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歷史上的古鎮“小天津”——道口鎮

道口鎮位於鶴壁市浚縣城南9公里,金朝時,有一李姓人家在此黃河邊擺渡為生,故稱李家道口。宋元以後,黃河改道,道口成為衛河(也就是隋煬帝疏浚大運河時開挖的永濟渠)上的一個重要碼頭。明初隸屬浚縣。天啟八年(1628年)設道口遞運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道口所。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滑浚縣丞署,民國五年(1916年)復歸浚縣,設道口所。民國十六年劃為二區,二十三年改建道口自治區。1945年8月,設道口區民主政府,屬滑縣。同年10月設道口市,歸冀魯豫四專區直轄。1946年,屬浚縣二區。1949年10月,道口鎮、軍莊、白莊、程文莊、河西街劃歸滑縣。現為滑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道口鎮以"道口燒雞"聞名國內外。歷史上,曾因水陸交通發達、文化繁榮、商賈雲集、日進斗金而有"小天津"之稱,2014年,道口鎮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道口鎮素以交通發達著稱。隋代大運河的貫通, 道口為當時重要的水、旱碼頭。衛河運輸“上達百泉,下抵天津”。河道內“帆船林立”,每月過往民船、商船達百餘隻,“三百石之民船,四時暢行”。南糧北運,津貨南來:陸路“通燕達梁”、“適衛仰魯”,路上“輪蹄徒旅”。南方和豫北一帶的雜貨、煤油、海鹽等多從這裡轉口,運往各地,以至於順北街的貨棧裡物資堆積如山。衛河沿途設立了6個港運局。清末至民國中期,道清、道楚鐵路南通清化,北通楚旺,火車南來北往,商貿繁榮,使道口有了小天津的美稱。

航運的發展,帶來了道口鎮商業的繁榮。清末至民國年間,道口成為當時豫北重要集鎮。1907年,道(口)清(化)鐵路和1936年的道(口)楚(旺)鐵路通車,使道口成為西部山區和東部平原的物資在這裡中轉、集散地,一時道口鎮商賈雲集,貿易繁榮,有“日進斗金”之說。當時道口有12條大街和72個衚衕,分佈著大商號百餘家,小商號不計其數,經商者愈萬人,有大糧行40多家,大酒店3家,銀行、錢莊6家,浴池10多家,日用百貨、布匹、土產等應有盡有。其中,順河街的義興張燒雞店和順河北街兩旁的錫器店盛名遠播。張家燒雞“鹹爛厚味,膾炙人口”。道口錫器又名點銅點錫,製作的茶壺、酒器、燭臺、香爐等用具,精緻耐用。較大的有“聚勝錫店”、“興盛錫店”、“同興錫店”。“道口錫器白如銀,明如鏡”,1933年的《河南政治月刊》載,道口錫器“以官秤論價,帶花的每斤一元六角,無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據記載,凡來道口的遊人“吃燒雞,買錫器,多不肯失之交臂。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為饋贈之資”。道口燒雞創始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燒雞大師張存友的先祖張炳,得到"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的秘訣。八料為陳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種佐料,張炳並按其用法、用量,依法烹製,製出的燒雞其"色、香、味、爛"被世人稱為四絕。從此,他的燒雞聲譽大振,遠近聞名,並定鋪號名為"義興張"。

道口的文物古蹟眾多,留下許多具有典型明清風格的建築。如道口縣衙,俗稱大殿、文衙門,為浚縣縣衙派出機構。街巷有三關六鋪七十二胡同,三關為東關、南關、北關;六鋪為頭鋪的順河北街、二道街、三道街;二鋪的獅子巷、大集街、順河南街;三鋪的一面街、上下口;四鋪的西街、老爺廟街;五鋪的南街、後大街;六鋪的二郎廟口、腳力市街。12條大街是順河街、一面街、後大街、北辛店街、大集街、關帝廟街、西門街、南門街、東關街、獅子巷街、苦水井街、腳力市街。另外還有一些小街,如二道街、三道街、北門裡街、上下口街等,並且四面還有7個城門,2個水門。在順北街北端,有一座北大王廟,至今保存完好。據說,它建造於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在建築風格上屬勾連搭式建築。殿門朝西,俯瞰衛河。內部供奉東周戰國時期的李冰、南宋的謝緒、明代的黃守才和張居正,以及清代的朱之錫等五位治水先賢。

2013年3月,大運河滑縣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2月,道口古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6月22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包括滑縣段在內的中國大運河獲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榮登《世界遺產名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告知刪除)



1、1990年版《浚縣誌》。

2、道口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滑縣人民政府網。

3、順河古街 滑臺明珠  .安陽新聞網


浚縣歷史上的古鎮“小天津”——道口鎮

道口古鎮


浚縣歷史上的古鎮“小天津”——道口鎮

衛河碼頭


浚縣歷史上的古鎮“小天津”——道口鎮

順河街的老商號


浚縣歷史上的古鎮“小天津”——道口鎮

“義興張”燒雞老鋪


浚縣歷史上的古鎮“小天津”——道口鎮

古順河街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