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方艙醫院:患者主動做起了“管理員”

(健康時報武漢前方記者 張赫/採訪 後方記者 李超然/整理)

“我必須要為你們點個贊,你們細心地為我們做了那麼多事!”在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內,即將出院的患者張輝(化名)緊握住湖北省腫瘤醫院醫生王俊的手久久不願鬆開,兩人互道辛苦,互相勉勵。

患者們主動成為了志願者

“我剛住進來的時候還在發高燒,燒到將近40℃,減輕以後,我就開始主動找點事做。”張輝於2月6日凌晨住進了方艙醫院66號病床,是最早一批收治入住的患者。病情好轉後,他便擔任了其中一個病區的“區長”。

“這麼多天,醫護人員的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所以我們要主動站出來,於是每個病區推選了一位‘區長’,把發餐、清潔、健康宣教等小事攬過來,給醫生們減輕負擔。”張輝舉了個例子,肺炎患者的生活垃圾要作焚燒處理,起初很多患者不知道,丟棄垃圾時總是把牛奶等液體和其餘垃圾混在一起,經常造成焚燒爐熄滅。

瞭解到情況後,張輝主動做起了垃圾分類的宣教工作,號召並指導患者們對乾溼垃圾進行分類,還組織了一批志願者對垃圾進行整理,這樣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將垃圾拿去焚燒。

“現在吃完飯後,我們十分鐘內就能把垃圾分好,輕放在垃圾桶裡,並做好整理。”張輝驕傲地說。

“剛住進來時,我看到一個不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打掃衛生,結果詢問後才知道,他其實是位患者。”王麗(化名)是另一個病區的區長,對患者們的志願精神讚不絕口:“受到第一位熱心人的鼓舞,很多患者症狀好轉後也會主動幫醫護人員做些事情,包括髮餐、幫助收集整理資料、發藥等,由於館內沒有排水設施,大家生活用水的處理,也讓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包了!”

康復中人文關懷不能少

中午12點,患者李想(化名)放下手邊的書,向健康時報記者展示了他今日的午餐,裡面有鮮蝦、雞腿、豆角和米飯,還有一個蛇果。“營養很豐富,感覺比在家裡吃得都好。”李想說。

放眼整個方艙醫院,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靜用餐,空氣中滿是飯菜的香味,醫護人員們並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而是不斷地清點物資、查看任務,並詢問患者的身體狀況。

“生活上,我們要做到細緻、細緻再細緻。”王俊介紹,保證患者們在方艙醫院內的生活條件,也是醫療團隊這些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飲食上,他們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定製”,專門安排了清真餐,也有為糖尿病患者調配的低糖餐,消化不好的患者還可以吃麵條。

“我們腫瘤醫院組織建立了一個病友群,裡面有醫生、患者和志願者,大家有問題就隨時在裡面提出來,很快就會得到反饋。”王俊說,此前有些老年患者提出,希望方艙醫院夜間關燈,否則影響睡眠,但是由於客觀原因關燈無法實現,便有人聯繫企業捐贈了一批眼罩和耳塞,幫助患者助眠。

83歲的宋英(化名)確診後也住進了武昌方艙醫院,擔心自己的病情可能已經傳染給了兒子,她憂心不已,但是老人沒有手機,無法和家人取得聯繫。張輝留意到這個情況後,便主動讓宋英旁邊的患者幫忙聯繫了她的兒媳,再輾轉聯繫到了正在酒店隔離觀察的兒子,得知兒子平安,宋英的眼角也明顯有了笑容。

“大家一怕自己病情,二擔心家人安危,我們就想辦法解決大家心裡的焦慮。”張輝說,現在方艙醫院大部分患者症狀好轉,他就組織大家下午三點半唱歌,晚上七點半跳舞,還在護士帶領下逐步學習“健肺操”,強健身體,也讓大家的精神狀態明顯好了很多,從第一天住進來的焦慮不安,逐漸轉變為現在對方艙醫院的認可和歸屬感以及對治療的樂觀。

李想也感嘆道,第一天進來時並不喜歡這個氛圍,但是在病友和醫護人員的關照下,漸漸對病毒知識有所瞭解,現在才明白,留在方艙,對自己和家人都是最正確的選擇。

“剛住進來,大家既擔心自己病情加重,也擔心家人的情況,但是現在,這裡就像大家庭一樣溫暖,也很樂意互幫互助,直到大家都康復出院為止。”張輝說道,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讓醫護人員專注治病救人,其餘的生活問題,患者們自發解決。

張輝和王麗都將在今天出院,下午他們要開會做好工作交接,把接力棒遞給下一位“區長”。“我會繼續關注群裡的情況,多多幫忙!”“如果條件符合,我想去捐獻血漿,希望能救更多的人!”兩位“區長”說起了下一步的規劃,在方艙醫院裡收穫溫暖的他們,正在把溫暖繼續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