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嗎?

頭髮總也長不長


有一定道理,因為楷書是書法技能最樸素客觀與全面的體現。按理說,楷書的基本功不過關,很難寫出漂亮的行書草書。五體之中,惟有唐人楷書堪稱為法,可見楷書技法的規範與完備程度。蘇東坡曾直言無諱地論述楷書功底的重要性,楷書沒寫好就去寫行書草書,無異於還沒學會走就要去跑。


但是,我們對此的認識也不能極左,因此而認為楷書水平就是衡量書法家實力的標尺,或者之間成正比關係。這是兩碼事。楷書並非五體之宗,也不是萬法之王,它只是一個參照。楷書須要具備一定的水平,但各書體的藝術高度,仍在各書體自身,是所謂術業有專攻。王羲之的楷書草書功力絕對深厚,但行書為最。懷素的狂草一騎絕塵,但其楷書水平與顏柳歐趙決不能同日而語。

任何一位出色的書法家,都應具備一定的楷書功底。這個功底究竟要達到什麼程度,沒有量化標準,抱庸認為,筆法與字法的基礎應至少要過關,正妍的真書至少要看得過去,美觀得體,飽滿勻稱,有法所依。

如果聯繫實際會發現,當今的不少醜書家,不是沒有臨帖,也不是沒寫過楷書,而是功夫普通沒有修練到位。就像田蘊章評論王鏞,在傳統書法的臨摩習練上缺少必要的功夫,這並非沒有道理。楷書寫正不難,而入險絕不易,但是不少知名的書法家,字就壓根沒寫正過,我就不相信他能搗騰出什麼曠世絕學。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我剛剛回答了一個非常類似的問題:“當今很多書法大家,基本不怎麼寫楷書,或楷書寫的不好(甚至是醜書),為什麼?”,兩個問題該不會是同一個人提問的吧。這說明社會上很多人對“非楷書類”書家抱有偏見,原因很簡單,大家都認為學好楷書是學好其他書體的必經之路。

我就想在這裡提醒大家一句:請不要把練習楷書看得高人一等。

1、楷書出現較晚

眾所周知,楷書出現相對較晚。在楷書之前已經有至少篆體、隸書、草書三種書體問世,那時候也已經湧現出一大批偉大的書法家,他們並沒有練習過楷書,照樣流芳千古,比如懷素沒寫過篆書、隸書吧,褚遂良好像也沒寫草書吧?

2、楷書最受歡迎,但不能強人所難。

楷書的確是應用最廣、最能被大眾接受的字體,普通人堅持練習,通常可以掌握楷書,因此,培訓楷書有極為廣闊的商業前景,否則社會上就不會有田楷、虞楷、孟楷等等兵戎相見,群雄逐鹿了。但是究竟選擇學習楷書還是學習篆書、隸書等等,都應該被人尊重。如果學習楷書就覺得高人一等,並且一定要別人跟著自己一起學楷書,那未免有些太過於霸道。

綜合以上兩點,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本身並不存在。練楷書的,你就好好練習楷書,不要整天疑神疑鬼,總覺得別人寫草書好像是沾了你的便宜,甚至覺得人家是騙子,這樣真的很可笑!隨文附上我的近期行書及草書作品,請大家點評。


永書101


不會楷書就如練武之人不練馬步下盤長拳一樣,一旦與高人比劃,花拳繡腿,原形必露!但書法識別靠自身修養甄別,不比拳腿明白。所以,沈鵬張海劉洪彪胡抗美張繼等醜書大師們才有"唬人"的市場,欺世盜名,普通人怎可識別呢? 但就是普通百姓記住一條亦可辨別,看他們的字可夠美?可象先賢書法?可有看頭?可有味道?可有越看越美的勁?用審美就可以"火眼精晴識妖怪"!永恆定律。


南宮華亭


真的不再想說這個事了。

草書是所有文字的始祖,又是所有書體的母體。她在完成所有書體的過程中又不斷的在豐富著自己。

舉一最簡單的例子。

練習書法的各位老師應該都上過學,開始寫習作文的時候應該先幹什麼?打草稿呀。

再比如舞蹈,作為舞蹈演員最早的舞蹈動作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剛生下來呀,正常情況下剛生下來的小孩子不都是手舞足蹈的嗎?

不動的是死胎。

目前再高級的舞蹈,包括武術,那一個不是起源於剛生下來時的手舞足蹈呢?

寫出一篇精妙的文章要先打草稿,放到我們的書法上這叫草書。

中間要反覆的修改,這個過程的出現的東西,在書法上應稱之為行書。

最後定稿,應該稱之為正書。

用舞蹈去推理也是一個樣子的。我們所從事的所有活動應該都同此理吧

楷書是正書,風格多樣,則各有其美。

隸書有正書,篆書也有正書,且都是風格多樣,各有其美。

行書是兩介書,誰要是不信,你可以拿出草書,行出和楷書三套大字典出來查一下,行書大字典上的字好多在草書大字典中,在楷書大字典上也有。

隸書字典不分,篆書字典也不分。

隸書可以查隸書檢索,看一看哪些可以歸為正書。

篆書可以查篆書釋譯,一看就什麼都明白了。

實質上這個問題本來是用腳後根都能夠想明白的問題,而現實呢?卻還是被一些名人大拿們天天拿來忽悠人,讓人煩不勝煩。

楷書寫的好,行草書就一定好嗎?

寫不好楷書,行草書寫的就沒有好的嗎。

我們可以仔細的去觀察一下,好多人的楷書,隸書,篆書寫的很好,但是,落款卻很難看,這樣子的情況多的很。

寫什麼書體,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的審美偏好,職業和性格有關。

什麼事情都不要絶對化了,一旦絕對化了,就會走向偏激,很不好的。











楊炳升66


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這裡的不寫指的是從來沒寫過。

真正的書法家應該沒有這樣的事,寫的好壞與否且不說,肯定都寫過。即使說學書法未必要寫楷書,但楷書作為最普及的書法,誰也繞不過去的,那怕僅僅是一種嘗試,也是要去寫的。

對於真正的書法家,他們對待楷書大概有四種情況。

一。楷書寫的很好,但突破不了,或者興趣在別的書體,他可能會很少寫楷書,也很少展示楷書,通常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

二,楷書有基礎,寫的很一般,只是把它最為入門的工具,日後會在別的書體上開疆拓土,建功立業。

三,楷書寫的好,別的書體一般,只有這一個拿的出手,那就整天曬楷書。像這種情況,他的楷書其實也是皮毛,根本不會有自己的東西,只是臨摹功夫紮實,像田英章,田蘊章之流。

四,楷書好,別的體也好。一般把楷行草放在一個系統。篆隸放在一個系統,寫楷行草的未必會寫篆隸,他的不會不是寫不好,只是沒寫過,興趣不在那裡。像啟功,三體皆善,自成體系。




齊金論書


真正的書法家,都是下了很多功夫的,網上經常有些噴子叫板:“寫個楷書看看!”,實際這些人肯定不是書法家,對書法也是一知半解和我一樣。真正的書法家和鑑賞家、收藏家他不會這樣叫板。因為他們敏銳的目光從行草書的點畫間就能探視到一位書法家的楷書功底,而叫板楷書的人沒有這個本事。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多數書法家展示給人們的大多是行草書呢?因為真正的書法藝術是行草書,草書表達的意境還要高於行書。楷書從藝術元素含量來看,比行草書還是有很多不足。比如:寫意的元素、宣洩情感的元素、上下呼應的“行氣”元素、筆畫飄逸、使轉變化、速度感、節奏感等等都無法和行草書媲美,但是,他最大的優點是:辨識度最強,人們一看就知道是什麼字。行草書尤其是草書辨識度較難,由此造成了大多數人欣賞不了的原因。我們應該知道真正高雅的藝術永遠是小眾的。就像欣賞音樂一樣,交響樂是小眾的,二人轉是大眾的,你喜歡聽哪種?儘管如此,能到今日頭條來亂噴的人也算是小眾的一員了,14億人有多少能到這裡來噴呢?應該引以為自豪!呵呵。


作品請大家斧正: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這話過於偏激、片面,情緒化,太荒謬!書法有真草篆隸,並不是楷書才叫書法,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否定古代優秀的傳統書法遺產寶庫!

1、真草篆隸,一般書法家窮其一生能把一種書體寫好就不錯了,術業有專攻!按照題目這種邏輯,那不寫草書的書法家是不是騙子?不寫行書的書法家是不是騙子?不寫篆書的書法家是不是騙子?不寫隸書的書法家是不是騙子?如果是,那沒有一個全能的書法家,從古至今的書法家都是騙子!

2、楷書是啟蒙書體,基本上寫毛筆字的人都會練,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楷書作為自己畢生的藝術的追求。古代留下的書法藝術資源寶庫是豐富多彩的,楷書只佔很少的一部分,而其他楷書以外的優秀法帖、碑刻遠遠多於楷書,且不說楷書的形成時間還遠遠晚於篆書、隸書、草書!只見楷書不見其他,那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更有甚者,一些人一談楷書,就只認為歐楷是楷書,或者是學歐楷的人寫的才是楷書,荒唐可笑!

3、古代優秀的大書法家,例如王羲之、王獻之主要以行草名世,張旭、懷素、黃庭堅主要以狂草名世,蘇軾、米芾、蔡襄主要以行書名世,明清的傅山、黃道周、王鐸、徐渭主要以草書名世,鄧石如、吳讓之、吳昌碩以篆書名世......煌煌一部書法史,無人敢說他們是騙子!不能因一些人片面的觀點以偏概全,更不能否定古代優秀的傳統書法遺產寶庫!

說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這是現在極少數人故意抹黑書壇,混淆視聽。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漫漫書法路,加我不孤獨!


麓風軒


楷書書寫的確是非常考驗書寫者書寫基本功的字體。一筆一畫,有板有眼。書法家在書寫時稍有疏忽,白紙黑字,敗筆就會非常刺眼,又不像繪畫,可以塗抹更改,可能該幅作品便前功盡棄,要扔廢紙簍了。


作品廢了大不了浪費張紙,費點心神時間,要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眾目睽睽,臉上哪裡掛的住呢?為人說三道四,搞不好聲譽掃地,我想這才是書法作品少於有楷書,特別是在書法表演中鮮有書寫正楷字的根本原因吧!


這也不能說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吧!從其他字體我們也能推測書法家的基本功力如何,也有的書法家專精行草等其他字體,只要能給觀賞者以美好的感觀,藝術美的享受,我們又有何權力對人家橫加指責,對人要求十全十美呢?

只有那種寫著江湖書法,從來不臨帖,不學書,拿起毛筆狂為亂道,以醜為美,誤導吃瓜群眾,到處招搖撞騙的無恥之徒,才是真的書法騙子。

配圖為在下臨寫,敬請方家指正,謝謝!


快意詩畫


問的很好。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們分析一下:書法家不寫楷書是不是一個偽書法家。

楷書草書各有自己的規律,書法家可以專攻自己所好。不懂筆法就不懂書法。不會欣賞筆法就不會欣賞書法。

楷書的筆法僅僅是書法藝術海洋的一滴水。但是,我們總是把這一滴水看得比海還深,比天還大。這本身就是一種書法文化不對稱。

現在,我們的很多答主的以楷書最後出現為依據,說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是錯誤的。


這是不開竅。我們知道,書法文化是一種歷史積累和歷史繼承的雙重文化。既然楷書是歷史上最後出現,那麼,漢代書法家是不是想寫楷書,也無楷書?

而唐代,你不想寫楷書,還要寫隸書去答科舉的卷子?

大體來說,唐代以前基本是沒有統一寫楷書的要求,但是,不等於是不寫“楷書”。隸書魏碑就是當時的“楷書”。唐代以後,漢字主要是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字體。這種漢字的體系一直到今天也是這樣。

所以,從唐代開始,我們才真正有了學習書法先楷書,次行書,最後學習草書的一般學習體制。

這樣的書法學習體制,一般來說是比較科學的。

但是,一般的書法學習與書法家的學習成長還不能認為是一回事。

一般學習書法的主要目的是文字應用,把字寫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這就是一般的書法要求。

但是,書法也是一種藝術。藝術是需要追求個性的。


包括學習書法的個性追求。比如說,我就是喜歡寫楷書,那麼,把楷書寫成一種藝術,就是他的一種藝術追求。比如說,我就是喜歡行書,那麼在書法藝術中,我就追求行書的藝術性,就會成為行書的佼佼者。我就是喜歡草書,那麼追求草書,就是一種藝術理想。

我們就以唐代書法家為例。唐玄宗就是一個特例。人家都是寫楷書、行書,唐玄宗偏偏喜歡隸書。而且,也寫出了唐代的隸書特色。不過,唐玄宗的行書也是非常精彩的。還有一個李冰陽,他在唐代是以篆書出名的書法家。


至於,我們熟悉的孫過庭、張旭、懷素都不是楷書書法家,而是以草書著名的書法家。

儘管我們發現了張旭的楷書碑刻,但是,那也不能證明他的楷書有多出眾。假如張旭沒有草書流傳,那麼,僅僅以他的一個楷書碑刻,那麼,張旭根本與書法家無關,因為,寫得像張旭那樣水平的楷書,在唐代真的遍地都是。

書法需要專攻。有人對楷書用功多一些,有人對行書用功多一些,最主要的是,一個書法家的成就,不是看他寫不寫楷書,而是看他的筆法有多厲害。


就算你天天寫楷書,未必就是一個書法家。古代的一般文人,沒有學不好好楷書的,但是,成為楷書書法家的,也是鳳毛麟角。因為寫個一般藝術水平的楷書,基本上人人都是。

書法家是優秀的書法創造者。沒有創造,就不是一個書法家。

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大家,沒有一個是楷書大師的。當然,也不是他們天天在學習楷書。

題主提出的不寫楷書和楷書寫到什麼程度還不是一回事。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從唐代開始,學習漢字,都是從楷書開始的,那麼所有人,怎麼可能沒有寫過楷書呢?所以,“沒有寫過楷書”,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寫過楷書是一個偽命題,不寫楷書還成立嗎?

當然幾十年不寫,幾年不寫楷書,對於學習書法,和創作書法有直接影響嗎?

一定要天天寫楷書,才能證明是書法家,那是笑話。

試問,張旭懷素是天天寫楷書嗎?于右任是天天寫楷書嗎?

你就呵呵自己吧!

以上千千千裡馬的個人看法,歡迎你的不同意見。


千千千里馬


此文所言的騙子,特指書壇中那些忽悠人的大腕,這些人確實不善楷書,也不敢亮其楷書,他們沒有"板凳須坐十年冷"的臨池功夫,這些人是在沈鵬"張揚個性,尊重自我"口號下,得以混進中書協的草寇!

書法首先要講法度,無論楷書、行書、草書概莫能外,不講法度則是亂書、醜書,而且寫草書必先寫好楷書、行書,一個小孩未學赱路就能跑,豈非咄咄怪事!不善楷書、行書而善草書,同樣是咄咄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