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当时死之前为什么不把司马懿杀了?

爱剪辑nice


为什么要杀?公元220年的司马懿是完全没有篡权可能的。事实上如果不是魏文帝曹丕(39岁)魏明帝曹睿(35岁)两代早逝,司马懿是既无野心也无可能篡权的,具体来说:


1、司马家与曹家两代的关系非同寻常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早在熹平三年(174年)曹操20岁时,出面举荐他担任洛阳北部尉,是保举曹操的伯乐。因此曹操对司马家一直较为信任、照顾。

另外,司马懿当时是曹丕身边最为亲近的四友之一。在曹操确定立曹丕后,更加保证了司马懿的安全。


2、司马懿当时的地位并不突出

司马懿作为家中次子,出山远远晚于长兄司马朗。(有研究认为司马懿迟迟不出山是因乱世之中司马家不愿将宝都压在曹魏身上)当时司马朗已司空属官起家,历任成皋令、堂阳长、丞相主簿等,已经外放兖州刺史,作为司马家族新一代领袖的政治地位远在司马懿之上。只是在军中感染瘟疫病逝后,司马懿才稍稍展露头角。


曹操死前,司马懿担任的都是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和丞相主簿等,都是无兵无权的秘书性文职工作。


综上,对当时的曹操来说,这样一个中层干部是不值得过分关注,更不会考虑是否要杀他的。


古物新语


这个道理比较简单,不需要太多文字解释,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必须留一个人下来辅助对抗诸葛亮。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藏得很深

一方面,曹操在的时候,司马懿没有什么非份之想,只是想一心辅佐曹氏一家,为其出谋划策,即使有不才之心,司马懿也掩盖得非常好,基本上不露什么马脚。曹操虽然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是司马懿一直跟着曹丕混,表现得很不错,无论从能力还是气质是,曹丕还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司马懿在曹丕手下了是中规中矩,不敢有什么想法。

所以,曹操一看,自己的儿子能驾驭得了司马仲达。也就放心的去了。

事实证明,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也确实不敢有什么反叛的举动。只不过,曹丕活的时间太短了,

司马懿篡位的诱因

曹丕从当上魏王,到当魏文帝的这段时间里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曹植、曹彰等兄弟全部赶回封地,还派人对他们严加监视。接着,曹丕又杀了曹植的亲信丁仪、丁廙兄弟。但曹丕还是不能放心,他始终把自己的弟弟们幽禁在封地,不许他们自由行动。曹丕的这种做法导致了他本人以及后继皇帝的孤立,这也是曹魏走向衰退的原因之一。让司马懿夺位时,没有曹家兄弟出来帮忙。

即使曹丕命短而死,明帝曹叡二十四岁即位,司马懿也没有造反之心,可是后明帝也没活多久,

而且比较荒淫,所以,35岁就死了。

明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明帝的皇子皆早夭,曹芳不是明帝亲生,据说家系不明。这也一直是明帝的一块心病,他在病重时选了曹爽和司马懿来辅佐幼小的曹芳。 曹爽是曹氏一族的实权派人物曹真 之子。明帝本来打算让曹操之子,与自己从小关系亲密的燕王曹宇当曹芳的监护人,但是近臣刘放等人以反对皇族参政为由,而是推荐曹爽当监护人,又把灭公孙渊后一直驻扎辽东的司马懿紧急召回。这就是以曹爽为中心的曹氏一族和以司马懿为中心的官僚势力争权夺利的开端。

这简直是逼着司马懿篡位,因为,皇帝年幼。曹爽本为太子党公子哥,其亲信也多为一些自诩为名士的轻佻浅薄之士。其中何晏是后汉末期外戚何进的孙子,因其母后来成为曹操的侧室,所以从小在宫中与曹操之子一起长大。

曹爽及其党羽亲信,操纵着年幼的皇帝,屡改制度,并擅自伐蜀给魏带来巨大损失。这些虽然司马懿都看在眼里,但他却尽量回避与曹爽发生争执。司马懿诈称有病,不问政事,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但是曹爽阵营并没有完全放松对司马懿的警惕。

其实,曹爽的所做所为,其实也是不得人心的。

由于司马懿演技太好,骗过了曹爽。

最终司马懿选择了篡位

因此,曹芳即位十年后的正始十年(249,后改为嘉平元年),司马懿终于开始行动。这年正月,曹芳往高平陵祭拜明帝,曹爽等随行。司马懿趁机以皇后之命关闭城门,宣读历数曹爽罪状、要求即刻罢免其职的上奏文。曹爽在城外听到这个消息一时束手无策。亲信桓范劝曹爽带皇帝去许都,以天子之名号召全国对抗司马懿,曹爽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的曹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砍头。司马懿先把他们一族锒铛关起来,不久就找借口将曹爽及党羽亲信夷灭三族。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宰相,但他却固辞不就。但是毋庸赘言,司马懿此时已重归政界,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与曹爽关系亲密,也是曹爽姻亲的夏侯霸就是在这个时候亡命蜀国的。

曹操生前不杀司马懿是情理之中,曹丕、曹叡时期,司马懿都被控制住,到了曹芳,一方面年幼,另一方面草包曹爽的不才,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让司马懿自己想不造反都难。关键还是曹氏家族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造成的


国内ERP专题


曹操爱才惜才,因为曹操在忌他,甚至是曹操死后也交代防着司马懿,因为曹操能看出来司马懿和他是一类人。但司马懿很懂的明哲保身,曹操在世的时候不出谋、不谏言、不争权、不夺利,所以曹操抓不到把柄。曹操要是没理由直接杀他的话会留下忌才的骂名,这是曹操所不愿意的。当时郭嘉,荀彧,贾诩,杨修等谋士均也不在,曹操也想把司马懿留给儿子曹丕,让他辅助曹丕,毕竟司马懿是个人才,种种考虑之下曹操还是留下了司马懿。




LHC否极泰来


曹操临死之前,司马懿也只是丞相主簿,曹操的私人秘书。谁会在临死之前想起要处死自己的一个小秘书?

况且,司马懿和曹丕走的很近,是曹丕的班底。曹丕也曾在曹操面前回护司马懿,曹操出于给儿子留人才的目的,也不会轻易处死司马懿。

另外,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想到这一层关系,曹操也不会因为只是自己的猜疑而除去他,更为重要的是,司马懿不像其他官僚一样拥护汉朝,在这一问题上,他可能早就选择了支持曹操。





希波克拉没有底


曹操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可以看出,曹操时期不管战争多么的艰难,曹操都不让司马懿带兵,只向司马懿询问应敌之策,曹操曾经给臣下说:司马懿鹰目狼顾,不可赋予兵权,久必成国家大患。

曹丕认真贯彻父亲这一方针,在司马懿要求带兵的时候曹丕也没有同意,遇有战事只向司马懿询问如何应敌,带兵不需要他,曹丕把司马懿当作自己的军师,只让他给自己出谋划策,曹丕让别人去执行司马懿的作战方针,为了能使魏国更好的应对蜀、吴两国,所以曹丕没有杀司马懿,曹丕也希望他的继承人和后世子孙在军事上贯彻自己的方针,就是只询问司马懿作战方案,具体的执行让别人来做,但是他的继承人和后世子孙没有做到这一点,让军权尽落司马懿之手。导致魏国皇权傍落,天下尽归司马懿。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起事件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一起探讨。


慧眼寻历史


曹操当时死之前为什么不把司马懿杀了呢?对于曹操来说,生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对于喜欢猜疑的曹操,这样的司马懿让自己心里很忌讳。因此,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是,相对于杨修,司马懿无疑站到对立场,也即是在辅佐曹丕这位曹氏家族的继承人。在此基础上,曹丕自然对司马懿非常维护和信任。对于曹操来说,临死之前主要关注的是让曹丕顺利即位,并且最终称帝。在这一点上,司马懿的存在显然是利大于弊的。

最后,曹操之所以没有杀司马懿,也是因为司马懿在当时小心翼翼,没有什么问题让曹操抓住。



山河的岁月


因为曹操生前天下还未大定,蜀汉多次北伐,立志天下一统,而曹魏这边能抵御蜀汉的武将要么死的死,要么就是无力抵御诸葛亮进攻,。曹操深知他死后只有司马懿才能和诸葛亮周旋,保住大魏。同时司马懿为人狡猾,又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为人又小心谨慎,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理由和足够的决定。


XKP北极熊


任何领导者首先要维护的是大局的稳定,没有大局的稳定哪里来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司马懿虽然威胁到王权,但整个国家的运转、内部的稳定、扫除外部的威胁缺他不可!是既爱又怕,如果再给曹操足够的时间他一定会消灭掉司马家族!确保他儿子地位的稳固!这个玩的最好的是谁?是汉刘邦,什么老伙计、老战友、千里马统统扫灭!所以才有了刘姓汉家的绝对正统权利!




用户3302542036708311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不过,到了三国中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大权,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得了曹魏,建立的西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司马懿这个人,曹操生前就叮嘱曹丕要小心。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临死之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

首先,对于杨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物,为什么曹操要杀了杨修,却放过了有远大志向的司马懿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就曹操杀杨修来说,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证据。不过,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杨修之死,很可能是因为立场和曹操的对立。杨修的父亲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对曹操有所看法,更不用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加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在这一点上,荀彧也是因为和曹操有不同意见,最终也被逼自尽。

其次,对于杨修来说,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站在了曹植这一边。经过杨修等人的帮助,曹植一开始确实处在了上风。不过,对于曹丕来说,也有司马懿、陈群等谋士的支持。在这一之后的争斗中,曹丕反超了曹植,最终被魏王曹操确定为继承人。在此背景下,为了避免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之间激烈争斗,确立曹丕继承人的地位,曹操自然需要对曹植的势力进行削弱。由此,对于曹植的谋士杨修来说,因为太过聪明的缘故,很可能会成为曹丕之后的重要威胁。到了公元219年,曹操在临死之前找了个理由杀了杨修。

那么,曹操为什么放过了司马懿呢?对于曹操来说,生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对于喜欢猜疑的曹操,这样的司马懿让自己心里很忌讳。因此,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是,相对于杨修,司马懿无疑站到了立场,也即是在辅佐曹丕这位曹氏家族的继承人。在此基础上,曹丕自然对司马懿非常维护和信任。对于曹操来说,临死之前主要关注的是让曹丕顺利即位,并且最终称帝。在这一点上,司马懿的存在显然是利大于弊的。

最后,曹操之所以没有杀司马懿,也是因为司马懿在当时小心翼翼,没有什么问题让曹操抓住。而对于当时的杨修,则是因为行事上的自大,所以让曹操随便都能按一个罪名。并且,在年龄上,司马懿的年龄要比曹丕大8岁左右。对此,在笔者看来,曹操很可能是觉得司马懿的年龄要明显大于曹丕,也即曹丕只要在位,即便司马懿有异心,都会被曹丕所压制。但是,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曹丕在位不过数年就去世了。至于曹丕的儿子曹叡,同样在司马懿生前就去世了。由此,曹操放过的司马懿,其势力不断强大,最终其孙子司马炎取代了曹魏。


梅姑姑318


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顾之相”,但是却并没有杀他。“有雄豪志”,就是说有大志向,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狼顾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时候,总会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说它相当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一个有远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这么危险,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无遮无碍的天空呢?

曹操说:“我是真没想到司马懿能活这么久,要知道我还会留着他?”不杀司马懿,很大原因是曹操觉得自己的儿子曹丕还能降的住司马懿,再者司马懿才智过人,用来辅佐曹丕再好不过了,事实证明曹操的想法是对的,曹丕对司马懿的把控也是签到好处,奈何曹丕短命,司马懿简直妖孽!

而为什么要杀杨修,第一杨修立场不适合了,他是辅佐曹植的,既然有意让曹丕继位,那还有必要留着杨修吗?替儿子清扫障碍很正常啊!第二杨修是聪明,但是过于张扬,用现在的意思就是喜欢装逼,还经常揣测曹操的意图,最主要还都猜出来了,曹操是谁?杨修能猜我更别说我儿子曹丕了,面对这样一个爱装逼的,立场又不对的杀了还省事了,再说有司马懿足够了,与其让曹丕杀还不如自己做个坏人,让儿子留个好名声

曹操杀掉杨修后,再至雒阳(武帝纪为十月事),此时关羽围攻襄阳甚急,曹操又调兵遣将对付关羽,徐晃击败关羽后,曹操又亲自到摩陂慰劳诸军。在这个时间段里,司马懿是随时跟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的,并随同曹操于次年正月重返雒阳,曹操逝世后,司马懿也是全程参与治丧活动。如果曹操真的因为“狼顾之相”,“三马同槽”这些事对司马懿有嫌隙,怎么可能把司马懿留在身边处理军国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