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聽話,該不該用適當體罰的方式來教育,以建立老師的威信?

二隊阿春


學生不遵守上課的紀律,教師當然要給予批評教育,否則怎麼繼續上課。但是,體罰還是不建議,畢竟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法律明文規定教師不得體罰學生,而且體罰學生說不定導致學生的報復,造成嚴重的後果,畢竟什麼學生都有。那麼,作為教師應該採取哪些合適的方法教育搗亂、不遵守學校規定的學生呢?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對於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影響的行為,比如說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或完成不好,或者上課遲到,缺課的行為等。那麼,我會及時的跟學生溝通,苦口婆心的跟學生說學習的重要性,自己對學生的希望等,一番溝通下來,有些學生可能會改,這最好了我的教育有了回報。而有些學生可能不改,甚至有牴觸情緒,那麼對這樣的學生,我把他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及時跟他的家長彙報,除此之外我無能無力。教師也是“渡有緣人”啊。

2、對於學生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其他的學生學習,比如說上課搗亂,講話,吵鬧等行為。那麼,首先,我會先點名,讓他停止這一錯誤行為,一般的學生都會停止自己的行為。但是也有那種特別混的學生不聽,把老師當空氣,怎麼辦呢?這時候我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打不罵,點名讓他下課到辦公室去。這時候,學生會收斂很多。這不是說學生來辦公室了就可以打罵了,教育孩子的辦法不止有打罵。那麼,學生來到辦公室後,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為什麼請他過來,其實就是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其次,告訴他錯了就要受到懲罰。那我的懲罰就是讓他把剛才上課這一過程寫下來,以後要怎麼做等等,規定多少字,寫好了交給老師。老師檢查,看學生態度是否誠懇,不誠懇重寫。這是我平時教學中的一種處理方法,還是比較有用的。

總之,作為教師就需要經常跟學生鬥智鬥勇,還是多學習吧,瞭解學生,不追求完美,儘量跟學生達到一個平衡的關係。


初中數學培優補弱


我支持老師適當懲戒學生。現在的小學生都知道老師不能體罰學生,我見過頑皮的學生直接對老師說,你敢打我一下我就去教育局告你,弄得老師也沒辦法管理。

記得,有一天我在副校長辦公室說事,兩個女同學匆匆忙忙跑到辦公室對副校長說他們班男生集體在打數學老師,(那個男老師雖然不打學生但是嘴巴不太乾淨,他們班同學早就對他有意見,再加上那個班頑劣的學生本來就多就來了這麼一場“集體戰役”。)誰知副校長說你們找我幹嘛去找你們班主任去,女生說班主任不在,副校長說去找啊,哪兩個女生就出去了。其實副校長辦公室就和哪個班距離六七米,末了我也不知道結局怎樣。心想老師打學生有法律保障,學生打老師找誰說理去,感覺挺可悲的。

其實教師也挺不容易的,管的重了家長有意見,不管有些家長又會埋怨老師沒有盡到職責。所以我覺得只要老師真心愛護每個孩子,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有益,不是惡意體罰,對犯錯誤的孩子進行適當懲戒也是必要的,但是懲戒與體罰還是要注重界限。

近日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該文件也允許教師擁有懲戒權,但是實施細則還在制定中。教育部將明確實施教育懲戒權的原則,並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實施的範圍、程度和形式,規範行使教育懲戒權,促進廣大教師既熱情關愛學生,又嚴格管理要求學生。

文件的印發也從法律規定上進一步保障教師有效行使教育懲戒權,促進教師敢管、善管。老師教育學生有了法律的規範和指導,才能在維護教師和學生各自權利的同時,解綁一些“手腳”和“腦袋”的束縛,教育也才能更好地推進。不過該如何區分懲戒與體罰、變相體罰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必須要有監督的機制。不能放了老師的手,又失去了對學生安全的保障,應該對要求做出詳盡的規定。


最愛炒豆芽


參加工作以來,從來沒有打過學生,女老師本身就沒有優勢,特別是教高中學生,男生威武,女生敏感。你打誰合適?再有可能和自己成長環境有關,從小到大父親重來沒有打過我,但心裡卻很敬畏父親。上小學一到四年級教我的老師是轉業軍人,班裡大多數學生都被打過,雖然我沒有捱打,但我一直很害怕那個老師,覺得上課心裡都緊張。我想教師的威信是靠自己建立的,不是靠打學生建立起來的。我的高中英語老師,從來不打人也不罵人,但她嚴格的教學要求,和她對學生的真誠關懷,讓我們自覺願意好好學習,也從心裡愛那個老師。畢業至今,還時常給老師打電話聯繫,老師還是那麼關心我,讓我要好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的學生確實很氣人,真的讓人恨不得揍他一頓,可你打他一頓,當時可能起作用了,但他不一定心裡服你,如果遇到家長再不理解你的好心教育,可能你自己還要有麻煩。遇到這樣學生怎麼辦呢?不論小學高中學生,他都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對錯,只是在被老師批評時,他假裝不認為自己犯錯。老師首先要言行一致,再就是對學生都能一視同仁。不能學習好的,犯錯也不說,學習差的有點問題一頓很批。更不要動不動叫家長,那樣孩子更反感。比如學生上課說話,一般我就會結合講課內容提醒他注意。如講遺傳和變異我說一般雙胞胎都是男孩或者都是女孩?為什麼有的一男一女?雙胞胎是不是一模一樣?誰的家長來找人,一般看看就知道找誰來了,為什麼?學生聽著很有意思,有的就開始討論,不再聽你講的了,我就說:“看看有的同學早就瞭解了,知道怎麼回事,那你就來說說吧?”一聽這大都立馬住口,有的可能還繼續說,那就請他來講,我會很認真的聽他說。然後用老師最擅長的專業知識找出他的漏洞。而且講的更有趣,他再也不說了。我一般對學生說:課上我是你們老師,課下我是你們的朋友。只要課上你有和學習有關問題,隨時可以站起來問我,也可以打斷我講課,但除此以外的,都不要出現,我不耽誤你下課一分鐘,你也不要耽誤我課上一分鐘,說到做到。感覺自己這樣方式,還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和學生關係也都很好!如有不同意見我們可以交流。不喜勿噴。大家都是有身份證的人呀!😄😄


趣學老媽


我認為老師應該有權體罰學生,但有個度,孩子在學校犯錯就應該老師來懲罰,搞不懂現在動不動總是請家長,那老師的權威在哪裡,老師就應該從一年級當全班甚至全校的同學,懲罰犯錯的孩子,總說要給孩子留點尊嚴,我認為在學習上沒尊嚴,錯了就錯了,沒理由,沒借口,總給他留尊嚴,哪天哪個老師沒給他尊嚴,就會要死要活的,社會上的人也不會總慣著他。

我大女兒打寒假工去上了一天班,別人叫她不要去了,回來很委屈,哭的很傷心,我問清情況後告訴她,這不算啥事,以後會面臨更殘酷,碰到更不講理的人和事,這誰都幫不了,只能她自己去面對,第二天又去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個寒假做的很開心,我認為孩子在生活上多些關心和呵護他們,學習和工作應該只是關注和提醒,別過多的去保護。


花開向陽dy


體罰跟懲罰是不是應該區分一下?

批評與辱罵是不是要區分一下?

誰說不體罰,就必須得哄著學生了……

另外~

我理解題主和其他一些回答的想法

但是,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被救贖,也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提高

這是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基因影響下的特殊性

不是說放棄,但是不能奢望每個學生都出人頭地,都成績優秀……

盡力就可,但是打人,屬於力用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四章 第二十九條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第八章 第三十七條
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應該。不體罰

保護他,也保護你。

思考在不體罰的情況下,達成你的目標,也是你的進步


教學秘訣


教師的威信問題,個人感覺不是教師體罰孩子建立起來的,雖然我從來不反對教師體罰孩子,但我認為教師體罰孩子的目的更多的是出於教育孩子,而不是為了樹立教師自身的什麼威信。體罰是教育孩子的手段,而不是教師用來樹立個人威信的工具。很多時候你可以體罰學生,但是體罰學生最好不要成為洩私慾的途徑,不然後果悲慘不限量。

麻煩您在閱讀前點擊右上角藍色字體“關注”,五畝閒田每天為您提供最實用的教育知識、育兒故事,讓我們一起討論有價值的教育視角,助力孩子教育發展。

我們常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 人恆敬之。”古人的話說成白話意思,就是“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古人的話說的很明白,對人的威信來自於人們由衷的欽佩,正所謂“船能載舟,亦能覆舟。”

教師的威信,來源於日常管理之中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做到對每個孩子不虧欠和公平是最主要的原則。雖然做到對每個孩子不虧欠和公平很難,但我們要知道,孩子在成長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性問題,就是公平,雖然很多時候難以公平。但孩子會感覺出來老師做的事情雖然難以公平,但是老師一直在追求公平,這就夠了。


五畝閒田


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產生適當體罰的想法,讓許多人感覺是可行的。但我個人認為,沒有法律法規的支持,“適當”體罰也是不可取的。

首先,“適當”的程度如何判定?體罰位置如何確定才算“適當”?誰可以認定此體罰是屬於“適當”?這“適當”沒有任何規則確定,老師的體罰行為就可能傷害他人也危害到自己,最終讓社會輿論導向影響到教師整體聲譽,根本不值。

其次,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教師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個體罰肯定包括問題中所提到的“適當”體罰。也就是說,如果哪位教師實施體罰,就是違反義務教育法的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三,學校是教育部門,要承擔教育學生知識,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做事,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行為會影響到學生的思想觀念,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規範。當學生不能達到教師的要求時,就採用體罰方式(哪怕是適當體罰),將會讓學生感受到簡單粗暴行為短期效果,同時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綜上所述,適當體罰對於當前中小學幼兒園教育都不可取。

提出這個問題者,他的最終目的是想獲得肯定的答覆,即“適當”體罰可用。要我說,要用這個方式,需要國家(或地方政府)出臺相關規定,確立何為“適當”,教師和學校可以依法告知家長和學生,出現何種問題,要給予“適當”體罰,以懲治那些違反校規校紀,違反中小學生行為規則的人,讓他們心服口服,並依據規定要求自己。

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並沒有明確規定,教師就不能“我行我素”,更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否則,或許短期受益,長期必會“兩敗俱傷”。在我們的鄰國韓國,就有明確的體罰規定,也有明確的體罰地點喝體罰位置,的確對於某些適合採用本手段的孩子能產生效果。

我期待我國教育能有所改善,我國教育法律法規能不斷適應國情進行改變和完善,讓教育產生質的變化。


開心146670207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對於學生的品行和缺點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對未成年的學生和兒童要在人格上的尊重,不得體罰和變相的體罰,所以老師。不能對學生體罰的,否則是違法的,那麼老師如何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呢?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言必信,行必果,克服一切不良習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在孩子面前有威信。

教育學生不單單是老師的責任,在不聽話的問題上,家長起的至關的重要的角色。家長和老師的密切配合。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在英國和新加坡的學校裡,至今還保留著最後一道底線,在沒有別的辦法的時候,用戒尺懲罰學生也是可以的。

而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教育有千千萬萬種方法,法律不允許老師體罰學生,但家長在沒有別的辦法時,適當體罰一下是可以的。

講一個實例大家聽聽。我兒子聰明活潑,剛上小學的時候就是不愛寫作業,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寫寫停停,心不在焉。我耐心的給他講了許多大道理,可是他太小根本聽不進去。又講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就說你如果不努力學習一些文化知識和生活的技能,將來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講了多次。雖然理解了,但效果也不大明顯,兒子的母親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他寫作業的時候,母親拿著一把竹尺告訴兒子,如果我在寫作業磨磨唧唧的。超過三分鐘就拍你手心一次。當然有些不忍。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就在打孩子的時候,兒子的爺爺在旁邊說了母親你可真夠狠的。媽媽說如果現在不管,他將來會成為廢人。 被社會所拋棄,就讓別人去管。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堅持打了大概有十幾次。最後終於每天放學以後主動的去完成作業,才去玩耍。

在我們的恩威並施下,終於成人,每當提起此事自己總覺得慚愧。

再講一個故事吧,其實也是真事傳下來的,我看了一場京劇《三孃教子》。兒子放學回家,母親問學了什麼,兒子卻一問三不知,母親說你一定逃學了吧,兒子默認,三娘舉起竹板,令兒子跪下,兒子大喊母親的板子一定要高高地舉起,輕輕落下,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兒子父親去世的早。你就饒了孩兒吧,三娘不忍,哭著跑到織布房,用剪刀剪碎了織好的布匹。砸壞了織布機。用打破自己飯碗的方式來警示兒子,老家人薛寶上前給兒子講了他的經歷,你父親早年在外做生意,喪了性命,兒子的親孃。反穿羅裙捲走了所有的家產,嫁與他人,三娘不是你的親媽,為了養你夜以繼日的織布紡線,供你吃飯和讀書,你還不長進,怎能對得起她一片苦心呢?兒子終於醒悟了,發奮讀書,終於成了一代名人。

還得講一個故事。《大宅門》百草廳二公子景奇是富二代,天生聰明頑劣。對讀書無興趣,氣走了幾十位教師,景奇的父親是一個文雅的書生,只會講道理,無濟於事。景琦的母親那可是一個性格潑辣,做事幹練的女強人,每次景琦趕走老師,母親對他就大打出手,可景奇,生的是皮糙肉厚,身體健壯,打完根本無濟於事。父親尋遍名師好友,終於找到了一個和景奇情投意合的老師。老師先了解了他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了先習武在習文,後來又教他為人處事和做生意的本領,進步很快,後來在自由戀愛的問題上,母親對他不滿,也有可能是讓他出去到外面的世界歷練歷練去,把他和未婚妻雙雙趕出了家門。自立門戶,後來,累奇成為了一位愛國的優秀民族企業家。

還想說一段通過用高深的智慧。和人格的魅力和英明的政策,還有慈母般的愛心,感動和教化了一批戰犯的故事。在《特赦1959》的劇中,王光英在改造戰犯這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任務中,通過用毛主席,黨中央制定的英明政策。在王光英淵博的學識。待人誠懇,官兵一致,艱苦樸素,大公無私的人格魅力感染下。通過再部分戰犯患病期間,得到了梁東方護士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慈母般的關懷下,絕大部分戰犯如沐春風受到了感動,痛改前非,脫胎換骨,終於在1959年以後,陸續得到了特赦,大部分人成為了新中新的建設者和合格的公民。

以上的幾個例子,對我們家長和老師或多或少的有些啟發,孩子們的智商和性格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我們家長和老師一定要相互配合,在不觸犯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老師和家長,可以對孩子唱雙簧戲。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孩子剛出生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它就是什麼,主要是我們要通過對孩子的多多瞭解,細心觀察,再想出相應的對策,才能達到你想要的成果。


趙紹亮


威信的樹立不是依靠體罰。尤其是老師。

現在,體罰已經不知道到底如何定義了。很多人認為,只有打罵才叫體罰。其實現在很多,例如罰站,罰作業,罰留堂都成為了體罰的範疇。

我認為體罰主要是老師的本意是什麼,這點很重要。很多家長,恨鐵不成鋼,在週末外面吃飯的時候,發現一些帶孩子上輔導班的家長,還有抓緊時間寫作業的,經常的雞飛狗跳。在公眾場合,家長就直接崩潰了,那叫謾罵和毆打孩子,如果放在老師那裡,這需要判刑的。

因此,老師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心。也要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所謂的體罰,你要有方向,要有期望的效果,同時要有善後的方法。不能讓孩子自尊受到傷害,身體收到損傷,同時家長的認同更是自己的保障。我遇到過老師打耳光,乎頭,用腳猛踢孩子,批評當中帶髒字,有侮辱性。這些是絕對不可取的。有些家長是這樣的,但是老師絕對不能這樣,因為你是職業的。

所謂戒尺,尺是標準,戒是處罰。戒尺就是規矩和標準。所以老師做事不能隨性。心情好批評兩句,心情不好打罵一頓。要標準始終如一,例如不寫作業加罰一遍。做錯了,改三遍。上課做小動作不聽講站聽五分鐘等。一視同仁,絕無例外。

至於老師的威信,說實話是家長給的。因為以上所說,家長任意一個投訴都夠老師喝一壺的。所以,家長想不想讓老師教育你的孩子。如果需要老師,就要給老師足夠的尊重,在孩子心裡樹立老師的威嚴形象。如果孩子知道老師其實什麼都管不了你,他們就是一窩蜂。神仙難教。


2007紅太陽


很多教師都非常感嘆:“現在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了,既不讓打,又不讓罰,怎樣讓孩子聽話?”

尤其是鄉村的教師,面臨一班小學生、初中生,簡直像面對一群淘氣的“小猴子”,但卻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那麼,教師該不該用適當的體罰來教育學生呢?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

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因此,教師不能用打、罵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

那麼,不用打罵的方式,教師該如何在學生中間樹立自己的權威呢?

第一、教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動學生。

教師以身作則,自己在班級樹立的規矩,自己不要主動破壞,用實際行動讓學生遵守班級的規則。

教師能夠用實際行動打動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講課的魅力、做人的風采,打心眼裡覺得欽佩,願意聽老師的話。

第二、在學生中樹立正面榜樣,鼓勵學生進行正面學習。

同齡人的帶動作用是很明顯的,針對學生的教育工作,老師可以採用評選的方式在班級裡樹立典型,讓其他學生知曉優秀的學生是怎樣做的,在對比之中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競爭意識,從而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

第三、反面教育,以過往學生中的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預防式教育。

在歷屆的教學工作中,會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反面教材”,這些學生要麼是因為不認真聽課導致成績下滑,要麼是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最後自己搗亂闖禍,把這些反面教材在學生中間進行宣講,讓學生明白自己如果這樣做會產生怎樣不好的後果,從而預防錯誤行為的產生。

第四、家校聯合,共同做好學生的品德教育。

很多教師還做進行家訪,通過對學生家庭的瞭解,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瞭解問題的根源。

很多問題學生,往往問題出自家庭。教師對學生家庭的探訪也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感,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心理距離。

結語

不打罵學生,但是依然要讓教師樹立威信,無疑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相信,只要是有愛心、懂學生、會教學的老師,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畢竟,以心換心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