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都是宋朝作死,親自點燃滅亡的導火索

宋朝,以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恥”為分水嶺,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與南宋,都是亡於外敵入侵,北宋亡於女真族,南宋被蒙古滅亡。宋朝兩次經歷生死存亡,其面臨的國際環境及滅亡原因,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

政和元年(1111年),檢校太尉童貫出使遼國,慶賀遼天祚帝的生辰,童貫是個閹人,被遼天祚帝嘲笑說“南朝人才如此”,意思是說宋朝無人啊,竟然派一個閹人當使臣。童貫是氣得鼻子冒煙,但又無可奈何,事後只能悻悻然地返回宋朝。

在半道上,突然一個叫馬植的人深夜來訪,說有“滅遼之策”。童貫正生悶氣呢,一聽說可以滅遼,好大喜功的他馬上來了精神,將馬植迎入帳內,準備徹夜長談。馬植是漢人,自遼佔據燕雲十六州後,馬氏家族就世代在遼國為官。他這次來見童貫,是因為看不慣遼天祚帝的昏庸無道,想棄暗投明,迴歸宋朝,憑著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把童貫給忽悠的心花怒放。說遼國被女真人打得奄奄一息,只要宋朝從山東登州、萊州渡海去同金國結盟,南北夾擊共滅遼國,必然可以成功。

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都是宋朝作死,親自點燃滅亡的導火索

於是,童貫將馬植帶回宋朝,並引薦給宋徽宗,而宋徽宗聽說可以聯金滅遼“復中國往昔之疆”;宋朝歷代帝王對燕雲十六州都有濃重的心理情節,宋徽宗自然也不例外,當即就採納了馬植的計策,並讓馬植改名為趙良嗣,由他全權負責聯金滅遼的相關事宜。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兩國經過反覆溝通、討價還價,終於簽訂了聯合滅遼的盟約,兩國溝通都需要渡海,這份盟約就稱之為“海上之盟”,雙方商定:金國攻取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宋朝攻取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遼滅亡後,宋朝須把原本給遼的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國同意將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

海上之盟簽訂之後,宋金兩國果然成功滅遼,但宋朝也失去了遼國作為它阻擋金兵南下的這個屏障,將直接面對金國的鐵蹄。後來,宋金兩國因張覺事件及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發生衝突,最終金兵南下滅了北宋。

按說趙宋王朝吃了一次“聯金滅遼”的虧,該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吃一塹長一智,但是一百多年後的南宋,又被迫走上了“聯蒙滅金”之路,歷史悲劇又再次上演。

寶慶二年(1227年),正在六盤水養病的成吉思汗深感自己時日不多,便留下遺言,希望繼任者能向南宋借道,進軍唐州、鄧州,直抵汴京滅金。

窩闊臺即位之後,由於戰事不利,便想到了父親的遺言,決定聯宋滅金,於是派出使臣到南宋,要求南宋出兵一起滅金國。

在“聯蒙滅金”的問題上,南宋朝廷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意見不一。當時,以淮東安撫使趙範為首的少數派堅決反對聯蒙滅金,但絕大多數朝臣鼠目寸光,毫無見識,只想著滅金以雪靖康之恥,完全忘記了當年北宋引狼入室的前車之鑑。

就這樣,趙宋王朝又一次稀裡糊塗地走上了當年自取滅亡的道路,做出了極其錯誤的選擇。

紹定五年(1232年),一心想趁火打劫的南宋與蒙古簽訂了軍事同盟,盟約內容為:滅金之後淮河以南的土地歸宋朝,兩國以淮河為界;南宋則為蒙軍供應軍糧,提供各方面的軍事和經濟援助。

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都是宋朝作死,親自點燃滅亡的導火索

盟約簽訂後,南宋名將孟珙、江海即刻率軍北上,攻取了金國的唐、鄧二州。同時,蒙古軍隊也得到了宋朝“運米三十萬石”的糧草支援,足夠十萬大軍吃上十個月,這對長途作戰的蒙軍是雪中送炭。由於得到了宋朝有力的支持,一直處於膠著狀態的蒙金戰事,勝利的天平迅速倒向了蒙軍。

公元1234年,宋蒙聯軍攻取了金國最後一個據點蔡州,金國滅亡,孟珙將金哀宗燒焦的骨胳帶回臨安,宋理宗下詔祭奠皇家祖廟,告慰徽欽二帝的在天之靈。

但是,南宋君臣還未從雪恥的歡樂中清醒過來,戰爭的陰霾又再次佈滿天空。蒙古在滅掉金國之後,迅速調轉槍頭殺向了南宋;而羸弱的南宋在失去了金國作為它的屏障後,根本無法抵擋蒙古騎兵的入侵,並最終被元朝(蒙古)滅國。

誰點燃了北宋與南宋滅亡的導火索

無論是北宋的“聯金滅遼”還是南宋的“聯蒙滅金”,事成之後,都有一個事件點燃了導火索,促成了金兵南下滅北宋、蒙古鐵蹄滅南宋的結果。

金兵南下滅北宋,是因一個張覺事件為導火索;張覺本是燕雲之地的漢人,金國攻佔燕雲之地後,封了張覺為臨海軍節度使,而張覺並不是真心歸降金國,而是心繫宋朝。於是,張覺就暗中投奔了宋朝,而宋朝也接納了張覺的歸降,這讓金國非常憤怒,完顏阿骨打還說了一句話:“必致張覺,以雪恥辱”。因為,按照“海上之盟”的約定,雙方不得招降納叛,而宋朝此舉恰恰違反了約定,讓金國感到了恥辱。

可以說,恰恰是北宋王朝在張覺事件上的錯誤,讓金國找到了南下的藉口。北宋王朝就像是一個羸弱的老人,本該夾著尾巴做人,可偏偏愛惹事生非;先是主動聯金滅遼,讓自己暴露在金國的槍口之下,現在又背盟,讓人家找到了打你的藉口,不得不說,宋朝是主動作死了自己。

趙宋王朝不但這次作死,百年之後的南宋,也主動作死,讓蒙古找到了入侵的藉口。

原來,就像當年金國“聯宋滅遼”後自恃強大一樣,蒙古人也想學金國人一樣,故意引誘南宋進攻中原地區。端平元年,南宋果然中計,乘蒙古主力北歸、中原兵力空虛之際,出兵收復河南等地,史稱“端平入洛”。

但是,宋軍“端平入洛”所得到的一些城池,也早已被蒙古軍隊洗劫一空,呈現出的是一片“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廢墟景象,而南宋也將為自己的草率付出慘痛的代價。

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都是宋朝作死,親自點燃滅亡的導火索

“端平入洛”不但授人以柄,讓蒙古大舉興師問罪,而且,進入中原的南宋軍隊也落入了蒙古軍隊佈置好的陷阱裡了。原來,在滅亡金國後,蒙古人料定南宋君臣一定有著很深的“汴京情結”,就像當年北宋君臣有著很深的“燕雲情結”一樣,對收復汴京、洛陽一定非常在意。

於是,蒙古軍隊故意北撤,將汴京、洛陽等一片廢墟的城池棄之不管,以此作為誘餌,引誘宋軍上鉤,藉此將擅於丘陵山地以及水上作戰的宋軍,引到一馬平川適合蒙古騎兵作戰的平原上來,“聚而殲之”。

當南宋軍隊進入汴京、洛陽等地區後,蓄謀已久的蒙古人挖開了黃河大堤,玩了一出“水淹宋軍”,切斷了宋軍與後方的聯繫,全殲宋軍於此。

“端平入洛”最大的弊端是引起了宋蒙對抗,成了點燃宋蒙戰爭的導火索。不過,從本質上來說,南宋攻取中原並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事先沒有計劃周詳,在軍事上犯了冒進的機會主義錯誤。最終,不但王師北定中原失敗了,還把兩淮精兵全搭進去了,損失慘重。

從北宋與南宋的滅亡來看,兩者都有一個導致其滅亡的直接原因,北宋是因張覺事件,南宋是因“端平入洛”。當然,作為弱者,強者要打你,總是可以找到藉口的,但是,作為一個弱者,也要做到不主動惹事,否則,只能是授人以柄。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在被外族滅國之時,都有自己主動作死的原因在哪,錯誤的時候選擇了錯誤的盟友,這是它們兩者的相似之處,但是,倆者也有不同之處。

北宋、南宋國力及軍事實力對比

客觀地說,較之於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北宋,南宋無論是帝國的統治者還是軍隊,其頑強性要明顯強於北宋。

雖然從戰爭潛力方面來看,北宋是明顯要強於南宋的,如北宋王朝,國土面積為280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多,軍隊有百萬之眾;偏安一隅的南宋國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人口為八千萬,軍隊幾十萬。但是,從最終的表現來看,南宋要遠遠好於北宋,而北宋之所以不能一戰,並不是戰不了,而是北宋的統治者們不想戰。

女真滅北宋,蒙古滅南宋,都是宋朝作死,親自點燃滅亡的導火索

公元1126年,金兵一路打到了汴京城下,將汴京圍起來了;不過,隨著宋朝各路勤王大軍的到來,孤軍深入的金軍並沒有取勝的勝算,完全可以對金軍打一個殲滅戰。但當時的朝廷卻選擇了與金軍議和,金軍帶著大量的金銀財物、牛馬駝騾以及宋朝割地的詔書,浩浩蕩蕩地回去了。

金軍這次回去,走得是提心吊膽,因為他們心裡有四怕:一怕宋軍輕騎追殺,二怕半渡黃河被襲擊,三怕北岸有宋軍堵截,四怕沿途的宋軍伏擊。如果是這樣,那麼金軍將面臨滅頂之災。但是,宋朝卻給各路軍隊下了一道軍令,不準追殺金軍,否則就按抗旨論處。

就這樣,北宋軍隊就眼睜睜地看著金軍通過自己的防區,一次次絕好的反擊機會,白白地喪失了。本來北宋是可以戰勝金軍的,因為各路勤王之師都陸續到達汴京,宋軍在兵力上佔絕對的優勢,而且還有名將种師道坐鎮指揮,只要在金軍半渡黃河的時候發起攻擊,必定可以全殲金軍。但是,由於宋朝統治者的不抵抗命令,將金軍放虎歸山,結果金兵第二次南下,順利地滅亡了北宋。

也就是說,北宋本來是有戰勝金軍的實力的,但由於統治者的懦弱,將一副還算不差的牌,打成了死牌。

如果說北宋面對金國,還有一些不錯的牌可以打的話,那麼,南宋面對蒙古人的入侵,手中可以打的牌,其實並不多。因為,無論是國力還是戰爭潛力,南宋是遠遠比不過北宋的。但是,在抵禦入侵的時候,南宋卻比北宋做的好,硬是頑強地抵禦了蒙古人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

這說明,南宋軍民要比北宋軍民頑強的多,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從北宋與南宋滅亡之時,軍民的反應看出來。

北宋滅亡之時,朝中大臣都只想著保命重要,殉國者寥寥無幾,唯有一個隨宋欽宗入金營的臣子李若水寧死不屈。對於此,金人不由得感嘆道:“遼國亡國的時候,有十多人死於忠義,南朝僅李侍郎(李若水)一人,算是一個血性男兒。

而南宋滅亡之時,崖山之戰不可謂慘烈,南宋十萬軍民跳海殉國,這一點是北宋王朝不可比的。而且,北宋面對的敵人金國,其兇狠程度,是遠不如南宋的敵人蒙古帝國。

滅宋之時,金國、蒙古動用的兵力

金國滅北宋之時,從兩次圍困汴京來看,金兵的數量並不算多,而且還是孤軍深入宋境。金兵第一次圍困汴梁,總兵力也不過6萬人;第二次圍困汴梁,東西兩路的金軍也不過15萬人,而這幾乎是金國全部的家底了。

而蒙古對南宋發動滅國之戰時,前後歷時40餘年之久,其中有窩闊臺攻宋、蒙哥攻宋和忽必烈南征,動用的兵力,前後加起來有百萬之多。如廬州之戰,蒙軍號稱80萬;襄陽之戰,蒙軍為17萬人。

雖然都是滅宋,但從戰爭潛力上來看,初期的金國是不如蒙古帝國的。但最終打起來,金國卻比蒙古順利很多,這是因為,在抵抗意志方面,北宋是遠不如南宋的。

不過,雖然徽宗、欽宗都昏庸無能,但皇權並未旁落,朝政大權始終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而南宋末年卻不一樣,出現了大把的權臣,如史彌遠、賈似道等,皇帝基本是被權臣架空了的。

總結:

北宋與南宋,先後亡於外族,其中都有它們自己作死的因素在內。無論北宋“聯金滅遼”還是南宋“聯蒙滅金”,兩者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無論是主動還是“被主動”,都不重要,關鍵是在最後的十字路口上,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北宋的滅亡其實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滅亡”,至少趙宋王朝還剩下半條命在江南苟延殘喘一番。但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當南宋亡國的悲劇上演之時,喪鐘在臨安城響起之時,這個民族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亡國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