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時所立,小篆,由丞相李斯篆書。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現位於岱廟東御座大殿露臺前西側,刻石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後來移到碧霞元君祠之東廡。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災,刻石焚燬不見了。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才從池中搜得,已斷為二,後移至岱廟。刻石原文222字,歷經滄桑,現僅殘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缺。秦泰山刻石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字體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長,筆劃圓健古厚,是秦代小篆書法的經典代表,體現秦代書法藝術風格。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後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小篆的特點是對稱均衡,略為修長,它也容易板滯,但是《泰山石刻》卻沒有這種毛病,它在對稱中蘊含著飄逸秀美,如仙子臨風,儀態萬方。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它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某些特點,著重突出圓筆曲線之美。充分地發揮了漢字的特有的美。具有裝飾美的意味。線條整潔協調,改變了以前繁雜交錯的形式.書寫形式走向規律化。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開始力求嚴格的平王對稱,工整精緻,大小相仿,面目十分突出。橫密縱疏,充分表現了篆書的形體特徵,使其在雄偉之中產生一種秀麗之氣,婀娜飄逸。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此帖分佈嚴格,空間層次以相距的對應關係,示人以嚴格的規則,給人以美,又示人以莊嚴。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篆書到此,再也沒有天真隨意、古拙任性的風韻,既意味著完全的成熟,同時也意味著由此必將走向衰退。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秦代】李斯第一刻石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