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淵晚年生活得如何?

歐媚媚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下李淵退位的背景。




當時李淵在建立大唐後,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其次子李世民由於在征戰中立功無數,似乎比李建成聲望更高一些。自此兩人之間矛盾愈發尖銳,後來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階段。

而李世民為取得最終勝利,結束這荒唐的奪嫡之爭,於公元626年7月2日先發制人,在長安城的玄武門發動了一次政變。政變過後,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世民除去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而李淵在李世民殺了兄弟的情況下,接下來的事情倒表現出了他身為一名帝皇該有的冷靜、理智。

首先,李淵在得知李建成等人身死後,立馬讓出軍政大權給予李世民;接著,在三天後又快速立了李世民為太子,將所有朝政都交於李世民處理,自己這時已經是撒手了;最後,那就是在兩個月後,即公元626年9月4日,正式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

或許在之前處理兒子關係之時,他早點這麼迅速,不要過於優柔寡斷,可能就沒有這些事情了,此是題外話。


言歸正傳,老爹這麼配合自己,作為兒子的李世民自然不會太為難他。於是李淵在退位後,正式開始了他“沒心沒肺”的養老生活。

李淵自公元626年退休,到公元635年去世,養老生活大約九年。

我們來了解下,他這九年到底在幹些什麼?

在剛退休的3年,李淵是一直呆在太極宮生活,基本的物質條件李世民都會滿足他。而這個太極宮也是當時皇帝的正宮,從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還給予了自己這個老父親些許尊重,並沒有因為自己當了皇帝,就把太極宮立馬佔了。不過,李淵在當時行動上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服侍他的宮女也被李世民裁了不少。

三年過後,李淵離開了太極宮換到了大安宮生活。這個大安宮原本叫做宏義宮,是原來李淵賜給李世民的,李淵在這裡居住後,改其名為大安宮。雖然這個大安宮規模不能與皇帝居住的太極宮相提並論,但該有的還是都有,李淵日子還算可以。


大安宮居住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大型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宮們。即便是到了酷暑,李世民邀請他去九成宮避暑,李淵也不願意隨行。

不去的原因,大概率不會是李淵怕李世民要殺他,畢竟李淵還是會參加李世民的一些宴會的,主要還是由於人老了,不願出遠門。

李淵在最後的日子裡,只想安心呆在宮內享樂,這樣就足以。當然,這樣也可以告訴李世民,自己也無什麼心思重新執掌大權,只想養老。


公元635年,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享年六十九歲。李淵的晚年其實還算不錯的,能擁有個一隅之地安心度過了退休日子,這是當時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呢?

而在這退休九年內,李淵是盡心的於宮中安心享樂,不問世事,身體也是相當健壯,在六十四歲高齡那年,他甚至還生下了小兒子滕王李元嬰,李元嬰也就是後來滕王閣的建立者。


夏目歷史君


不得不說,李淵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玄武門之變後,在悲傷痛苦中,將自己的位置讓給了李世民,自己成為了太上皇。

那麼李淵其後的生活過得如何呢?

李淵是孤獨的

玄武門之變,給李淵帶來了無法說清楚的巨大傷害,二個兒子,一堆孫子統統去見了閻王爺,昨天孫子們還繞膝而坐,今日已經是天人永隔了,這能怨李世民嗎?

沒辦法怨,因為如果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倒下,就是李世民倒下,隋朝的宮鬥,李淵早就見識過了,自己那些表兄弟們在宮廷裡的互相殘殺,自己再清楚不過了。

恨,只能恨自己,對於兒子們的安排缺乏整體的考慮。也許李淵考慮過了,但沒想到兄弟殘殺來得這麼快,血淋淋的現實,讓李淵痛不欲生。

玄武門之變後,朝廷上下基本被李世民掌握了,如果不立李世民為太子,朝廷還會亂。於是,李淵立了李世民。因為李世民雄才大略,而且人脈眾多,李淵感覺到了極大的威脅,痛定思痛,李淵禪位,讓李世民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

李淵退了位後,住在了太極宮,除了一眾妃子們的陪伴,朝廷官員基本接觸不上,關鍵是李世民也不願意臣子們來看太上皇,話說回來,李世民真讓看,又有幾個人敢來看望呢?

因此,李淵退位後的生活是孤獨的,沒有朋友,沒有權利,只有自己的一堆女人和幼子們來看看自己。

當然,李世民為了不那麼絕情,讓裴寂在他授權下來看看。後來,裴寂因為各種原因,被髮配了,李淵就“徹底孤獨”了。

李淵是沒有自由的

如果說李淵是被軟禁的,應該沒有多少人反對。

李淵早期一直在太極宮,吃穿住行都在這裡,哪裡也去不了,關鍵是不讓去,因為有專人看管,這其實就是軟禁,就像野生動物園裡的老虎,給你一塊地,隨便你跑,就是不能出那塊區域。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李世民將太上皇李淵遷到了大安宮。大安宮完全不能和太極宮相比,狹窄不說,各種設施也相對簡陋。此時的李淵可能對於禪位有些後悔,但是世上哪裡有後悔藥吃?相比隋文帝楊堅受到的遭遇,李淵應該感覺幸福多了。

夏天天熱之時,為了讓老爹消消暑,李世民也曾經邀請李淵一起避暑,但李淵沒有同意,也許是看著兒子前呼後擁,自己心裡會痛苦。

在公元634年,李世民決定給老爹李淵建一所避暑的宮殿“大明宮”,只是李淵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還沒等宮殿建好,就一命嗚呼了,死時高齡70歲。

一個人沒有自由,也很孤獨,他會快樂嗎?絕對不會。李淵的晚年過得不悽慘,但過得並不快樂。

從玄武門之變開始,李淵的一生彷彿“結束”了,剩下來的九年時間,李淵只不過是被動地被日子過著,失去了得力的幾個兒子,失去了一堆孫子,還失去了自己的皇位,李淵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也許,只剩下“活著”兩個字,就是單純地活著。


藍風破曉


李淵晚年的生活實在不好,宮殿缺乏修繕,生活受到限制,甚至讓李世民的臣子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迫封李世民為太子,監國,不久退位。退位之初,待遇還是不錯的,仍然居住在皇宮的正宮太極宮中,而李世民則在太子的居所東宮處理政務。但李世民顯然心有不甘,所以,對父親開始不斷“打臉”。首先是廢除了李淵在位時的大部分政策,這也就算了。緊接著,李世民不斷在公開場合批評李淵武德年間的朝政:諸如“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武德之時,政刑紕繆,官方弛紊……”這些都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更是將李淵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評論的一無是處,貶謫出京,說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淵為非作歹。這些對父親毫不掩飾的批評無疑就是在暗示李淵,趕緊搬出去。

所以,李淵也識相,在貞觀三年四月,“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居住,理由是那裡“有山林勝景,雅好之……”實際上,弘義宮就是原本的李世民秦王府。裡面根本沒什麼好景緻不說,更是在規模上遠小於太極宮,甚至比太子東宮也要小上不止一個規模。


李淵遷入弘義宮後,改名大安宮。那大安宮環境如何?不好!因為有監察御史馬周的奏書為證。貞觀六年,馬週上疏說:“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遊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蕃夷朝見及四方觀聽,有不足焉。臣願營築雉堞,修起門樓,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大安宮在宮城外,顯得卑小,而東宮都還在城中,所以希望能夠修繕大安宮,以彰顯皇帝孝道,結果李世民不駁回也不採納,擱置……

另外,李淵生性好動,在武德年間即使公務繁忙,戰爭不斷,他也會四處遊獵。但是自從成為太上皇,再也沒有出過宮門。當年夏天,李世民前往九成宮避暑,馬周又一次上書“臣又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餘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為避暑,然則太上皇尚留熱所,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竊未安!”意思是太上皇年事已高,皇上應該日夜伴隨左右,現在跑這麼遠,太上皇想你怎麼辦?更重的話在後面,你自己跑到清涼的地方避暑去了,卻把太上皇留在酷熱難耐的地方,這是孝道嗎?李世民依然不理,此後貞觀七年五月和貞觀八年三月,李世民又兩次巡幸九成宮,都沒有帶李淵同行。


如果僅僅這樣,也還罷了,關鍵是李世民後面的舉動就有點不厚道了。貞觀八年七月,李世民居然一反常態“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是他幡然醒悟了嗎?不是,是李淵去不了了!因為那時候,李淵患了“風疾”,也就是中風了。對於一個年近七十的中風病人,再怎麼想出去,也不可能捱得起舟車勞頓了。李世民卻乘此機會大獻殷勤,你早幹嘛去了?貞觀八年,李世民以為太上皇興建清暑之所為由修建大明宮。但所有人都知道,李淵那時候已經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李世民不過又一次借盡孝的名義給自己造了個宮殿而已。果然,大明宮尚未完工,李淵撒手人寰。而李世民也順理成章從太極宮搬入更為豪華的大明宮。

李世民對李淵的態度,著名的直臣魏徵也看不下去。李淵去世一年後,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去世,李世民萬分悲痛,常常思之落淚。更是在宮中造了一座瞭望臺,時時眺望安葬長孫皇后的昭陵。有一次,李世民帶著魏徵一起登上瞭望臺,讓魏徵一起看,魏徵卻回答看不見。李世民很詫異,當即指給他看。魏徵說,我還以為陛下說的是高祖的獻陵,原來陛下說的是昭陵,那我早就看見了。李世民知道這是魏徵在指責自己不盡孝道,只好悻悻然拆除了瞭望臺。


伊耆角木


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作為一國皇帝,退位之後,李淵還能幹些什麼呢?難道會被李世民迫害了不成?


當然,事實並不是這樣,李淵雖然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位了,但是他依舊是太上皇。李世民也是好好的讓他當上了這個太上皇。實際上,李淵雖然被李世民搶去了黃偉,但是他的下場卻還不至於那麼的悽慘。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然李世民對於李淵有所忌憚,但是隨著自己的位置的逐漸的穩固,這種忌憚也就越來越小了,但是畢竟他們還是父子,感情上來說,在開始的矛盾衝突之後,也是逐漸的升溫,後來李淵搬出廣安宮之後,他們就算是緩和了許多了,這時候才貞觀三年。


李淵搬離了廣安宮之後,他住在了弘義宮之中,李世民對他算是畢恭畢敬的,好吃好喝的供著,還將李淵的一些年輕的孩子也搬到了這裡,讓他們陪伴著李淵。李淵也算是共享天倫之樂了。

後來,到了貞觀八年的時候,李淵還和李世民一起閱過兵,這個時候,明顯他們之間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間隙了,而這些也都是有著記載的。


是阿維啊


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淵晚年生活得如何?

唐高祖李淵萬年的生活實際是極為瀟灑,即位開心的,放到現在來說,肯定會讓很多的“宅男”,羨慕不已。

  • 首先,唐高祖李淵是否是被逼退位,還是一個未知數。

事實上,我認為,唐高祖李淵退位,更多的是李淵,因為三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才心灰意冷,放棄了自己的權力,將皇位交給了李世民。

或者說,唐高祖李淵,真的在起兵之前,就將皇位許給了李世民。但是,在後來又改變了主意,故意偏袒太子李建成,造成了三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更是心灰意冷。

而李建成,能夠在李淵的支持下,威脅到李世民的權力地位,並且間接促成了,李建成向李世民下手。可以說,李淵手裡肯定是掌握著唐朝的一部分兵力。這些兵力也許不足以讓李淵誅殺李世民,但是,保證李淵能夠安享晚年,還是沒有問題的。

  • 所以,李淵肯定是主動退位,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或者說,李淵直接撂挑子不幹了,將治理國家的重擔,交給了“接盤俠”李世民。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的功過,已經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後,到底做過什麼,做出了什麼樣的傑出的貢獻。當然,事實證明,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帝的位置上幹得不錯。

  • 那麼成為唐太上皇以後,李淵的晚年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實際上,唐高祖李淵晚年的生活是相當的瀟灑。

不說唐高祖李淵退位的時候,就已經是60歲了。在此之後,唐高祖李淵,在太上皇的寶座上,一共坐了九年。也就是說,在69歲的時候才去世。所以說,李世民完全沒有虧待李淵的想法。

  • 李淵想要什麼?跟李世民說一聲,李世民當然是得全部獻上。

其次就是在唐朝的重要宴會上,只要李淵想要參加,也可以出席。至於唐太宗李世民,還要向李淵稱臣。不存在說李淵心存怨言,被李世民幽禁,不讓外出、不能跟大臣們交流之類的的情況。

  • 甚至於,李淵還能夠讓,投靠的突厥大汗,給他跳舞助興。

在宮裡生活的待遇,那就更不用說了。要什麼樣的美女,李世民都會給他獻上去,全都是漂亮年輕的。就說李淵在當上太上皇,60歲以後的九年中,還為李世民添了30幾個弟弟妹妹。

  • 這樣的李淵真的是被迫退位,被幽禁的太上皇嗎?這是真的當太上皇供起來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唐武德9年6月初4(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的小日子反而更輕鬆了,不用操心軍國事務;生活待遇不減反增;偶爾還可以參加宴請西突厥使者這類的外事宴會,受用受用使者和大臣們的恭維自己“亙古未有功績”的馬屁。


“玄武門之變”3天后,李淵就開始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然後就將軍國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了李世民負責了。後來到了8月初9,李淵就乾脆退位稱太上皇,禪位給李世民了。

李淵的太上皇應該是沒有後來乾隆的太上皇過得糟心的,乾隆當了太上皇也沒有清靜日子過,嘉慶啥事都要麻煩乾隆,事事都請示。

而李淵則沒有這方面的煩惱,因為畢竟由於自己的“玩平衡術”失誤,導致了自己親生兒子之間的火併,被動禪讓的。

但是李世民的掌權,徹底解決了武德年間“政令多出”的混亂局面,使得唐朝中央政令得於統一,開始逐步走向繁榮和強盛。

李世民對李淵,就像蘇明哲對蘇大強。


根據《舊唐書》記載,李淵當了太上皇之後,就從太極宮搬到了弘義宮,改名太安宮;住了3年以後,又搬到了大安宮居住。總之就像《都挺好》裡蘇大強住在誰家都不開心,因為他總覺得有人看著自己,不自由。

後來貞觀8年(634年)李世民感覺李淵沒有避暑的地方,就像蘇明哲給蘇大強買新房子一樣,那時候買不到,只能造,於是決定在宮城東北為李淵建“清暑之所”,也就是後來的“大明宮”。可是大明宮剛開始修建沒到兩年,次年李淵駕崩了。後來大明宮連李世民自己駕崩了也沒建好,最終便宜了李治和武則天。

李淵“為了彌補遺憾”,於是開足了馬力為李世民製造“兄弟姐妹”。


但是李淵在這些清靜無爭的太上皇的日子裡,“心情大好”,於是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地幹彌補一個損失,那就是起兵前生的5個兒子就剩李世民一個了,一定要給李世民多“製造”點兄弟姐妹,以免李世民覺得孤單。

那就是開足馬力造人。經過不懈努力,李淵總共有22個兒子外加18個女兒,這還不包括夭折的。李世民自然也不嫌麻煩,按造禮制冊封了一個又一個的親王。其中在貞觀5年(631年)2月,一口氣封了5個親王。分別是封李元裕為鄶王,封李元名為譙王,封李靈夔為魏王,封李元祥為許王,封李元曉為密王。其中20子李元祥及以後的就是都是李淵當了太上皇以後生的。

也不知道李淵是故意的,還是自己真的沒有其他樂趣。總之,孩子是生了一堆又一堆。加上此前生的也都還年幼,李世民是又當兄長又當父親,有些弟弟妹妹比自己兒子女兒還小呢。沒辦法,誰讓李世民成了“大哥”?弟弟妹妹的“婚喪嫁娶”,李世民都包了。而且兄弟姐妹多了,是非還多,有的兄弟還想學李世民的成功案例。所以不但李世民自己操這個心,自己走後,這副重擔還交給了李治。


至於兄弟姐妹們製造出來的麻煩,已經跟李淵的生活無關了。他就像蘇大強一樣。只要管好自己的身體就好了。

以上是開個玩笑。玄武門之變後,發生在李淵身上的事情就是那些,至於李淵的真實心情和想法,新舊唐書都是沒有記載的。李淵究竟開不開心,炒米不清楚。不過大家覺得呢?



炒米視角


李淵即使被迫退位了,他依舊還是太上皇。

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成功的當上了皇帝,而李淵,雖然被迫退位了,但是他依舊是作為太上皇生活在宮中。作為一位太上皇,他的生活自然不會差到那裡去了。


李世民登基之後,在貞觀三年的時候,李淵搬到了弘義宮中去了,根據記載,雖然說這個地方比起他原來居住地,也就是李世民所在的大安宮確實是要小上一些,但是也算的上不小了,畢竟也是皇家建築。

從李淵退位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這位父親也是戒心十足,這也就是在前三年將他留在了宮中的重要原因。後來李淵得以搬出廣安宮,可以見得李世民還是對他放鬆了警惕的。而這也使得李淵可以安度晚年。



李淵在弘義宮中的日子也是十分舒適的。

首先,他在弘義宮還是十分的自由的,比起他在廣安宮,這裡也可以算是他自己的地盤,李世民在這裡的監視也是要小很多的,所以李淵也是活得更加的輕鬆些。


而且,不僅僅如此,李世民也是每天給李淵送著許多的美食,還有就是李淵的一些年幼的兒女也是搬了過去,有著子女的陪伴,李淵也可以說是享盡天倫之樂了。

除此之外,雖然說李世民攛掇了皇位,但是他還是做得可以的,他曾經多次的希望李淵可以到九成宮去避暑,結果李淵都不願意,他覺得那個地方是隋文帝死了的地方。李世民無奈,於是就令人專門為李淵修建避暑的地方,只可惜李淵最後還無福享受。



貞觀八年,李淵和李世民兩個人“閱武於西城,勞將士而還。”這個時候他們的關係已經緩和了,所以李淵安得晚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眾森淼


李淵當了八年皇帝,60歲時被迫退位,到去世,又當了九年太上皇,從而喪失了固有的皇位。

李淵的餘生是在屈辱中度過的。僅舉父子間三事為例。

第一例姑且稱“父恥子雪”。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率大軍出擊東突厥。年底捷報傳來,

他對侍臣說:“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舊唐書》卷六十七)

太宗拿乃父稱臣說事,意在讓臣下明白,高祖當年奇恥大辱被他洗雪了。一個“暫”字,一個“偏”字說明他輕而易舉地為乃父洗雪了奇恥大辱,並以此證實他的事功非其父所能望背的。貶父揚己的心態昭然若揭,得意洋洋的情態溢於言表!

第二例叫“父仇子報”。貞觀四年三月,北方各族尊李世民為天可汗;頡利可汗被擒送到長安,東突厥前汗國亡,北方為之安定。李淵聞訊嘆道:“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

劉邦當年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才得以脫險,此仇劉邦未報。如今東突厥亡,乃父的仇報了。於是,太宗把太上皇請到太極宮,特意為他安排了一次親貴聚會。

“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世民)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資治通鑑》卷一九三)

這場聚會名義上是慶賀父仇子報,實際上是要點明他即皇位,實乃天授。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第三例為“父卑子尊”。貞觀七年十二月,太宗置酒未央宮。李淵命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詠詩,然後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李世民接著說:“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敢也!”

八百多年前,漢高祖九年未央宮落成,劉邦“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席間起而向太上皇敬酒,並奚落道: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史記》卷八)

劉父出身低微能當太上皇全仗劉邦拔擢。劉邦當皇帝后,對其父仍以家人父子禮相待。有人勸劉父:“天亡二日,土亡二帝。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劉父遂跪拜相迎劉邦。劉邦見狀大驚下詔曰:

“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漢書》卷一下)

認為其父應有尊號,故尊太公為太上皇。唐人顏師古釋道:

“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同上)

李世民明裡批評劉邦,暗地卻指責其父目光短淺,早該把皇位讓給他了。李淵與劉父雖同為太上皇,實質截然不同。劉父的尊號系劉邦所封,而他的太上皇卻是被迫而為,居所也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

弘義宮原為表彰李世民“克定天下之功”而建,把乃父遷往那裡,表面上的理由是那兒有山林勝景,實質上是弘義宮的規制在太極宮之下。李淵遷到此宮後就被軟禁起來,失去了人身自由,任人擺佈,遭人奚落,在百般落寞之中度過了最後的歲月!

大唐開國皇帝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出乎後人的意料之外。

宋人朱熹認為,“唐有天下,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君臣父子夫婦,蓋其源出於太宗。”(《近思錄》卷八)

李淵晚景如此淒涼,李世民難辭其咎,責任主要在兒子一方。朱熹的指責不無道理,儘管不乏種族偏見。

清人吳楚材等也批評唐太宗“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鴨梨山大


李淵在打天下時,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就是自己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相比於外人而言,自己的親兒子自然是李淵最值得信任的人。但是,在最高權力面前,親情往往也會顯得不足為道,所以,為防止某個兒子實力過強而對自己造成威脅,李淵在讓李建當太子的同時,還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李淵的本意,是希望有人能夠制約太子李建成的權力,因為李建成作為未來皇帝的繼承人,本身就擁有強大的政治班底,加上他和齊王李元吉的關係又非常密切,他們聯合在一起,李淵自然會有所擔心。因為,當年隋文帝楊堅就是在立楊廣當太子後,隨著楊廣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就莫名其妙的死掉,李淵不得不防。

在這種背景下,李淵開始全力扶持李世民,不僅讓他掌管軍權,還允許他在自己的府上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人才,並由此招來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當時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獨立於大唐政府之外的小政府機構,並和太子的東宮形成東西兩宮並立的局面。



大家知道,皇族親王廣交賓客,自古以來就是政治大忌,因為你作為一個親王,卻廣泛招納天下人才到自己府中效力,這是想幹嘛?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李淵允許李世民這樣幹,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擁有牽制太子的能力。

因為,既然李建成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太子黨勢力,就必須得讓一個人牽制他。否則,太子一旦想提前接班,李淵就只能提前退休。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李世民趁機發展壯大起自己的勢力,並開始對太子之位蠢蠢欲動。

在玄武門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已經是劍撥弩張,雙方暗地裡已經爭鬥過好幾次,並且,在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時,其實有人提前向李淵稟告過李世民的一些不尋常的舉動,但是,李淵卻擔心這可能是太子李建成故意陷害李世民,所以並沒有放在心上。

於是,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趁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朝經過玄武門時,趁機發動政變將兩人射殺,並趁勢對太子東宮進行圍攻。此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便讓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闖進來逼李淵退位。

眼看宮廷的整個局面已被李世民控制,為避免自己也被殺害,李淵果斷將國家的軍政大權全部讓給李世民,三天後,李淵又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三個月後,李淵正式向天下頒佈詔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自稱太上皇。李世民作為回報,仍然讓李淵居住在大內皇宮正殿——太極殿,他自己則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也算是他給李淵保留的最後一份尊榮。

李淵在太極殿居住了快三年,直到貞觀三年,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李世民則正式入主太極殿。總的來說,在李淵晚年的9年時間裡,他和李世民的關係比較冷淡,雖然說在物質生活上,李世民並沒有虧待李淵,都是按照太上皇的標準供應。

但是,在人生自由上,李淵顯然是處處受到制約。最開始在太極殿的三年,李淵幾乎是被軟禁,畢竟當時李世民剛登基,而李淵作為大唐開國皇帝,在朝中還有很多自己的勢力,尤其是一些身居高位的老臣,包括名將李靖和李績都是持中立態度,所以李世民只能將李淵徹底“宿衛”起來,讓他不得與外界有聯繫。



後來,等到貞觀三年,李淵搬到大安宮,鑑於李世民已經徹底掌控朝政,而且大唐比較重要的軍政職位都已由李世民自己的嫡系所擔任後,他對李淵的監視開始有所放鬆,可以允許他參加一些宴會,這其中最出名的宴會,就是李靖滅掉東突厥後,大唐舉國同慶,李淵和李世民把貴臣十幾人,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都召至凌煙閣,設宴慶祝。

宴會上,李淵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則親自為其伴舞,父子倆其樂融融,好不愉快,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這次宴會,也是玄武門之變後,史書上所記載的李淵和李世民兩父子僅有的溫存畫面。

李淵總共在大安宮待了差不多六年,然後病逝。這六年期間,李淵除了偶爾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就是每到夏天,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更別提打獵遊玩泛舟,所以李淵的日子,總的來說是過得很苦悶的。



當然,這還不是最苦悶的,最讓李淵痛心的是,李世民為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不惜篡改歷史,將矛頭對準自己的父親李淵,把他一生奮鬥的成就都給抹黑掉,於是乎,大唐就變成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只不過是個庸人,他能夠當皇帝,只是因為他是李世民的老爹,所以運氣好坐上皇位。

在這種背景下,李淵幾乎成為中國所有王朝中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皇帝,並且普遍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大唐天下好像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些也是讓李淵最最痛心的,不僅自己被迫提前退位,一世英名也毀得啥也不剩。

而且,在李淵死後,李世民將他陵墓也一再縮水,不按照帝王的標準來安葬。本來,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但李淵的獻陵缺只有六丈,標準差了足足三丈,相當於諸侯王的標準。而且,李淵被安葬後,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最後搞得魏徵都看不過去,好幾次嘲諷李世民。


我是趙帥鍋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以血腥手段殺死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之後又逼父親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成了不問朝政的太上皇,隨之登基的自然就是李世民了,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對父親李淵,其實是懷有憤恨的。在李世民看來,自己英明神武,但李淵卻一直堅持正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十分偏袒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因此,當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就大肆安排自己的親信進佔要職,為自己的登基做準備。


當李世民成了皇帝后,便開始一次次緩慢地制裁、報復自己的父親李淵。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李淵同樣如此,他十分好色,起兵攻佔長安後,李淵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和一堆妃子生下來20個小皇子,而且還喜歡四處徵召美貌的宮女。

李淵當皇帝的時候,自然沒人敢說什麼,可老皇帝一退位,李世民的手下就開始冒頭攻擊李淵。例如,貞觀二年,玄武門之變第二年,這年的雨水下得少,於是中書舍人李百藥就上書說,這是因為太上皇徵召太多的宮女,皇宮裡“陰氣鬱積”才導致了乾旱。

於是,李世民就下令,將李淵身邊的宮女裁減掉3000人,全部驅逐出宮。


而李世民對李淵的報復才剛剛開始。

李世民當了皇帝,自然要整治一些以前不聽自己話的人。李淵最信任的老臣裴寂便是其中之一。玄武門之變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當天,別的大臣都在李淵身邊拍馬屁,說秦王李世民人心所向之類的話,唯獨裴寂一言不發。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先把裴寂免官“遣還鄉里”,後來又把裴寂流放到位於今天四川阿壩一帶,活生生要搞死裴寂。


貞觀三年,玄武門之變第三年,李淵從太極宮搬到了大安宮。大安宮低矮狹小,夏天更是悶熱無比,但李世民卻對自己的父親李淵不聞不問,自己跑到隋煬帝留下的九成宮避暑。有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李世民說,老皇帝年歲已高,陛下您不僅不去看望老皇帝,還經常自己跑去乘涼避暑,把自己的老爸扔在悶熱的大安宮,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但李世民對此並未理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心中的憤恨和惱怒開始慢慢沉澱下來,畢竟是自己的父親,已經時日無多。貞觀八年,69歲(虛歲)的李淵宴請西突厥使者用餐。在這場宴會上,李世民不知道為什麼留下了眼淚,他給老父親李淵敬酒祝壽。隨後,李世民又和長孫皇后一起向李淵進獻了御膳和衣物。

《資治通鑑》對此的記載是:至此,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倆才“一同家人常禮”。一直到了李淵人生中的最後光景,這對父子,才開始解開了一些不可言說的心結。

貞觀九年,玄武門之變第九年,這一年的五月庚子日,70歲(虛歲)的李淵臨死前交代了自己的後事,他說,我死之後,就跟漢朝的皇帝一樣簡單安葬就好了。

玄武門之變後的歲月裡,李淵是孤獨的,他心中有恐懼、有怨恨……總之,這位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生命的最後卻是無奈和孤獨相伴,孤獨,也成了他最後的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