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俄国老兵劝新兵在战场上尽量别戴钢盔,这是为什么?

猫眼观史


苏联老兵劝说新兵不要佩戴钢盔,实际上是在“坑”新兵。老兵都是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人,他们懂得如何躲避敌人的子弹和弹片,而新兵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更容易被子弹和弹片击中。实际上老兵不戴钢盔,也会增加自身伤亡的概率,只是不戴头盔被打死的老兵,都没有机会传授失败的教训了,只有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在炫耀着自己的勇敢。根据二战时期美国的战场统计,不戴钢盔的伤亡率,要比戴钢盔高出来一倍以上。因为在战场上,战壕可以掩护身体的其他要害,士兵最容易被攻击的部位就是头部。



实际上在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并非不佩戴钢盔,而是在不同作战任务下,携带的装备不同。在军队行军的过程中,已经军队没有作战的时候,士兵们都不愿意戴着笨重的头盔。这一点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一样,在非作战情况下,有的美国士兵甚至连帽子都懒得戴。头盔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防备弹片,对于子弹的防备作用非常一般。


二战时期军队装备的都是单发步枪,比如说德国的98K步枪,日本的38式步枪。这类枪械的攻击距离远,穿透力非常强,戴着头盔依然会被一枪爆头。头盔真正防备的是炮弹和手雷爆炸产生的碎片,在真正的战场上,被手雷和炮弹杀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被碎片击杀的。


头盔在阵地战的时候比较实用,因为阵地战双方经常会使用手雷和炮弹,不戴头盔的人更容易被弹片击穿头部杀死。在山地作战和巷战的时候,头盔的作用会相对下降一些,因为二战时期的头盔非常的笨重,苏联的头盔重达4斤,这么一个大家伙顶在头上,在灵活作战的时候,会妨碍士兵的视野灵活性,还可能因此扭到脖子。在灵活作战中,使用手雷和炮弹的情况并不多,因为缺乏专业性掩体保护,被击中身体躯干而死的人非常多。因此在一些灵活作战的时候,苏联士兵大部分都选择了轻便的军帽,而不是防弹片的头盔。

头盔作为一种防具,它的出现肯定是有作用的。在苏德战场的阵地争夺战中,大部分苏联士兵都会佩戴钢盔,而那些自以为是不戴钢盔的老兵,大部分都战死沙场,只有少部分幸存者依然在炫耀着自己的勇敢。


军武小咖


如果你看一看二战期间苏联的照片,你会发现苏联老兵似乎不喜欢戴头盔,更多的人更喜欢戴布帽。

一位二战老兵回忆道:“我们嘲笑这群新兵,他们每个人都戴着头盔。我还说,戴头盔的人是懦夫。被打表明你很不幸!“苏联老兵不仅不喜欢戴头盔,还会嘲笑新兵戴头盔。

因为退伍军人在长期的实际战斗中摸索出一条规律:戴头盔的士兵在战斗中头部中弹身亡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不戴头盔的士兵则没有这么高的死亡率。这是许多刚进入战场的新兵所不知道的。

这很奇怪,头盔的发明不是用来保护士兵吗?如果你戴上头盔,怎么能死得更快?

因为:

1、戴头盔会大大地限制你的运动和灵活性。扭脖子时候会很不灵活,会严重阻碍战场观察和战术实施,士兵的体力消耗也极其严重。

2、苏联生产的头盔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们太重了。他们生产的头盔重量超过4公斤,比美国使用的头盔重约1公斤。不要低估这1公斤的重量,当你把它戴在头上时,它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一开始我没有注意到,但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脖子已经扭了。

新兵蛋子通常非常注意规章制度,并基本上遵守它们。然而,经历过多次生死战争的老兵会劝说新兵们摘下头盔。经过几次战争,绝大多数新兵将失去头盔,戴上布帽。

脱下你的头盔,戴上布帽子看似会使你处于危险之中。然而,即使是头盔也不能完全抵挡敌人的子弹。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戴头盔是没有用的。然而,摘下头盔会使士兵随时受到流弹、飞溅的石块、炸弹碎片等物品的攻击。士兵们可以牺牲其中任何一种物品。

3、就算戴了钢盔,如果被子弹击中后,脖子也承受不住子弹的冲击力!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头盔的设计是一个圆弧形状。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弹片和碎片伤害头部。如果子弹没有直接击中头盔,大部分子弹就会滑落。这是头盔保护的原则。它是用来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说子弹不能穿透。即使子弹射出,一个人的脖子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冲击力。困惑的新兵常常会被老兵提醒:就算带上钢盔,被子弹击中后,你的脖子也受不了子弹的冲击力。

事实上,战场上没有人会专门盯着敌人的头部瞄准,很多人都是随意开枪。如果你的头中弹了,你只能说你太幸运了。

如果一个士兵是为了保护头部去带上钢盔,从而失去灵活性,很可能他的身体将会受到敌人子弹的袭击。保护你的头部,让你的身体更脆弱,弊大于利!(日军头盔有黄色五角星)

抗战期间,日军头盔中间的黄色五角星,成了八路军的活靶子(这段是意淫的,仅供娱乐)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坚持在敌后作战,多次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伏击鬼子。俘获了许多日本士兵的头盔。但在一些历史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新兵喜欢戴着头盔,但是八路军老兵很少戴头盔。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军队直到研究后才明白。原来,当时日本军队佩戴的头盔中间有一颗大大的黄星,这是日本军队的象征。红色是最引人注目的。(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头盔)

因此,八路军的老兵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找到日本士兵,向头盔中间的黄五角星开火。当时,八路军老兵装备了许多莫辛纳甘步枪。炮声清脆,弹道稳定,精度高。老兵们枪法都很好,准确又准确,往往一枪就能打中红星,大多数日本人还没有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机已经被八路军老兵狙击手打死了。

以上,这就是老兵们不爱戴钢盔的原因。


搞史人


苏联老兵不让新兵戴钢盔,其实拯救了很多新兵的性命

我们都知道,钢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士兵头部被流弹击中,也可以防止碎石;并且只要子弹不是从正面击中了士兵头部,子弹会沿着钢盔的弧形面滑走。美国在二战时期,让士兵佩戴钢盔,减少了7万士兵的死亡。

苏联老兵的做法和美军做法南辕北辙,为什么还会减少苏联新兵的伤亡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钢盔笨重,行动不便

笨重

苏军刚开始使用的是S36钢盔,后期因为战争需要,改进成S40钢盔。S40钢盔虽然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它的毛病就是特别重,一个钢盔4斤重,相当于头上绑了两块砖。

在战场上顶着钢盔行动非常不方便,战场讲究灵活性,身体负重小可以在阵地上灵活走位。如果是和敌人肉搏,头上顶着4斤重的东西我想谁都敏捷不起来,而士兵很可能就会因为这点重量损失性命。

体力不支

另外,二战时新兵是没多少时间训练的,很多都是常规训练一两个礼拜就上阵了,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和老兵一样的体能。

一场战役少说也得打一天,头上顶着4斤头盔作战,新兵在体能方面就受不了,没有力气作战,战斗力降低,这对于苏军是极为不利的。

大小不合适

不仅如此,苏联冬天太冷,戴着钢盔只会让士兵冻僵,反应速度下降。所以S40钢盔要更大一号,是为了让士兵能戴上布帽子再套钢盔。

但是这样就有个弊端,钢盔不合适,在战场上奔跑时反而会阻挡视线,这时就要伸手其去推钢盔。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有可能致命!

二、钢盔反光,致命弱点

大家知道二战时德国钢盔有个什么弱点吗?就是反光,这个反光有利于狙击手进行爆头击杀。苏联少将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大家认识吗?一己之力击毙309名德军,成为德军闻风丧胆的狙击手。

优秀的狙击手不仅仅只有苏军有,德军有“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号称世界狙击之王,四个月时间击杀542名苏军,成为苏军的噩梦。

他能击杀如此多的士兵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是他本身技术过硬;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的S40钢盔比德国头盔更反光,戴着头盔不就是在告诉西蒙·海耶:“我在这里你快来打我”,而且还是固定靶。还是布帽子更加隐蔽。

综上:苏联老兵让新兵不戴钢盔是有道理的,一个是过于笨重作战困难,其次是钢盔远不如布帽子隐蔽,降低了敌军狙击手的狙杀。而这个建议也确实减少了很多苏军新兵的伤亡。


冻梨历史君


这个指的是二战苏德战场吗?现代战场简直不可能,虽然不知道这个流言的真假,但是战场上戴头盔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根据美军统计,仅仅因为戴头盔,美军在二战中的伤亡就减少了近一半,那么俄国老兵为什么劝新兵不戴头盔呢?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只能做出以下猜想。


往好了想

第一、俄国战场太冷,钢盔直接和头皮接触很可能因为温度过低而粘在一起,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还不如直接戴个棉帽来的实在。

第二、俄国钢盔太重,士兵脖子受不了,会影响士兵的舒适和灵活性,战斗力会减退,还不如光着膀子,喊着“乌拉”冲锋好使。

第三、二战中的头盔表面光滑,容易反光,这在苏德战场很容易被狙击手发现并爆头。


往坏了想

第一、苏德战场最恶劣的时候,苏联大片工业区被占领,军工生产损失大半,有时候人手一把枪都做不到,更别提钢盔了,老兵可能是为了保证自己戴头盔,不愿意让新兵和自己抢夺有限的资源,所以才使坏假意告诉新兵不戴头盔的一万种好处。

第二、苏德战争打的太苦了,老兵无处发泄,心理状态已经接近变态,只能拿新兵来发泄,让他们去当炮灰,看着他们死去。


军武吐槽君


战争时期,其实钢盔是可以挡子弹,尤其是当敌方射击角度不是正面,而是流弹以及二次跳弹时,钢盔能在很大程度上救回士兵的性命。一旦防护不足,军队的直接减员损耗会非常严重。比如,中越自卫反击战时,我军虽然在一个月时间,战果辉煌,但没有足够数量的钢盔,部队吃了很大亏。要是将战场拉回到二战更为残酷的东线战场,苏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损失更为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了美国、英国、意大利的钢盔制式军团以外,棉布军帽其实也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交战国的制式帽子中,比如,小日本的“屁帘”军帽,德国国防军的鹰徽军帽,法国北非战场的小白帽,还有苏联北极熊的船形帽。

军帽的使用除了看防护效果以外,还要看交战地区的天气环境、穿戴舒适度、以及灵活性。当时,苏联老兵不喜欢带钢盔,还蹿到着其它新兵弃用钢盔,原因估计有三个。


一是当时苏联的战争环境,苏、德双方经常处于极寒气候条件下进行交战,比如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30度,你想这时候铁锅冷灶的钢盔戴在头上是啥滋味,热胀冷缩,取下帽子扯下一层血肉模糊的头皮都算是轻的,而且士兵长时间趴在大雪纷飞的雪地上,就这一顶钢盔就能要了你的小命。本来就缺食物、缺热量、缺卡路里,为什么要让钢盔吸走士兵急需的热量呢。这时候,棉布料做的帽子,优势尽显,既保暖还舒服。

二是重量太重,不管是苏军早期的36式钢盔还是后来列装的40式钢盔,重量都超过了4斤,戴个钢铁疙瘩在头上,别说战斗,即便不打仗光行军,士兵都会嫌钢盔是个累赘。

三是棉布料的军帽,方便灵活,当每一个苏军,看着身边的战友一堆一堆的在战场被机枪和大炮收割,人在杀红眼的状态下,你说士兵会怎样选择呢。


米缸搂着麦芽糖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现代钢盔最早出现在一战时期的战场上。而现代钢盔的发明者是法国的亚德里安将军。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实际上钢盔是根本防不住正面射来的子弹的。如果子弹正面击中钢盔,钢盔也同样避免不了被击穿的命运。钢盔的防御性主要体现在飞溅的弹片和流弹而已。所谓飞溅弹片就是手榴弹或者手雷爆炸后产生的激射碎片。而流弹则是被反射的子弹或者子弹擦边集中钢盔。如果子弹没有正面命中钢盔而是擦边而过的话,钢盔因为表面有弧度倒是可以弹开。所以说钢盔虽然有一些用处,但实际作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至于说当初俄罗斯老兵劝新兵不要带钢盔也是有原因的。首先钢盔在最原始时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它完完全全就是一块铁罢了。所以最初时期的钢盔非常重。而俄罗斯大家也知道不管做出的什么东西都很粗犷。所以在最初时俄罗斯的钢盔重量堪称世界之最。俄罗斯的一顶钢盔足有四斤重。你想想四斤重的一个大铁坨着扣在脑袋上是什么感觉。且不说钢盔作用有多么鸡肋。就是士兵本身就受不了来自钢盔的压力。短暂的戴上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如果长时间佩戴的话脑袋和脖子不堪重负很可能就会出现非战斗减员事件了。


而且就像我们上边说的,钢盔的作用实际上非常的鸡肋。首先正面射来的子弹钢盔是完全防御不住的。这就表示钢盔的最大作用完全起不到了。而流弹在战场上发生的概率又是微乎其微的。因为流弹只有在密闭空间中才会有高频率的出现。在空旷的战场上流弹才出现的几率要小很多。而流弹击中头部的可能更实际微乎其微了 而防御激射碎片也是很长的鸡肋。首先人的身体面积相对于头来说是很大的。所以一般被激射碎片威胁到的也是以身体为主。被激射碎片射中头部的概率不是没有,而是非常小。所以说在这一方面钢盔也显得很鸡肋。


为什么很早前就有人说从俄罗斯军队看头上戴着什么就可以区分他是新兵还是老兵。因为老兵一般为了灵活行动都不会配带钢盔反而会佩戴布制帽子。只有新兵不懂所以才会佩戴钢盔。但熟悉之后很快就会抛弃钢盔。因为钢盔能产生作用的时候小的可怜。而正面被击中头部,不管你戴着钢盔还是布制帽子均难逃一死。所以为什么还要戴沉重死板的钢盔呢?当然了如今社会世界各国就不存在不愿意佩戴钢盔的事情了。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钢盔很少有那种笨重的全铁制钢盔了。现在的钢盔基本上都是各种复合材料和特殊材料。不仅在重量上要低于铁制钢盔。而且在防御性和舒适性上都要强于原始钢盔。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二战期间,苏联遭遇德国入侵,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投入的兵力多达几百万,可以说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据说,战斗打到白热化,苏联的新兵上战场,不发枪支,只有子弹,前面的士兵牺牲了,捡起他的枪接着用,就是依靠这样的战斗精神,苏联最终取得了胜利。

那么,很多人可能都会发现,二战期间很多俄国的老兵十分不喜欢戴钢盔,甚至一些老兵劝新兵也别戴钢盔,这是为什么呢?

佩戴头盔弊大于利

为什么佩戴头盔会弊大于利呢?

这就不得不说俄国方面的头盔制式了。俄国由于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所以根本不缺材料,因此,生产头盔的时候可以说“料很足”。一个头盔重达4公斤。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久4公斤吗?这不是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在头上顶了一个“大西瓜”。4公斤的重量,需要长期佩戴,难免会给身体造成负担,至少颈椎受不了,而且,由于重量太大,行动都有些不方便,转头抬头等动作都会受影响。

这顶“大西瓜”似的头盔,不光是太重,还会受天气的影响。没错,戴着这么大的头盔,冬天太凉了,夏天太热了,会给士兵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一些老兵都是戴布军帽,不喜款戴钢盔。

很多刚上战场的新兵,都是严格遵守指令,佩戴钢盔,因此市场遭受老兵的嘲笑。

没有太大的防护能力

对,你没有看错,钢盔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防护能力。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么厚重的钢盔,难道还没有防护能力吗?

在战场上,狙击手毕竟是少数,很少有士兵会瞄着头部射击,因为不容易命中,更多的人还是朝着敌人的身体射击。

就算有狙击手或者枪法好的士兵朝着头部射击,钢盔能抵挡住子弹,但是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子弹的冲击力。即使钢盔抵挡住子弹,强大的冲击力也会把脖子弄断,所以说,被子弹击中头部,无论戴不戴钢盔,都是九死一生。

当然,钢盔还是有防护能力的,否则就不会设计和生产了。对于炮弹的碎片或者手榴弹的爆炸还是有防护能力的,不过前提是这些碎片只攻击头部。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老兵就十分反感戴钢盔,而且也劝说新兵也少戴头盔,毕竟影响太大,如果头部动作迟缓,真的有可能会丧命。


历史还有哪些事


钢盔的发明本就是为了保护使用者,作为老兵本不以身作则就算了,反而还“诱导”新兵尽量别带帽子。难不成坑了自己不够,还要多拉一个替死鬼?

1,环境因素

俄国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北方,常年的冰雪天气早已练就他们一身钢筋铁骨的本事。在这种大环境下长大的俄国人,可谓是货真价实的战斗民族。本事大,自然脾气也大。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老毛子”,上战场戴头盔那可是懦夫的行为。

“头可断,血可流,唯有钢盔不能有。”主要还是害怕这钢盔压乱他们帅气的发型。要是有新兵带上了头盔,那可真是引起一群老毛子的嘲笑,新兵本着先来后到,先者为大的顺序,对这群老兵自然也是言听计从。

再者,刚到军营这群新兵脸皮自然也没法和老油条相比。在他们的刻意嘲笑下,新兵自然也是羞于戴头盔。但是,你别真以为不戴头盔死得快!事实恰好相反。



2,影响作战灵活

二战苏联的头盔比美式头盔还重一斤。 士兵佩戴在头上严重影响了作战的灵活程度,对观察战场敌情和躲避敌人攻击都是一种负担。

而且头盔的发明从来都不是为了正面硬抗子弹的,只是为了阻挡炸弹碎屑和流弹对头部的伤害。就算敌人瞄准头部设计,可是谁又有那个闲心去慢慢瞄准,就算你瞄准了又有多高的命中率。

从二战的伤亡来看,大部分士兵还是死于躯体伤害。像头部中枪而死的倒霉鬼还是太少了。那我再换个说法,就算你的头盔很好没有被子弹射穿,可是子弹带来的冲击力也是你脖子所不能承受的,它会直接把你的脖子扭断。

所以,不戴头盔不仅拓展了你的视野,更是降低了你的负重,提高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移动速度。

3,设计太过粗糙,不够人性化

二战苏联的头盔,虽然防御性不错,可是外观和舒适度实在不敢恭维。夏天的时候这款头盔透气差,吸汗能力差,到了冬天这款头盔由于内衬太薄,在寒冷的北方容易冻上士兵的头皮,每次卸头盔都感觉是在受刑。

这款头盔还有个缺点就是,反光太过明显。戴上这款头盔无疑在告诉狙击手我在这里。日军的头盔虽然性能不错,可是却败在了图案设计上。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八路军佷多都装备了莫辛甘纳步枪,由于弹道稳和精准度高,日军头盔正中间的黄色小星星成了八路军的天然靶点。佷多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百名之外的八路军精准射杀了。后来,当日军发现这点后便把头盔上的星星抹去。

当然,头盔的使用还是要试情况而定,并不能把它否认的一无是处,不然它问世的价值在哪里?

比如头盔抵挡炸弹碎片时就挺好使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头盔的性能和外观也是在与时俱进,现在俄国的头盔多为复合材料制成,防护强,重量低。士兵们为了自己的小命出任务的时候都还是老老实实的戴起头盔。


历来现实


说到二战中的钢盔,给观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桂军所佩戴的英式“飞碟盔”,这种托尼式钢盔,就像一个锅盖一样,外形更像是一个“飞碟盘”,所以大众叫它“飞碟盔”。

在近代的战场上,每一个士兵都会佩戴一个钢盔,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头部的安全,让士兵在战场上提高生存率。不管是子弹以及炮弹爆炸后的弹片或者是石块的袭击,钢盔都能很好的阻挡它们对头部的伤害。但在二战的苏俄战场上,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苏军在战争中竟然很少戴钢盔,而是戴着布制的军帽,不但如此,那些老兵们甚至还劝说新兵蛋子们不要戴钢盔。这又是为什么呢?

苏式钢盔做工粗糙,重量不是一般的重

苏军原先佩戴的是SSH36式头盔,但因外形比较特殊的原因,产量并不是很高,所以士兵佩戴这种钢盔的比较少。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苏联人在36式钢盔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改良型的40式钢盔。这种新型钢盔的优点是加工工艺简单,防御性比较好。在后面苏联人大量的生产了这个型号的钢盔,当时的苏军人人都被分到一个40式钢盔。

40式钢盔有优点,但缺点也同样突出。苏联人为了增加头盔的防御能力,在头盔内部加装了很多防御性的材质,使得本身做工就粗糙的钢盔重量竟然高达2公斤以上。如此笨重的钢盔戴在头上,还要行军打仗,那简直就是噩梦。


过重的钢盔会让士兵们失去灵活性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就拿佩戴摩托车头盔来举例,当你戴着一斤重左右的摩托头盔行驶一两个小时后,你会感觉到整个头部麻木,脖子酸痛,人反应迟钝。试想一下佩戴着一顶4斤重的头盔,在来回的奔跑中跟敌人作战,这个人的灵活性绝对是大打折扣。再加上佩戴如此沉重的钢盔会让士兵们的体力消耗过大,还没有等到正真进入决战中,就先被淘汰了。

苏联冬季气候环境恶劣

苏俄在冬季的气候条件非常的差,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苏俄冬季入冬比较快,也正是超恶劣的天气才让德国人逐渐由全面进攻优势方转变为被动防守方。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佩戴钢盔会让士兵的头皮跟钢盔粘在一起,让这些士兵的头部严重冻伤。冬天里,钢盔竟然成为了苏俄士兵们的噩梦。到后来佩戴钢盔还得先戴上布帽。


苏联钢盔的透气性非常差

苏联的这款40式钢盔为了提高防御性,反而忽视了很多细节上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透气性问题。夏天士兵们佩戴着这么重的头盔在跟敌人作战,严密包裹着头部的钢盔几乎没有什么透气性,可以想象出来那是多么闷热的,会增加士兵们的出汗量,这就意味更加的消耗着士兵们的体力。

钢盔反光严重,容易成为狙击手的靶子

在苏德战场上,不管是苏联人或者是德国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王牌狙击手。德国的王牌狙击手约瑟夫就是苏联人的噩梦,他在二战中有效击杀苏军257人。苏式40头盔反光比较严重,很容易成为对方狙击手的目标,试想一下本来几百米上千米之外的行动,却因为一顶头盔而被出卖,被狙击手一枪爆头,那种震慑是很恐惧的,会让士兵的斗志开始低落甚至发生逃跑事件。


综上所述,在苏德战场中,苏联老兵劝新兵蛋子在战场上尽量别戴钢盔,是对他们负责,因为佩戴这种钢盔上战场,就意味着会加速他们的死亡时间,这是这些老油条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观景说史


在俄国老兵眼里“钢盔”才是战场上的催命符,这是为什么呢?钢盔不是为了保护士兵而发明的吗?的确,但是钢盔只能保护你的头,而不是把你变成人形“坦克”让你四处冲撞!

一、俄国钢盔的背景。

钢盔、钢盔一看就知道材质是“钢”,而俄国当年大量生产的就是“40式”的钢盔,这种钢盔“完美”的保护了士兵的头部,保护了士兵的“生命”安全,钢盔,完成了自己伟大的使命!对钢盔是为了保护士兵的头部,可是士兵不止有头部需要被保护。

你难道要用“钢铁”把士兵包起来,把每个士兵做成“钢铁侠”?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时机,而把握时机就需要士兵的机动性高,你头顶着几斤重的铁家伙能有机动性就怪了。

而俄国地处西伯利亚高原气候寒冷,冬天的铁有多冷我想大家都有过感受,(你小时候在冬天有没有用舌头添过铁呢?)冬天不保暖还使你更加寒冷,夏天又太过严实不散热一般有经验的老兵是绝对不会戴头盔的,只有刚上战场的新兵才会戴头盔。

二、老兵不建议新兵戴头盔的原因。

懦夫说:俄国老兵认为我们身为“战斗民族”我们会怕子弹吗?不会,我们有勇气,只有那些“懦夫”上战场才回戴头盔。这个说法其实很勉强,战争是为了取得胜利的而不是比谁更加有勇气。我想俄国老兵不会因为戴头盔是“懦弱”的表现而不建议新兵上战场戴头盔的,毕竟大家都是在为国家战斗,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才是王道,战争不是勇气比赛。

累赘说:战场上的头盔是为了保护,而不是为了催命,前面提到过“钢盔”的重量严重的限制了士兵的灵活度,试问一下头重脚轻的你能跑的快吗?老兵们也不想看见在战场上奔跑的新兵一头扎进战壕里吧!所以为了提高新兵的作战能力俄国老兵会将他们在多次战争总结的“头盔”无用论传给这些新兵。

头盔无用说:头盔的作用只能保护士兵的头部,而敌人会在混乱的战场上专门瞄准士兵的头部来击杀吗?这是狙击手的专业吧!而每个国家的狙击手都是宝贝,他们会舍得让他们出现在混乱的战场上专门瞄准士兵的头部击杀吗?好像士兵也不值得让狙击手出动,所以说战场上的钢盔没有多大作用,所以俄国老兵们才回提示新兵们上战场不要戴头盔,因为根本就没用!

钢盔催命说:影视剧大家都看过这种场景,一个人被逼在角落里,为了防止敌人将自己射杀他会找一个高高的支架将头盔挂在上面伸出去吸引敌人的注意,所以说在战场上“钢盔”也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目标,尤其是在那种小型战场上。

当钢盔出现就告诉了敌人这里有目标。所以钢盔在这里将士兵暴露了,成了士兵的催命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