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常識—第十二期


國學小常識—第十二期


<strong>— 身體力行之農家 —

疫情期間,勤洗手、少出門。網家家陪伴您。大家晚上好!

歡迎您關注由“讓生活更美的網家家”,帶給您的中國國學小常識。今天要向您介紹的是身體力行的“農家”。

農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許行。《漢書·藝文志》有《神農》二十篇,便是許行所著,遺憾的是已經失傳了。關於農家學派的記載大多見於《呂氏春秋》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和《愛類》篇,以及《淮南子·齊俗訓》和《管子·地員》以及《管子·牧民》等篇。

農家思想在戰國時代出現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使得階級關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至於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認同與擁躉。在當時,墨家學派,以及道家楊朱學派和農家學派,均為勞動者的代表。不同的是,他們所代表的階層不同,墨家代表的是小手工業者,楊朱學派代表的是小土地私有者,農家代表的則是社會底層的農民。

許行帶著幾十位弟子從楚國跋山涉水得來到了騰國,並非為了高官厚祿,或是成為君主貴族的座上賓,他們的要求非常簡單,“荒野間,一陋室,一貧田,以興農事”。農家學派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以至於有些儒家弟子“棄儒從農”,其中就包括陳相和陳辛兩位兄弟。

呂思勉先生在他的《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個派別,即“言種樹之事”和“關涉政治”。《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記載: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農家主張“耕戰政策”,推崇農業生產以及研究農業發展的問題。下面我就列舉農家的三大特點。

農家學派思想的第一大特點是:順民心,忠愛民。

農家學派認為,百姓民心是天下的根本。“順民心”是一切統治的基礎,統治者能夠順應民心,則國昌,逆民心,則國亡。在《管子·牧民篇》中指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由此可見,農家“順民心”這一思想是極其正確的,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思想的提出,要比儒家的民本思想,還要進步。

“忠愛民”所指的是統治階級對待勞苦大眾的管理方式及態度。農家指出,統治階級要體恤百姓之疾苦,不可壓榨和盤剝百姓,要減輕賦稅,同時提倡勤儉節約。

農家思想的第二大特點是:修飢謹,救災荒。

農家思想非常重視農業災害問題,提出“修飢謹,救災荒”。農家將水災、旱災、風霧雪霜、疾病、蟲災合稱為“五害”,並認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產的重大隱患。故此,賢明的統治者要想江山鞏固,社稷長青,當務之急在於防治“五害”,方能解除百姓的疾苦隱患,也自然會得到百姓的擁戴。

農家思想的第三大特點是:農本商末

農家認為,農業是一切財富的基礎來源,國家要想富足,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而商業則是破壞和耗費社會財富的根源。商人不是創造而是交易,拿著別人的勞動成果進行“低買高賣”,從中得利。同時,商人還要吃穿,要消耗大量的生產資料。不僅如此,農民勞動多而收穫少,商人付出少而收穫多,這種反差和比對造成了農業從業者的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千多年前能有如此普世化的思想,真是偉大。其實,任何一種偉大的思想,都有著不可迴避的時代侷限性,我們要學的是其思想本質而非彼時之方法。

好,今天的《聞古知新》就到這,感謝您的關注。明天咱們來聊一聊博採眾長的雜家。


(背景音樂來自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