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限酬令发布:演员片酬不超过总成本的40%,你怎么看?

汪少山


演员应该按企业员工开工资加奖金和补贴,不要把他们捧成神,好像是什么外来物种,高高在上,该下神坛了。


忠诚的警卫


我想问一下电视里演员的40%是多少?一部电视40集成本是多少主要演员(男,女)要拿走40%,导演,制片人需要投多少钱?假如导演,制片人投入1000万算一下一线演员要拿多少,哦,要拿走400万这成本有点高,如果他(她)们一个月接两部电视也许更多也是千万,一年下来也能赚到上亿,为什么要拍那么多烂剧浪费人力和钱呢,还是实行工资制吧最公平合理。


郑长书


限制演员片酬这是一个进步。但就主要演员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其他演员不得超过百分之四十这个规定来看仍然很高。当然,局外人是很难掌握一部片子的总片酬是多少的。假如总片酬是六千万,主要演员三十个(加正副导演,不算群众演员),那每人就能得二百万!

如果再细分一下,按主配角来分,主要演员拿的还要多!再假如演员有六十个,那每个人还要有一百万!这个数字在平民心中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不过,既然已经发出限酬令总是好消息吧,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一步步来!相信有关部门还会跟进!


早春记忆


这不叫限薪令,这个所谓的限薪令只是给戏子高片酬穿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因为限薪令规定主要演员的片酬可以拿到百分之七十,这还不是高片酬吗?请广电总局制定规则的人出来向全国人民解释一下,为什么出此规定,万不可以用市场经济这块遮羞布来做掩护。


用户157964977084


这种计算方式有很多漏洞,不科学。很多地方会给演艺人打擦边球的机会!过去年代演员只是一个职业,挣着同样的工资,对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能用心去体验生活,演好每一个部分,只是完成后有一些有限的补助而已,但能出了很多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影视作品。至今都被观众赞誉为优秀作品。

反观今天,影视圈污七八糟,很多作品质量低下,骂声一片。而其中的演员却拿着天价片酬,肥了自己,污了观众的眼睛,浪费了民众的时间,真的够恶心的!


鹰之声2



这个限酬令发的还算及时。

前一段时间,包括有些导演,制片人,知名演员都炮轰过演员薪酬过高的局面,特别是小鲜肉,没演技,还用替身。一部戏,主演拿走了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你让其他人怎么办?一部好电影电视剧是整个团队的结果。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几千人,这些人都为电影电视剧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加上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成本,造成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是后期增加了开支,超过了预算。主演演完戏钱一拿走了,拍屁股不问了,可苦了后期的制作人和发行公司。我留意过,因这个原因,还有很少一部分电影电视剧因没有钱了,没有公映。
中国电影电视剧市场繁荣了,出现了很多电视剧经典影片。但是,还是烂片比较多,没有新意和创新,更少有划时代的作品。这其中原因就是大家太过于追求商业化,凡是热点IP,那必是要重拍,打开电视看看,有多少抗日片?多少手撕鬼子?多少古装片?只要一部电视剧红了,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会接二连三的上,如《亮剑》就拍了三回,其它此类的就更多了。


电视剧同质化太严重,应该加以改正,杜绝资源浪费。
我们需要的是高水平制作的电视剧,不是简单粗糙,脑残制作,滥竽充数,水平地下的电视剧,电视剧一定要有故事,有新意,并能给大家带来开心快乐和正能量,最起码能让大家看过之后,对整个故事的剧情有所记住或反思。

限酬是好事,能让整个行业清醒一下,不要太发热。让从业人员认认真真的坐下来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办?

编剧负责把故事写出来,导演是把故事通过电影电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演员是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他的剧务,群演负责配合好,认认真真的演故事,把作品完成。而不是钱让一个人拿走了,造成资金紧张或其他人心里不愉快,影响发挥,制作不出好的作品来。


实锤老酒


这是一个很有创新的政策。


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出台过类似的政策。在影视作品市场化多年的情况官方还出台这种创新的政策说明了几点:


1这个现象已经非常突出,影响到行业的发展了。

近两年来,关于“小鲜肉”“小花旦”天价片酬的新闻时不时会被娱乐媒体爆出。动辄就是几千万拍一部电影,电视剧片酬更是达到了好几十万每集。片酬占比已经接近7成,严重压缩了拍摄、道具、后期制作的空间。而这些小鲜肉们的演技和敬业精神也常常被媒体吐槽。


2行业内部没有办法自主调节,利益方占据强势地位。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一些所谓的“小鲜肉”“小花旦”人气超高。而近几年电视剧行业大批的引用这些流量明星,才导致电视圈出现了一些演员坐地起价,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

而导演和制片人为了票房和收视率,不得不纵容这些流量明星。这里是什么原因,恐怕还是对自己的作品水准没有信心,不敢启用名气没那么大,但演技精湛的非大牌演员。

3限筹令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


虽然限筹令集齐四大协会共同以红头文件发出,看似很强势,实际上是一个无奈之举。针对这次行政干预,制片方和小鲜肉们有的是方式去打擦边球(不作深入探讨)。恐怕起不了明显的作用。更何况背后还有大把的广告商在推波助澜。


在我看来,这种行政干预还不能解决什么本质问题。演员的身价是个市场行为应该顺应市场规律走。真正该抓的是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甚至是道德素养。只有合理利用这些明星的高人气,正面引导使其最大化发挥出积极作用,才是目前真正该管的方向。

至于去关心这些明星挣多少钱?还是留给市场去检验吧。


爱读Ido科技


2013年,北美电影市场票房是109亿美元,同期我国电影市场票房只有36亿美元(217亿人民币),但是北美市场几乎没有变化,而中国市场则同比增长了28%,这个数字去年已经达到了68亿美元(455亿人民币),翻了一番。

艾瑞咨询2015年数据

随着在线票务的兴起,对电影票的补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引进影片配额的增加,以及国内电影制片水平的提高,从以前每年有一部好电影,到现在好片子几乎每周都有,观众的选择越多,影片的竞争越激烈,越能促进电影质量的提高。

2000年,李安的一部《卧虎藏龙》在奥斯卡摘冠,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张艺谋的《英雄》、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中国三大导演都一改以往的风格,跟风拍起了大片,但是近十几年国产大片大额投资、明星扎堆,却少有能让观众满意的作品,直到今年吴京一部良心之作《战狼2》,可以说让吃了十几年“油腻”的观众一饮而尽了一杯菊花茶,十分解渴。《战狼2》一部电影的票房已经占到全年票房总和的近11%。

国家也是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前景,希望能规范市场的发展,近期推出了限薪令,建议演员片酬不能超过制片投资的40%。

虽然电影市场保持高速成长但是体量还较小,去年中国排第250位的房地产公司营收也有470亿人民币,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试想中国如果有1亿人每周看两次电影,每张票30块钱,那么市场就有1440亿.。


十分有财


首先说这个限酬意见出发点是好的;第二说这个意见不是强制性的;第三说这个文件下了也基本没用。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一个意见而不是法令,没有强制约束力

这是行业意见,不是工商行政令,也不是法令。尽管有一点行业约束力,但感觉还是做给公众看的,肯定是上级有人不满意了,行业协会总要拿出一点动作,给上级看看。

第二:演员片酬到底有谁决定的,不要只打演员的板子

演员本身也是劳务人员,他们的身价就是市场价格,主要有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制片方,二是院线等购买方,三是观众的追星力,四是观众的购买力。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购买方,有时候就是购买方的倒逼行为,院线电视台等购买方本来就是要求制片方必须要有一线明星,才能保证收视率和回报率。

第三:正确处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影视作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艺术属性,最好两者兼得,但往往事与愿违。我希望高票房的电影也是经典的艺术。但高票房绝对不代表这部影片的艺术水准高。低票房的电影也不代表艺术性差。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演员的片酬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板子就喜欢打演员呢?

第四: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市场之手的关系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电影市场也是市场,演员的片酬终究由市场供需来决定。限制演员的片酬,看上去很解气,但治标不治本。

片酬属于市场化的东西,就交给市场化去处理。有人愿意支付这个价格,就是市场的作用。如果经济下滑,人们没钱消费时,演员的片酬照样下跌。这是市场。

行政管理应该管什么呢?管电影和演员是否遵纪守法,有没有违纪违规。这是行政管理的职责,而不是管理市场价格。

另外,治本的方式,就是要教育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不要把钱扔在颜值上面。只有亿万观众不买账了,片酬才会自然递减,否则就要遵循市场规律。

为什么说这个文件管不住呢?还有一点原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那些片酬低的老演员,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老演员要价低,演技好。所以这些小鲜肉不应该拿天价片酬。你们想过没有,当这些老演员火了之后,当他们有了议价能力,你们说他们会不会也抬高片酬呢?他们如果不是傻子,火起来之后,一样会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价。这就是人性和市场。


职场火锅


颁发这个法令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演员的超高片酬已经严重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质量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当然是要考虑成本回收和盈利的,其实电影市场发展成熟的好莱坞也一样,一部电影是否有卖点,明星是一个很重要的票房助燃剂,而且很多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片酬也很高,观众愿意掏钱买单,出品人和制片人愿意给,就是个愿打愿挨,你情我愿的事儿,哪怕赔钱了无非考验了制片人的眼光而已。但和国内情况不同的是,国外那些片酬吓人的明星,大多具备不错的演技,而愿意匹配这些咖位的制作团队,通常水平也不太差,加上好莱坞整体制作水平高,好团队搭配大明星是个好马配好鞍,锦上添花的事情,在国内就变味了。

正视一下国内的问题,首先观众人数多,因此哪怕电影电视剧质量稍微低一点,哪怕人数比例不大的观众,绝对数量已经很多,足够撑起一些投资不小的制作的成本回收,加上整体制作水平偏低,但各种流量大数据又给了一些明星议价的底气,于是各路流量大咖一个比一个狠,各播放平台谈条件的时候,咖位又是一个摆上台面说的巨大的影响力因素,那只能在制作上让其他主创部门压缩再压缩了,剧本短时间内粗制滥造,美术摄影置景因陋就简,制作周期也只能压缩到连仔细拍都不可能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质量能高就怪了。

明面上当然可以以一个低于40%的比例入账,但很多剧组都是两本账,要做点儿手脚太容易,只要流量明星对大众的吸引力在,就拥有在议价上有主动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