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歼击车有什么区别?

专干246038369


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其实就是同一种武器,只不过有两种不同的叫法而已,指装备中、大口径反坦克炮并具有有较强的装甲防护的战车,和同等吨位的坦克相比,坦克歼击车的火炮威力更大,正面装甲防护甚至超过了坦克,这主要是因为坦克歼击车为了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炮而取消了炮塔,使得坦克歼击车拥有较多的空间和动力来加强装甲的厚度。而且由于没有了炮塔,坦克歼击车的高度大大降低,增加了隐蔽性,使坦克歼击车能够在和坦克的对决中占据先机。



问题描述中提到的“大麦克斯”自行反坦炮露天式的设计和较薄的装甲与坦克歼击车显得格格不入,这个也情有可原,因为“大麦克斯”在研制之初并不准备当做一种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歼击车,而是定义为“自行火炮”,旨在执行摧毁坚固工事的战斗,原计划是对付马奇诺防线的。由于它并不用来和坦克对决,只是远距离射击那些固定的碉堡等工事,所以对于防护上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和其他安装短身管榴弹炮的自行火炮相比,由于“大麦克斯”安装的是长身管的加农炮,具备较强的穿甲能力,在当时德军承受很大反坦克压力时,所有可能击毁苏军先进的T-34中型和KV系列重型坦克的武器都被投入了反坦克作战中,实际上,“大麦克斯”并不适合执行反坦克任务,只不过当时德军手里唯一高效的反坦克武器就是高炮部队的88毫米高炮,相比于这些毫无防护的高射炮,具备机动能力和一定防护的“大麦克斯”反而更胜任这一任务,于是便被作为反坦克歼击车使用了。


“大麦克斯”自行火炮并没有量产,这也说明它存在严重的缺点,无法担负反坦克作战的重任。德军大量生产的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歼击车和猎豹坦克歼击车都是封闭式的舱室,这使其可以避免来自苏军榴弹炮、迫击炮等曲射火炮的弹片杀伤,这在战争后期至关重要,因为相比于初期,苏军的炮兵已经越来越强大,加上德军防御地幅一般都较浅,德军的坦克歼击车经常要穿越苏军的火炮轰击地域前往阻止苏军坦克的推进,所以大部分的坦克歼击车都是全封闭的,只有执行远程火力掩护的自行火炮才是露天的。


坦克歼击车由于没有炮塔,对付两翼的目标时只能停下来原地转向,这种停顿极易遭到对方反坦克火力的打击而被击毁,所以只能用于执行防御任务,无法胜任进攻任务,无法做到像坦克那样360度自由的射击。当然在坦克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将坦克歼击车编入进攻队列的,但是仅限于执行火力支援的任务,直接投入进攻中往往会遭到严重的损失,得不偿失。二战德军在阿登战役中就曾将坦克歼击车投入进攻中,效果并不好,很容易被美军从侧翼击毁。


战略论


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和自行反坦克炮(Self-propelled Antitank Gun)实质上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在很多场合下两者在混着用,不光是中文环境下如此,在我看过的不少外文资料中其实也是如此,作者写着写着兴奋了,前后句名词就换着用了。

当然你要硬要区分一下这两个名词,只能从词意上区分,坦克歼击车似乎更强调主动进攻的能力,而自行反坦克炮则可能更强调防御性一些;或者坦克歼击车应该更为完备,防护良好,而只要把反坦克炮装在可以机动的底盘上就能叫自行反坦克炮。如果这样分类,那么类似黄鼠狼这种敞篷薄壳的车就是自行反坦克炮,类似SU100这样全封闭战斗室的就是坦克歼击车。但像美军的M10、M36这种带炮塔的,其实两种称呼都叫着;或者德军犀角这种,虽然壳薄,但是炮狠啊,叫坦克歼击车也没问题。

比如这样的肯定就是自行反坦克炮

这类可以看成坦克歼击车

这种告诉你随便怎么叫都没问题

另外还有个驱逐战车的叫法Jagdpanzer,这个明显是从德语词源过来的,拿猎豹来说,Jagdpanzer、tank destroyer、Self-propelled Antitank Gun三种用法都不为错,它都是。并且德军基层部队还有管它叫突击炮(Sturmgeschütz)的。

这位说以上叫法随便你选,选哪个都没人打你

所以这些词除了突击炮在当时算是特指,其他并没有明确标准,至少没有通用、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怎么叫其实都不为错。自己用来归类,加深下理解和记忆可以,但非要逐个车型钻牛角尖那大可不必,也分不出个结果。


老枪与战线


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

只是叫法问题

题主所谓的开放式战斗室和封闭式战斗室只是战车在设计方面的不同,要知道自行火炮也分为封闭式和非封闭式两种设计,但叫法还是自行火炮。

我们来看看自行反坦克炮的定义

自行反坦克炮,为装甲战斗车辆的一种。台湾称之为驱逐战车,此名来自日语对英语的Tank destroyer的翻译,日语将“destroy(er)”译为“驱逐(舰/车)”。又称坦克歼击车、猎坦克,分别为对英语Tank destroyer和德语Jagdpanzer的中文直译。而德语语境中则细分有轻装甲的Panzerjäger(装甲猎车),和重装甲的Jagdpanzer(猎坦克),后者如Jagdpanther(猎豹)和Jagdtiger(猎虎);英语则将这两者统一归类为Tank destroyer。从上面可以看到,在英语中二者的定义是相同的,都是Tank destroyer,也就是常说的TD(缩写)

我们再看看详细的历史

在反坦克火箭或反坦克导弹尚未开发的时候,面对重装甲的坦克仅能依靠大口径反坦克炮进行摧毁,但是拖曳式反坦克炮的运动性无法有效跟随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协调,因此武器工程师设法将大口径反坦克炮搬上装甲车辆上,使得反坦克炮也可以跟随机械化部队执行机动作战,作战主要目的是“专门对付敌方的坦克”,因而称为“Tank destroyer”。

但是对于击毁坦克的方式各国有着不同想法,必须在火力、装甲和机动力三者上做出取舍,因此自行反坦克炮的设计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概念:

原始的主流概念源自德国自“闪电战”发展出的“装甲猎车”,应对在入侵法国战役的进攻中遭遇的大量法国FT-17雷诺坦克。使用与坦克相同的底盘,牺牲装甲以加强火力,而保持机动力使这类战斗车辆也可以跟随机械化部队执行机动作战;同时除火炮与炮塔部分外,车体诸多的繁杂零件与对应的坦克相同,简化了后勤的零件供应,驾驶相应坦克的车手也无需专门训练很容易就能操作此类坦克歼击车并进行简单维修。美国利用M4雪曼坦克底盘的M10狼獾、M36坦克歼击车,苏联利用T-34坦克底盘的SU-85、SU-100坦克歼击车亦采用这种概念。这类战斗车辆为了承担后座力以及加大战斗室以容纳反坦克炮的复制机长度故多数使用无炮塔设计,这类设计亦普遍被二战参战国家(包含二战末期的美国)所接受。除此之外因为撤销了炮塔的设计因此在制造以及成本上也比普通坦克来的低廉,在二战中也成为部分缺乏足够坦克之国家的最佳代用品。实战中跟随坦克一同进攻,但位于战线较后,利用其威力更大的火炮对冲锋在前的坦克提供直接反坦克火力支援(对于反步兵和反工事的火力支援则发展出“突击炮”)。

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德国必须要在转入防御中面对苏联的T-34钢铁洪流,演化出“猎坦克”,以正面对决为设计核心,加强火力和装甲,牺牲机动力,因此设计了比同等坦克厚重的装甲以及大口径反坦克炮。这类战斗车辆因属重型、超重型,造价高昂产量极为有限。并且大多因为厚重装甲而使机动性降低,由于无炮塔设计因此射击角度受限极大,相对适合防御作战而不适合攻势作战。

美国的“巡洋舰”式的自行反坦克炮在思想上则是被1930年代的步兵战术给制约。由于一开始的目标选择只限制在驱逐支援步兵作战的坦克,所以增强机动力,牺牲火力和装甲。美国装甲兵军官对自行反坦克炮的要求是重视搜索以及速度,搜索以提早取得敌人位置,以速度绕过坦克的厚重装甲进而打击其脆弱地区;这类需求制定直到美国参予二战时仍未修改,因此美国自行反坦克炮的特点除了为了方便搜索而设计的开放式炮塔外,其火力以及体积上有着中型坦克标准以上,但速度与装甲却有着轻型坦克的等级以达到高速迂回作战的作战思想。原计划脱离速度较慢的坦克部队独立作战。由此开发出连底盘全新设计,被指挥官安德鲁·戴维斯·布鲁斯中校称为“巡洋舰”风格,更确切地说颇具“牛仔”风格的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指挥官虽然满意这武器,但其76毫米M1坦克炮(药室容量140立方寸为M 10狼獾使用的同口径M7炮200立方寸的70%)无法对1944年西线的纳粹重型坦克构成伤害,前线官兵希望有更大口径的火炮,最终原本近9000辆的生产计划缩水至2000余辆。

随着战场实战检验,迟至二战后期,即便是正规的30吨M4、30吨的T34,与44吨的豹式直接交换比也仅约4:1(M4,T34承担了更多的反步兵和反工事任务),为了对付德国齐格菲防线的坚固碉堡以及德军重型坦克,美国才开始采用“装甲猎车”概念,利用M4坦克底盘搭载76毫米甚至90毫米重炮,成为M10狼獾、M36坦克歼击车(此时英国已绞尽脑汁终于将具有300立方寸药室的76毫米QF-17磅炮塞进自行设计的炮塔,装在M4底盘上成为“萤火虫”坦克)。虽然这些仓促改装的坦克歼击车与全新设计的M18地狱猫相比各种机械故障频发,但作为坦克部队的直接反坦克火力支援被大量生产和使用,总产量近9000辆,用掉约1/6的M4坦克底盘。同时美国亦注意到重装甲无炮塔的“猎坦克”理念,制造了T28超重型坦克计划用于正面攻坚防线,最终因造价过高产量仅2辆,且开发过迟未投入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成型装药在无后座力炮的使用与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反坦克方式多样化,不一定需要庞大的体积安装重型火炮亦有击毁坦克可能。所以战后的自行反坦克炮大都走向美国风格小型化与高速化,装载轻型与减压反坦克炮成本便宜并可大量生产;与装载反坦克导弹、无座力炮或重型后膛装填迫击炮的装甲运兵车或步兵战斗车一度并存,最终这些多功能车辆以接近的装甲、破甲能力和机动速度,逐渐取代专业自行反坦克炮的任务。

21世纪后各国现役的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已绝迹,但仍有若干轮式装甲车辆加装减压的上一代105mm反坦克主炮,形成一种轮式自行反坦克炮,例如半人马装甲车,可以算是自行反坦克炮概念的最后遗留。该类轮型战斗车辆因为本质是步兵装甲车所以防护力较弱,一般仅需抵抗14.5mm穿甲弹;主炮虽无法与上一代坦克比拟,仍有对敌方中、轻装甲车辆构成威胁的火力,形成与原始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术特性完全不同的新用途。

无论是开放式战斗室还是封闭式战斗室,有炮塔或是无炮塔的设计,只不过是自行反坦克炮的设计理念之间的差异罢了

如果每种设计方案都有一个名字的话,前置战斗室,中置战斗室,后置战斗室岂不是每个都得取个名字?更别说不同国家设计的反坦克炮的设计方向都不太一样。

要说区别,真正应该可以视作区别的应该是突击炮和反坦克炮的区别

突击炮(德语:Sturmgeschütz)是一种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装甲战斗车辆,由德军等首先发展出来,后来他国(主要是苏联)受到影响而发展出其他型号。

大部分突击炮外观和战车相似但没有炮塔,车身相对低矮且射角受限。不同于集中进行机动打击的坦克部队,和主要作反战车任务的驱逐战车,突击炮是一种直射火力,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扫荡和摧毁敌人的坚强阵地。

突击炮在德军中受炮兵指挥。德军突击炮最初是搭载短炮身的加农炮,但在德军战车数量不足时开始搭载长炮管的反战车炮,肩负反战车的任务。生产突击炮比生产坦克便宜,因此德国大量生产突击炮以填补坦克产量不足。德军在战争中生产的突击炮主要是三号突击炮,共约有10,000多辆。德军突击炮原本应该装备反坦克大队,但二战后期各装甲团也装备大量突击炮,作为填补坦克数目不足的权宜之计。

苏军方面,受到三号突击炮成功的影响,也先后开发出SU-122、SU-85、SU-152、SU-76等等的突击炮,分别用作直接支援步兵,间接炮击或反坦克作战。二战后期苏军每个坦克军及机械化军均装备1个轻突击炮团(SU-76)、1个中型突击炮团(SU-85)和1个重型突击炮团(SU-152或ISU-152等)。

另外,虽然英美两国对突击炮并不热衷,但英国的AVRE版丘吉尔坦克,和部分装备105mm榴弹炮的M4谢尔曼坦克,也应被视为突击炮(两者均保留炮塔)。

当然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之间还是有一定重合的,最典型的就是ISU-152这个例子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烦请点个赞,或者转发最好是能关注一下啦

如果您觉得写的有什么问题,还请评论区提出来,但是不接受喷子哦。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您有其他的看法,也可以写出来。

例行一图结尾


响宝宝改二甲


一般来说,对于坦克歼击车和自行反坦克炮不作区分。

Self-propelled anti-tank gun和Tankdestroyer似乎在外国也不怎么区分。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分。

一般来说,像我们萌萌哒的黄鼠狼(Sd.Kfz.139)这种裸奔狂,算是自行反坦克炮。

也就是说这货就是一门反坦克炮加个地盘让他丫能动而已。因为自然采光,通风良好,很多时候一个燃烧瓶就能报销……(* ̄︿ ̄)


而类似于德军象式,就算是坦歼了——

显然其防护能力大大提升(然而传动emmm……德国工程师真是啥都敢用……)


坦歼和自行反坦克炮的主要作战对象都是敌军坦克,也往往在采取在预定阵地迎击敌军的作战方法,不断加强防御也是趋势,故此坦歼和自行反坦克炮一般不做区分了。

比如——

大力出奇迹,一炮遮百丑之八九式自行反坦克炮。


hsl810


我也认为二者并无区别,只是同一类武器的不同叫法。这一类战车当时还可以叫做驱逐坦克或驱逐战车。甚至也可以叫突击炮(准确的说是突击加农炮,以区别支援步兵的突击榴弹炮)。这些名称,共性都是把反坦克加农炮放置在装甲底盘上。至于固定火炮还是旋转炮塔,轮式还是履带,并不是区别。二战时、除了美国的大部分国家,基本都是把火炮安装在固定的战斗室里,因为这样既轮廓低矮利于隐蔽,又便于生产造价便宜,以此作为昂贵坦克的补充,正适合这些打得精疲力尽的国家。只有财大气粗产能充沛的美国,采用了旋转炮塔。一方面是美帝不差钱,另一方面是战术需求,毕竟美军几乎没有持续防守的需求,九成都是在进攻。低矮的固定战斗室长于防守,旋转炮塔和高大的车身更有利于在进攻中发现敌人和应对各个方向的伏击。所以二战以后硕果仅存的少数自行反坦克炮都采用了旋转炮塔,这一方面是和平时期无物资匮乏之虞,另一方面是追求主动进攻的精神。至于轮式和履带,二战时期的技术轮式车辆扛不起大威力反坦克炮,现在技术发展了,又追求快速反应和远距离机动部署,轮式坦克歼击车自然大行其道。另外,坦克歼击车是Tank Destroyer,自行反坦克炮是Self-Propelled Anti-tank Gun/cannon。destroyer是驱逐者、破坏者的意思。Anti-tank的英文释义an anti-tank weapon is designed to destroy enemy tank s ,Anti-tank就是destroy enemy tank,这也可以侧面反映二者是一码事。


荠菜糰子


坦克歼击机车与自行反坦克炮这种武器装备广泛在二战中使用,都是加装了反坦克炮,用于摧毁敌方坦克的车辆。有时候大家都把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混在一起,认为都是一种装备,都有相同的作用,只是叫法不同。

自行反坦克炮

其实这种说法也正确,都是加装了门反坦克炮,你的加装了护甲,防护力强些,我们没有那么多护甲,防护弱一点。就跟现在的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等我们都可以叫做装甲车一样。

当然两者再细分下还有有所区别,侧重不大一样。

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两者的区别,自行反坦克炮,关键在于“炮”字。我们知道反坦克炮由于固定在地面,缺乏一定的机动能力,对于可以快速移动的坦克来说,这是一个缺点,那么有人就想了我可以把反坦克炮搬到车上,这样我也能机动,对付坦克不就灵活的多。所以在一些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加装了反坦克的,自行反坦克炮就出现了。由于是加装的,所以自行反坦克炮的装甲防护能力较弱,只能提供基本的机动与防护能力。但这也就足够了,因为反坦克强调的是炮,主要用在防御作战中,用自身强大的反坦克给来犯的坦克予以痛击,同时自身还能拥有一定的机动能力,能够弥补反坦克炮不能移动的一个缺陷。所以自行反坦克炮强调的是炮,对防护、机动等方面不是很重视。



坦克歼击车

而坦克歼击车的关键字就是“车”字,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能追歼敌方坦克的车辆。为了完成追歼敌人的任务,所以坦克歼击车的地盘一般采用性能较高的地盘,这样可以为坦克歼击车提供较高的机动能力。同时坦克歼击车也强调防护能力,因为需要和坦克对攻啊,再加上一门强力的反坦克炮,那在与坦克对攻和追击坦克的路上可以说是横冲直撞,唯一的缺点是大部分的坦克歼击车没有炮塔,炮口不能像坦克那样转动。

最后总结下:

自行反坦克炮:主要使用普通坦克底盘,装甲防护能力较弱,强调火力,装备反坦克火炮,以坦克和装甲车为主要作战对象,多用于防御作战。
坦克歼击车:主要使用性能较高底盘,装甲防护能力较强,接近甚至超过同期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装备反坦克火炮,以坦克和装甲车为主要作战对象,机动性较好,既可在防御中使用,也要以在进攻中使用。


好奇而已716


关于这两种武器,主要是指二战期间的那些自行反坦克武器。现代战争中只有突击炮这一种专门的自行反坦克武器如:中国的02式突击炮或者是意大利装备的半人马座突击炮。

二战期间最早的坦克歼击车起源于德国的三号突击炮F型,而最早的自行反坦克炮则世界各国都有,就是采用一款老旧的坦克底盘,配装有一门大威力反坦克炮改装的一种致命武器。

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坦克歼击车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有些甚至可以媲美坦克的装甲,如猎豹坦克歼击车。并且这种类型的装甲车都有低矮的外形,与坦克采用相同的底盘,并且装配有一门大威力反坦克火炮,有些则直接采用大口径坦克炮(75mm以上口径的坦克炮)。

而自行反坦克炮就是一门移动的火炮,近乎于裸奔的装甲,敞篷的设计方便直接装备一门炮兵装备的带有炮盾的反坦克炮以及装有更多的弹药,这样的设计导致外形十分高大。因为装甲薄所以整车重量比较轻,机动性会比采用同样功率发动机的坦克要好,不过驾驶员并不会开的很快,因为高大的外形,导致整车重心不稳,开快容易翻车。除此之外自行反坦克炮还有着相当好的观瞄设备(直接搬用炮兵用炮队镜,而不是坦克装备的潜望镜)。

再说说他们的战法,坦克歼击车一般是利用自己低矮的外形埋伏在路边的沟里,或者是藏在建筑物里伪装起来,在敌军坦克经过时发动近距离的突然袭击,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消灭整个坦克纵队。坦克歼击车很少集群出动,因为大部分坦克歼击车是固定式炮塔,在面对装有旋转炮塔的坦克时,有着明显劣势,很容易被从侧面击毁。

而自行反坦克炮的使用方法是部署在斜坡上,利用自身大俯角和看得远的特点,从远处精确摧毁敌军装甲部队,同时,相比牵引式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具有打了就跑的优点,使用方法与牵引式反坦克炮类似,不过相比于牵引式反坦克炮机动性更强,生存能力也更好。

不过美国人将坦克,坦克歼击车和自行反坦克炮的优点和三为一。特点是自身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装备有一门大威力反坦克炮,并且还装备了坦克的旋转炮塔。这样一来,美国的坦克歼击车,既能伴随坦克部队冲锋,又可以埋伏起来充当坦克歼击车(不过这么做很危险,因为有炮塔,所以没有低矮的外形,因此很容易被敌军发现),还可以像牵引式反坦克炮一样部署在远处,精确击毁敌军坦克。不过缺点也很明显,既没有坦克的高防护,也没有坦克歼击车那低矮的外形,而且还是敞篷。二战期间除了美国,其他坦克大国,都是将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分别研发,并且都没有旋转炮塔。

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用。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军事装备讲谈社,在这里,你能了解到更多罕见的武器装备。


飞行的鲁斯兰


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的区别:

很多人都把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这两种武器混为一谈,甚至有些所谓的专业资料也是如此。的确,双方极其相似,都有能够机动的低盘,都有装甲防护,都有一门反坦克炮,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差别的。

从语法上来说,“自行反坦克炮”的关键字是“炮”,其含意即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机动的反坦克炮;而“坦克歼击车”的关键字是“车”,其含意即能够歼击坦克的车辆。

双方的具体区别集中体现在底盘上。通常来讲,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盘性能较低,且装甲防御较弱,只能为反坦克炮提供基本的机动和防御能力。如前文提到的德国的T1型自行反坦克炮,采用的是1号坦克的底盘(在30年代中期该型坦克就已经落后了);苏联的SU76用的是T70轻型坦克的底盘;美国的M3,则用的是M3型半履带装甲输送车的底盘。   

而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性能要高得多,往往采用现役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的底盘(少数采用专门研制的底盘)。如美国的M10,采用M4中型坦克底盘;德国的猎豹和猎虎,分别采用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式重型坦克的底盘;苏联的SU85和ISU122,分别采用T34中型坦克和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底盘。这类底盘,不仅能够为坦克歼击车提供高性能的机动能力,而且还有可能为其提供甚至超过本型坦克的防御能力或火力。M10装备的76毫米炮和M36装备的90毫米炮威力远远大于M4的75毫米炮;豹式坦克的主炮是75毫米炮,猎豹的主炮是88毫米炮;虎式的主炮是88毫米炮,猎虎的主炮则达到惊人的128毫米。   

从外观上看,自行反坦克炮多为敞开式战斗室,而坦克歼击车多为封闭式战斗室。这是两者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   

从战术使用来看,两者都能够有效地执行反坦克任务,但自行反坦克炮只能执行防御任务,因其薄弱的防护能力在对方火力面前实在不堪一击。而坦克歼击车则可以执行一些进攻任务,在攻势中猎杀对方的装甲目标。

简单的归纳一下:   

自行反坦克炮:主要使用轻型或中型坦克底盘,装甲防护较薄,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主要作战对象,主要在防御作战中使用。   

坦克歼击车:主要使用中型或重型坦克底盘(个别有轻型底盘),接近甚至超过同期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主要作战对象,既可在防御中使用,也要以在进攻中使用。


坦克歼击车

自行反坦克炮:


匡排的意大利炮


人们说的没错,其实就是一种东西。

自从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明了坦克,坦克就成了战场上的猛兽,一时风头无俩。自然,各种反坦克武器也就应运而生。用什么打坦克最好?当然是大炮了,于是各种反坦克大炮问世。初期的坦克,装甲并不厚,所以打起来很容易,一般的小口径轻型加农炮就可洞穿坦克了。(比如小日本的这种“铆钉坦克”,一般的火炮打它就像筷子戳豆腐,轻松得很)

但后来,坦克的装甲就越来越厚了,于是,打坦克的大炮口径也越来越大、越越来越重,运输也越来越困难。一天,有人发现给这些反坦克炮装一个类似坦克底盘的东西,让它们可以自己行走,运输效率、作战效能都可以大大提高。于是,自行反坦克炮或坦克歼击车就诞生了。

(二战时德军的“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

这种东西的个头与坦克很相似,不注意看的话,还真分辨不出来的,但作战功能却有千渊之别,一种是用来进攻的(坦克),一种是用来防守的(自行反坦克炮或坦克歼击车)。

(我国的88式自行反坦克炮或坦克歼击车)

这些自行反坦克炮或坦克歼击车,虽然叫法不同,设计上也各有不同;有的车体是封闭式的、装甲很厚、炮塔还可以旋转,几乎与一辆坦克无异,但它们的确就是一种武器,只是各国的叫法不同罢了。就像欧美将战斗机就叫战斗机,而我们则叫歼击机(歼七、歼十),其实是一种东西。


50后男人


坦克歼击车从字面上看就是一种以反坦克作为主要作战任务的装甲车辆,而自行反坦克炮就是把反坦克炮放在了一个车辆的底盘上。这两种装甲车辆在大部分时候是一回事,尤其是在二战中,但是二战以后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出现了一些以反坦克导弹为武器的坦克歼击车,比如在西德。


这是西德的rjpiz-1坦克歼击车,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导弹的出现,也出现了一种导弹万能论的说法,以后什么都是用导弹了。类似的东西苏联也干过,不过没找到照片,是用坦克底盘上边一下子放了4发导弹。

不过,这种用导弹的坦克歼击车通过演习发现实际的作战能力十分一般,而且很多时候会被支援坦克的炮兵火力首先打掉。而后出现的反坦克歼击车还是用各种火炮作为主要武器。随着导弹的成熟,使用导弹作为反坦克主要武器的装甲车辆就不再叫坦克歼击车了,一般就是叫自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了,而不叫坦克歼击车了。

在大部分场合下,坦克歼击车和自行反坦克炮是可以划等号的,同样的车辆还可以叫做突击炮,不过如果叫自行反坦克炮或者坦克歼击车是突出了它的反坦克任务,而突击炮是执行的任务更加繁杂一点,因为突击炮本来的任务就是支援步兵突破对方坚固设防阵地,后来反坦克成了主业了。
三突是为突击炮打出来了江湖地位,三突的成功使对面的苏联把一大堆各种口径的火炮放在T-34或者KV的底盘上边,这些可以说都是模仿三突的做法,没有旋转炮塔,这样前装甲可以更厚,防护性能更好,不过由于没有旋转炮塔,火力的反应速度慢,不适于执行近战任务,进攻中只能是在步兵后方提供火力支援,不过这东西便宜,便于大量生产。我觉得德军在后期处于防御阶段应该是把这种反坦克兵器下放到步兵师,每个步兵师固定配属一个突击炮连,作为稳定自身防御的救火队,而不是把这些突击炮集中到集团军,这样子让突击炮部队疲于奔命,反而是不利于自身防御的稳定。


苏联和德国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战中大都是固定炮塔,这样的设计是很典型的战时应急设计风格,当然苏联人管这东西叫自行火炮,这个和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自行火炮不是一个概念,当时苏联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是算在一起统计的,苏联的自行火炮有时候就是直接编入步兵师,这些步兵师通常是精锐的近卫步兵师。

这种固定炮塔的设计有个大问题就是全车的全长太长,在复杂地形特别是林区行动的时候不方便,后来的突击炮很少在采用这样的总体布置了。
象M-10这种相对设计时间要求不那么高的自行反坦克炮,还是会使用旋转炮塔。
最近毛子的自行反坦克炮。


中国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

不过自行反坦克炮有个最大的问题是自身的定位,如果是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那么自己和坦克有什么区别?装甲比坦克薄,火控系统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而二战时期的美军和九十年代的解放军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问题,就是装甲师里边反坦克火力最强的不是坦克而且反坦克营里边的那些自行反坦克炮。

二战后,各国的坦克首要的作战目标就是对方的坦克,既然自行反坦克炮的威力比坦克炮要大,那么就把这根管子直接放到坦克的底盘上,这就成了一种新坦克了。而这样一来反坦克炮原来造价便宜的优点就没有,而且由于反坦克导弹的成熟,反坦克炮的任务大量被反坦克导弹取代,自行反坦克炮也就慢慢的退出江湖了。不过,突击炮倒是干回了老本行,回到快速反应部队去支援步兵了。


美国人还生产过这样的自行反坦克炮,一下子用6门无后坐力炮,现在日本陆军好像还有这个玩意,原来这个东西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