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的人有愛

三個不同的“文藝青年”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電影《刺蝟的優雅》裡我們去尋找答案。

第一位文藝青年是個少女,電影開頭她就這樣介紹自己:“我叫帕洛瑪,11歲住在巴黎歐仁——曼努埃爾街,一個有錢人的公寓,父母都是有錢人,全家都是有錢人,我姐姐和我也是未來的有錢人。”

她天才又鬼馬,常常戳穿大人們偽善的謊言,卻也思考起死亡:“人的一生如同在魚缸裡,在這個世界裡,大人們像窗戶上的蒼蠅,用一生在魚缸裡撞來撞去。”她受不了這樣的日子,於是決定,再過165天也就是6月16日,在她生日那一天她去自殺。而在自殺前,她決定拍一部電影,用來展示生命的荒誕不經。 \u0001

怕死的人有愛


第二位文藝青年並不年輕,她是一位看門人。

她的獨白這樣寫:“我叫勒妮,五十四歲,在巴黎歐仁——曼努埃爾街做門房,已經27年,我是個寡婦,長得矮小丑陋,身材臃腫,雙腳長滿老繭,有時候早上起來滿嘴臭氣熏天,我沒上過學,一直都是個身無分文,謹小慎微,微不足道的人我獨自生活有一隻肥胖懶惰的公貓,我待人很冷漠,但我一直很有禮貌,大家不喜歡我,可接受我......” \u0001

怕死的人有愛


第三位文藝青年,不年輕,很有錢。他叫小津格朗,是“有錢人公寓”的新業主。他滿頭白髮,卻又氣質優雅,他是個鰥夫,擁有兩隻貓咪,日式裝修的精緻房屋,但是卻言辭有度,謙虛禮貌。

怕死的人有愛


\u0001 一切都和往常沒什麼不同,只是小津先生成為了新業主,而他被舊業主介紹給看門人勒妮。勒妮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而小津回答:“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

怕死的人有愛


\u0001



怕死的人有愛

這句話出自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兩位文青就這樣相識。小津贈予勒妮《安娜卡列尼娜》邀請她共進晚餐,告訴她我們或許可以成為朋友,甚至更多。

\u0001 帕洛瑪,生活在循規蹈矩的富有家庭,媽媽每天神經兮兮,對著花草說話。父親則忙於事業邀請把圍棋說出是日本發明的同事吃飯。她在電梯裡遇見小津,小津和她一樣覺得看門人很特別,他們成為了朋友。

直到她去幫姐姐傳達口訊,勒妮請她吃黑巧克力。帕洛瑪不知道黑巧克力好吃在哪裡,她喜歡把它放在舌尖生慢慢融化。勒妮告訴她:“改變咀嚼方式就如同,品嚐一種新的菜餚”帕洛瑪從此知道勒妮不是一個普通的看門人,她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藏身之處。

帕洛瑪幻想著自己的死亡,她每天為自己收集一顆藥丸,直到達到死亡所需要的劑量。 可是帕洛瑪沒有死,看門人卻在提醒路人時不幸被醫護車撞死。 這就是答案——死亡。

怕死的人有愛


\u0001 死亡是什麼?是心臟停止跳動,是意識脫離肉體,還是可怕?

帕洛瑪對於死似乎一直有一種淡然,她認為,死是一種讓她逃離現實禁錮的方式。“如果不能免除痛苦,死還有什麼用呢?”11歲的年紀,我也想到死,不過聽到它,就覺得胸口窒息,我不希望死亡,因為死亡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是失去一切,失去糖果,失去親人,失去未來的自己。但帕洛瑪說:“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麼年齡上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麼。”

勒妮的死點醒了帕洛瑪。勒妮死的時候在做什麼?在準備去愛一個人,去愛那個溫柔儒雅的小津格朗先生。

可怕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麼年齡上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愛一個人。

帕洛瑪從一開始就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了以自殺作為終結。這讓人思考:我們有權利選擇死亡嗎?



總有人將自殺與道德聯繫起來,在我們民族的價值觀裡,自殺,也是一件不被推崇而違背道德的事情。但是違背道德的事,就不理性嗎?其實仔細思考,死在某些時候,也許是理性的。

自殺什麼時候會成為一種合理性?耶魯大學一位教授說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1.什麼時候,你死了會更好?

2.你怎麼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斷?

. 帕洛瑪太早判斷了自己的死亡,直到勒妮失去了去愛的機會,再也見不到所愛之人,她才意識到死亡除了免除痛苦,還能帶來痛苦。 \u0001

怕死的人有愛


電影為什麼要叫做《刺蝟的優雅》?

電影改編自哲學教授芭貝里的同名小說。小說也因此充滿了哲學氣息。關於刺蝟,我們都知道它的特徵,身體肥矮,渾身毛刺而又膽小,喜歡安靜。這完全符合了勒妮的人物設定。所以刺蝟應該是隱喻看門人勒妮。什麼樣的刺蝟是優雅的?

勒妮總是一副冷漠的樣子,但是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她行事很有進退。對於小津送來的禮物沒有照收不誤,而是思考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差異。她善待流浪漢,心中存有善良,直到死亡,還惦念著自己朋友偷拿衣服來給她試穿的錯誤,她沒有把死亡怪罪給任何人,而是選擇自己承擔。

“表面看起來她對人很尖刻,待人很冷漠。”

“可我覺得她內心深處感情很細膩,偽裝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她顯得極其孤僻” “舉止又極其優雅”

勒妮就是那隻刺蝟,擁有一種極其優雅的孤僻。

可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刺蝟,卻不優雅。我們冷漠,豎著尖刺,我們保護自己,從不敞開心扉。 \u0001 《刺蝟的優雅》是一部優秀的文藝電影。

文藝電影一直有一些特點:

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在該片中,小津和勒妮的人物關係逐漸發展基本是建立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瞭解上。人物本身就都是文學的愛好者。其次,臺詞也充滿了文學性,關於死亡,關於孤僻,電影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精美橋段。

敘事相對散漫,人物的日常比較多。沒有太讓人腎上腺狂飆的橋段,電影幾乎是由“三位文藝青年”瑣碎的日常構成。但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主題上小中見大。關於死亡,電影沒有凌空敘述,而是通過11歲的鬼馬女孩帕洛瑪的視角,讓觀眾去體會和感受。

使用恰當的隱喻。電影裡用的最好的隱喻就是金魚,魚缸裡的金魚被用來比喻那些麻木的大人們。帕洛瑪用魚缸當作濾鏡,拍攝家人。當她決定服用藥物去死,她讓金魚服用一粒安定,然後把死亡後的金魚衝進馬桶。當她漸漸明白愛和生活,勒妮又在自己愛的馬桶發現一隻活的金魚,把它養了起來,後來在勒妮死後,又被帕洛瑪養育。金魚又好像隱喻生死。

怕死的人有愛


好的文藝,會讓人自然而然沉入思考的境地,《刺蝟的優雅》也是這樣,我們從一開始,就通過帕洛瑪的DV視角,瞭解她哲學的世界,我們和她一起思考死亡,一起遇見優雅的刺蝟。

在這個世界,我們會害怕死亡,面對死亡,選擇死亡,但是當愛來臨,死亡便不僅僅是死亡。\u0001

怕死的人有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