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當了皇帝的趙匡胤睡不踏實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典故的開國皇帝,比如“千里送京娘”、“黃袍加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杯酒釋兵權”、“燭光斧影”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和“杯酒釋兵權”本也是兩個獨立的故事,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字面上的意思,恰巧可以成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背後的邏輯基礎。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講的就是趙匡胤和平奪權、巧妙化險的經過。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收復軍權、保證皇權的安全。手段也很簡單,就是酒後的一番“肺腑之言”,再加上“威逼利誘”的敲打;結果也很理想,趙匡胤得償所願,高枕無憂。

然而,這個故事遠遠沒有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簡單

,否則,千古以來,軍權對皇權的威脅和制約問題不會成為歷代皇帝的心頭大患了,畢竟,請武將們喝幾杯酒的事情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事。那麼,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更深層次的邏輯呢?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地解除他皇權最大的威脅呢?

01、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黃袍加身的建國方式還是讓趙匡胤心裡不踏實

北宋是一個很尷尬的王朝,趙匡胤用“陳橋兵變”的方式奪了後周那“孤兒寡母”的江山,說起來是“身不由己”的冠冕堂皇,但是終究還是心虛氣短、底氣不足“榜樣”的力量歷來都是無窮的,萬一有人仿效自己,自己也只能是如那“孤兒寡母”一樣,有苦說不出。

<strong>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就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而且整個五代十國簡直就是一部“以下克上”的活教材,細思極恐之下,趙匡胤更加如坐針氈了。

強烈的不安全感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原始驅動力。而且,從中國歷史來看,皇權似乎本身就具備先天性的自我懷疑的特質,但凡登上帝王寶座的人,總會為皇權的安全性憂心忡忡。

所以趙匡胤即便不是因為“陳橋兵變”而心有餘悸,想要加強君主集權也是理所當然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慶幸的是趙匡胤沒有大開殺戒

但也不是所有的開國皇帝都一定通過剝奪武將的兵權的方式來獲取穩坐皇位的心安理得。比如前朝大唐帝國就沒有大行“卸磨殺驢”之舉,從而留下了君臣和睦共處的千古佳話。這中間有什麼差別呢?

1、兩者的立國基礎是不一樣的。大唐的江山是李氏家族在關隴貴族的拱衛下,一刀一槍、實打實地打出來的,李氏家族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和功勞是有目共睹的,也就是說大唐的皇權其實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而趙匡胤是直接竊取了柴榮的勝利果實。

2、兩者的權力結構是不一樣的。大唐的江山是關隴貴族和李唐皇室在權力分配下的一種共識,大家在征戰天下、建立政權的過程已經形成默契,大家能夠彼此默認、也能彼此接受。而趙匡胤只是依靠自己在禁軍中的個人威望來支撐自己的皇權下的權力結構。

3、兩者的政治隊伍是不一樣的。大唐立國的時候,李唐宗室也是人才輩出,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李世民、李建成等都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是備受重用,可以說有了這些宗親的支持,李唐的皇權至少在實力上保證了安全的基本需要。而趙匡胤建立北宋的時候,基本上沒什麼家族力量,他的政治隊伍就是行軍打仗時聚攏的軍事支持者,

而這樣政治隊伍是最不穩定的。

綜上所述,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一種政治的常規操作,其背後是因為皇權安全感的本能需要,也就是說,換做別人身處趙匡胤的處境,也會想方設法去剝奪兵權,只是會選用哪種方式就不得而知了。

02、“杯酒釋兵權”釋的是哪些兵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趙匡胤的酒不好喝呀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的一天,“黃袍加身”已經一年半的宋太祖趙匡胤決定請客吃飯,客人是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高懷德等幾位禁軍領導人。

這幾位既是宋太祖老趙現在的下屬,又是昔日的兄弟,這樣飯局無疑是興高采烈、其樂融融的。但是席間,宋太祖卻是一副愁眉苦臉、一籌莫展的樣子。眾人問其究竟,才發現趙匡胤是擔心這些手下也被安排來個“黃袍加身”。一時間,石守信這些老部下也就心知肚明瞭,酒後便紛紛請辭、卸甲歸田。當然,趙匡胤也沒有吝嗇對他們的補償,要麼安排他們做一個富家翁,要麼安排他們做一個悠閒官。於是輕而易舉地收攏這些部下手裡的兵權。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大概情節,宋太祖趙匡胤推杯換盞之間,三言兩語就解決了開國功勳擁兵自重的問題。關於“杯酒釋兵權”,有不少人認為,宋太祖通過此舉,一下就解決了唐末以來一直困擾中央政府的藩鎮割據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換而言之,趙匡胤當時要釋的兵權應該是藩鎮兵權。但事實上,石守信等人所擁有的權力恰恰是“中央之權”,也就是中央禁軍的領導指揮權。這是為何呢?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手握重兵的人一直是皇帝的大忌

<strong>的確,引發唐末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藩鎮勢力過重、中央權威下降,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而中央政府又實力不濟,五代時期的許多開國君主都曾擔任過地方節度使一職,無論其是實職還是虛銜。

但是,經過五代時期幾代帝王的治理,到了北宋事情,地方節度使,或者說藩鎮的勢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抑制,恰恰是掌握中央禁軍,也就是中央軍的高級將領們逐漸成為了不穩定因素

尤其是在後周世宗柴榮時期,經過一系列軍事改革手段,中央禁軍的實力已遠遠超過地方軍。宋太祖此時正在柴榮的領導下開展軍改工作,他本人最後也順利做到了禁軍的最高領導“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正是在這個職位上,才有了後面的“黃袍加身”這出自編自導自演的歷史大劇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趙匡胤是深有體會的

因此,在宋太祖當了皇帝之後,能夠對他形成威脅的其實已經不地方藩鎮勢力,而是中央禁軍這些高級將領們。趙匡胤憑藉禁軍最高領導的身份可以發動政變,理論上,那些禁軍高級將領也有可能。

而且,石守信等人的職務也印證了這種可能。石守信當時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當時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高懷德當時任“殿前副都點檢”,王審琦當時任“殿前都指揮使”,這四個職位是當時禁軍的最高職位了。

所以,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所要“釋”的是中央禁軍高級將領的軍權,而非藩鎮之權

03、“釋兵權”為何看似這麼容易呢?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趙匡胤是清晰的思路的

數百年來,人們總是習慣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想象得那麼輕描淡寫、雲淡風輕,似乎推杯換盞之間、推心置腹之餘,就把北宋皇權的軍事威脅給解決了。

但問題真的有這麼簡單嗎?要知道,在古往今來的政治鬥爭中,軍權都幾乎是政治中的生命線也是很多人的護身符,幾杯酒就能讓這些久經沙場的大將們放棄他們全部的政治資本和利益保障?所以趙匡胤能夠輕易地“釋兵權”必定是有非同一般的原因和邏輯的。

即便是趙匡胤心中有多大的擔憂或者內心充滿多少的渴望,如果其對於“釋兵權”這件事沒有十足的把握,作為一個政治成熟的開國皇帝,我相信趙匡胤也不敢貿然行事。畢竟,這不是兒戲,容易引起兵變。而且北宋立國不久,正是力求穩定的時候,如果平添禍亂,後果會很嚴重。

那麼,趙匡胤如此坦然地進行“杯酒釋兵權”,他的邏輯支撐在哪裡呢?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趙匡胤是個“笑面虎”?

1、趙匡胤“釋兵權”是有選擇性的

石守信王審琦

是宋太祖“義社十兄弟”這個小圈子中最核心的兩個人高懷德在“陳橋兵變”後不久,就娶了宋太祖的妹妹燕國長公主為妻,也就是趙匡胤的妹夫而張令鐸一貫老實聽話。

這四個人實際上都算是宋太祖的心腹,對老趙的實際威脅也比較小,通過這種酒桌上溫和的方式解除他們的禁軍領導權,或許是最合適的方式。所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是盲目的搞一刀切的,而是選擇了選擇了最關鍵、最可靠的幾個人動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風險。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眉頭緊鎖,步步為營

2、趙匡胤“釋兵權”是有步驟性的

在“杯酒釋兵權”之前,宋太祖其實已經在逐步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實權,到石守信他們這裡只不過是順理成章之事,大家也心知肚明。

大宋開國後禁軍兩大分支——殿前司和侍衛司,他們的第一任領導班子一共有九位高級將領,他們分別是: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殿前都虞候趙光義,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張令鐸,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這九個人掌握著禁軍的實權。

早就建隆元年八月,也就是宋太祖登基後幾個月,在平定了李筠的反抗後,宋太祖論功行賞,將張光翰、趙彥徽分別派到地方做了節度使

這種明升暗降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是趙匡胤“釋兵權”的開始了

又過了幾個月,建隆二年閏三月,趙匡胤如法炮製,將在平定李重進的反抗中有功的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人分別外放做了節度使。

並且,慕容延釗所擔任的殿前都點檢這一禁軍最高職位也不再設置,原先擔任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的石守信接替了韓令坤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職務。

至此,原先的九大軍頭現在就剩五個了,而其中一個還是趙匡胤的弟弟、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其他四個人便是後來“杯酒釋兵權”的主角。

因此可以看出,所謂“杯酒釋兵權”其實只是趙匡胤逐步解除原來禁軍九大軍頭的最後一步而已。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一手棒子、一手玉米

3、趙匡胤“釋兵權”是有保障性的

首先趙匡胤自身的實力是能夠順利實施包括“杯酒釋兵權”在內的解除禁軍高級將領職務等一系列行為的重要保證

宋太祖本人就是從禁軍士兵一步步起家的,禁軍就是他的大本營。而且後周世宗柴榮進行軍改時,他就是主要的操盤手。因此,趙匡胤在禁軍中的根基之深、影響之大,不是一般高級將領可以相比的。

也正因為此,趙匡胤與前面說的慕容延釗、韓令坤、趙彥徽等人都是以兄弟相稱,高懷德在大宋成立後還成了老趙的妹夫,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更是他那個小圈子裡的核心人物,這些人與老趙的關係都比較近,也都是“黃袍加身”的重要功臣。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部分,趙匡胤在禁軍中尤其是中下級軍官中有相當雄厚的群眾基礎

,這就決定了趙匡胤有條件也有能力和信心進一步加強對禁軍的控制,否則解除了這幾大軍頭的兵權,也是治標不治本。

最後趙匡胤“釋兵權”不是強擼到底,而是恩威並施的。用其他的政治、經濟利益去換取手下的軍事權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一點都不簡單

綜上所述,“杯酒釋兵權”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實際上是趙匡胤經過深思熟慮和自我評估之後,有計劃、有步驟、有策略的一次“奪權”行動,一點也不簡單。

04、為什麼其他皇帝不用“杯酒釋兵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其他皇帝真的心底無私天地寬嗎?

“杯酒釋兵權”成就了趙匡胤的一世英名,也成為了政治鬥爭中一個典型符號。這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手段,但奇怪的是其他的君王卻很少用這一手段,不能說其他的皇帝沒有鞏固皇權的需求,但為什麼這一手段卻被湮沒在歷史當中了呢?

按照《方法論》的觀點,一個好的方法往往不是通用的,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味的借鑑和引用,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歷史為什麼其他的君主沒有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來加強君主集權呢?筆者試圖從四個方面和大家來探討:

1、國家形勢不允許

有的國家是開國後戰亂未平息,甚至整個朝代都處於亂世,因此不可能“杯酒釋兵權”。比如說南宋,連國家最起碼的安全保障都沒有,就急急忙忙地“釋兵權”無疑是自掘墳墓,事實上南宋用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之後,就再也無力抵抗外族入侵了,直至滅亡。

2、政治形態不需要

“杯酒釋兵權”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保證皇權的安全性。那麼有些政權的皇權本身就十分有震懾力和權威性,那麼自然就不需要“釋兵權”了。這反而能給皇帝本人留下一個寬宏大量的光輝形象。歷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趙匡胤“釋兵權”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3、皇帝實力不支持

“杯酒釋兵權”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奪權”手段,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有些皇帝雖然想加強中央集權,但是手握重兵的將軍們早已尾大不掉,甚至反客為主,不惜鋌而走險,皇帝對於“釋兵權”一事也只能是有心無力或者弄巧成拙。這在五代十國時期是屢見不鮮的

4、歷史趨勢不適合

有的王朝因整體社會制度的因素,從未建立過鞏固的絕對君主專制,甚至沒有這個趨勢,這就談不上“杯酒釋兵權”的問題。比如歷史上的東晉,從來不是一個君主集權的政權,司馬睿雖有心集權,但在那樣的歷史趨勢下,門閥士族政治是一種必然存在的結果,他再怎麼樣想“杯酒釋兵權”也是枉然,只能招致王敦造反等一系列反噬。

又或者,有些王朝本身已經是君主集權了,但是在新的歷史趨勢下,帝王對於集權的要求更高,那麼“杯酒釋兵權”這種溫和的“奪權方式”就不能滿足帝王的心理需要了。最典型的就明朝的朱元璋,所以明清也是中國君主集權制的巔峰。

05、“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思考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杯酒釋兵權”看趙匡胤的皇權安全邏輯

“杯酒釋兵權”也是一把雙刃劍

不同的人在“杯酒釋兵權”的歷史中讀出了不同的感想,有人覺得趙匡胤這種和平奪權的方式,是因為其內心仁慈;有人覺得趙匡胤這種“卸磨殺驢”的行為不夠仗義;有人覺得趙匡胤這種“打感情牌、行奪權事”的行為,就是“扮豬吃老虎”、是虛偽;還有人認為趙匡胤能夠兵不血刃地解決政治難題,是一種大智慧、是手段高明……

竊以為,這些認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邏輯本質還是“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這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皇權是自私的,這政治中的道德無關。作一個有趣的假設,假設“杯酒釋兵權”不成功,等待石守信他們的命運會是什麼?

當我們習慣以一種固有思維去解讀歷史的時候,歷史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面目也就越來越模糊了。我們真的喜歡歷史,就需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把歷史當作一個我們深愛的人,從不同層面去發掘她的優缺點。

趙匡胤在歷史上的形象不是單一的,也不應該是單一的。其他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也不應該是單一的。所以,在“杯酒釋兵權”的背後,我們並不能因此得出一個必然的歷史結論,它的價值在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學習、討論歷史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