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


01 影響力的武器:武裝自己

凡事都應當儘可能地簡單,而不是較為簡單——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按一下就播放


這就是所謂的固定行為模式,其中甚至包括極為複雜的行為序列。這些模式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每一次,構成模式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順序發生的。


這套系統裡有個很怪的地方,觸發者並不是對手這個整體,而是對手具備的一些特徵。


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他們用一套標準原則(即“範式”)來指導自己買東西: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東西好。


就長期而言,綜合他們過去、未來整整一輩子遇到的所有情境,把賭注押在抄捷徑上,可能代表著最為理性的方法。


英國著名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就認為這是現代生活不可避免的一個特點,他斷言:文明的進步,就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


以柔克剛


本書描寫的大部分影響力武器都具備若干相同的要素,我們已經探討了其中的三點

:一是這類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種近乎機械化的過程;二是隻要掌握了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人們就能從中漁利;三是使用者藉助這些自動影響力武器的威力,這種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讓另一個人乖乖就範。


基於先前所發生事件的性質,相同的東西(即常溫的水)會顯得極為不同。


《影響力》讀書筆記


02互惠:給予,索取,在索取


每一筆債都還得乾乾淨淨,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債主——拉爾夫·沃爾夫·愛默生


著名考古學家理查德·利基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


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


互惠式讓步


互惠原理的一般性規則指出,要是有人以某種方式對我們行事,我們理當對他還以類似的行為。我們已經看到,這一規則造成的後果之一是,面對接受的善意,我們感到有義務要償還;而這一規則帶來的另一後果則是,倘若有人對我們讓了步,我們便覺得有義務也退讓一步。


互惠原理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相互讓步。頭一條很明顯:它迫使接受了對方讓步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第二條儘管不那麼明顯,但更為關鍵:由於接受了讓步的人有回報的義務,人們就樂意率先讓步,從而啟動有益的交換過程。


由於互惠原理決定了妥協過程,你可以把率先讓步當成一種高度有效的順從技巧來使用。這種技巧很簡單,一般叫作拒絕——後撤術,也叫“留面子”法。假設你想讓我答應你的某個請求,為了增加獲勝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個大些的要求——對這樣的要求,我保準是要拒絕的,等我真的拒絕這個要求以後,你再提出一個稍小的要求,這個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標。


拒絕——後撤這一手法存在很大的缺點,受害者被這一手法逼得只能順從,說不定會充滿怨恨。怨恨或許會以若干形式表現出來:其一,受害者可能會否認跟請求者達成的口頭協議;其二,受害人可能會對操縱自己的請求者產生懷疑,並決定永遠不再跟此人打交道。


“拒絕——後撤”手法似乎不僅刺激人民答應請求,還鼓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甚至叫他們自願履行進一步的要求


讓步舉動還有一項我們尚未著手研究的、少有人知的積極附屬作用:對方會對這種安排產生出更大的責任感和滿意感。靠著這種甜蜜的附屬作用,“拒絕——後撤”手法推動受害者履行協議,痛快地答應之後的約定。


如何拒絕


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所圖,那我們就置之不理。


互惠原理只說要以善意回報善意,可沒說要用善意來回報詭計。


《影響力》讀書筆記


03承諾和一致:腦子裡的怪物


一開始就拒絕,比最後反悔要容易——達·芬奇


和其他影響力武器一樣,這種武器也深深地紮根在我們心裡,無聲無息地指引著我們的行動。它其實很簡單: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


顯然,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人就很樂意相信自己選對了。不僅賭馬客們是這樣,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做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得沒錯。


言出必行


依照人們的普遍感覺,言行不一是一種不可取得人格特徵。信仰、言語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


面對他們的要求,倘若我們不假思索地做出機械反應,牟利的人可就有福了:我們下意識的一致性傾向根本就是一座金礦。


承諾是關鍵


這種以小請求開始,最終要人答應更大請求的手法,叫作“登門檻”


在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它不僅能提高我們對分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


行為是確定一個人自身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主要的主要信息源。


人們有一種天然的傾向,總認為聲明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態度。出奇的地方在於,哪怕他們明知道當事人的聲明並非出於自願,他們還是這麼認為。


眾目睽睽


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


每當一個人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書面承諾如此有效還有另一個原因:它比口頭承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證據清楚地表明,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


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


團隊成員的忠誠和奉獻精神,能極大地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增加生存概率。


對於一個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團體來說,入會活動的艱辛能帶來一項寶貴的優勢,這種優勢,是該團體絕不願輕易放棄的。


他們希望參與者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一旦做了,就沒有藉口可找,沒有退路可選。


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時,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地負起責任。


強大的威脅也一樣:它能讓人當地順從,但不大可能帶來長期的承諾感。


先給人一個甜頭,誘使人做出有利的購買決定。而後,等決定做好了,交易還沒最終拍板,賣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頭。


《影響力》讀書筆記


04社會認同:腦子裡的怪物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太多——沃爾特·李普曼


社會認同原理


社會認同原理,該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一來,偏頗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


社會認同原理:“95%的人都愛模仿別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發起行動,所以,要想把人說服,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的效果都比不上別人的行動。”


社會認同原理這樣說,認為一種想法正確地人越多,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就越會覺得它正確。


死亡原因:不確定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現場有大量其他旁觀者在場時,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很簡單,周圍有其他可以幫忙的人,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


它建立在社會認同原理之上,並涉及多元無知效應。很多時候,緊急情況乍看起來並不顯得十分緊急。


這就是所謂的“多元無知”狀態,“每個人都得出判斷:既然沒人在乎,那就應該沒什麼問題。與此同時,危險也有可能累積到這樣一個程度:某一個體不受看似平靜的其他人所影響,採取了行動。”


多元無知效應似乎在陌生人裡顯得最為突出:因為我們喜歡在公眾面前表現得優雅而成熟,又因為我們不熟悉陌生人的反應,所以,置身於一群素不相識的人裡面,我們有可能無法流露出關切的表情,也無法正確地解讀他人關切的表情。


關鍵是意識到,旁觀者群體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


一般而言,在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


有樣學樣


我們在觀察與我們相似的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


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例證:這些人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對暴力事件大加報道,會讓可怕的結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為的對象是自己還是別人


不確定性——這可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左膀右臂啊!我們已經看到,人們在不確定的時候,會根據他人的行動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影響力最強的領導者是那些知道怎樣安排群體內部條件,讓社會認同原理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揮作用的人。


如何拒絕


利用社會證據的人總能成功地操作觀眾,哪怕這些證據是赤裸裸地偽造出來的。


人是機械地照著社會認同原理做的。


面對明顯是偽造的社會證據,我們只要多保持一點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了。


首先我們似乎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並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採取行動,而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做反應。


這裡有一點教訓:人絕對不應該完全信任類似社會認同這種自動導航裝置,哪怕沒有壞分子故意往裡面添加錯誤信息,有時候它自己也會發生故障。我們需要不定時地檢查這臺機器,用該環境下的其他證據——客觀事實、先前的經驗、我們自己的判斷與之進行對比,確保它沒有出亂子。


我們再一次看到,對那些特定環境下感到不熟悉、不肯定的人來說,社會認同最有說服力,因為這些人必須觀察周圍,尋找自己該怎麼做的證據。


《影響力》讀書筆記


05喜好:友好的竊賊


辯護律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讓陪審團喜歡他的客戶——克拉倫斯·達羅


我喜歡你的理由


光環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某個正面特徵就能主導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現有證據清楚地表明,大多數時候,外表魅力就是這樣的一個正面特徵。


由於熟悉會影響人的喜好,因此它對我們的各類決定都發貨了一定的作用,包括選舉哪一位政客。


糟糕的消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祥。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哪怕報信人跟壞消息一點關係也沒有。光是兩者之間存在聯繫,就足以引發我們的厭惡了。


製造商們總是急著把自己的產品跟當前的文化熱潮聯繫起來。


把產品跟名人聯繫在一起,是廣告商利用關聯原理賺錢的另一種辦法。


製造商還樂意花大價錢讓自己的產品跟流行伊人聯繫起來。


我們觀看比賽,並不是為了它固有的表現形式或藝術意義,我們是把自我投入了進去。


根據關聯原理,倘若我們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們的居住地)讓自己跟成功聯繫起來,我們的公共形象也會顯得光輝起來。


我們展示積極的聯繫,隱藏消極的聯繫,努力讓旁觀者覺得我們更高大,更值得喜歡。


雖說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想沾染一點榮耀的光彩,但有些人似乎走得太遠了些。是什麼樣的人呢?倘若我猜得不錯,這些人不光是熱情的體育迷,也是一些有著隱性人格缺陷的人:自我意識太差。他們內心深處的個人價值感過低,沒辦法靠推動或實現自身成就來追求榮譽,只能靠著吹噓自己與他人成就的關係來找回尊嚴。


《影響力》讀書筆記


06權威:教化下的敬重


跟著權威走——維吉爾


權威高壓的力量


“我們的研究發現,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願意幹任何事情”


盲目服從的誘惑和危險


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內涵不是內容


頭銜比當事人的本質更能影響他人的行為


頭銜除了能讓陌生人表現更恭順,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裡顯得更高大。


我們覺得一樣東西看起來大些,不一定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們愉悅,而是因為它很重要。


吸取兩點教訓:一是體格和地位之間存在聯繫,另一點教訓則更具概括性:權力和權威的外部象徵,說不定是靠假冒偽劣的材料編造出來的。


如何拒絕


權威的資格,以及這些資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題相關


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 這個專家說的是真話嗎


《影響力》讀書筆記


07稀缺:數量少的說了算


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你曉得會失去它,自然就會愛上它了——G.K.切斯特頓


物以稀為貴


親身經歷了稀缺原理之後——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諷刺的地方就在這兒: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


逆反心理


故此,我們基本可以根據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質量。


機會越來越少的話,我們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而我們又痛恨失去本來擁有的自由。


保住既得利益的願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


獨家信息最能說服人


管教前後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強的孩子


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有著強大的刺激性。


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


如何拒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尾聲 即時的影響力:自動化時代的原始順從


每時每刻我都變得更好了。——法國心理學家 埃米爾·庫埃


每時每刻,我都變得更忙了——羅伯特·西奧迪尼


自動反應


儘管只靠孤立數據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代生活的節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


捷徑應受尊重


倘若順從業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們的捷徑響應方式,我們就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敵人,事實上,他們是我們的盟友,有了他們,我們能更方便地開展高效率、高適應度的生意往來。只有那些通過弄虛作假、偽造或歪曲證據誤導我們快捷響應的人,才是正確地還擊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