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欧媚媚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下李渊退位的背景。




当时李渊在建立大唐后,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其次子李世民由于在征战中立功无数,似乎比李建成声望更高一些。自此两人之间矛盾愈发尖锐,后来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阶段。

而李世民为取得最终胜利,结束这荒唐的夺嫡之争,于公元626年7月2日先发制人,在长安城的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政变过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除去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而李渊在李世民杀了兄弟的情况下,接下来的事情倒表现出了他身为一名帝皇该有的冷静、理智。

首先,李渊在得知李建成等人身死后,立马让出军政大权给予李世民;接着,在三天后又快速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将所有朝政都交于李世民处理,自己这时已经是撒手了;最后,那就是在两个月后,即公元626年9月4日,正式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

或许在之前处理儿子关系之时,他早点这么迅速,不要过于优柔寡断,可能就没有这些事情了,此是题外话。


言归正传,老爹这么配合自己,作为儿子的李世民自然不会太为难他。于是李渊在退位后,正式开始了他“没心没肺”的养老生活。

李渊自公元626年退休,到公元635年去世,养老生活大约九年。

我们来了解下,他这九年到底在干些什么?

在刚退休的3年,李渊是一直呆在太极宫生活,基本的物质条件李世民都会满足他。而这个太极宫也是当时皇帝的正宫,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还给予了自己这个老父亲些许尊重,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皇帝,就把太极宫立马占了。不过,李渊在当时行动上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服侍他的宫女也被李世民裁了不少。

三年过后,李渊离开了太极宫换到了大安宫生活。这个大安宫原本叫做宏义宫,是原来李渊赐给李世民的,李渊在这里居住后,改其名为大安宫。虽然这个大安宫规模不能与皇帝居住的太极宫相提并论,但该有的还是都有,李渊日子还算可以。


大安宫居住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大型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宫们。即便是到了酷暑,李世民邀请他去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愿意随行。

不去的原因,大概率不会是李渊怕李世民要杀他,毕竟李渊还是会参加李世民的一些宴会的,主要还是由于人老了,不愿出远门。

李渊在最后的日子里,只想安心呆在宫内享乐,这样就足以。当然,这样也可以告诉李世民,自己也无什么心思重新执掌大权,只想养老。


公元635年,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享年六十九岁。李渊的晚年其实还算不错的,能拥有个一隅之地安心度过了退休日子,这是当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呢?

而在这退休九年内,李渊是尽心的于宫中安心享乐,不问世事,身体也是相当健壮,在六十四岁高龄那年,他甚至还生下了小儿子滕王李元婴,李元婴也就是后来滕王阁的建立者。


夏目历史君


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玄武门之变后,在悲伤痛苦中,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李世民,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那么李渊其后的生活过得如何呢?

李渊是孤独的

玄武门之变,给李渊带来了无法说清楚的巨大伤害,二个儿子,一堆孙子统统去见了阎王爷,昨天孙子们还绕膝而坐,今日已经是天人永隔了,这能怨李世民吗?

没办法怨,因为如果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倒下,就是李世民倒下,隋朝的宫斗,李渊早就见识过了,自己那些表兄弟们在宫廷里的互相残杀,自己再清楚不过了。

恨,只能恨自己,对于儿子们的安排缺乏整体的考虑。也许李渊考虑过了,但没想到兄弟残杀来得这么快,血淋淋的现实,让李渊痛不欲生。

玄武门之变后,朝廷上下基本被李世民掌握了,如果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朝廷还会乱。于是,李渊立了李世民。因为李世民雄才大略,而且人脉众多,李渊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痛定思痛,李渊禅位,让李世民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

李渊退了位后,住在了太极宫,除了一众妃子们的陪伴,朝廷官员基本接触不上,关键是李世民也不愿意臣子们来看太上皇,话说回来,李世民真让看,又有几个人敢来看望呢?

因此,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没有权利,只有自己的一堆女人和幼子们来看看自己。

当然,李世民为了不那么绝情,让裴寂在他授权下来看看。后来,裴寂因为各种原因,被发配了,李渊就“彻底孤独”了。

李渊是没有自由的

如果说李渊是被软禁的,应该没有多少人反对。

李渊早期一直在太极宫,吃穿住行都在这里,哪里也去不了,关键是不让去,因为有专人看管,这其实就是软禁,就像野生动物园里的老虎,给你一块地,随便你跑,就是不能出那块区域。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李世民将太上皇李渊迁到了大安宫。大安宫完全不能和太极宫相比,狭窄不说,各种设施也相对简陋。此时的李渊可能对于禅位有些后悔,但是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吃?相比隋文帝杨坚受到的遭遇,李渊应该感觉幸福多了。

夏天天热之时,为了让老爹消消暑,李世民也曾经邀请李渊一起避暑,但李渊没有同意,也许是看着儿子前呼后拥,自己心里会痛苦。

在公元634年,李世民决定给老爹李渊建一所避暑的宫殿“大明宫”,只是李渊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还没等宫殿建好,就一命呜呼了,死时高龄70岁。

一个人没有自由,也很孤独,他会快乐吗?绝对不会。李渊的晚年过得不凄惨,但过得并不快乐。

从玄武门之变开始,李渊的一生仿佛“结束”了,剩下来的九年时间,李渊只不过是被动地被日子过着,失去了得力的几个儿子,失去了一堆孙子,还失去了自己的皇位,李渊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只剩下“活着”两个字,就是单纯地活着。


蓝风破晓


李渊晚年的生活实在不好,宫殿缺乏修缮,生活受到限制,甚至让李世民的臣子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太子,监国,不久退位。退位之初,待遇还是不错的,仍然居住在皇宫的正宫太极宫中,而李世民则在太子的居所东宫处理政务。但李世民显然心有不甘,所以,对父亲开始不断“打脸”。首先是废除了李渊在位时的大部分政策,这也就算了。紧接着,李世民不断在公开场合批评李渊武德年间的朝政:诸如“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这些都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更是将李渊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评论的一无是处,贬谪出京,说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渊为非作歹。这些对父亲毫不掩饰的批评无疑就是在暗示李渊,赶紧搬出去。

所以,李渊也识相,在贞观三年四月,“主动”提出,愿意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居住,理由是那里“有山林胜景,雅好之……”实际上,弘义宫就是原本的李世民秦王府。里面根本没什么好景致不说,更是在规模上远小于太极宫,甚至比太子东宫也要小上不止一个规模。


李渊迁入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那大安宫环境如何?不好!因为有监察御史马周的奏书为证。贞观六年,马周上疏说:“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大安宫在宫城外,显得卑小,而东宫都还在城中,所以希望能够修缮大安宫,以彰显皇帝孝道,结果李世民不驳回也不采纳,搁置……

另外,李渊生性好动,在武德年间即使公务繁忙,战争不断,他也会四处游猎。但是自从成为太上皇,再也没有出过宫门。当年夏天,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马周又一次上书“臣又伏见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宫。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三百余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温清之道,臣窃未安!”意思是太上皇年事已高,皇上应该日夜伴随左右,现在跑这么远,太上皇想你怎么办?更重的话在后面,你自己跑到清凉的地方避暑去了,却把太上皇留在酷热难耐的地方,这是孝道吗?李世民依然不理,此后贞观七年五月和贞观八年三月,李世民又两次巡幸九成宫,都没有带李渊同行。


如果仅仅这样,也还罢了,关键是李世民后面的举动就有点不厚道了。贞观八年七月,李世民居然一反常态“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是他幡然醒悟了吗?不是,是李渊去不了了!因为那时候,李渊患了“风疾”,也就是中风了。对于一个年近七十的中风病人,再怎么想出去,也不可能挨得起舟车劳顿了。李世民却乘此机会大献殷勤,你早干嘛去了?贞观八年,李世民以为太上皇兴建清暑之所为由修建大明宫。但所有人都知道,李渊那时候已经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李世民不过又一次借尽孝的名义给自己造了个宫殿而已。果然,大明宫尚未完工,李渊撒手人寰。而李世民也顺理成章从太极宫搬入更为豪华的大明宫。

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著名的直臣魏征也看不下去。李渊去世一年后,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去世,李世民万分悲痛,常常思之落泪。更是在宫中造了一座瞭望台,时时眺望安葬长孙皇后的昭陵。有一次,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台,让魏征一起看,魏征却回答看不见。李世民很诧异,当即指给他看。魏征说,我还以为陛下说的是高祖的献陵,原来陛下说的是昭陵,那我早就看见了。李世民知道这是魏征在指责自己不尽孝道,只好悻悻然拆除了瞭望台。


伊耆角木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作为一国皇帝,退位之后,李渊还能干些什么呢?难道会被李世民迫害了不成?


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李渊虽然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位了,但是他依旧是太上皇。李世民也是好好的让他当上了这个太上皇。实际上,李渊虽然被李世民抢去了黄伟,但是他的下场却还不至于那么的凄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李世民对于李渊有所忌惮,但是随着自己的位置的逐渐的稳固,这种忌惮也就越来越小了,但是毕竟他们还是父子,感情上来说,在开始的矛盾冲突之后,也是逐渐的升温,后来李渊搬出广安宫之后,他们就算是缓和了许多了,这时候才贞观三年。


李渊搬离了广安宫之后,他住在了弘义宫之中,李世民对他算是毕恭毕敬的,好吃好喝的供着,还将李渊的一些年轻的孩子也搬到了这里,让他们陪伴着李渊。李渊也算是共享天伦之乐了。

后来,到了贞观八年的时候,李渊还和李世民一起阅过兵,这个时候,明显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间隙了,而这些也都是有着记载的。


是阿维啊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唐高祖李渊万年的生活实际是极为潇洒,即位开心的,放到现在来说,肯定会让很多的“宅男”,羡慕不已。

  • 首先,唐高祖李渊是否是被逼退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我认为,唐高祖李渊退位,更多的是李渊,因为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将皇位交给了李世民。

或者说,唐高祖李渊,真的在起兵之前,就将皇位许给了李世民。但是,在后来又改变了主意,故意偏袒太子李建成,造成了三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更是心灰意冷。

而李建成,能够在李渊的支持下,威胁到李世民的权力地位,并且间接促成了,李建成向李世民下手。可以说,李渊手里肯定是掌握着唐朝的一部分兵力。这些兵力也许不足以让李渊诛杀李世民,但是,保证李渊能够安享晚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李渊肯定是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或者说,李渊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将治理国家的重担,交给了“接盘侠”李世民。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功过,已经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后,到底做过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杰出的贡献。当然,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得不错。

  • 那么成为唐太上皇以后,李渊的晚年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实际上,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生活是相当的潇洒。

不说唐高祖李渊退位的时候,就已经是60岁了。在此之后,唐高祖李渊,在太上皇的宝座上,一共坐了九年。也就是说,在69岁的时候才去世。所以说,李世民完全没有亏待李渊的想法。

  • 李渊想要什么?跟李世民说一声,李世民当然是得全部献上。

其次就是在唐朝的重要宴会上,只要李渊想要参加,也可以出席。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向李渊称臣。不存在说李渊心存怨言,被李世民幽禁,不让外出、不能跟大臣们交流之类的的情况。

  • 甚至于,李渊还能够让,投靠的突厥大汗,给他跳舞助兴。

在宫里生活的待遇,那就更不用说了。要什么样的美女,李世民都会给他献上去,全都是漂亮年轻的。就说李渊在当上太上皇,60岁以后的九年中,还为李世民添了30几个弟弟妹妹。

  • 这样的李渊真的是被迫退位,被幽禁的太上皇吗?这是真的当太上皇供起来了。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唐武德9年6月初4(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的小日子反而更轻松了,不用操心军国事务;生活待遇不减反增;偶尔还可以参加宴请西突厥使者这类的外事宴会,受用受用使者和大臣们的恭维自己“亘古未有功绩”的马屁。


“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渊就开始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然后就将军国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了李世民负责了。后来到了8月初9,李渊就干脆退位称太上皇,禅位给李世民了。

李渊的太上皇应该是没有后来乾隆的太上皇过得糟心的,乾隆当了太上皇也没有清静日子过,嘉庆啥事都要麻烦乾隆,事事都请示。

而李渊则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因为毕竟由于自己的“玩平衡术”失误,导致了自己亲生儿子之间的火并,被动禅让的。

但是李世民的掌权,彻底解决了武德年间“政令多出”的混乱局面,使得唐朝中央政令得于统一,开始逐步走向繁荣和强盛。

李世民对李渊,就像苏明哲对苏大强。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就从太极宫搬到了弘义宫,改名太安宫;住了3年以后,又搬到了大安宫居住。总之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住在谁家都不开心,因为他总觉得有人看着自己,不自由。

后来贞观8年(634年)李世民感觉李渊没有避暑的地方,就像苏明哲给苏大强买新房子一样,那时候买不到,只能造,于是决定在宫城东北为李渊建“清暑之所”,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可是大明宫刚开始修建没到两年,次年李渊驾崩了。后来大明宫连李世民自己驾崩了也没建好,最终便宜了李治和武则天。

李渊“为了弥补遗憾”,于是开足了马力为李世民制造“兄弟姐妹”。


但是李渊在这些清静无争的太上皇的日子里,“心情大好”,于是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干弥补一个损失,那就是起兵前生的5个儿子就剩李世民一个了,一定要给李世民多“制造”点兄弟姐妹,以免李世民觉得孤单。

那就是开足马力造人。经过不懈努力,李渊总共有22个儿子外加18个女儿,这还不包括夭折的。李世民自然也不嫌麻烦,按造礼制册封了一个又一个的亲王。其中在贞观5年(631年)2月,一口气封了5个亲王。分别是封李元裕为郐王,封李元名为谯王,封李灵夔为魏王,封李元祥为许王,封李元晓为密王。其中20子李元祥及以后的就是都是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生的。

也不知道李渊是故意的,还是自己真的没有其他乐趣。总之,孩子是生了一堆又一堆。加上此前生的也都还年幼,李世民是又当兄长又当父亲,有些弟弟妹妹比自己儿子女儿还小呢。没办法,谁让李世民成了“大哥”?弟弟妹妹的“婚丧嫁娶”,李世民都包了。而且兄弟姐妹多了,是非还多,有的兄弟还想学李世民的成功案例。所以不但李世民自己操这个心,自己走后,这副重担还交给了李治。


至于兄弟姐妹们制造出来的麻烦,已经跟李渊的生活无关了。他就像苏大强一样。只要管好自己的身体就好了。

以上是开个玩笑。玄武门之变后,发生在李渊身上的事情就是那些,至于李渊的真实心情和想法,新旧唐书都是没有记载的。李渊究竟开不开心,炒米不清楚。不过大家觉得呢?



炒米视角


李渊即使被迫退位了,他依旧还是太上皇。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成功的当上了皇帝,而李渊,虽然被迫退位了,但是他依旧是作为太上皇生活在宫中。作为一位太上皇,他的生活自然不会差到那里去了。


李世民登基之后,在贞观三年的时候,李渊搬到了弘义宫中去了,根据记载,虽然说这个地方比起他原来居住地,也就是李世民所在的大安宫确实是要小上一些,但是也算的上不小了,毕竟也是皇家建筑。

从李渊退位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这位父亲也是戒心十足,这也就是在前三年将他留在了宫中的重要原因。后来李渊得以搬出广安宫,可以见得李世民还是对他放松了警惕的。而这也使得李渊可以安度晚年。



李渊在弘义宫中的日子也是十分舒适的。

首先,他在弘义宫还是十分的自由的,比起他在广安宫,这里也可以算是他自己的地盘,李世民在这里的监视也是要小很多的,所以李渊也是活得更加的轻松些。


而且,不仅仅如此,李世民也是每天给李渊送着许多的美食,还有就是李渊的一些年幼的儿女也是搬了过去,有着子女的陪伴,李渊也可以说是享尽天伦之乐了。

除此之外,虽然说李世民撺掇了皇位,但是他还是做得可以的,他曾经多次的希望李渊可以到九成宫去避暑,结果李渊都不愿意,他觉得那个地方是隋文帝死了的地方。李世民无奈,于是就令人专门为李渊修建避暑的地方,只可惜李渊最后还无福享受。



贞观八年,李渊和李世民两个人“阅武于西城,劳将士而还。”这个时候他们的关系已经缓和了,所以李渊安得晚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众森淼


李渊当了八年皇帝,60岁时被迫退位,到去世,又当了九年太上皇,从而丧失了固有的皇位。

李渊的余生是在屈辱中度过的。仅举父子间三事为例。

第一例姑且称“父耻子雪”。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率大军出击东突厥。年底捷报传来,

他对侍臣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旧唐书》卷六十七)

太宗拿乃父称臣说事,意在让臣下明白,高祖当年奇耻大辱被他洗雪了。一个“暂”字,一个“偏”字说明他轻而易举地为乃父洗雪了奇耻大辱,并以此证实他的事功非其父所能望背的。贬父扬己的心态昭然若揭,得意洋洋的情态溢于言表!

第二例叫“父仇子报”。贞观四年三月,北方各族尊李世民为天可汗;颉利可汗被擒送到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北方为之安定。李渊闻讯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刘邦当年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才得以脱险,此仇刘邦未报。如今东突厥亡,乃父的仇报了。于是,太宗把太上皇请到太极宫,特意为他安排了一次亲贵聚会。

“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世民)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这场聚会名义上是庆贺父仇子报,实际上是要点明他即皇位,实乃天授。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第三例为“父卑子尊”。贞观七年十二月,太宗置酒未央宫。李渊命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咏诗,然后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李世民接着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敢也!”

八百多年前,汉高祖九年未央宫落成,刘邦“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席间起而向太上皇敬酒,并奚落道: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卷八)

刘父出身低微能当太上皇全仗刘邦拔擢。刘邦当皇帝后,对其父仍以家人父子礼相待。有人劝刘父:“天亡二日,土亡二帝。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刘父遂跪拜相迎刘邦。刘邦见状大惊下诏曰: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汉书》卷一下)

认为其父应有尊号,故尊太公为太上皇。唐人颜师古释道: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同上)

李世民明里批评刘邦,暗地却指责其父目光短浅,早该把皇位让给他了。李渊与刘父虽同为太上皇,实质截然不同。刘父的尊号系刘邦所封,而他的太上皇却是被迫而为,居所也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

弘义宫原为表彰李世民“克定天下之功”而建,把乃父迁往那里,表面上的理由是那儿有山林胜景,实质上是弘义宫的规制在太极宫之下。李渊迁到此宫后就被软禁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任人摆布,遭人奚落,在百般落寞之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大唐开国皇帝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出乎后人的意料之外。

宋人朱熹认为,“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近思录》卷八)

李渊晚景如此凄凉,李世民难辞其咎,责任主要在儿子一方。朱熹的指责不无道理,尽管不乏种族偏见。

清人吴楚材等也批评唐太宗“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


鸭梨山大


李渊在打天下时,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就是自己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相比于外人而言,自己的亲儿子自然是李渊最值得信任的人。但是,在最高权力面前,亲情往往也会显得不足为道,所以,为防止某个儿子实力过强而对自己造成威胁,李渊在让李建当太子的同时,还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的本意,是希望有人能够制约太子李建成的权力,因为李建成作为未来皇帝的继承人,本身就拥有强大的政治班底,加上他和齐王李元吉的关系又非常密切,他们联合在一起,李渊自然会有所担心。因为,当年隋文帝杨坚就是在立杨广当太子后,随着杨广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就莫名其妙的死掉,李渊不得不防。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开始全力扶持李世民,不仅让他掌管军权,还允许他在自己的府上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人才,并由此招来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当时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独立于大唐政府之外的小政府机构,并和太子的东宫形成东西两宫并立的局面。



大家知道,皇族亲王广交宾客,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大忌,因为你作为一个亲王,却广泛招纳天下人才到自己府中效力,这是想干嘛?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李渊允许李世民这样干,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拥有牵制太子的能力。

因为,既然李建成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太子党势力,就必须得让一个人牵制他。否则,太子一旦想提前接班,李渊就只能提前退休。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趁机发展壮大起自己的势力,并开始对太子之位蠢蠢欲动。

在玄武门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已经是剑拨弩张,双方暗地里已经争斗过好几次,并且,在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时,其实有人提前向李渊禀告过李世民的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但是,李渊却担心这可能是太子李建成故意陷害李世民,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

于是,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朝经过玄武门时,趁机发动政变将两人射杀,并趁势对太子东宫进行围攻。此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便让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闯进来逼李渊退位。

眼看宫廷的整个局面已被李世民控制,为避免自己也被杀害,李渊果断将国家的军政大权全部让给李世民,三天后,李渊又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三个月后,李渊正式向天下颁布诏书,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作为回报,仍然让李渊居住在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他自己则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也算是他给李渊保留的最后一份尊荣。

李渊在太极殿居住了快三年,直到贞观三年,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李世民则正式入主太极殿。总的来说,在李渊晚年的9年时间里,他和李世民的关系比较冷淡,虽然说在物质生活上,李世民并没有亏待李渊,都是按照太上皇的标准供应。

但是,在人生自由上,李渊显然是处处受到制约。最开始在太极殿的三年,李渊几乎是被软禁,毕竟当时李世民刚登基,而李渊作为大唐开国皇帝,在朝中还有很多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一些身居高位的老臣,包括名将李靖和李绩都是持中立态度,所以李世民只能将李渊彻底“宿卫”起来,让他不得与外界有联系。



后来,等到贞观三年,李渊搬到大安宫,鉴于李世民已经彻底掌控朝政,而且大唐比较重要的军政职位都已由李世民自己的嫡系所担任后,他对李渊的监视开始有所放松,可以允许他参加一些宴会,这其中最出名的宴会,就是李靖灭掉东突厥后,大唐举国同庆,李渊和李世民把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都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

宴会上,李渊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则亲自为其伴舞,父子俩其乐融融,好不愉快,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这次宴会,也是玄武门之变后,史书上所记载的李渊和李世民两父子仅有的温存画面。

李渊总共在大安宫待了差不多六年,然后病逝。这六年期间,李渊除了偶尔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就是每到夏天,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更别提打猎游玩泛舟,所以李渊的日子,总的来说是过得很苦闷的。



当然,这还不是最苦闷的,最让李渊痛心的是,李世民为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不惜篡改历史,将矛头对准自己的父亲李渊,把他一生奋斗的成就都给抹黑掉,于是乎,大唐就变成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只不过是个庸人,他能够当皇帝,只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老爹,所以运气好坐上皇位。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几乎成为中国所有王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并且普遍人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大唐天下好像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些也是让李渊最最痛心的,不仅自己被迫提前退位,一世英名也毁得啥也不剩。

而且,在李渊死后,李世民将他陵墓也一再缩水,不按照帝王的标准来安葬。本来,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但李渊的献陵缺只有六丈,标准差了足足三丈,相当于诸侯王的标准。而且,李渊被安葬后,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最后搞得魏征都看不过去,好几次嘲讽李世民。


我是赵帅锅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以血腥手段杀死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之后又逼父亲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成了不问朝政的太上皇,随之登基的自然就是李世民了,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对父亲李渊,其实是怀有愤恨的。在李世民看来,自己英明神武,但李渊却一直坚持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十分偏袒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因此,当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就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占要职,为自己的登基做准备。


当李世民成了皇帝后,便开始一次次缓慢地制裁、报复自己的父亲李渊。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李渊同样如此,他十分好色,起兵攻占长安后,李渊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和一堆妃子生下来20个小皇子,而且还喜欢四处征召美貌的宫女。

李渊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说什么,可老皇帝一退位,李世民的手下就开始冒头攻击李渊。例如,贞观二年,玄武门之变第二年,这年的雨水下得少,于是中书舍人李百药就上书说,这是因为太上皇征召太多的宫女,皇宫里“阴气郁积”才导致了干旱。

于是,李世民就下令,将李渊身边的宫女裁减掉3000人,全部驱逐出宫。


而李世民对李渊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李世民当了皇帝,自然要整治一些以前不听自己话的人。李渊最信任的老臣裴寂便是其中之一。玄武门之变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当天,别的大臣都在李渊身边拍马屁,说秦王李世民人心所向之类的话,唯独裴寂一言不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先把裴寂免官“遣还乡里”,后来又把裴寂流放到位于今天四川阿坝一带,活生生要搞死裴寂。


贞观三年,玄武门之变第三年,李渊从太极宫搬到了大安宫。大安宫低矮狭小,夏天更是闷热无比,但李世民却对自己的父亲李渊不闻不问,自己跑到隋炀帝留下的九成宫避暑。有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李世民说,老皇帝年岁已高,陛下您不仅不去看望老皇帝,还经常自己跑去乘凉避暑,把自己的老爸扔在闷热的大安宫,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李世民对此并未理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心中的愤恨和恼怒开始慢慢沉淀下来,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已经时日无多。贞观八年,69岁(虚岁)的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者用餐。在这场宴会上,李世民不知道为什么留下了眼泪,他给老父亲李渊敬酒祝寿。随后,李世民又和长孙皇后一起向李渊进献了御膳和衣物。

《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是:至此,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才“一同家人常礼”。一直到了李渊人生中的最后光景,这对父子,才开始解开了一些不可言说的心结。

贞观九年,玄武门之变第九年,这一年的五月庚子日,70岁(虚岁)的李渊临死前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说,我死之后,就跟汉朝的皇帝一样简单安葬就好了。

玄武门之变后的岁月里,李渊是孤独的,他心中有恐惧、有怨恨……总之,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生命的最后却是无奈和孤独相伴,孤独,也成了他最后的终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