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如何才能更快评上高级职称?

微言文教


职称问题一直都是老师们困惑的重点,由于受到学历、任现职年限、多种业绩条件的影响,想晋升为高级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上面这些条件你都达到了,但是每年少得可怜的晋职指标的限制就能把你难到怀疑人生,有的学校连续几年也没有一个指标,那些够条件的老师们都在年年等月月盼,一旦指标出现,又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特别是乡村教师想评上高级职称更是难上加难。题主所问,乡村教师如何更快的晋升为高级教师,小编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第一,要提前准备好晋升高级教师的基本条件:(1)如果你是本科学历,需要在一级教师的岗位上六年以上,如果是专科学历,需要在一级教师岗位上任职八年。(2)业务方面的问题,比如每学期必须担够多少节课,要有几年的毕业班教学经历,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校级的示范课、观摩课之类的,校级的论文、经验交流、带来年轻教师等,这些内容在本校都很容易做到,大部分都是本校盖章签字就能解决的。(3)业绩条件、各种证书应该属于硬性条件,比如,二等奖以上的优质课证书是必不可少的,县级以上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等证件至少要有其中一个,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两次以上的县级科研交流观摩活动证书、开发校本课程获得市以上奖励等至少要有其中一个。如果你具备了以上几点,那么你就有了参评高级教师的资格,当然,以上每一个条件的取得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第二,指标问题一直是老师晋升职称路上的拦路虎。千万不要认为晋升高级教师的条件够了就能晋升了,因为符合条件的有很多老师,此时的指标就相当于入场券,但是指标又只有一两个,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不管用什么办法,包括动用一些大家都懂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里已经为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开启了绿色通道,不再受指标的限制,只要够条件,就可以直接申报参评。


三尺讲谈


说起乡村老师进职称真的是一个字难。在乡村当老师,别说是进高级职称了,进中级职称都很难,每年为进职称挤破头,同事之间闹矛盾打架的比比皆是。

我表哥直到退休都没有进上高级职称。每次过年全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表哥都很羡慕我,说我年纪轻轻的就进上高级职称了。他说他们学校进高级职称太难了。本身学校高级职称名额就少,一个乡村学校也只有三四个。一般校长本身就占一个名额,其他的两三个名额有关系的再占一个,所以真正凭自己本事进上高级职称的少之又少。表哥在前几年还费心巴力的去讲公开课,弄很多证书,成绩在全乡是数一数二的,可是每次到评职称的时候他就没有机会,今年不是卡这个条件明年就是卡另一个条件,总之,就是把你挡在了职称门外。最后表哥泄气了,就不再折腾这事了。

其实和我同年毕业的同学进入乡村任教的,现在很多都是中级职称,根本没有进上高级职称。每次和他们聊起天来,他们都很羡慕我,说我年纪轻轻就高级。他们一直很悲观,认为自己直到退休也进不上高级了。

不过从去年开始对乡村教师来说有了福音。我们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支持。不论在工资和职称都偏向于乡村老师。

就工资来说同工龄同职称的乡村教师比县城老师都高500块钱,因为他们有乡村补助。

就职称来说乡村教师已经不受名额限制了,省教育厅对乡村教师进职称有一个单独的规定,如果你工作年限达到了规定标准,成绩优秀就可以自然晋升高级。不过这一高级只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的,如果你调动的话,高级职称直接就抹掉。也就是说你平时成绩好,有很多证书的话不要等名额了,直接晋升。这真是乡村教师的福音。

不过职称不受名额限制,可是要求成绩必须优秀,也就是说你平时必须辛勤付出,兢兢业业,有好的成绩才能晋升,这些福利都是给辛勤付出的老师的肯定和回报。

也就是说只要你用心教课,真心为孩子付出,成绩年年都很好,那高级职称就向你招手了。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加油吧!!!


妞妈教育心得


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市县的老师评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更是困难重重,包括我自己。当年什么计算机;什么论文;什么市级优质课;什么辅导学生省级竞赛一等奖……不过我一直努力工作,不知不觉我都有,所以我几年前就高级职称了!

我们特别羡慕农村教师,他们虽然工作条件不好,只要符合农村学校的“硬杠子”就有机会!

我们城里学校教师现在许多人,就不符合城里学校的“硬杠子”。现在,我们这边,城里教师要评高级职称,又增添了条件,必须是市骨干教师或者是学科带头人,他们年龄50左右了,45岁以下才有资格评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所以他们都准备去农村学校了。

其实,现在农村学校,只要你把评职称政策“硬杠子”吃透,教学质量拿起来,比城里轻松很多很多很多。

实话实说,凭良心……总是觉得这不对那也不对的那种人,等到机会来了,他也不会把握住的!!!

(虽然几年前就是高级教师了,我依然奋斗在第一线,上图是我的奖状)


平淡是真oymlq


每个人最终逢着怎样的人生,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我的同事红,初三化学老师,对工作认认真真,每年全县统考,成绩一直不错。尤为需要一提的是,2006年,中考成绩超越县城一中,夺得全县第一,县城学校和乡镇学校生源是有差距的。这一年,校长把省优给了红,老师们心服口服。2010年,初中教师按政策能定副高,红各种证书排名第一,顺利通过。现在,红是学校里高级职称年纪最小的老师,挣着五档的工资。

红现在教小学科学,成绩依然在全区排名第一。基本每年有奖励证书。如果有可能,红又将是学校里第一个以实力冲击正高的教师。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人的。踏踏实实工作是唯一选择。当班主任,认真教课,把成绩搞上去,把奖励证书拿到手,离副高不远了。

人,不是靠发牢骚活着的。无论别人对评副高有什么想法,那是别人的事。自己要做的只有努力工作。

祝您心想事成!


静待花开122293612


无论哪个老师都想尽快晋职晋级。具体有什么办法是最快最省事的呢?我认为可能有,但是,可能根本没有。

第一种方法,是最稳最快最让人佩服的办法。

首先你必须够格晋级,然后,你必须具备超强的能力和毅力。能够完成下列各项工作:

1.小课题研究得到评估验收合格并颁发获奖证书。——这个不容易,没有真才实学及刻苦钻研的能力,恐怕不行。这是很多人都想做而很难实现的,这一条即可让你直接晋级。

2.擅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且最好是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面有发表获奖更好。没有国家级有省级市级的都可以。有这个其它的没有都能够晋级。

3.所带的学生能够获得国家级、省级或者市级比赛竞赛三等奖以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有这一个就行了。

第二种方法,也是最快最快的方法,但是……请看:

只要你任职年限及学历达标,然后你可以:

办一些假证件。例如:优秀证,论文证,出席市级先进个人获奖证书,省级骨干教师证书等等。但是,一定要逼真,否则就偷鸡不成蚀把米。

上面的办法不行的话,也可以直接用:

托关系,找路子。设法找到直接领导,暗暗地给他送些礼品或者现金,一定要有足够的分量,别被领导认为你是看不起他。领导一高兴,名额肯定会有你。这里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旦领导不高兴,你也没有戏。

如果你有分管直属领导的关系,那就更加不是事情了。

以上的路子都解决好了,以防不测,评审这一关也不能不盯着,还要托人打点,就看你舍不舍得花钱了。

(我可不是教人做不好的,见不得人的事,我只是就事论事,请理解。)

第三种方法,对不起,我想不到了。估计没有办法了。

以上的办法如何?能够实现吗?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不妨介绍介绍呗!


中小学教育者


“三味”也是以“20年乡村教师”的优待条件刚评上高级职称的,在此,很乐意将自己的“评职”经历分享给各位,为你更快地评上高级教师职称助上一臂之力。

当下,一线教师们对职称“吐槽”较多。根本一点在于:一些够条件的老师因评审过程不公、指标太少等原因而迟迟评不上。甚至许多老师不得不放弃职称。

令人欣喜的是,近2年来,各地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教师在职称评聘上的优待政策,让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变得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正象问主在问题描述中所讲的那样:再次点燃评职称的热情!

确实,在目前有优待政策的条件下,老师们应改变以往的消极和悲观情绪,既然职称一时间还不可能取消,也难以按教龄“直接晋升”,那么,何不做个“职称热心人",搏它一下呢?

“三味"特意在网上查询了部分省市有关教师职称评审的文件信息,对乡村教师这一块,基本上给予了两大方面的优待:一是评审条件适当放宽;二是评聘名额不受单位岗位结构限制。如我们广西:


有了这两大“利好",我们一线乡村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搏一下"呢?

那么,做为一线乡村教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快地成功评聘上高级教师职称呢?

以“三味”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仔细了解政策文件,对比自身是否符合申报基本条件。

“三味”在2017年决定以“20年乡村教师”资格申报中小学系列高级教师后,弄了一份最新文件。

然后进行仔细研读,并比照自身条件,看是否具备申报资格。

除了达到以上“基本条件”外,还需从“学历、资历”、“职称外语、计算机"(现已不作要求)、“继续教育学分、公需科目考试”、“专技经历、能力”(包括班主任年限、支教经历、讲课比赛、课时量、听课、指导青年教师等)、“业绩成果”(先进个人、教学奖、课题结题证书等),以及“论文”(乡村教师不要求发表)等。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条件中,有些是必备的,如果不具备,在基层初审阶段就"一票否决"了。而有些条件(如业绩荣誉)一般不会明确规定数量多少或等级多高,只能讲“多多益善"。但是业绩条件的份量往往又很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究竟多少才有更大成功率,还得看当年当地竞争对手强弱程度。对于一个条件不变的老师,这次没评上,下次也许就能评上。因此,应不怕失败,敢于多次偿试。

但是,凭多年经验,如果业绩荣誉档次过低,即使数量再多,成功率也不大。比如,一个市或省级荣誉证都没有,全是县级或校级的,也很难获得成功。

抓住机会,弥补自身所欠缺条件。

通过认真研读文件,比对自身条件,找出自身所差距。特别是对于那些必备的条件,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是欠缺的。这些所欠缺的条件,自己通过什么方式、在多长时期内可以达成。

这个准备工作是艰辛的!也许一、二年,也或需更长时间。如果评审条件没变,只有去拼才行!

“三味"有2位同事,原本打算2017年申报高级的,其他条件都很优越,但就是缺乏课题。没办法,他们只好在当年申报了一个市级个人课题。去年已顺利结题,打算今年申报高级职称。大有势在必得之势!

及早准备,收集、整理好各种已有材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厚积薄发”,条件够了,就等职称评审那天快快来临!

不过,在这天来临之前,可提前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以免到时措手不及,忙中出乱。

其实,材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也不是一件轻松事。记得“三味"当时提前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准备。万一有些证件找不到或丢失,应提前补救。

共有3个模版,附其中一个,让各位感受一下:






各省市情况会有所区别。我们广西现在实行电脑平台数据采集,申报者需要通过平台填报各项信息,把各种纸质证件材料扫描后,用专用模版制作成数据文件,最后导出数据再上报。

这项工作对一些不太熟悉电脑的老师而言,有一定难度。记得2017年,我们就有一名老师,因不能按时上报数据,不得不放弃了机会。

总之,对一线教师而言,虽然职称不是我们辛辛苦苦工作的最终愿望,但是,你既然有这个实力,还是别放弃吧。


三味聊教育


以我校为例说一说如何最快地评上职称。

第一,先当班主任。我校年年有县级优秀教师的指标,至少4个,全部给班主任,并且毕业班优先。只要你做两年班主任基本就能获得县级奖励。

第二,参加一师一优课的晒课活动。从校级县级再到市级省级最后到国家级。只要参与,至少是校级的优质课。认真磨几次就可以县级市级的。优质课的事就解决了。

第三,剩下的就是年限和指标的问题了。如果有评职指标,满足工作年限就可以参评了。如果没有指标,就只能等乡村工作25周年了(河北)。

在今年评职中,我校有一个刚评上1级5年且符合乡村教师25周年的班主任老师,她有两次县级优秀教师奖励,顺利地交上了评审材料。另外两个参评的老教师就不是班主任,缺少优秀证书,无缘本次评审。

乡村教师要有事业心,当班主任,敢于参加各项技能评比,总有机会参评高级教师的。


绅士人生


让学生学会阅读古诗文

一、掌握用法和意义多样的词

主要了解这类词在什么条件下起什么作用,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词语。

(一)之

1.第三人陈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 如:闻之,欣然规往。

2.结构助词,有三种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限制、修饰或同一的偏正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 如: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黔娄之妻有言。

如果是指同一类的人或事物,那就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这种“之”字可译成“这样”、“这种”或“这些”。 如:有良田美池之属。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如;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前人之述备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有些复句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入助词“之”,使句子丧失了独立性,它就成为复句中的偏句。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怅恨久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用在前置宾语之后,如: 何陋之有。

3.动词,相当于“去”“到”。如: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二)以

1.介词,组成介宾短语,用于动词前后,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工具,相当于“用”。如: 以刀劈狼首。

(2)表凭借,相当于“凭”。如, 不以千里著称也。

(3)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引进处置的对象,相当于“把”。如: 是以人多以书假余。投以骨。

2.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方法,可以译为“来”。如: 俯身倾耳以听。

(2)表示顺接(两个动作相继发生),可译为“就”“然后”等。如: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二者的并列关系,可将整句译为“又……又……”如: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三)其

1.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用法。

(1)用于名词之前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如: 亦不知其姓也。

(2)作句中主谓短语的主语,相当于“他(她、它)”,如: 亲旧知其如此。不知其能千里也。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如: 其岸势如犬牙差互。

(四)而

1.连词,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在形容词之间,表并列关系。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用在动词之间,表顺接(先后)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如: 记之而去。

(3)用于状语和动词之间,表修饰关系。如: 杂然而陈者,太守醉也。

(4)表转折关系。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表递进关系。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助词,用于时间词之后,增加音节,无义.如: 久而乃和。暮而归。

(五)于

1.介词,组成介宾短语,用于动词(短语)前后,有几种用法。

(1)表示动作发生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如: 饮于河渭。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2)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趋向,相当于“从”“到”等,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权其更衣,追肃于宇下。

(3)引进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向”“对”等。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戚戚于贫贱。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相当于“比”。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乎”和“于”作为介词一般可以通用。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二、掌握有特殊作用或表示特定意义的词

主要是牢牢记住这些词各自的作用或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词语。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的有:我、吾、余、予。表第二人称的有:汝、尔。表第三人称的有:其、之。

2.指示代词。表近指的有:此,斯、是、之。表远指的有:彼、其。

3.疑问代词有:谁、孰。“谁”是代人的疑问代词,“孰”可以代人,也可以代物。何、胡、曷、安、焉等代物,可译为“什么|”“为什么”等。

(二)常见的否定副词

常见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末、毋、勿、莫、非、否等。

(三)常见的古今异议词

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有:“兵”字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池”字主要用来指护城河。“愤”字在上古是憋闷的意思,如“不愤不啓”。“馆”字的基本意义是客舍,相当于现代的招待所或宾馆。先秦时,“国”字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国”字在上古还有首都的意思。“怜”字的常用意义是爱。“勤”字的基本意义是辛劳、辛苦。“穷”字在古代主要是“极”、“尽”的意思。“去”字上古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古代的“劝”是劝勉、奬励的意思。“树”字在上古经常用作动词,是种植、栽种的意思。古代“睡”字的意义比现代要窄,只指坐着打盹儿。古代“走”字的基本意义是“跑”。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

主要了解哪类词在什么条件下活用成哪类词,活用成什么用法,活用后该怎么理解。

(一)名词用作动词

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一个句子里如果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其中有的名词,就可以讲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可能是作动词用了。如“腰白玉之环”。

1.名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

具体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辨认。

(1)代词(通常是“之”)前面的名词往往作动词用。如: 试再囊之。

(2)紧接在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往往作动词用。如: 不蔓不枝。百姓敢不箪食壶浆。客初至,不冠不袜。

(3)当一个名词用在介宾短语充当的补语前面,句中又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用。例如: 相与步于庭。秦伐韩,军于阏(yù玉)与。

(4)当一个名词在能愿动词后面,句中又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用。如: 狼不敢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句中又没有别的动词,其中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一狼洞其中。大楚兴,陈胜王。皆指目陈胜

(6)前面有“而”字的方位词,往往作动词用。例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7)“而”将名词和动词连接,构成并列关系,名词用作动词。如: 罍而歌者。

2.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放在宾语的前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使……成为……”。如: 稍稍宾客其父。纵江东父兄怜而王(wàng旺)我,我何面目见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放在宾语的前面,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以……为……”。如: 父利其然也

(二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句子里没有动词,形容词和前后名词不构成主谓关系或修饰关系,形容词可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

可译为相应的动词或短语即可。如: 京中有善口技者。此教我先威众耳。(大家)苟富贵,无相忘。

2.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 的动词

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性状,可译为“使+宾语+形容词。如: 以乐其志。忿恚尉,令辱之。唐雎不辱使命。

3.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可译为“以……为……”如: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有时用作名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和宾语。如:将军身被(pī,同“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泰。

(三)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的使动用法

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可译为“主语+使+宾语+动词”。例如: 且秦灭韩亡魏。项伯杀人,臣活之。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为了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如: 等死,死国可乎?

四、掌握构成特殊的结构和句子

了解这些结构或句子构成的条件和表达的意义思。

(一)常用的固定结构

1.者字短语

“者”通常连接在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和所连接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含有“……的”、“……的人”、“……的事情(东西)”、“……的情况”等意思。如负者歌于涂(tú,同“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所字短语

结构助词“所”放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前面,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成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含有“所……的人”、“所……的事物”的意思。寻向所志,遂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莫如以吾所长,攻其所短。

(二)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把它当作主语在意义上解释不通,这个名词就是用作状语了。有以下几种作用。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像……似的”。 一狼犬坐于前。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2.表示一种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用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象对待……那样”。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可翻译为“在……”“从……”。如: 道渴而死。欲隧入以攻其后也。蹑(niè聂)足而窗窥之。

4.表示动作施行时凭借的工具,可翻译为“用……”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běn本)运于渤海之尾。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在动词前面方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翻译为“向……”。如: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6.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翻译时,将表示时间的词换成相应的双音词即可。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时、日、月、岁等表示时间的词作状语,可译为“时时、按时”和“每……”“一……比一……。如: 学而时习之。主人日再食。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表示判断句子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用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句子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例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浙江之潮,天下之伟也。

2.在主语前面加“者”或“也”。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在主语后面加“者”,在谓语后面加“也”。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4.在谓语后面加“者也”。如:予谓菊,花中隐逸者也。

5.“者”“也”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如:荀卿,赵人。

5.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公非长者。

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吾宝也。

(四)表示被动句子

有一些句子,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动词前面加表示被动意义的助动词“见”“为”“被”等。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贤能为之用。胥之父兄为戮(lu路)于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àng棒),能无怨乎?

2.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天下苦秦久矣。(“苦秦”为“苦于秦”之省略)。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3.用“见……于……”的句式表示被动。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用“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如: 有敌船为火所焚。是狼为虞人所窘(jiǒng炯),求救于我,我实生之。

(五)宾语前置的句子

在一定的情况下,宾语可以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

1.在疑问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或宾语前面有疑问代词作定语,这个宾语通常放在动词的前面。如:计将安出?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宋何罪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疑问代词作宾语,甚至在介宾短语中,它也放到介词的前面。如:王问:“何以知之?”

2.在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如:时人莫之许也。弗之怠。城居者未之知也。

五、掌握翻译和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一)掌握古诗文的今译方法

今译古诗文讲究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符合原意,不宜差得太多。达,就是语句要通顺畅达,

整段整篇文意连贯,联系紧密。雅,就是译文要雅正严谨,符合书面语的风格。

1.今泽的步骤

(1)通读全文,大体弄懂意思,讲的什么人,或什么事,或什么道理。

(2)逐段翻译。先弄懂段落大意,段意与整篇意思有有联系,讲的是人的一个侧面或事件的一个阶段,或道理的一个层面,不可能毫无联系,更不能互相矛质。

(3)逐句翻译。根据句中词语的意思(可能与现在的意思不同),联系整段意思来思考。如个别词语意思不明白,可根据段意揣测,说个大概。不能偏离段意太远。

2.今译的具体做法

(1)换。将原文中的词语换成今天使用的词语。

(2)補。将句中缺少(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使语意明确顺畅。

(3)调。调整句中词语的顺序,使句子通顺,语气连贯。

(4)留。人各、地名、国名、时间、数字或古今同义词可以原文照写或将单音词改为双音、多音词即可。

(5)读。翻译完后将译文通读一遍,看是是否通顺,前后文意思是否连贯一致,如果觉得有游离全篇意思之外的地方或文意有明显缺失,可能有地方翻译有大的错误,需从新考虑。

给古诗文断句打标点,比今译还要难,其步骤同今译 大抵相同,关键是要先大抵弄懂全文和各段的意思,然后看这个意思是怎样一句一句地表达出来的。如果是古诗词还要考虑诗词的特点,如行数,每行的字数,对仗,押韵等。

(二)古诗文词句的赏析

古诗词词句的赏析,侧重于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词句用了什么手法,这样用在表现内容、抒发情感和增强感染力等方面发挥了怎样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由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第一,与“到”“满”等词比较,增加了信息量,除了有“到”“满”的意思,还展示了春到之后江南大地发生的变化,到处变得一遍碧绿。笫二,更具体,更富有画面感。一个“绿”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江南大地满是绿水青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句中用了反复和反诘等手法,鲜明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表现了词人对卷簾人不合实际的回答的强烈不满,更抒发了她对风吹花落,好景不在的极度伤感;对家破国亡,夫去妻单,颠沛流离,孤苦无依

的处境的强烈不满。词句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感人肺腑,令人扼腕。

(三)整首诗词的赏析

1.从内容方面赏析

(1)刻划人物为主的诗词,先指出诗词塑造了一个具有什么性格(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气质风骨等)的人物形象,然后抓住重要词句,具体说明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最后总说,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描绘景物为主的诗词,先指出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具体说明诗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最后总说,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赏心悦目。

(3)抒发感情为主的诗词,先指出诗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具体分析是从哪些侧面来表达感情的,最后总说,诗词表达的感情真真切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1)工笔白描。指出诗人用质补的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人物、景物、情感等,使形象显得真实具体,亲切感人。

(2)浓墨渲染。指出诗人用浓重的笔墨和多样的表现方法,从多方面来描绘形象,使之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侧面烘托。指出诗词从哪些侧面和通过哪些事物来突出什么人或物的什么特点或心情,使其鲜明突出。

(4)反面衬托。指出诗词是用哪种相反的事物来突现此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从而使这特点刻划得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对此鲜明将哪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使人或事物的特点,形成强烈反差,给人的极大的震撼。

(6)动静结合。指出通过写动态和静态,从多方面表现了事物的特点。

(7)虚实交融。指出诗词既描绘现实的事物,又虚构想象的景象,丰富了内容,强化了感情。

3.从修饰手法方面赏析

主要分析诗词用了哪些修释法,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1)比喻。指出诗词用什么比什么,使形象的特点显得具体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2)拟人。指出诗词把什么当作人来描写,使形象更生动,更亲切感人。

(3)夸张。指出诗词把什么加以夸大,因而突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4)对仗。指出哪几行诗句用了对仗,不仅描绘了人或事物的特点,而且让诗词显得节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5)排比。指出哪些句子用了排比,表现了事物的那些特点,表达了什么样表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也可以把内容和表现方法结合起来赏析。

示例: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这首词用浓墨重彩从多方面塑造了太守这个爱国老英雄的艺术形象。上片主要是叙事,下片着重抒情言志。叙事为抒情言志做铺垫,抒情言志拓展深化了叙事。叙事部分着力刻画人物外表:外貌——携带猎犬猎鹰,穿戴锦帽皮衣,英姿勃勃,威风凛凛。行动——千骑卷过平冈,准备亲自射杀虎狼,气势如虹,所向披靡。抒情部分着重写内心:心胸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仍然期盼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老当益壮,壮志不已。老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长短句交错,夸张的合理使用,典故的巧妙穿插,强化了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又凸显了词作的豪放风格。

2.李清照《忆江南》赏析

词作以简洁质朴的笔触,抒发了词人凄苦忧伤的真实感情。上片写外在:夜幕降临,风住花落,满目凄凉。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凄凉的内心世界。接下来,通过人与物的对比,勾画了词人生世的不幸,家破国亡,贤夫早逝,幸福生活烟消云散,一去不返。触景伤情,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下片写内心:听说双溪春色如画,本想前去泛舟散心,然而,好兴致瞬间消逝,无限忧愁涌上心头。最后,发挥想象,化虚为实,以夸张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转化为可以车装船载的实体,凸显了主人公愁重愁深。问君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真真切切,感人至深。


梅珊


我是一名从教21年的乡村教师,在2019年晋升为高级教师。说一下个人的感受,现在乡村教师晋升高级教师确实机会更多了,但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也就是论文,课题,辅导学生,辅导青年教师,班主任工作经历等等,,,有一个最重要的,评审材料千万不要造假,现在师德要求很严格,造假被查实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河东后裔


你有评高级职称的想法,值得称赞,我发现现在有一部分老师连评职称的想法都没有了,每天为了教书而教书,基本上处于随遇而安的状态,也不为评职称去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用某些老师的话来说,高级职称与我们无缘。果真是这样的吗?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机会来了,我还没准备好。

目前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对乡村地区教师评职称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如“20年职称政策”、“30年职称政策”等,还有的地区为了鼓励老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他们在农村学校连续工作一定年限就可以直接晋升为高级职称,且不受指标和条件的限制,这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教师评职称的后顾之忧。宁夏教育厅对乡村教师评职称就实行直接晋升制,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满15年、25年的老师,可以不受指标和条件的限制,直接晋升为中级和高级职称。对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也达到了每月1800元,这是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地区的教育事业。

而没有这些特殊政策的乡村学校老师如何快速的评上高级职称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教育教学业绩要好,年度考核综合评分排名在前。

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学校里的高级职称是校长想给谁就给谁的,实际上这是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在找借口而已,每所学校都制定有年度考核方案和职称评定相关细则。如果校长不按方案和细则办事,难道老师们不会把情况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而现在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近五年的年度考核综合评分由高到低依次确定。而年度考核综合评分的差距就是教学业绩,占70%以上。所以,要想评高级职称的老师,要把自己教育教学业绩搞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心教书育人。


二、评高级职称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证明要齐全。

评高级职称所需要的证明材料有很多,如继续教育情况证明、普通话等级证明、计算机等级证明(或培训证明)、学历证明、县级以上公开课证明、优秀证明、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证明、论文和课题研究证明等。上述的很多材料不是等到职称指标下来后才来准备的。就以课题研究证明为例,一个课题研究,从选题到结题,一般的周期为三年,这需要提前做准备。县级以上公开课证明也是如此,这些材料都不能弄虚作假,如果发现有虚假材料,后果很严重。


三、了解职称评定的相关流程和政策。

有一部分老师根本不关心职称评定的相关流程和政策,也不知道需要准备一些什么材料,等到职称指标下来后,才发现有很多材料不齐全,而学校进行职称评定初审时,对于材料不齐的老师予以否定。这样,有一些老师就会与高级职称擦肩而过,错过了这次机会,可能到退休都没有评高级职称的机会了,这是老师对职称评定不重视而造成的,不能怨别人,只能怪自己。

总之,职称评定是一件未雨绸缪之事,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老师还要充分结合乡村教师在评职称过程中享受的特殊待遇,这个特殊政策,或许能让老师尽快评上高级职称。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在评论区教你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