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上限,是人性思維的侷限


人生的上限,是人性思維的侷限

人生的上限,是人性思維的侷限

人生,是不斷完善自我的一場修行。

在最初出發的時候,我們總是有失偏頗,需要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防止這些偏頗的思維給自己造成的災禍和損失。

而完善自我的一個過程,就是通過不同的層面認知自我,突破固有思維,找尋一個更合理的方式。

人生是有上限的,人生的上限,就是自己無法突破的思維。

有一天,一個年輕人在高爾夫球場準備打球,這個時候一個年老的人問他:“能不能一起打幾桿球?”

年輕人想了一下,覺得一個人挺無聊,就答應了。

開始打球之後,老人打的也不錯,球打的不是很遠,但是看得出來有很紮實的基本功。

他們來到第9洞的時候,年輕人看到一棵樹,他想找出一個避開大樹的辦法。但是老人卻說:“年輕人,我在你那個時候,用力一揮,就把球從樹頂上打過去了。”

年輕人想了一下,也想賭一把,就向球打過去。

誰知道這個球直接砸進了樹枝裡面,然後掉在地上。

老人看了笑了一下就說:“小夥子,我還沒說完呢,我那個年紀,這棵樹只有兩米高。”

人生的上限,是人性思維的侷限


這個世界是不停變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在你看似沒有變化的過程中,其實他無時無刻的不在生長,而我們周圍的環境也是如此。

如果周圍的變化變了,而你的思維卻沒變,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那麼你的人生會非常的被動和糟糕。

古語有云:

淡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淡泊名利的人必然會被慾望強烈的人猜忌,行為檢點的人必然會被行為紛亂的人嫉妒。

一個人走投無路,要考慮自己的初衷,一個人有成就,應該看自己最後的結果。

把美和醜分的太清,無法和實物相契合,將清與濁分的太明確,不能與人親近。

應該做到內心精明而處事厚道,讓美和醜能夠和諧,先於雙方都能恰到好處,這才是成熟的修養。

不要把人生活得太明確,因為太明確的人生容易偏頗於其中一個方向。

看似有自己清晰的方向和行事思維,但是實則是陷入自己的固化思維之中,無法自拔。

人生的上限,是人性思維的侷限

在《道德經》中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深知自己的剛強,反而要守住柔弱德行,甘為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去,這便是嬰兒一般的純真柔和。

自己即便處在某一個得意的狀態之中,也不該讓自己固化於當下的思維之內。所以,有成就的人都應該看看最後的結果,走投無路的人,要看看自己的初衷。

在《道德經》之中,老子用的是這種辯證法的思維,講述的事物不存在不同層面的影響。

而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夠認知到這些影響,不要限於單方面的偏激思想之中無法自拔否則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