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燃點》作為一部五集紀錄片,紀錄了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在兩年的時間段的打拼經歷。紀錄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第一集開始,就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看完。

紀錄片歷時三年,瞄準創業者從開始的創業理念的確定到後來的在路上,直到目前的進展狀況,紀錄片全程進行了的展現,給人一種懸念感,人物的命運,在這三年內,有什麼進展?這應該是這部紀錄片選取了兩年的時間段展現帶來的一種有意為之的好處。

這種真實性,體現在紀錄片跟隨著人物,進入到主人公的各個時段,他們在創業中的各個階段裡的歷程。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拉勾網的一次內部決策層的討論會,紀錄片的鏡頭裡,紀錄下拉勾招聘的創始人許單單與另一個女下屬發生的激烈的爭論。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在鏡頭前,他們因為理念的不同,幾乎使他們的爭執達到面紅耳赤的地步,而且從鏡頭裡可以看到,他們在爭論的過程中,最後已經偏離了討論的主題,而純粹追求一種語詞上的針鋒相對,這種脫離了本體的爭論,這種離開了問題的純粹在語詞上的吹毛求疵,恰恰是討論的一種最大的敗筆。鏡頭在紀錄這一段爭論的時候,實際上反映了當事人已經拋開了討論的基本的准入標準,他們已經偏失了討論的本質限定與設定。

而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爭論,是因為本片互聯網創業本身所帶來的先天性的特點與缺點。

這也是《燃點》這部紀錄片的特別之處。它表現的是互聯網的創業,這個領域,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陌生,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互聯網那一端的消費者,或多或少都對這個創業領域的彼端有一種直觀的感受。我們是作為被吸引者與被拉動者,而去感受到那一端的幕後操縱人的。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能夠吸引我們的原因,因為我們只知道那一端沉默著的提供服務的互聯網經營者的模糊的身影,而我們往往感受到的那個模糊的身影,還是一個成功者的身影,而這個身影作為成功者,在紀錄片提供的一個數據我們知道,是從如過江之鯽一般的起跑線上的參與者中,以百分之七的成活率而“倖存”下來的。我們在與互聯網服務發生聯繫的時候,並不知道那一端是什麼樣的具體人,正如互聯網開始的時候,有一句口頭禪所武斷地認為的那樣:你不知道網絡的那頭是人還是一條狗。

實際上,這是互聯網興起時代的一種誤區,也是對互聯網的認識不清的一種典型標誌,當時人們只是好奇於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的一種奇特而魔術般的聯繫,而沒有看到這種聯繫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還是實體上的。互聯網創業的興起,恰恰是對互聯網認知的一種扭轉,將過去的對互聯網的不切實際的認知誤區,扭轉向現實的土壤,而在這個土壤上,才開出了互聯網創業之花。

本質上來看,互聯網在人們的認知中,已經從早期的作為一種結果的“虛擬”,現在僅僅保留了“過程”的虛擬這一單一的屬性,而互聯網的創業的困難,也恰恰是因為這種“過程的虛擬”。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所以,《燃點》第一集裡,紀錄片裡的創業者,都提到了創業的艱難,在於人們普遍對這個行業缺乏信任,當他們拿著自己的承載著未來夢想的創業策劃書去尋找投資人的時候,往往面臨著“信任”的空置與缺失,比如皇包車創始人認為:很多事情缺乏信任和愛。新氧創始人金星認為:“無法證明自己能做成功”。

這種感受太典型了,而實際上,創業者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恰恰是無法有一個命定的結果,證明他們處在成功的前沿,而我們不可能宿命般地通過時間隧道的幻想手段,一勞永逸地預估到成功與否。

這樣互聯網創業者在起步的時候,就必須通過語詞來證明自己的成功可能性與概率。這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一個依靠技術為基礎的創業者,會通過自己的技術含量產品的展示,能夠預估到未來的成功與否,但是互聯網創業的不可確定性,在於創業者起步的時候,手裡並沒有一件產品,只有一個理念與創意,而這個創意,必須藉助於互聯網這一工具才能發揮效應,這是互聯網創業的最大的困境所在。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所以互聯網創業的創始人都有一個基本的功夫,那就是他們在推銷他們的理念上都有著過人的長處,這也是紀錄片裡的創業者,都有著三寸不爛之舌的超凡脫俗的本領,聽他們在那裡侃侃而談地營銷他們的自己的理念的時候,我們太熟悉這種理念的語境與風格了。

但由此,也帶來了互聯網創業者本身所蘊含著的一種風險,那就是他們過分沉迷於理念與創意上的推銷,而卻沒有堅強的技術後盾來支撐必然的進步與成長。這樣,我們也就理解了紀錄片裡呈現出的拉勾團隊那一場爭論,完全是一種紙上談兵的語詞上的爭論,而卻沒有實體的技術的必然性來作為現實的驗證。發生在拉勾招聘決策層團隊裡的這一場爭論,實際上隱性地折射出互聯網創業的一種本質上的弱項,那就是他們利用的是互聯網的“過程”中的虛擬性,而與彼端的實體未發生互聯,未發生商業上的合作,本質上依靠的是一種語詞上的推動。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在《燃點》的最後,介紹了紀錄片裡的互聯網創業者的不同的命運,其中小黃車創業者實際上我們已經感知到了他們在現實中的困境,也反映出互聯網創業的一種典型的風險所在,那就是它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就像共享單車,也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自行車而已,只不過通過互聯網這一過程的虛擬性將兩端關聯起來,但這無法改變自行車的低技術含量的特性。

《燃點》作為一部紀錄片,紀錄了互聯網創業的不同領域的共同生態,但他們面對的弱項,也是共同的,那就是如何提高領域的高科技含量。我們看到獵豹移動的創始人將他的未來押在機器人這一塊高科技含量領域,可見,互聯網創業的未來要想保持著這種領先的地位,就必須從這種互聯網本質上的服務性質轉化為一種更多地蘊含著技術含量的新興行業。

《燃點》以一種不著評論的紀實風格,如實地紀錄了創業者的觀念上的衝突與衝撞,紀錄片不以成敗論英雄,我們也不必去糾結創業者的功敗垂成,我們最深刻的感受到的是紀錄片裡傳導出的理念。

我印象深刻的理念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創業永遠有機會。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是紀錄片裡的一個居高臨下的存在,因為他的站位顯然是居於創業者的更高一層。而創業者也以崇拜的口吻談及他們在面對徐小平時的那種景仰與敬仰的心態。徐小平充分肯定了創業者的意義,認為他們不僅帶來了物質的財富,更帶來了精神的財富。而他認為當下的時代,是創業的最好的時代,在互聯網的大潮之下,過去時代的那種侷限於一域及一隅的拼爹時代早已退隱,互聯網帶來的是一種平等,給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在一個起跑線上起步的機會。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這種觀念的確給人以啟發,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過去的橫店的群演,只能可憐巴巴地依靠劇組提供的路人角色的扮演,掙一點微薄的薪水,但現在橫店群演兼營著主播一職,利用了互聯網的超出地域的屬性,不僅成名,而且獲利。所以徐小平的話,確實給人以振奮之感,互聯網創業的燦爛前景未有窮期,機會太多。

二是創業必須有自信。

互聯網創業的最大困難是面對投資者質疑的目光。正如上面所說,互聯網創業沒有產品與技術方面的可見可觀的實體,而是寄生在互聯網這種虛擬的聯通形式之上,這樣,互聯網欲贏得投資者的青睞,可謂要突破常識性的審視的目光。

而實際上,互聯網創業,的確要面對常識性目光的審視。像共享單車當時一時興起,如果能用常識性的目光審視一下,的確能夠看出它的發展前景上埋伏的陰雲與雷霆。從紀錄片中當初創業者的構想來看,他們當初創業的時候,多考慮的是偏遠地區的行路難問題,而沒有考慮到交通工具更加便捷的城市出行的實際狀況,而最後它所面臨的困難,也恰恰是常識性的審視目光都可以看出的癥結所在。小黃車目前所處的困境,本質上還是這種互聯網聯通所帶來的彼端鏈的技術含量的問題。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從紀錄片在總結片中反映的各組互聯網創業的現狀來看,其它的項目能夠取得不菲的業務或者能夠保持維持狀態,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它們都要比小黃車項目來得技術含量更高一點。

因此,紀錄片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的是,自信是必要的,但創業項目能否落地開花,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我們在片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拉勾團隊的一場爭吵,可以看出,團隊決策者每一人都有著充分的自我自信,但都沒有拿出實際的分析來剖析各自觀點是否匹配市場的需求,這就意味著自信過度必然要走向反面。

互聯網創業的殘酷性在於它的實際檢驗是非常嚴峻且來的如暴風驟雨般的快捷。近日報道的暴風影音的人去樓空,正可以看出互聯網創業的殘酷的現實。本質上還是這些互聯網創業都是寄生在虛擬的互聯網上,一旦創業者面對著的是彼端的響應匱乏,那麼,必然導致客戶流的銷聲匿跡,而這對於互聯網的創業的核心端則是致命的。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由此看到,互聯網創業的自信是促使創業成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助推器,片中的各個體系的創業者在談及他們的理想時,都無不充滿著意氣風發的自信,但是,這種自信能否得到市場的回應,是決定他們的創業成功的一個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三是創業必須會撿漏。

在片中,互聯網的各個創業者都異口同聲地說國內的市場是最為殘酷的,所以,片中提到獵豹移動直接將產品投向國外。

這就相當於一種撿漏,迴避國內最為慘烈的市場競爭,到國外去尋找市場的盲點。

那麼,為什麼互聯網創業者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認為國內的同業競爭最為慘烈,且如果把這些國內競爭的這一套,拿到國外去,就可以讓國外同行死的很慘?

為什麼互聯網創業者會認為中國的創業者是最強的?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其實這裡恰恰可以見證到互聯網創業者的一種無關技術高低的屬性,創業的成功,來自於市場的回應,來自於客戶的體量。

中國在技術創新上與世界的先進技術還有較大差距,但在互聯網的運用上卻名列前茅,正是因為這種低技術性的互聯網創業,掀起了人人可以參與的全民創業的狂熱風潮,低級的准入門檻,使互聯網創業幾乎是人人都可以提腳就可以進入,但是,真正經受得起市場考驗卻是最終能夠活下來的殘酷必然。所以,紀錄片中的創業者,都對國內的這種激烈競爭性深有同感,且心有餘悸。

紀錄片《燃點》忠實地紀錄下互聯網行業創業者的思考、試錯與奮進的過程,這是一個沒有結尾的紀錄片,也許它在很多年後,會成為一部回看的歷史,從中去尋找那些殺出一條血路的成功者的秘密,同時,也透露出失敗者當年在哪裡踏空跌倒的原因。

《燃點》折射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與高淘汰率對撞,於無聲處現奇詭


《燃點》的價值,在於它的真實,它沒有下結論,只是提供了原生態的信息,錄製下時代進程中的那些激越的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催逼著的身影,它努力跟上時代的大潮,看出紀錄片已經作出了最大的緊跟,但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沒有變化的時代快,但這已經足以證明了紀錄片的編創方作出了他們的努力。

可以說,紀錄片的編導也是一種創業,把自己的創業門檻,架在那些奔跑在創業路上的另一個領域裡的同行們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