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土與火的交融昇華,伴隨著祖先從遠古的矇昧走進文明。龍泉青瓷以其制瓷歷史悠久,流佈範圍廣闊,生產地域眾多,對世界制瓷史影響深遠而傲居第一。


龍泉青瓷是中國的!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作為宋元明時期中國青瓷的代表,龍泉窯把“青釉之美”演繹到了極致,從尋常百姓人家到皇家宮廷內院;從茫茫沙漠到南海碧波、從帕米爾高原到沿海港口,隨處可見龍泉窯瓷器那撩人心絃的一抹青翠。


龍泉青瓷也是世界的!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12至15世紀的數百年間,龍泉青瓷沿著浩渺的 “海上絲綢之路”,行銷到了亞、非、歐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把先進的制瓷技術傳播到了各地。引領了當時世界陶瓷的時尚,也引導了世界不同地區陶瓷生產的走向。作為國家強盛與文化繁榮的中國符號,龍泉青瓷跨越海洋,開啟了她的全球化時代,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匯。



龍泉青瓷始燒於北宋前期,南宋至元為其鼎盛時期,瓷窯數量成倍增長,其產品質量提高。南宋中期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種多樣,在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龍泉窯三足爐

高12.4cm,口徑14.5cm,足距9.2cm

故宮博物院藏


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


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稜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

高17.0cm,口徑6.7cm,足徑7.6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盤口,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裡、外及足內滿施青釉,底邊無釉,凸稜處釉薄,映出白色胎骨。


此瓶既無精美繁複的雕飾,也無豔彩濃抹的圖案,唯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純淨俏麗,風格之敦厚,顯示出迷人的藝術魅力。它的釉為粉青釉,其色澤和質地之美,代表了我國曆史上青釉燒製的最高水平。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高9.3cm,口徑14.5cm,足徑5.5cm,足距7.9cm

故宮博物院藏


爐口沿較寬,直壁,圈足,足下承三個雲頭形足,三足與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紋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間兩道。通體施梅子青釉。


爐是由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演變而成,多用作禮器。瓷爐最早始於東吳,宋以前常見的是託爐,宋代開始流行三足爐。此器造型古樸大方,以釉色取勝,梅子青釉勝於一般青釉,可與翡翠媲美,尤為難得。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高25.2cm,口徑6.2cm,足徑6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仿玉琮(cóng音從)造型,口底徑度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以凸起橫豎線紋裝飾。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光亮,開細碎片紋。


琮式瓶始出於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周代玉琮外型並加以變化而成。明代石灣窯多產此類瓶,清代景德鎮也有燒造,但仍以宋代龍泉窯製品為最佳。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龍泉窯青釉弦紋瓶

高31cm,口徑10cm,足徑11.3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洗口內斂,細長頸,斜肩,扁圓垂腹,圈足外撇,頸上凸起弦紋3道,腹中部凸起弦紋4道。裡外滿釉,胎體潔白,圈足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通體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綠,汁水瑩徹,溫潤如玉,特別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紋,凸出的部分釉薄處顯現潔白的胎骨,形成一條白線,俗稱“出筋”,是有意識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襯托出青釉之美。此青釉弦紋瓶代表了南宋龍泉窯在其鼎盛時期極高的燒製水平。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高31.5cm,口徑10cm,足徑11.7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圈足。頸部凸起弦紋4道,兩側對稱置雙耳。腹部陰刻弦紋2道。裡外滿釉,釉色青翠,釉層凝厚,足邊無釉。


此瓶耳呈圓管狀,俗稱“貫耳”。器形仿照古代青銅器中壺的式樣製作,瓶體碩大,器形古樸端莊,為當時龍泉青瓷中的名貴作品。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高17.5cm,口徑5.7cm,足徑6.3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小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片紋,釉色青翠瑩潤。


南宋時的龍泉青瓷特別講究釉的色調。窯工們以多次上釉和改變釉的配方技術,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製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此瓶唯以典雅的風韻、秀美的造型、瑩潤的釉色,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

高6cm,口徑23.5cm,足徑13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內塑貼兩條游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週。口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於穿飾金屬提環,以便於提攜。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在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亦發現有類似器物。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 青瓷紙槌瓶

高30.7cm,口徑11.2cm,底徑13.7cm

臺北故宮藏

盤形口嵌銅釦,長頸,斜肩轉折向下接碩腹,平底,淺圈足。胎體厚重,施青瓷釉,釉色粉青,腹部開淺色紋片,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灰白胎。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紙硾瓶〉:「邵局由來勝處州,官窯臣庶敢輕留。即今廟市貨一二,宋制更誰遵守不。釉色全消火氣鮮,碌青卵白潤成瓀。若論紙硾傳官式,應與澄心時並傳」御製詩。詩末署「乾隆己亥孟春御題」紀年銘(乾隆四十四年:1779),並落「會心不遠」和「德充符」兩枚鈐印。根據謝明良教授研究,出現於定窯和汝窯中的盤口瓶,應為流行於宋朝的官樣器形,其器足自北宋至南宋,有從平底無足至加上圈足的演變。而且,透過乾隆皇帝對「若論紙硾傳官式」的陳述,也得知一瓶式於十八世紀已有「紙槌瓶」之稱。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青瓷洗

高5.7cm,口徑16.8cm,底徑9.6cm

臺北故宮藏

折沿洗,寬口沿平折,器壁深而直,下腹斜折為底,圈足。釉色粉青,均勻潤澤。明淨無瑕,僅足端無釉,胎色灰。此種形式的折沿洗並不多見,簡練大方而充分呈現釉色美感。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青瓷弦紋貫耳壺

高36.7cm,口徑12*10.2cm

臺北故宮藏

形仿青銅壺,斂口捲唇,長頸,頸兩側各飾一貫耳,腹部豐碩,底接高圈足。頸腹間飾弦紋五道,貫耳兩道,足壁兩道。胎骨厚重,上施青瓷釉,釉色淺淡,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雙耳瓶〉:「秘色陶脩內,沉沉火氣冥。脛無何以走,耳有不闗聽。禪客安心定,仙人徹骨青。提攜踏花陌,逐步擷芳馨」御製詩。詩末署「乾隆甲午仲春御題」紀年銘(乾隆三十九年:1774),並落「會心不遠」和「德充符」兩枚鈐印。臺北與北京故宮亦各典藏有器形與之相似,但底部無刻詩者。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 青瓷長頸瓶

高26.1cm,口徑6.2cm,足徑10.9cm

臺北故宮藏

圓口窄唇邊,長頸,扁圓腹,矮圈足。胎骨較厚,全器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色翠青,釉質勻整透明。圈足欠圓整,著地處露出灰白色胎,足端可見鐵紅色邊。此一器形普遍流行於宋元之際,材質有銅、銀器和瓷器之別。日本常盤山文庫收藏一件器形相仿,但釉色米黃的作品,由於該件瓷瓶的器表局部也出現青翠的釉色,加上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同形青瓷瓶,浙江省龍泉窯博物館收藏的同形瓶釉呈米色,故有米色釉的產生,乃因窯燒時火候溫度出現改變,導致青瓷釉色轉呈米黃色的說法。此外,與此件瓷瓶相似的作例,也見於四川省金魚村遂寧窖藏(1236-)、韓國新安海底沉船(1323)。和老虎洞窯址的出土品之列;對照四川省彭州窖藏和浙江省蘭溪市無名氏南宋墓出土的銀器。反映出不同窯口紛紛追仿金屬器,燒製相似器形的時代風格。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 青瓷梅花式盞

高4.1cm,口徑9.2cm,足徑3.6cm

臺北故宮藏

五瓣花口盞,口沿嵌銅釦。弧形深壁,胎質堅薄,內周壁依隨五花口突起五道稜脊,與之對應的外周壁則出現凹陷的淺溝。內底心貼飾梅花一朵,矮圈足。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色青翠,釉面開棕色紋片,足端無釉露出灰白胎。對照江蘇省南京張同之墓、福建省邵武南宋窖藏的出土品,以及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銀器,可以追溯出臨仿的原型。根據《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所載,這件作品原來收藏於乾清宮西暖閣,傳世隨附錦袱,透露出一段珍藏傳世的經過。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 青瓷菱花式碗

高4.5cm,口徑9.5cm

臺北故宮藏

碗,六瓣菱花形,侈口,深壁,尖底,矮圈足。胎質堅薄,全器施青釉,釉色微灰。碗壁有稜,稜現白骨,圈足端露灰色胎。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十三世紀 龍泉窯 青瓷鳳耳瓶

全高25.5cm,口徑9.4cm,足徑9.6cm

臺北故宮藏

盤口紙槌瓶式。口部折沿平斜,口緣微具圓稜;管狀長頸、斜肩,直筒狀器腹;底淺挖為足。頸部兩側各作鳳耳,鳳形模印成,再以泥釘與器頸相接;鳳首朝外,冠羽貼器飄動,長頸外伸,羽翅略平舉,身軀再與器頸垂直相接,使鳳耳形成美麗的S形曲度,同時冠羽間圈出一細小的圓穿孔;鳳眼、口喙、羽翅之印紋細緻而清晰。全器釉色粉青敦厚,凝練的釉汁將每一折曲修飾圓潤。足端無釉,灰胎,與釉接處成黃褐色。院藏相似造型的器皿製作甚多,惟形、釉合度者,以此件可稱最精美。造型簡約端莊。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 青釉蒜頭瓶

高28.8cm,底徑9cm,口徑3.3cm

臺北故宮藏

蒜頭瓶,小圓口,口下與頸端間一段器壁膨大,頸細長,斜肩,扁圓腹,圈足。全器施青釉,呈冬青色,色澤溫潤,略有淺色不明之開片紋。圈足底緣露胎,塗褐色護胎汁。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窯 菱花式洗

高8.2cm,口徑12.5cm,底徑6.5cm

臺北故宮藏

圓口,直壁下斂,圈足。周壁稜起次序相間形如菊瓣。器施青釉,滿布棕色及淡茶色細碎開片紋。圈足內滿釉,露胎一圈塗褐色汁。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十三世紀 龍泉窯 青瓷茶盞

高5.2cm,口徑13.2cm,足徑2.8cm

臺北故宮藏

敞口,器壁斜高,圈足淺而小,底心微凸起。全器除底足外,均施青釉,器面滿佈淺褐色及白色開片紋。口沿釉薄處顯灰白胎色,外口沿及器心積釉較厚,呈湖綠色。胎骨堅薄,足底塗褐色護胎汁,未及處露灰白胎。 碗形造型與前同,皆為典型宋代點茶茶盞,此類茶盞的口徑與足徑比例相差甚大,故而重心不甚平穩,因此必須配置茶托,此或為宋人茶盞多置於託上的主因之一。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南宋 龍泉窯 青瓷葵口洗

高4.2cm,口徑11cm,足徑7.5cm

臺北故宮藏

花口洗,口沿分六瓣,深壁,淺圈足。胎體較厚,外壁飾弦紋二道。全器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顏色青綠,邊稜微現淺棕色邊。釉質清亮透明,釉面可見棕色和透明兩種紋片,足端露胎,加塗赭色薄汁。日本金澤市中村紀念美術館亦有相似的藏品。院藏另一件器形相仿,採滿釉支燒法燒製的青瓷葵口洗(故瓷008709)通體施青釉,釉色灰綠微帶黃。內外器面有棕色紋片。底面排佈七枚圓點狀支釘,由於口沿剝釉處及支痕中均露出白色的胎體,而透露出或是十五世紀景德鎮製品的可能性。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宋 龍泉窯 翠青鬲式爐

高10.5cm,口徑14.3cm

臺北故宮藏

仿銅器鬲形。口有折邊,短頸碩腹,三乳足。腹飾三稜下通至足,邊稜多顯白色,足底露灰胎,其四週呈橘紅色。器內壁與三足相應處有三圓渦。青釉釉色極勻潤。肩部有凸稜一圈有玉頂木蓋,蓋內刻有一「丙」字,字內填金。玉頂為白玉鏤空成鴛鴦啣荷花的紋樣。



元時在燒製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後不變形。明中期後漸衰落。


元代龍泉青瓷風格與南宋迥異: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淡黃;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青釉淨瓶

高48.2cm,口徑7.3cm

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舊藏


淨瓶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出沿。內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勻淨。


這種俗稱淨瓶的器物,實際上是屬於“軍持”的一種。元代浙江龍泉窯燒造的這種青釉淨瓶,因其外形像個“吉”字,因此人們常稱之為“吉字瓶”。元代龍泉窯青釉淨瓶發現不少,但像這件淨瓶這樣體大且釉色精美者殊為少見。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高7.5cm,口徑42.9cm,足徑29cm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腹,坦底,圈足。裡外施青釉,底部無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盤心模印雲龍紋,內壁刻劃花紋。此盤器形較大,胎體厚重,釉呈青黃色,在較厚的釉層下模印的雲龍紋清晰可見,據此表明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典型器。


龍泉窯青瓷自宋代發展到元代雖然燒造地區擴大且產量巨增,但已無法燒出南宋時期的梅子青色。為彌補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龍泉窯青瓷常採用模印、貼塑、鏤雕等工藝手段作裝飾,以追求圖案美和造型美。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青釉執壺

高25cm,口徑4.5cm,足徑3cm

故宮博物院藏


執壺直口,口下漸豐,垂腹,圈足微外撇。壺一側置長流,相對一側置曲柄。附平頂圓紐蓋。口、足邊露胎。通體施青釉。


此執壺上瘦下豐,線條流暢,收放適度,造型優美。其釉面勻淨,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

口徑8.7cm,足徑11.5cm,高3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壺盤口,細頸,圓腹下垂,細長流,流與壺頸之間連一曲形扳,曲柄,圈足。通體施青釉,釉下刻劃庭院蕉石等花紋,若隱若現。壺體高大厚重,造型端莊沉穩。


此壺為龍泉窯製品,釉色瑩潤,青翠欲滴,造型為玉壺春瓶形,具有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徵。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高7.2cm,口徑27.6cm,底徑24.5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口呈花瓣形,腹較淺,坦底。外底正中有臍心內凹。胎體厚重。內外施青釉。外底一環行區域內不施釉,臍心施青釉。外壁刻凸弦紋兩道。洗內用刻劃技法裝飾水波紋、蓮花紋,並貼有模印的四魚紋。


此件作品造型規整,釉色柔和,在盛水使用時,器內的紋飾將更顯生動活潑。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 梅瓶

臺北故宮藏

梅瓶,微撇口,圓唇稜,短頸,圓肩,長腹,腹修長而下漸斂,底部內凹為淺圈足。帶覆鬥式蓋,蓋壁斜,至下緣侈出,蓮苞頂。全器施青釉,呈豆青色,瓶口沿因流釉而色淺。蓋底內側及圈足底無釉,胎體呈褐色,器底施青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 青釉碗

高9.7cm,口徑20cm,底徑9.7cm

臺北故宮藏

直口大碗,廣口,深腹,垂直的壁面至下腹始收束。全器光素無紋,施青釉,呈冬青色,釉色瑩亮圓潤。足裡環形無釉,墊燒區呈淺褐色。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 拱花花卉鳳尾瓶

高68.4cm,口徑30cm,底徑18cm

臺北故宮藏

鳳尾瓶,喇叭型大撇口,長頸、圓肩,長斂腹,深挖足圈,底後接。口外壁飾多道密集的弦紋,頸部為拱花浮雕轉枝花卉,腹部中段以凸弦紋上下為界,飾拱花纏枝牡丹,腹下半為長瓣蓮瓣兩層。剔拱深雕,圖案清晰凸顯。釉色厚而均勻,色綠偏黃。足圈內外寬邊無釉呈褐色,底部係從內底部另接餅狀物接成。口緣有大塊傷缺,並留有舊補痕。此件器形與雕刻,與英國戴維德收藏之泰定五年(1327)大瓶相似,比例上,頸較泰定作品為寬粗,腹部自肩至腹有較長而平順的橢弧度;而口下的弦紋、下腹的長蓮瓣,十分相似,花葉的形式、空間的疏密、雕刻手法皆類似。但本器釉色較灰濁。新安沉船與琉球首裡城皆有相近風格作品出土。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元 龍泉窯 青瓷劃花開光梅瓶

高36.5cm,口徑7.5cm,足徑11.2cm

臺北故宮藏

梅瓶,斂口、短頸、寬圓肩、腹下部急速束斂、脛部外撇;圈足寬淺。全器胎體厚重,施蔥青釉,釉汁瑩厚,足圈無釉,露灰白胎,胎釉間色呈火紅。外壁劃花為飾,以三道雙弦紋分為三部分:肩部四個如意首狀坎肩及珠寶紋,腹部四個菱花式開光,其內為荷花葉一叢,外為朵荷;腹下部為轉枝荷。運刀輕快,頓挫有致。此型器在元代仍沿續宋代酒瓶的功能,普遍見於各窯;但在元代禮制齊全的葬制中亦有梅瓶的出現,則其與明初以梅瓶為葬制一環的關連性值得進一步觀察。



明代龍泉窯的生產仍很興旺,成為景德鎮以外較大的窯場。明初的龍泉窯瓷器在製作工藝上與元代基本一致,裝飾技法以刻、劃花為主。明代龍泉窯瓷器一般胎體厚重,造型雄渾粗獷,在明代瓷器中別具風格。其釉層肥厚,色調雖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樣青翠,卻也保持了龍泉窯釉色淡青泛灰、明豔沉著的特色。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萬曆 龍泉爐

高21.5cm,口徑28.2cm,足距22cm

故宮博物院藏


香爐筒式,腹下略收,下承三足,底外凸。通體施青釉,釉面較薄,有黃色的開片紋,口沿凸起兩道弦紋,中間等距飾6個鼓釘。器腹一週印5朵蓮花紋,一側有長方形開光,內有銘文“龍泉縣一都玖保皇□居社戶李成德,出心舍田貳石□□□□安□瓶及爐一副,恭入本社。天師大真人衙前永遠供奉,專保家肥屋滿,子貴孫賢,一門富盛百事利,享有□者。萬曆二十八年十一月吉日。”(萬曆二十八年為1600年)


此爐造型承襲元龍泉窯風格,施釉較薄,釉色偏黃,製作粗糙,為明代晚期龍泉窯典型作品。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天啟 龍泉爐

高28cm,口徑27.5cm,足徑22cm

故宮博物院藏


香爐筒式,直腹,下承三足,底出臍。通體施龍泉青釉,釉色深沉,釉面開片較大,臍底刷一層醬色的護胎釉。外壁一面暗刻兩朵折枝花卉;一面暗刻長方形開光,開光內暗刻銘文:“處州府龍泉縣北隅柴□社供奉,弟子楊思禮、妻王氏、金娘,喜造爐、屏一副,獻奉保福寺天台普陀山觀音佛母娘娘位前,祈保夫妻諾老,子孫昌盛,家門迪吉,財途□茂,福甚遠大。天啟五年十一月吉日。”(天啟五年為1625年)


元代龍泉窯香爐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制,它在原有三足爐的基礎上,在器物底部多加一層而略高於三足。我院收藏的明代龍泉爐大多繼承元代香爐特徵,多為懸足爐造型,紋飾繪有云龍、八卦、纏枝蓮等。此爐胎體厚重,釉層略厚,透明度較高,紋飾刻劃簡略,為明龍泉窯典型器物。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高7.5cm,口徑50.6cm,足徑33.2cm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弧壁,盤心凸起,圈足。通體施青釉。器外壁雙線弦紋間刻折枝蓮一週,內壁刻纏枝竹葉夾靈芝紋,內底刻葡萄紋。外底有一圈不規則的無釉支燒痕。


此器體大而周正,胎體厚重,釉質光潔瑩亮,符合明初龍泉窯青瓷的典型特徵。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高33cm,口徑13cm,底徑16.3cm

故宮博物院藏


瓷尊撇口卷唇,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內凹。通體施青釉,器身滿刻凸纏枝蓮紋,腹下部至脛部刻菊瓣紋。足沿露胎處呈火石紅色。


此器胎體厚重,造型規整端正,釉色呈黃綠色,釉質光潔瑩亮,透明度強,具有明初龍泉窯青瓷的典型特徵。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高36.4cm,口徑18.4cm,足徑15.5cm

故宮博物院藏


尊口沿刻菱形紋,沿面刻卷枝紋,外環凸起乳釘紋。頸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纏枝花卉紋,下半部刻纏枝如意雲頭紋。肩上刻錢紋。腹部刻纏枝菊紋,輔以葉紋,空間飾篦劃紋。近足處刻菊瓣紋。裡外及圈足內均施青釉。圈足寬厚。


此器紋飾精細生動,釉色瑩澈明潔,清新雅緻,是傳世明代龍泉窯瓷器的珍品。其造型摹仿石榴的形狀,但不拘泥,而是結合瓷尊造型的特點,力求使造型附合瓷器的特有本色。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 青瓷刻花番蓮碗

高12cm,口徑26cm,底徑15cm

臺北故宮藏

墩子碗,寬直口,圓唇稜,圈足。以刻花為飾,外壁作剔地拱花,浮雕出八朵連枝番蓮紋,花葉佈置繁密;內壁則以陰線刻出相同的文樣。內底平鋪寶相菊花,從格紋花心向外輻射雙層花瓣,剔刻細緻,使內層花瓣浮拱於外層花瓣上。圈足壁刻回紋一週。裹足滿釉,足裡環形無釉墊燒區。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前期 龍泉窯 青瓷劃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高32.8cm,口徑9.5cm,底徑11cm

臺北故宮藏

玉壺春式瓶,撇口,窄唇,長頸,溜肩,圓腹,矮圈足。全器施青釉,呈色略偏黃,以劃花為飾,頸部為蕉葉紋、回紋,肩部為捲葉紋,各組紋飾間以雙弦紋隔開,腹部為蓮塘紋,近圈足處有一圈蓮瓣紋,圈足飾回紋。足部呈褐色,底部施青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 青瓷繩耳三足鼎

高19.3cm,口徑14.5cm,底徑6.2cm

臺北故宮藏

鼎式爐,盤口、束頸、寬圓肩、扁斂腹、三圓柱狀矮足;口部立二半圓形繩索紋耳。外壁以劃花為飾,頸作回紋,肩飾短花瓣,腹以凹痕將壁分三等分,各向足部劃一三角區塊,以卷草紋為邊,內為細密的錢紋錦。釉色較灰淡,滿釉,僅三足端無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前期 龍泉窯 青瓷劃花鼓釘洗

高10.41cm,口徑40cm,底徑12.8cm

臺北故宮藏

缽狀洗,口徑寬,胎體重。斂口、弧形淺壁,底緣圓收為平底,底中央內挖為臥足,足內底部作環形墊燒區,色朱。外壁口緣及下腹底緣各一圈作突出的圓鼓釘,腹壁劃花轉枝番蓮紋,器內光素,內底寬平,底週一道低陷痕,底中央似有印紋而模糊。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蓮荷大盤

高6.7cm,口徑36cm,底徑21.5cm

臺北故宮藏

大敞口盤,圓唇稜,弧形壁,內底凹下寬平,寬圈足。內底劃刻一枝蓮花,刀筆簡率。餘內外壁均光素無飾。裹足滿釉,底部留整齊的環形無釉墊燒區,色呈硃紅。全器釉汁濃稠流動。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初 龍泉窯 青瓷劃花把蓮紋梅瓶

高39.8cm,口徑8.7cm,底徑17cm

臺北故宮藏

梅瓶,小口,口沿作凸唇稜,短直頸、寬圓肩,長斂腹,自肩以下斜收至底,近底端微撇。底內挖為圈足,足緣斜削,與足端皆無釉,呈朱褐色。外壁劃花,頸部為花葉紋,肩作轉枝靈芝紋,腹部主體作兩組一把蓮紋飾,長莖雙朵蓮花、蓮蓬、荷葉等於底端縛繫;脛部作轉枝花卉及回紋各一週。全器劃花枝蔓皆雙鉤,蓮花也以雙線鉤邊而成;腹部主紋與景德鎮永樂青花一把蓮紋飾相近。全器施釉不勻,腹部釉汁濃淡垂流,多開片紋線,紋飾亦難辨識。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看過來,共賞天下龍泉

明 龍泉窯 青瓷印花爵

高8.3cm,長12.9cm

臺北故宮藏

瓷爵,仿古銅爵之大致造形,但無耳。口部前圓後尖,為爵形有流有尾之意;兩柱細短,貼於口沿中段較窄處。口下舟部圓弧下收;杯身直而淺,平底,三足切削若三角椎狀外撇。爵身係前後合模成,外壁印花為飾,折枝花卉葉蔓延展,工謹細緻。胎薄細膩,釉色輕淺,透見白胎,僅足端無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