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到戰亂,往往人口銳減,為何民國三十年軍閥混戰,人口卻維持在四億多?

用戶111181753575


趣談答案:民國30年,人口越來越多,是因為有著天時地利等諸多條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糧食大豐收。

老百姓能吃上自己種的糧食

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古代的時候為什麼一到戰亂人口就特別少呢?比如明朝在推翻元帝國的時候,普天之下有好多地方連人都沒有了,要麼就是逃光了,要麼就是殺光了。

而在電視劇當中,朱元璋率領著自己的皇子皇孫們前往杭州城的時候才發現整個杭州只剩下12個人了,這絕對不是胡說八道,在明朝是極有可能的。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一旦行軍打仗就需要有兵丁,有無數的兵丁,於是這些男人全都被強徵走了。緊隨其後,行軍打仗又需要糧食,需要無數的糧食,然後老百姓種在地上的糧食也全都被拿走了。

沒有糧食了,沒有男人了,在古代無疑就是一個滅頂之災,人口銳減很多情況下是活活餓死的,或者被戰亂所奔波勞累。

而在民國時期,老百姓能夠自己種糧食,打架歸打架,種糧食歸種糧食,兩者互不耽誤,所以儘管在民國時期非常的混亂,但是老百姓有飯吃,有糧食吃,也就不至於餓肚子。

新物種的到來緩解了飢餓感

咱們一直說是農業大國,而且在封建統治時期也一直重農抑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直要重農抑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想要有人口,就必須有糧食,想要有糧食就必須重農抑商。

這是一整套的邏輯鏈,簡單來講的話:老百姓們必須能夠吃飽了飯,才有力氣幹活,對不對?

但是在清朝的時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白薯或者某些高產的食物紛紛從歐洲、從南美洲、從北美洲運了過來。播種出更高產,更能夠解除飢餓感的食物。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清朝出現了第1次人口大爆發,突然之間把人口由原來的一億變成了4億人口。

而在民國時期儘管比較混亂,但是老百姓依然能夠種糧食,依然能夠吃糧食,再加上民國時期的軍閥行軍作戰,講究的是策略,講究的是熱武器,而不是冷兵器了,再也不是像之前一樣隨便一抓一大把兵丁過來拿著刀就往前衝。

出於這種或者那種的原因,民國時期儘管非常的亂,但是人口數量還是能夠有保障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民國雖然軍閥混戰,但每一個軍閥都不是孬種,更不是毒夫民賊,大多都是鐵錚錚的漢子。利可爭、仗可打但民絕不濫殺,故而人口並沒有減少多少!以下試舉一二例:

一、閻錫山


終其一生,在山西修路建橋發展經濟,大興教育,保山西人民平安幾十年,有民國三十八年,可以說山西人民幸福指數最高。

二、直係軍閥吳佩孚


抗日戰爭時期寧願餓死也不吃日本人一口糧。

三、皖系軍閥段祺瑞及其大將徐樹錚


段祺瑞,一生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世稱“六不總理”,其手下大將徐樹錚僅帶不足5000人收復外蒙古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四、奉系軍閥張作霖

山大王出生,統領東北三省,終其一生不出賣一寸土地,玩弄小日本於鼓掌,有其在小日本不能輕易踏進東北,可惜一生心血被其傻冒兒子張學良斷送。


岸上行走


民國軍閥混戰,之所以沒有造成人口大規模減少。主要是因為,民國的軍閥往往都標榜自己的“革命、民主”。做事有底線。軍閥之間的混戰一不屠城,二不殺降,三不進行大規模的洗劫。而這三點是古代戰爭中造成人口銳減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戰爭造成大規模的人口減少,其實並不是因為戰爭本身所致,而是主要由於戰爭的破壞性所致。

民國軍閥混戰,其破壞性要遠遠小於古代的一些殘酷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非常慘烈的大屠殺,以及舉不勝舉的屠城。

如著名的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趙軍共40餘萬人。

秦末農民起義,義軍打下一個城池就開始屠城,其理由就是要誅殺暴秦。西楚霸王項羽是個著名的殺星,他除了眾所周知的坑殺了二十秦軍,還有大量的屠城行為。每攻佔一城必將全城百姓殺盡。

項羽在一次攻打下外黃城後,又想搞大屠殺。有一個13歲的少年挺身而出,問了項羽三個問題:外黃百姓是否自願抵抗?外黃百姓投降,等著迎接霸王,卻要屠城,百姓如何表達投誠之意?霸王難道想斷了其他城市的百姓投誠之路嗎?項羽被這個少年問得啞口無言,放棄了屠城的打算,這一城的人才保住了性命。

那麼秦政府軍攻佔起義軍佔領的城池,又是怎麼樣呢?對不起,政府軍也是一樣的屠城,其理由就是城裡人都參與謀反,所以要殺。

那麼劉邦是不是好一點?答案是稍微好一點,也好不了多少。

一般人以為項羽搞大屠殺,劉邦仁義不喜歡殺人。其實劉邦殺起人也是很厲害。史書上有很多劉邦集團屠城的記錄,如:

“南攻潁陽,屠之”、“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攻城陽,屠之”、“屠煮棗。 屠胡陵”、“擊陳豨,屠馬邑。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屠渾都”……。

由於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攻打下一座城池,就放縱士兵大屠殺,都是殺的平民。

更加慘烈的是黃巢殺數十萬人充當軍糧,而且製作石臼,將人搗碎做成肉泥來供軍隊食用。

還有諸如張獻忠屠川,造成四川人口大滅絕,後來“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到四川。張獻忠屠川是不是屬實,爭議很大,有不少學者認為是清朝軍隊所為,嫁禍於張獻忠。認為張獻忠殺的人沒有那麼多。

清朝軍隊還有揚州十日,屠城十天,縱兵搶劫屠殺,約80萬人慘遭殺害。嘉定三屠,殺死近10萬人。其慘烈程度甚至超過南京大屠殺。

李自成攻打開封時,掘開黃河,淹沒開封,致使數十萬人死亡。

太平天國爆發(1851年)前中國人口4.3億,太平天國失敗(1863年)後,中國只剩下2.3億人,直到1911年才恢復到3.4億人。


古代戰爭經常會裹挾無辜的平民百姓參加 ,所到之處洗劫一空。田地沒有人耕種,糧食大幅度減產。民間的存糧都被軍隊徵用,交戰雙方又會想方設法破壞對方的糧道,甚至把對方從民間徵集來的糧食採取火燒的辦法燒光。由於糧食大規模減產,由戰爭而引起人禍,造成許多平民流離失所,不少人因此而餓死。

與古代戰爭截然不同的是,民國軍閥交戰,俘虜了對方的士兵,一般都是把對方的士兵補充到自己的軍隊中。他們俘虜的士兵不僅不殺,而且當成寶貝,作為自己補充兵源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民國軍閥交戰,他們往往還要爭取民心的支持,更不可能搞屠城、大屠殺。

民國軍閥之間交戰,一般也不趕盡殺絕。仗打到一定程度,一般就是戰敗方下野,或者出國躲避。有的還能重新成為盟友。如蔣馮閻雖然曾經中原大戰,但後來馮玉祥和閻錫山都投靠了蔣介石。

因此,民國軍閥混戰不像古代一定要致對方於死地。因此戰爭的殘酷性大大降低,而這種戰爭本身,死的人並不會太多。



今古講堂


20世紀初的時候,一般公認的說法是,中國的人口是4.5億,《辛丑條約》的4.5億兩白銀的賠款就是由此而來,平均每個中國人賠八國聯軍列強一兩銀子。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仍然是4.5億人。這就是說,這五十年裡,雖然中國經歷了多次的全國性的大規模戰亂,以及不計其數的天災人禍,但是卻並沒有出現古代常見的人口數量大幅度倒退。這是為什麼呢?

話分兩頭說。首先是古代的大規模戰亂之後的人口減少,雖然是肯定會發生的事,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數字,往往也不準確。比如東漢人口一般公認大約五千多萬,而到了三國的時候,卻只有一千萬還不到,這顯然不太可能,是統計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戰亂時期,大量的人口逃亡,脫離了國家原來的編戶齊民管理體系,所以成了國家的統計外人口,因此造成了數據上的大規模人口減少。但這些人口一般都是逃到當時國家還管理不到的地方,並不等於這些人口就真的不存在了,只是脫離了統計體系而已。

古代的編戶齊民制度下,國家徵收賦稅,徵發勞役和兵役,都依賴於人口和土地的統計,所以每個朝代進入比較穩定的時代後,都會進行大規模的人口統計,一方面是計口授田,恢復生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於徵收賦稅和勞役、兵役。而到了王朝末期,一般都會因為各種加收的攤派賦役很多,會大大超過國家原來規定的賦役,大幅度增加農民負擔,農民不堪重負,就會千方百計的逃避。而逃避的主要方式,就是脫離國家分配給自己的土地,或者是逃到之前尚未開發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或者邊遠地區,或者是託庇於豪強大戶。

比如東漢末期,就出現了大量的蔭庇,也就是農民為了逃避賦役,主動把土地獻給豪強地主,因為給豪強地主繳納賦役要比給國家繳納賦役要更少,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這些託庇於豪強地主的農民,就成了消失了的人口。但實際上這些人口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國家統計不到了而已。也有大量的人口在這個時期大規模、長距離的逃亡,遷徙到比較邊遠的地區去。東漢時期整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重心都在北方,長江以南人口數量不多,而在東漢末年,很多人口就遷徙到了長江以南地區。比如諸葛亮家族原先在山東臨沂,為了逃避曹操進攻徐謙的戰爭,就遷徙到了江西一帶,之後又到了襄陽一帶。孫吳這種流亡而來的中原世家大族就更多了。

但要進行一次這樣的大規模的人口統計,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是要國家完成統一,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和平與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秩序穩定,社會也比較穩定,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基本上結束,才能進行這種人口統計。比如北宋進行這種人口統計,已經是在宋神宗時期了,而這時候距離北宋開國已經將近百年了,之前並沒有進行這種全國範圍內的統計。這就是因為,在宋神宗之前,北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先是和遼國進行了多次戰爭,之後又和西夏進行了時間較長的戰爭。到南宋時期,金國進行這種統計已經是大定時期,已經是金國的後期了。

一般進行這種全國性的大規模的人口和土地統計,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足夠強大,能夠深入到基層社會,這樣才能進行相對比較準確的統計,而不是地方上的官吏胡亂填寫虛報上來的數據,才能成為國家進行賦役管理的依據。最起碼的是,國家的有效控制能力要能夠控制到縣一級,而縣一級在縣以下的鄉里社會也有比較穩定和可靠的管理體系,才能做這個事。比如明初為了進行這種統計,朱元璋因為對基層官吏不信任,所以曾多次派太學的學生下到基層進行這種土地丈量和人口統計的工作。即便如此,現在能看到的歷代人口統計數據,也遠遠低於當時的實際人口數量。比如現在一般公認明朝時期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5億,但明朝留下的數據是萬曆時期的六千萬人。

而在民國近四十年的統治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始終都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首先是全國性的戰爭始終沒有結束,一直在持續不斷的進行戰爭,先是各種軍閥混戰,然後是持續八年的抗日戰爭,再接著又是持續三年的解放戰爭,始終沒有完全結束戰爭,也沒有時間進行恢復和建設,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也沒有停止下來,所以根本不具備進行全國性的人口和社會、經濟方面的統計。只有一些學者在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進行過一些小範圍的局部性的統計,但完全不足以以此來推算全國的整體情況。

再就是基層管理體系,清朝崩潰之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沒有建立起來。因為處於戰亂時期,所以整個國家實際上都是處在以軍事為中心的狀態,行政管理體系的整頓始終無暇顧及,連最基本的文官官僚體系都沒有能夠建立起來。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之後,又因為經歷了黨派鬥爭,所以始終沒有能夠將國家的管理體系延伸到基層去。我們經常說古代中國是皇權不下縣,到了民國時期,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甚至連縣一級都達不到,更不用說到縣以下了。而且,因為國民政府腐敗得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誨過揚功、上下瞞報的習慣,所以完全不具備這種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統計的能力。比如電影《一九四二》中就提到,河南省因為饑荒餓死的人口超過三百萬,但是上報到中央的數據只有兩千人。

所以,整個民國時期的賦稅徵收和勞役、兵役徵發都極其混亂,許多地方甚至還在使用清朝乾隆時期編造的土地和人口統計數據的黃冊,有些地方統計上來繳納賦稅的土地甚至還不到實際土地面積的三成。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新中國建立後,因為大規模戰爭結束,社會秩序逐步穩定下來,才具備了進行這種全國範圍內的人口統計的條件。同時,國家管理體系一直向下延伸到了鄉村內部,也具備了這個能力。因此,新中國一直到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才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統計。而經過這次統計,很快就發現,全國人口數量達到了六億的規模,比原來習慣的說法4.5億多出來了1.5億,也是因此,才有了“六億人民盡舜堯”的說法。


蕭武


還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當時中國的人口約為4.5億人。《辛丑條約》的4億5000萬兩白銀賠款,就是這麼來的。因為當時列強的為了懲罰、屈辱中國,要求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而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為4.5億。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10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1911年到1949年,民國一共存在了38年之久,在這38年間,除了8年全面抗戰,其他30年間,中國始終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之間的戰爭也從未停息。如此之久的戰亂,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人口依然有5億之多。

辛丑條約簽訂

為什麼民國30年的軍閥混戰,中國的人口始終能維持在4、5億呢?對比中國曆朝歷代王朝末期,隨著遍佈烽煙的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中國的人口總是銳減,甚至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烈景象,戰亂地區人口十不存一。

例如明朝末年,先後經歷了張獻忠和清軍進川之後,高達600多萬人口、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人口甚至不足1/10,曾經的天府之國,變成了荒無人煙的野獸出沒之地。也因此,清初清廷開始了持續上百年時間的湖廣填四川的行動。

湖廣填四川

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口會因戰亂而銳減,到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的人口始終能保持4億多,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人口減少呢?

第一,文明的進步。無論中間發生怎樣的曲折和倒退,人類的文明終究是在進步的。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軍閥割據勢力可以肆無忌憚的屠殺,動輒屠城。例如清朝入關之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慘烈的屠殺,往往一場屠殺數10萬人就徹底失去了生命。

但是到民國時期,無論軍閥底線有多麼低,如何他們如何橫徵暴、斂草菅人命,但沒有任何一個軍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再如古代一般肆無忌憚的屠城和屠殺。少了這樣大規模的屠殺,民國時期自然不會如古代一般百姓大量減少。

軍閥割據的民國

第二,戰爭方式不同。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是一場戰鬥乃至戰役勝利的極為關鍵的因素。哪怕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面對數量超他數十倍的流民,依然有可能被其消滅,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蟻多咬死象。

因此,古代的軍閥們為了擴充勢力,往往竭澤而漁,將無辜百姓全部席捲一空,強行納入軍隊。他們如蝗蟲一般四處擄掠,為的就是增長自身的實力。這種模式,往往導致一個地區,數十萬乃至百萬人都被迫脫離生產,淪為流民。

民國廣州

而大量不事生產的人,不但徹底斷絕了自己生產的能力,還要四處擄掠維持生存,這種如滾雪球一般裹挾流民的方式,導致這些勢力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人口銳減,而民國的軍閥就不再是如此。

對於民國軍閥而言,軍隊的數量不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裝備軍隊的槍支彈藥,成為制約一支軍閥部隊戰鬥力的最關鍵因素。因為在火器時代,即使裹挾了百萬人口,沒有足夠的槍械和大炮,面對對手的槍炮,依然只有被屠殺的命運。因此,軍閥們開始加大壓榨力度,以掠奪更多的錢糧,用於購買武器。

民國軍閥部隊

第三,包括軍閥在內民族意識的覺醒。民國時期,軍閥們雖然一直在爭權奪利,軍閥之間的混戰也從未停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苦難。但是,從來沒有哪一個軍閥不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同為中國人,軍閥之間的紛爭終究只是內戰而已,彼此之間也很少人下死手。自然也不會,也沒有必要對自己的百姓下手。

因此,民國時期的中國百姓雖然要遭受著戰亂、自然災害、軍閥壓榨、土匪土豪劣紳欺凌、列強剝削等諸多苦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依然艱難的從事著生產。也因此,雖然飽經磨難,但依然能勉強維持生存,民國時期的百姓們不會如古代的流民一般,徹底杜絕了生產,坐食山空,並最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


鳶飛九天2018


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了長期的軍閥混戰時期。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長期的軍閥混戰不僅沒有使得中國社會總人口銳減,反而使得人口維持在四億的水平。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筆者在總結之後,得出了以下幾點因素,僅供各位參考。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流通。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傳統的閉關鎖國政策被強制破壞。《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大量國外商品湧入中國市場。當政者發現商品經濟的優勢之後,果斷開始了大規模的洋務運動,建設工廠。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民族工業蓬勃發展。

資本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前所未有的提升。民國初期,物價水平穩定,商品流通順暢。這為人口繁衍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二,近代軍事戰爭的特性。

近代軍事戰爭與冷兵器時代不同。冷兵器時代講究人多勢眾、威勢震天。本來人口基數就不大,還要將男丁強制入伍。在古代,通常可以見到關於大戰之後的記載:“十室九空、餓殍遍野、孤寡婦孺遍地皆是。”

在晚清末年時期,受到西方新式作戰理念的影響,清政府開始培養新軍,派遣留學生。民國建立之後,廣建軍校,培養軍事人才,這些人都是投入戰場的主要力量。

近代戰爭廣泛運用火器,單兵作戰能力有較大的提升。一場戰役,往往是先拔頭籌者取得碾壓態勢,獲得完勝,敵方部隊要麼投降,要麼作鳥獸散。實際傷亡遠遠少於古代的冷兵器作戰。另外,近代醫療技術的提升,也成為了很多負傷將士的生命保障。

總而言之就是,近代戰爭比起古代戰爭,存活幾率會更大一些。(當然不是指逃兵)

第三,近代軍事理念的變化。

民國時期與古代不同。古代戰爭,不僅僅是征服一方勢力,還要威震一方,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屠城。

在近代戰爭中,人權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大規模的屠戮行為基本上不復存在,尤其是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佔領敵方土地,必定會保全地方居民。屠城這種事件成為了歷史,當然,我在這裡指的是中華民族的內戰。某些禽獸部隊缺乏軍事道德素養,在我國領土上大肆屠殺,這種連人都不算的部隊不包含在內。

結束語:綜上而言,一是社會人口繁衍能力的提高,物質保障充分;其次是熱兵器戰爭決定了戰爭的快速、乾淨;第三這是作戰思想的轉變。結合其他因素,共同締造了民國時期四億人口的結局。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感激涕零!】

<strong>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民國30多年戰亂,為何人口一直維持在4億多?

首先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民國30多年的戰亂中,中國的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長。

民國時期到底有多少人?

很多人非常熟悉的數字是4.5億人,因為1900年庚子國變,八國聯軍逼迫清朝進行大賠款,總數是4.5億,代表的意思是全體中國人民應該向西方列強道歉,道歉費每人一兩白銀。

辛丑條約後,四萬萬五千萬,成了中國人口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並且深入人心。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令人鮮為人知的是,民國時期我國有過多次人口普查,給我們提供了比較詳實的人口數據。1912年,民國初建,中央政府內務部即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後來的民國四大經濟學家之一的劉大鈞評價1912年人口普查說“夫民元人口統計雖不能為盡美盡善, 然觀於所列項目, 則誠可認為中國戶口普查之最詳細者”。以至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也參考借鑑了這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方法。

不過,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並沒有並沒有能力把統治末梢擴展到全國,所以,普查中缺少了廣東、廣西、 外蒙古、 西藏 5 個地區,只好用宣統年間的數據進行增補調整。因此得出了《內政年鑑》 版本的419 640 279 人,《中國經

濟年鑑》 版本的405810967人。

不管是4.06億還是4.19億,都比宣統年間瓦爾特·威爾考克斯給出的341 913 497 人數據要大得多。可見,從清朝到民國的改朝換代,並沒有造成巨大的人口損失。

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時期,軍閥混戰雖然很頻繁,但戰爭烈度都很一般,遠遠比不上甲午中日戰爭和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更比不上太平天國運動、丁戊奇荒、捻軍起義和同治回亂。造成較大人口損失反而是白朗起義等民間軍事運動。不僅如此,因為經濟出現大發展,中華民國的人口容量反而增加,人口數量雖然沒有大增長,但倒退基本不可能。

1928年,又一次改朝換代,又一次人口普查開始了。這次人口普查從1928年7月開始,到1930年7月才結束,內地16個省份中,只有陝西完成了普查,所以,這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很讓人失望。

經過複雜的算法和一部分估計和猜測,最終內政部公佈的人口數據是474 787 386 人。這就是抗日戰爭中人們常常宣傳的“四萬萬七千萬同胞”的最早來源。

不過,經濟學家經過的對人口統計的結果很懷疑。陳華寅給出的人口估計數量估計數量是445 000 000 人,而王士達424 906 746 人。一般認為,4.2億的數據可能更接近事實。

就是說,北洋時期的低烈度軍閥混戰,幾乎正好抵消了這16年的人口自然增長。中國人口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狀態。

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準備啟動憲政改革,推行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於是開始了新的戶口統計,到1938年,全國戶口統計結果顯示為474 625 744 人。這裡面要注意,為了增加本地區本族群的情況,各地極有可能使用各種方法虛報人口,從而獲得更多選票。

之後,1941年,1943年和1944年,國民政府都曾對大後方戶口進行過統計,因為能力有限,這些調查都僅限於局部地區沒有得出全國性的人口數據。

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更是無暇顧及全國人口統計工作。到了1950年全國解放,1953年半島戰爭結束,新中國才有了第一次人口普查,這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是5.8億!

從宣統年間的3.4億人口,再到民國30多年始終堅持的4億多人口,一直到1953年的5.8億,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戰爭烈度很低的北洋戰爭,似乎削減了最大數量的人口,而戰爭烈度明顯更高的新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好像反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民國人口之謎太難解開了,因為民國的統治技術性太差了。有種非常有趣的說法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人口數據,主要依靠食鹽銷售量進行估算,大概是因為委員長是鹽販子的兒子吧!


歷史知事


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1936年西安事變結束,民國的新老軍閥們打了20多年戰,中國的人口一直維持在4億以上,為什麼?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產力本身在進步,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慢慢進入這個古老的國家,交通運輸、農業生產、機器生產等有了一定的提高,人們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在增強。

第二個原因,就是軍閥之間雖然打戰,但是不像以前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舊式戰爭,動不動殺俘虜,殺人民,屠城。民國軍閥打戰是軍人之間的事情,沒有哪個軍閥敢隨便屠殺人民,更沒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屠城。

所以,軍閥打了那麼多年戰,人口沒有明顯減少,但是人口也沒有增長。


坐看東南了


在古代社會,每逢大戰亂人口必然會大幅銳減,但是近代民國幾十年的亂世卻沒有出現人口大量銳減的現象,始終維持在清末的四億人口上下,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古代社會為什麼每逢戰爭,人口會銳減那麼多?

第一是因為古代生產力落後,封建王朝對農業糧食的依賴程度很高,餓死的人很多。每逢戰爭,國家的農業生產就會被中止,但軍隊對糧草的需求卻更大,這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兩點影響。第一是農民喪失了農業生產,造成了糧食無法自足以至餓殍遍地,第二是官府過度對農民增收大量的糧食軍用,導致農民破產餓死。

第二是因為古代冷兵器時代,大兵團肉搏戰是主流打法,死傷甚巨。冷兵器時期的決戰都是大規模幾十萬人的近身肉搏戰,所以無論是輸是贏都會有“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結果,而死傷的還都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勞動力的喪生也就會導致未來人口的稀少。

第三是因為醫療水平低下,無論是大病小病、大傷小傷都會喪生。沒有較好的醫療衛生條件,許多人都是因為小病而遺憾喪命。

知道了古代人口巨減的原因,就自然可以推導出民國時期人口相對恆定的原因了。

民國時期糧食種類與產量都有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先前馬鈴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引入大大緩解了戰爭的饑荒問題,而且價格比較實惠讓很多平民都能夠填飽肚子。

其次就是民國時期的戰爭步入了熱兵器交鋒,與傳統冷兵器時代大兵團肉搏戰不一樣,是依靠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取勝,而且多是局部小戰役,發動的大戰很少,自然傷亡也小的多。

還有就是民國時期的醫療條件大大改善,並引入了西藥,而西藥的特點就是醫療效率高,這就讓傳統的小病患者治癒率很高,大病患者有機會重生,大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另外一點就是民國時期人口的流動更為頻繁,老百姓的出行方式也較為多元,有鐵路、海運等方式,北方打仗可以逃到南方避難,南方打仗可以跑到邊疆謀生,存活的方式也更多了。


納蘭談史


民國的軍閥混戰,沒有進行大的屠殺。但死的人肯定不少,不說抗戰,就是抗戰前二十多年,人口自然增長沒有了,如果沒有軍閥混戰,不搞計劃生育,二十年人口增加50%是肯定的,說明民國軍閥混戰中死人並不少。比比毛澤東時代,僅廿多年,全國人口就翻了一番。可見,軍閥混戰,雖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屠殺,但對人口、國力,絕對具有扼殺性!甚至,沒有軍閥混戰,就不會有日本侵略!不說國家強盛,就國家團結,外敵也不敢入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