源高效利用的土地和養殖配套政策,有計劃持續推進貧困地區母牛帶犢和能繁母牛群建設,形成高質量和有特色的架子牛基地和促進農民有效脫貧。同時,在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針對封鎖、隔離和限制移動給肉牛產業帶來的特殊影響,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有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維護活牛與牛肉正常產銷秩序,保障牛肉市場供應。

2020年肉牛犛牛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


3、2020年肉牛犛牛產業發展建議


3.1 制定相關政策,儘快恢復牛肉生產物流暢通

為了保障畜牧生產和“菜籃子”產品運輸,國務院和各有關部委相繼出臺了相關文件,建議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按照“

一斷三不斷”要求,加強督促,儘快恢復飼料、活畜、獸藥、疫苗等生產資料的無障礙運輸。

在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效防控的基礎上,建議相關部門對肉牛行業相關的活牛、飼草料、添加劑、獸藥等原料跨地域、跨地區運輸車輛進行“綠色通道”管理制度,改監管“車輛、貨物和車上的人”的防疫裝備水平,為監管“車上的人”是否符合防疫防護要求,節省監控環節,提高流通效率。


針對村落內農戶、小型牧場養殖肉牛犛牛的模式,建議各地方政府指導村政府在村落外一定距離設置場地,用於配種、獸醫醫療、物料交換,或在監測外來人員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標準、履行檢疫手續的情況下,允許車輛直接入村裝卸物料,既有利於新冠防疫隔離,又利於生產。


3.2 健全完善信貸融資和保險支持政策

降低肉牛養殖戶和養殖企業享受相應補貼政策門檻要求,出臺針對肉牛長期貸款和貸款基準利息保障制度。

對於享受信貸補貼制度的養殖戶、養殖企業應考慮肉牛養殖投資規模大、週期長、見效慢等特點,提高貸款額度,降低信貸利息,相應延長還款時間,解決養殖戶貸款後的還款壓力。特別是針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給肉牛犛牛養殖戶和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議銀行及金融部門對受疫情影響具有現實困難的養殖場延長貸款期限或追加貸款和貸款補貼,保障養殖場的運營,促使其儘快恢復產能,同時降低牛肉價格上升的風險,確保肉牛犛牛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3 將粗飼料納入國家統一管控體系,並制定系列政策法規進行規範

我國建國後至今,有關飼料的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可以說是主要服務於豬和雞兩個產業的體系。而對於草食畜禽產業不可或缺的

粗飼料,除了依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條例》將其納入《飼料原料目錄》之外,沒有任何法律法規依據粗飼料的特殊性質進行規定和規範,其管理尚屬空白。

粗飼料是銜接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紐帶,更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抓手和工具,例如“糧改飼”。不但如此,粗飼料還與環保、降低草原生態壓力、調節和促進各地草食畜禽產業穩定發展等重大領域息息相關。粗飼料在行業和領域之間有區別於豬雞飼料的廣泛關聯性。

在草食畜禽養殖業蓬勃發展,草食畜禽產品消費熱情持續高漲的市場背景下,粗飼料的消費量和流通量已經成為僅次於穀物飼料的第二大飼料商品,已是一大產業。

作為飼料,粗飼料有品質保障難度大的特性。因為粗飼料種類多、來源廣、水分含量差幅大以及加工和儲藏工藝差異大,因此粗飼料產品的品質和生物安全性保障難度大。

粗飼料還有區別於穀物飼料的特殊性質,例如運輸成本高、回收和加工成本高、貯藏用地多和佔用空間大、機械佔用率高、自身價格低等。這些特性是制約草食畜禽產業發展的重大因素,也是不得不解決的重大問題。

基於粗飼料以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性,建議將粗飼料納入政策法規調控範疇,針對粗飼料的特點制定適用政策和措施進行管理,促進草食畜禽產業和粗飼料產業的健康發展。


3.4 全國實施耳標制度,加速追溯體系建設

安全、高效的肉牛犛牛產業的基礎是耳標全覆蓋,現代化的網絡和信息輸送手段及技術,已經具備了通過耳標對生產個體、群體、區域和市場以及消費群體進行產業化、現代化、安全化技術支撐、監控、精細調控管理的條件。

耳標全覆蓋是提高生產效率、技術推廣、安全防疫、市場調控等全面管理的基礎,追溯體系大數據系統則是全面管理的手段。為此,建議從中央到地方,進行立法並制定措施,下大力氣實施耳標全覆蓋,並同時建立追溯體系和大數據系統。從產業中剔除盲目、混沌成分,提高產業運行質量和效益。


3.5 推進和完善肉牛遺傳改良計劃,建立穩定的肉牛育種長效機制

完善國家相關肉牛核心場管理辦法和監管機制。進一步明確各省區及主要產區遺傳改良計劃及實施方案,形成農業農村部種業司、各省區畜牧業局和地方品種改良站等各級指導實施體系,從而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系統選育和科學改良,使國家層面的改良計劃落地生根。

針對我國肉牛犛牛主產區的需求,在完善現有組織架構的基礎上,加快組建和改組聯合育種體系,全面提高民族種業水平。在大力支持和引導技術研發、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質量安全體系等的基礎上,加快啟動《畜禽育種法》及相關配套法規的立法研究工作,在法律層面儘快建立肉牛育種工作長效機制,確保肉牛育種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


3.6 加大重大牛疫病研發資金投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並促進產品轉化

針對重大疫病,須下決心投入財力物力開展精準診治研發高效疫苗,從根本上給出破解難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同時,投入財力物力,圍繞影響產業的主要綜合病症,以家庭牧場和養殖企業兩種模式為臨床評價支撐點,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製品企業的聯合體為核心技術研發據點,在靈敏快速診斷方法、新型高效疫苗、新型獸藥、綜合防控技術及其推廣體系的建設與普及上,為產業提供強有力支撐。


3.7 提升牛肉及副產品的加工率,生產優質牛肉產品,提高整體效益

國產牛肉與進口牛肉相比,不具價格優勢,且隨著國內人工、飼草料成本的提高,牛肉價格仍趨上漲

因此國產牛肉應以高品質的中高端產品

為主,並引導冷鮮形式消費。進一步強化國內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由單一屠宰加工向牛肉食品加工企業的轉型,強化牛肉深加工的開發,提高牛肉的深加工比例。強化牛副產品的精細化預處理和精深加工,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

加緊促進實施“就地養殖就近屠宰就近倉儲和銷售變運牛為運肉”的產業鏈合理化工程。提高屠宰加工企業的准入門檻,加大淘汰落後產能的力度,扶持肉牛養殖主產區高標準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提高肉牛養殖主產區的屠宰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

投入財力物力,針對國產牛肉產品,實施差異化、特色化研發研製工程。針對不同牛種、不同產地、消費群體的口味需求,儘快形成區別於進口牛肉產品的、特色各異的國產牛肉加工模式和產品群,提高我國牛肉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3.8 調整完善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肉牛犛牛產業發展資金支持力度

對於肉牛犛牛養殖補貼政策,應該掌握廣普性和公平性,明確補貼重點,以調動肉牛犛牛養殖戶生產積極性。

對規模養殖加大補貼力度,完善凍精補貼政策,加大良種培育,保證牛源優質性;其次,加強繁殖母牛補貼政策推廣示範,加大能繁母牛的補貼力度,減輕養殖戶養殖能繁母牛的壓力。隨著犢牛價格的不斷上漲,養殖戶在享受能繁母牛補貼政策後,會進一步擴大能繁母牛飼養規模,促進自繁自育肉牛養殖戶的增加。


執筆:張越傑、李俊雅、王之盛、郭愛珍、劉繼軍、羅欣、曹兵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