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对于后来明金之间的对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而后金的势力迅速暴涨,成了明朝的一块巨大心病。由于这场战役的重要地位,近些年来,不少人都对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所以,咱在此也就不多赘述了,今天,咱重点聊聊朝鲜在萨尔浒之战中的表现。

咱这里所说的“朝鲜”指的是十四世纪末期建立的李氏朝鲜,从李氏建朝以来,就和明朝建立了藩属关系。两百年来,双方互派使节,来往密切,可以说关系非常好。明朝也把朝鲜评为藩属国中的模范代表,对其相当器重。正是这层关系,后来朝鲜的壬辰倭乱,明朝才花了很大代价帮他们赶走了倭寇,可以说,明朝是李氏朝鲜的救命恩人。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万历援朝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正当明朝与朝鲜处在蜜月期的时候,辽东的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努尔哈赤闷声发大财,一步一步地统一了女真各部,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更加令朝鲜慌乱的是,努尔哈赤公开与明朝作对,对抚顺、东州一带进行了大肆烧杀。如此目无君主,万历皇帝的老脸往哪儿放啊?于是,双方就这样进入了互掐模式,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既然要开战,当然是加强自身实力比较明智,于是,明朝就想到了朝鲜这么一位小兄弟,让他也出兵帮帮场子,一起去对付女真。那么,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局面,朝鲜对明朝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后金形势图

面对明朝的征调,朝鲜先哭穷,后耍赖

起初,按照明朝的要求,朝鲜需要出兵四万人,独当一面,北上进击辽东东线。可是,朝鲜的态度非常消极,先是大加哭穷,《李朝实录》是这样记载的:

小邦积弱之余,南倭北虏之备,常患不赡,此外调出数千之卒。事极不易。况此虏巢穴密迩我国,天兵征剿之日,其势必当乘虚迸于小邦。顾此形势,必也严兵关守,可免隳突之患。若分兵远赴,则不教之卒无益于应援,而小邦自守之兵尤极削弱,恐贻天朝东顾之忧。

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算是半文言吧,大部分朋友应该都能读懂。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是个小国家,实力有限,而国家内忧外患,能调出几千士兵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几万人。我们这些不入流的士兵,即使去了也难以形成外援,你们天朝也不差我这点儿力量。总之一句话:俺们弱,别让俺们出头。有些朋友肯定该费解了,如今的韩国,狂妄自大,善于揽宇宙于己胸,他们的先民居然如此谦虚吗?那也得看是啥事儿,兵者,凶也,谁也不知道前方是不是火坑,不装可怜,怎么能够逃脱战争呢。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后金崛起

那么,面对朝鲜的哭穷,明朝朝廷会被“感动”吗?当然不会,事关朝廷存亡,几句哭穷怎么可能就能蒙混过关。不久,明朝新任经略再次向朝鲜檄调兵力,眼看着这事儿躲不过去了,朝鲜无奈,最终答应出兵,但对于出兵的数量却采用耍赖的调调。明朝坚持让朝鲜出兵几万人,能够担当起东线全部任务。而朝鲜的光海君继续强辩,困难说了一大堆,理由找了一箩筐,得出结论:只能出兵七千人,打打酱油。这种态度遭到了明朝官员的大怒斥责,眼见着明朝要发火,光海君最终答应出兵一万多人,离明朝朝廷的要求相去甚远。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影视剧中的朝鲜君主形象

行军拖沓,远远落后于明军,消极情绪严重

在明朝政府的逼迫下,李氏朝鲜无奈,最终派遣了一万三千人,协同明军作战,由都元帅姜弘立率领。在光海君的指示下,姜弘立故意降低行军速度,让明军走在前面,而朝鲜军队走在后面。三天过去,朝鲜军队距离明军已经有几十里之遥,这很明显是怯战的表现。由于朝鲜军队速度缓慢,明朝监军乔一琦甚至拔刀威胁姜弘立,朝军无奈,留下一些老弱看管辎重,其余军队加快速度,追赶明军。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明朝军队

除此之外,朝鲜的消极态度还体现在备战方面。万历四十六年冬,战争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明军已经陆续抵达了指定位置。这时候,朝鲜的征兵工作才刚刚完成,其拖沓的态度一目了然。朝鲜当时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这种制度虽然节省了国家的开支,减轻了财政负担,可战斗力却不能保证。一帮拿镰刀的农民,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你突然让他们去杀人,显然没那么容易。当时的朝鲜士卒就是这么个情况,招募完成后,基本上没有什么训练时间,直接就出征了,这帮人不拖后腿就不错了,还能指望他们打胜仗吗?《李朝实录》对于朝鲜的准备工作是这样描述的: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行军图

甲胄则不坚不密,重且龃龉;弓矢刀枪则歪弱钝弊,不堪射击;炮铳则四五放,多有毁裂者。其他诸具,皆非著实可用之物。

从这段文字可以发现,朝鲜当时的武备之松弛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文字表面不难理解,甲胄都已经腐朽了,弓箭刀枪几乎不能用,就连铳也都成了面子货,开个四五炮就能裂开。不仅武备不行,连后勤供应都成了大问题,大军开拔后,没有棉衣,没有粮食,甚至靠抢掠村庄度日。这样的军队,简直与土匪无异。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后金骑兵剧照

面对前途未卜的战争局面,朝鲜当起了两面派,瞒着明朝私底下与后金暧昧不清

要说前两条只是朝鲜的实力使然,那么,这一条就是朝鲜的劣根性使然了。面对明朝的大兵压境,后金也不傻,生怕腹背受敌,万一正跟明朝玩命,朝鲜在背后捅了一刀,那可真是阴沟里翻船了。于是,大战之前,后金就曾经威胁了朝鲜,对此,《李朝实录》的原文记载是这样的:

朝鲜则与我朝有信之国,若辽东请兵于朝鲜,则会宁、三水、满浦等处,我将当以一支兵马,发送攻击。朝鲜与我将无嫌怨,谨守封疆,勿使动兵。

细读一下,这段话的威胁意味还挺重。面对新势力努尔哈赤和老宗主国,朝鲜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迫于明朝的压力,朝鲜还是出了兵。按理说,既然出兵了,立场就应该坚定下来,否则很可能两面讨打,可是,朝鲜偏偏不这样,尚未开战就已经向努尔哈赤抛出了媚眼。李氏朝廷通过前往会宁贸易的后金商人向后金政权秘密通报了自己被迫参战的实际情况,企图获得努尔哈赤的谅解。而这种不义之举,恰似从明朝背后捅了一刀,成了明朝东线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实在是无耻之极。


阳奉阴违,暧昧不清,浅析萨尔浒之战中朝鲜的角色属性

惨烈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朝鲜开始对明朝阳奉阴违,对后金政权态度友好,这些细节都能从史书中找到蛛丝马迹。如今,萨尔浒之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关于朝鲜参战的一些细节往往容易被忽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参考文献:《明史》、《明神宗实录》、《李朝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