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瞭解的曹操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是《三國志》對魏武帝曹操的評價。作為“超世之傑”的曹操不僅是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圍棋的博學之士,其書法造詣十分深厚,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巖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


不僅自身才兼文武,曹操還悉心蒐羅人才,使漢末因戰亂進入低谷的文學、詩歌、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在建安時期走向全面復甦,發展,並在魏晉時期走向繁榮,其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能歌善舞 音樂才華非等閒
《魏書》中說曹操:“……是以韌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其中“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說的正是他傑出的文學和藝術才能,大意是他每次登高一定賦詩,而所作的新樂府詩,用樂器配上旋律,都成了美妙的樂章。
曹操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且感情充沛,真摯感人,別開新境。在被譜上曲調後,亦是朗朗上口,因此傳唱的速度極快,文人、軍士、歌妓都十分喜歡。
古代的樂府詩是可以吟可以唱的。如果說以往的樂府詩大多是採集於民間,那麼從曹操開始,則是有意識的大量創作,以此來表達心志,傳遞對現實的描摹。

曹操不僅能創作,還能歌善舞。《宋書•樂志》上說:“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漢世,無弦節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但歌”相當於今天的“清唱”,也就是說,曹操喜歡一人領唱,三人和唱的方式;史載,他亦喜歡一人吹管、一人彈弦,一人打節拍,同時主唱的演唱方式。


公元205年,曹操率軍在南皮攻打袁紹之子袁譚。戰爭取得勝利後,曹操高興之餘,即興作軍樂《鼓吹曲》,還情不自禁在馬上起舞。
公元207年,曹操在戰勝烏桓手下一部時,在馬上跳起了“馬抃舞”,“抃”是鼓掌的意思。“馬抃舞”也許是一種舞蹈的名字,也許只是指在馬上舞蹈,但其傳遞的是非常快樂的心情。
對於曹操的音樂才華,世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西晉文學家張華在其《博物志》中稱,“桓譚、蔡邕善音樂……太祖皆與埒能”。桓譚、蔡邕是東漢末年非常有名的音樂家,桓譚“好音律,善鼓琴”,蔡邕“妙操音律,善鼓琴”,曹操能與此二人相提並論,亦絕非等閒之輩。
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佐證曹操的音樂造詣。據《晉書·志第六·律歷上》,曹操任命“絲竹八音,無所不能”的音樂奇才杜夔做雅雅樂郎中。當時有一個鑄鐘(注:“鍾”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工人柴玉,心靈手巧,所鑄之鐘多為達官貴人所喜愛。

你不瞭解的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