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按笔顺,书法则是按笔势,如何取势?

叫我东海


笔顺和笔势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汉字是由不同的点画构成的,每一个笔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笔顺有先后,位置有高下、左右,形状有粗细长短,这一切都要服从于笔势。那么什么是笔势呢?

笔势是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说: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成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书法就是让点画根据笔势按照一定的法度组合到一起。

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看这幅字写得怎么样,首先我们能感受到的就是作品的气韵,气韵是否生动、能否表达出书家的思想情绪,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笔势。我们在写字的时候,运笔时的趋向、动势就决定了作品中点画的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变化。

而这些元素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里组合,又是决定了书法作品的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婀娜等艺术风格的关键。

笔势的内容包括很广,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之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都与笔势相关。处理的得当的话,就会给人以天然合理的感觉,这就是得势。

周汝昌先生说过:“势就是关系。”这句话可谓是大道至简,我们写字的时候讲究整体,一气呵成,运笔要连贯,有时是在纸上运行,有时又是在空中带过,每一笔都有来有去、有入迹、有出痕,古人曰:“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说的就是这个理。

接下来我们举例子来说明笔势的情况,例如上图中是赵孟頫的《妙严寺记》中的两个字“扬”和,图中红线是运笔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虚线是笔在空中运行的轨迹。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孟頫在创作的时候,一气呵成的动势,中间笔势是不停顿的,最后一笔的去向是下一个字的起笔方向。

了解了楷书的笔势之后,我们再看行书的笔势就容易了,上图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茂”字,用笔更是流畅痛快,笔势不停。

那么如何学会取势呢?个人认为首先就是多临帖,向历代名家法书取经,看看这些大书法家是如何驾驭笔势的。另外就是书写的时候,有的人写一笔蘸一次墨水,这样势必会影响点画间的联系,影响笔势的连贯。取势不是说就必须要笔笔连绵萦绕,有些名家的用笔是笔断意连,笔断势不断,注意笔画之间的空中接力。

总而言之,要掌握笔势,只有用笔熟才行,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启功先生曾经说过:

“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面磕撞者幸亦,此义可通书法。”

试想如果结体不熟,用笔如履薄冰,何来笔势只有。


翰墨今香


谢谢你的提问。写字按笔顺,书法按笔势?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首先,不论写字还是书法,在笔顺和笔势上是没有严格区别都,也就是说,本质上是一样的。

写字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如果都是规规矩矩,工工整整,这就是写字。

但是,写字不是没有笔顺也不是没有笔势。

所以我们要说说,什么是笔顺、笔势。

笔顺就是笔画顺序,是按照上下左右先后用笔的。


如果一个字是左右结构,那么顺序就是先左后右。如果是上下结构,那么笔顺是顺序就是先上后下。

这是基本符合所有字体的一般规律。楷书如此,行书草书亦复如此。写字如此,书法也是如此。

那么笔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的书法家的着眼点不一样,因此说法也不一样。

我还是从一个字的笔势谈起吧。因为,书法的根本是从一个字开始的,也是从一个字的笔画开始的,所以,我们就要从一个字的一个笔画说起。

我们写字,你不能不写出笔势,主要看笔画的结构。

汉字书法有两个结构。一个是笔画结构,一个是一个个字具体的结构和归纳出来的分类结构。

例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

对于一个个字的结构大家都比较重视,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对于笔画的结构大家从理论上并没有重视,而实践上却是很重视的。

例如,我们今天都懂得笔画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但是,还没有上升到笔画结构的理论高度,因此,我们对笔画结构问题,实际上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我们在笔画上就对书法的结构重视不够,那么,这就势必影响我们对用笔“势”的解决。

书法的“势”在汉字书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势”,就是笔画在空间的合理结构。任何一个笔画都不是孤立的“势”,而是互相结构的一个元件。


比如一个“口”字,书法中的左右两个笔画要 成为倒梯形,而上下两个笔画要平行才能构成这个方方正正汉字的变化于统一。

那么,笔势是如何做到的?首先我们要学习经典,以经典书法为依据。

不管是什么书体,笔势的创作是各种各样的。所以,首先要以经典为师。

在一个经典系统里,书法家的笔势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学什么经典就研究总结什么经典的笔法趋势。

具体来说,就是把经典书法作品中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一个一个的研究清楚。


例如一个笔画是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的?同时,这个笔画是什么走势?

只有看准了经典作品的笔法走势,你用笔才会顺着笔势有力量。

如果用笔和笔画的走势不一样,那么,不但笔势没有,用笔也没有力量。写出来的笔画和字就可想而知了。

再具体一点,就是写字要看笔画的空间安排。然后顺着空间的安排走向去用笔,这就是笔法取势。

长期坚持笔画结构研究,你会发现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各有各的任务。把每一个笔画的结构处理好,一个字的结构,就完全解决了。


千千千里马


关于笔势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很多都没有弄清楚。把一泻千里般的书写看做是有“气势”。借这个话题,给大家把书法中的笔势科普一下。


两军对壘,最紧张的时刻,是在擂鼓之际。战鼓齐鸣,鼓声震天,势冲霄汉!这叫“造势”。以鼓声激励自己的士气,威慑敌人。势足而发,人人振奋。这叫做“一鼓作气”。当搏杀开始,绷紧的神经化为战斗的动力。经过一轮的搏杀,再次击鼓时,战士的力已消耗完了,所以叫做“二鼓竭”,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就叫做“三鼓而衰”。蓄而不发,叫做“蓄势待发”。不发出去,才能保持强悍的威慑力。发出去的是力不是势。

明白了势,才能知道发力点。我们再举例说明。弓箭拉满,叫做蓄势。当你把弓拉满对准敌人的时候,此时的敌人内心最害怕,不敢轻举妄动。而当你的箭射出去,要么一箭中的,要么射偏。当射偏的时候,敌人受到的威胁立即解除,自己的主动权也随之消失。

笔势就是如此。以蓄为上,不可轻发,发必中的。怎么去蓄势?顿笔、蹲笔,都是蓄势的笔法。发力之前,必须蓄力。在什么地方发力呢?每个人的书写风格并不一致,对发力点的掌控各不相同。随着我们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书写节律的掌控,会有自己的认识。蓄势而发的节点自然能找到。



子衿书法


这个提法有问题,虽然介入角度非常不错。


势在书法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或者功夫,有势无势往往决定作品的艺术性高度。无论书法和写字,都是要按照笔顺的,笔顺不对,不可能产生合理的笔势。字势有许多种种,概括起来说过都是在三种势态基础上变化演绎而来,既平和之势,欹侧之势和中和之势。一般一中和之势为多。平和之势的书法比较安详虚静,如钟繇的书法,非常安静肃穆,在如颜真卿楷书。欹侧的字也比较多,如米芾的书法,王铎的书法,欧阳询的书法。中和书法如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中和略偏于险劲的作品,如黄道周或王献之的书法,这是从整体上说的。

势可以说就是书法作品整体上给我们的一种感觉味道和态势。当然书法以中和势为最美。

书法要得势一要心意专注你,心无旁骛,字自然的平和气。心中若出于不安和紧张或者有不和谐之事在心,就可能出现欹险之势。能够兼备者往往需要非常高的修养和心态。

在具体到点画空间的势的方面,就是角度问题,点画线条形态的角度和曲直,刚柔,长短,轻重,缓急都会产生不同的势态,还有字內部以及作品的大章法的处理同样也会具有一定的势态,甚至字势和整篇作品的势是互不分割的。比如毛主席的书法的势态。


谈到字势的角度问题,我们试以上图的米宫格为列试做说明。

以田字格的竖直线和横直线,点画角度越接近这两条十字线,点画态势和字形越平和,但也越容易出现僵化情况点画角度越接近左右两条斜线,点画的态势越明显,也就越见欹侧险绝。除此以外还有偏旁部首和上下左右高低斜正,参差错落的取势方法。特别是行草书,如大草的线条的取势就非常险绝。

在书体中,楷书和部分隶书、篆的态势比较平和,草书行书相对欹侧险绝一些。这只是大约如此,一流的经典书法,都是中和大态势,是上述三种态势兼具的,同时还有因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而产生的独居个性的态势和审美理念。











翰墨书道


笔顺的制定基本上是参照书法的笔势来编辑的,由于编辑人员对书法的认知的不同,因此,某些规范字的笔顺与书法中的书写还是有完全不同的情况。

笔势,《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说:“指每一种点画依照着各自特殊的形体姿势的写法。”

笔势的内容其内涵很广。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都可以说与笔势有关。处理得当,使人感觉天然合理叫做得势。

周汝昌先生有说:“势就是关系。”这话至理。一个字虽然是由很多笔画组成,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必须一气呵成,运笔动作连贯,只是有时在纸上运行,有时在空中带过。因而,每个笔画必然是这个运动过程的一部分,每个点画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来有理,去有意,入有迹,出有痕,要顺其自然,又要精妙入微地展现这些联系。古人有云:“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书法,笔法是最重要的,一点一画都是毛笔的使转顿挫形成的。但每一个笔画又不是单独的,它们的笔顺有先后,位置有上下、左右、形状有粗细长短。这一切都要求服从笔势。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有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要掌握笔势,非下功夫不可,试想,结体不熟,用笔如履薄冰,那还谈得上什么笔势呢?怀素的草书很有气势,那是因为他高度熟练而忘法的程度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戴叔伦诗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书法有云


书法的取势,简单说就是上下字之间的连带、承接与呼应,体现的是书法的气脉,是动感与力量的体现。

书法的取势主要有3种形态:

1、横向关系的取势。每个字的主笔以横画为主,弱化竖笔,视觉上横线排叠,贯气强调横向气势

横向取势主要特点是:特别强调横笔,字内的横画呈现有韵律的排叠关系(保持相对平行),气息呈现横向连贯。

2、纵向关系的取势。突出竖笔,弱化横笔,贯气强调上下连带,若行云流水,节奏轻快。

纵向取势,主要特点是:竖笔较为突出,竖画是字中主笔,上下字之间呈现纵向连接,气息也是上下贯注为主。纵向取势有利于气息的流动,行笔节奏更快,气势也更加畅达。3、均衡形态的取势。横画与纵画排布均衡,没有明显倾向,属于中和状态。

均衡取势。特点是横向纵向发展均衡,没有明显的倾向。书风趋于温和,是现在比较常见书写方式。

以上——知新


肖鄅


写字按笔顺,书法按笔势,如何取势?

通俗的说,笔势是书之点画形体姿态,舞蹈有姿态,模特秀有特定的走步姿态。

书法写出的姿态万千,没有定格,每一个书者都有各自的书之姿态,因为性格情趣素养时代风尚的千差万别,用笔方法的不同,都反应在点画形体结构上的风格也就迥然不同。


比如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俊之别。

王羲之的笔势论云:“莫以字小易,而忙于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道出了写字的取势因自然而然。

书之法则,点画攸同,形之禇墨,性情各异,犹同源分派,共树殊枝者。

何也?

其一,资分高下,学别浅深,皆有不同。资学兼备,则有书墨挥洒神触笔畅。

其二书有风格,非学弗知。实际一个书家的别致,在于天资。学不来的,即是学仿,仅仅皮毛而已。

其三,若后学优异,而天资劣势,作字虽工,则有字字盈虚舒惨,回互飞腾之妙用弗得也。

故书有神气,达到神采,非资弗明。因此学书法首先要有一定的神契艺术的禀赋。神遇书墨的魅力之所在。方有写字之际有飞腾之势。

康有为论书曾说过,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


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王羲之曰“笔势”。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如何取势,只有练习中感悟,可意会,只要学会用笔驾驭纯粹高境,才成已之势,即风格。古今书家笔势皆存于资赋。后学实为精工。风神依需自己取。


狂喜淡墨a


书法取势靠功力。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是无法积聚相当深厚的功力。

笔势靠心静。只有静心如明镜才能观察自己笔锋的走势,才能分析字体结构的合理、美观、有韵味和个性。

书法的启蒙靠临幕,模仿书法大家的字形、笔势、结构和力度的控制。

字如其人,练书法是在磨炼人的意志、陶冶情操、强化美学、表达个性。字的结构、字的形状及握笔的姿势都是非常讲究和学问的。每个人对字的理解和意义在书法中得到体现。

书法需要文化功底,这样的作品有形有神。笔势是术,字韵是道。取势容易得道难。书法家都有二十几年的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特色。

心中有道,笔中有势。练术先修道,功到自然成!


辩证思维


笔画讲究:横平竖直……

笔势者何也?

笔势有起势、落势之分也!前重后必轻,起落有致才是掌握笔势的重点。

看四时之变化――――春生、夏长、秋实、冬藏乃自然界之准则。



天圆地方紫微山人


书法的笔势在那里?

它存在于汉字书法的点画之中!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字写的有力,这字写的有力无力。这里说的力,便是因点画中有势。写字造势如何好好表现呢?其实并不难。

先看卫夫人说的: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再看颜真卿说的:

侧,蹲鸱而附石;勒,纵缓以藏机;努,弯环而势典;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趞以迟移。

古人谈点画的很多,古代书家十分重视点画的写法,且都主张要写出笔力来。

那么,我们如何好好表现呢?

一,贯气取势血脉通

点画贯气,上一个点画要贯向下一个点画;

字间贯气,上一字的末笔,要贯向向下一个字的首笔;

行间贯气,上一行与下一行要有呼应,行间气势要相联,气不断,力也不断。

二、欹侧取势力奇崛

横画右上稍斜可取势,写成水平却无力;竖笔弯斜有态势,把弯斜的竖写成笔直的反觉无力;有时,某些部位写成欹侧,也觉得有势;在练习中,我们试一试,红写平,书写直,部位写得端端正正,却感觉板滞无力,了无生机。

三、长短取势字开张

有时把长的点画写的短促些反觉有力,如,“山”字的竖笔,“非”字的横笔;戈钩则以厂长见力等,是以长短取势。

四、肥瘦取势态意浓

字小的点画要粗壮些,如果瘦了就觉得无势;点画多,结构复杂的要瘦细些,如写粗了,就觉得重浊,当然反而无力。

五、疾涩相间势得宜

疾,有如箭离弦、虎扑食、快而又挟有一股力,如快而不挟力,就不是疾,疾必须有力所在。

涩,如逆水行舟,用力前行,却似前行不多;如负重登山,十分用力,前进却慢;如射箭前的拉弓,虽慢却十分用力。涩,不是慢,慢而无力是迟缓。涩,必须有力所在。

疾涩之法,是表现点画内在力度的,书法取势,十分重要,不可不察,不可不用。在习书中细心揣摩,用心练习,心追手摩,日就可得。

写字取势,不能一味的疾、也不能一味地涩,要疾涩相间,快慢结合,笔势就能显示出来。

写字用疾涩之法,笔画则无平拖而过的毛病。如平拖用笔,笔画写的再粗也无力,疾涩交替运笔,笔画再细也有力。

附上本人的拙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