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一座夢幻之城

說起開封,人們總有各種符號映入腦海:包龍圖、楊家將、小籠包子、北宋都城等。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開封——


作家餘秋雨說:“它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像一位已不顯赫的貴族,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省會在鄭州,它不是。這是它的幸運。曾經滄海難為水,老態龍鍾的舊國都,把忙忙顛顛的現代差事,灑脫地交付給鄰居。”歷史解讀派代表作家郭燦金說:開封這座城市有大喜大悲的過往,用開封話來說,那就是“吃過大盤荊芥”。城市和人一樣,悲喜之後歷練出的是一種波瀾不驚的淡定。這樣的城市經得起繁華,也承受得了冷清;擔得起盛譽,也扛得起不屑。
如果你想享有恬淡、舒適、安逸的生活,開封是你明智的選擇。 如果你追求享受有品位的生活,開封是你的首選。如果你是一個文化人,你就應該定居開封!開封,是一座夢幻之城。是的,“夢幻”一詞是我對它文化歷史的提煉。從夏都老丘到啟封故城,從五代十國到繁華北宋,開封,在歷史的顛簸中走上歷史的頂峰。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北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終止了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治不安定,政治上不再崇尚武力,而是靠文治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詞人、書畫家、思想家,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造就了文化大繁榮,政治清明、國富民豐。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均出自北宋時期。至今我們可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窺視宋人生活的滋潤和從容。從來沒有一幅畫和一座城是如此水乳交融。多少次夢裡走進畫卷,置身於千年的時空。夢迴大宋,看汴河兩岸繁花似錦,觀街肆巷陌百業興隆。

開封是一座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民俗之城、園林之城、北方水城……諸多標籤無法完全定位開封的精氣神,唯有“夢幻”一詞似乎可以涵蓋這座城的厚重。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希望生在中國宋朝。”一個叫孟元老的宋人,在“靖康之亂”後南渡,晚年回憶北宋開封繁盛的情景,生動記述了北宋開封的都市生活、風土人情、城市建築、商業服務、勾欄瓦肆等情景。他在自序中提到,此書以“夢遊華胥之國”的典故命名為“夢華錄”。孟元老認為開封是世上最好的地方,就將懷古之情寓於書名中。之後的《夢粱錄》《如夢錄》等關於開封的書籍都沿襲“夢”之主線,重視記錄開封。
如夢如幻的開封城,千百年來一直隱藏在文人墨客的詞句中。“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開封城雖屢毀屢建,但城址和中軸線始終不變。那些千年以來街巷的名字穿越千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一條街道,貫穿帝都南北;一個衚衕,經歷風雨和歲月嬗變後,依然逶迤於老城。一個名字矛盾的城市,卻在史書上書寫了最瀟灑的瘦金體和最經典的長短句。四合院搖曳的竹影、小衚衕幽暗的路、相國寺的霜鍾、鐵塔的風鈴……無不如夢如幻,令人神往。在開封,隨意走動,就可以看到很多幽深的老街巷,老街巷散落有很多老門樓, 隱藏著優雅的四合院,四合院裡曾經居住過近代名人。無論這些建築多麼滄桑,都掩飾不住它曾經的風雅。斑駁而又精緻的牆體老建築是古城留給我們的一筆文化財富。青磚灰瓦寫就了輝煌歷史,木雕石雕記載著風雲故事。幽深的街巷,曾有居住達官貴人的豪宅:宋代名媛李師師曾在館驛街居住,辛亥女傑劉青霞宅院至今保存完好,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經在開封街巷成長等,隨處可見的老建築都有一段歷史故事。那些至今還在衚衕居住的“老開封”,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以一心只讀聖賢書,但是忘不了坐下來三五人前三皇后五帝天南地北“噴塌天噴塌地”,就是這樣任性,就是這樣有趣兒和有勁兒。他們上管千年之前金明池上皇帝操練水軍的傳說,下管平民百姓一日三餐的青菜漲落。所謂幸福時光,無非就是市井街巷中的淡定與從容。是啊,北宋以來,中原文明的起起落落,黃河的層層淤泥堆積,潛藏的文明滋養了皇城根兒下開封人的個性。那些曾經被戰火抑或黃河水摧毀的街巷和建築,在廢墟之下一次次被刷新重建。寂寞斜陽,尋常巷陌,城池變換的只是大王旗,而永遠遺存的是在老地方重新營建的新家園。心中有夢幻,就有方向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