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最知之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八爷联合隆科多与关外旗主逼迫雍正交权一事,这件事只是《雍正王朝》虚构的剧情。



下面我就单纯的以《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的剧情来回答这个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两个字“兵权”。

无论八爷党的势力有多大,没有兵权,他就是一只纸老虎,无论八阿哥胤禩联合谁,是隆科多也好,还是关外旗主也好,兵权不在他身上,他做什么也没用。事实上在当时,八爷党除了隆科多因兼着九门提督,控制着3万余人,及领侍卫内大臣控制下的千余侍卫,其余的就再无一兵一卒。而说实话,3万多人虽多,但这些兵士都是些兵勇,并不是专业的兵士,这相对于十三爷胤祥所能掌控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数万精锐八旗大军,这3万多人根本就不算什么,横扫他们完全没问题。



当然,如果十三爷胤祥不出来掌控局势的话,八爷党的计划还真的有可能实现,雍正真的有可能变成一个傀儡皇帝。在当时胤禩的计划是这样的,先让关外的旗主率领麾下的兵马进驻京郊二营,然后设计让弘昼误传圣旨,从而暂时控制住二营,以此来达到控制北京外围的目的。之后再利用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去控制住图里琛的大内侍卫,从而控制皇宫。最终在北京城内外都被控制的情况下,最终来达到逼迫雍正接受“八王议政”的目的。

可以说胤禩的计划最终都全部实现了,如果没有胤祥的突然加入,雍正已经是决定交出权力了,但是谁能想到这“万事俱备,只欠雍正点头”的事情,最终会被胤祥发现,后胤祥又迅速行动前往京郊二营,将八爷放在京效二营的亲信全部捉拿,然后重新掌控二营。如此,在京郊二营重新回到雍正的手上后,胤禩的计划也就彻底的失败了。



其实胤禩的计划看似无懈可击,但却是一触即溃。因为胤禩根本不能控制京郊二营(剧中所说京郊二营只有皇帝和胤祥的手令才能调动,其他一切人等都调动不了),他只能借着弘昼的误传圣旨来达到暂时的控制,因此一旦让胤祥得知此事,京郊二营的控制权就会立刻被胤祥所夺,兵权易手就在旦夕之间。

如此,一旦丧失对京郊二营的控制,胤禩就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除非是他敢弑君,但是如果一旦他弑君,胤禩也就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同时也会被胤祥率军击败,到那时胤禩不但没了皇位,更没有了性命,甚至还会被满门抄斩,而这绝对是胤禩不想的。因此,之后等待胤禩的就只有投降,其他别无他法。



其实说白了,胤祥生不生病,跟能不能击败八爷党是完全没关系的,可以说只要胤祥没死,凭借着他在军中的威望和权力,他随时都能击败胤,之所以这么简单,只因他手中有兵权。


澳古说历史


丰台大营是供卫国都安全的野战队,大多是八旗子弟,是当时北京卫戍非常重要的部队之一。丰台大营驻扎了12营军队,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4万多人,虽然丰台大营的驻军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非常强大。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充分体现了丰台大营的作用,谁掌握了丰台大营,谁就基本掌控了朝局,而雍正能坐上皇位并且坐稳,就很得益于老十三两次控制丰台大营。

第一次老十三被圈禁在宗人府,等到康熙去世之后,雍正拿出金牌令箭将老十三放出宗人府,老十三则是立即赶赴丰台大营。当时的丰台大营主将对老十三采取敌对态度,而老十三在丰台大营有很多嫡系人员、生死兄弟,老十三就依靠这些人帮助杀死了丰台大营的主将,掌握了丰台大营,帮助雍正坐稳了皇位。

第二次老十三重新掌握丰台大营,这次是发生在老八他们谋划“八王议政”的时候,之前八爷党吃亏在没有掌握兵权,老八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利用八旗进京整顿旗务的时候,将丰台大营共管了。而所谓共管,就是利用八旗王爷带来的参将与丰台提督共同控制了丰台大营,使丰台大营不能进行军队调度,而在北京城内,由于隆科多投靠八爷党,所以九门提督的军队都在八爷党一边,这样看来八爷党的确是稳操胜算。

八爷党千算万算算漏了弘昼,弘昼虽然没有政治野心,但是一点也不傻,在上朝前一刻找到了十三爷,告诉十三爷丰台大营被共管的事情。十三爷敏锐的政治嗅觉立刻发现了不对劲,所以没有参加上朝,而是转头去了丰台大营。

这次电视剧没有讲述十三爷怎么在丰台大营重新夺回军权,但是我们可以猜出当时的情景。十三爷到达丰台大营之后,此时丰台大营虽然被八旗共管,但是丰台大营的原来将领只是被胁迫不能调动军队,并没有被杀死。十三爷到了之后,他本身掌管全国兵马调动,所以丰台大营的提督自然是听从十三爷的号令,再加上他们大多数是十三爷的死党,这个时候只要十三爷一句话,就可以将八旗王爷的参将全部捉拿,过程比第一要容易很多。

十三爷虽然有病,但是地位和威望依旧存在,加上握有掌管全国兵马的权力以及一些死党,处理八旗旗主留下来的几个参将绰绰有余,十三爷也又一次保障了雍正的帝位。


帝国烽火


其实十三爷允祥(雍正即位后,都要避讳,不能再用胤了,其他兄弟同上。)最终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因素很多,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雍正对他的无条件的信任。也是因为他对十三爷的信任,雍正也挽救了自己。

弘昼在丰台大营“误传圣旨”的时候,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两个提督曾经透露了一个秘密。那就是“除了圣旨和十三爷的手谕,概不奉召。”


圣旨可以理解,清朝军队的权力在皇帝,但是十三爷的手谕竟然和圣旨同等重要。这是只能在剧情中发生的。因为在剧中,十三爷这个角色就是替雍正控制军队的,为雍正的新政保驾护航的。在剧中,从康熙驾崩到十三爷病故这段时间里,十三爷一直实质性地控制着京外两营,和“御林军”(应该是亲军营)。

这种信任绝对不是单单出于雍正感激十三爷在康熙驾崩之日,为自己控制京外两营,保障自己顺利即位,而做的举措。

这种直接把军权交给别人的举动完全是因为无条件的信任。十三爷支持雍正绝非出于言语,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历历在目。

所以在关键时刻,十三爷才可以空手夺回京外两营,以及隆科多全权掌握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权。


躺在担架上把所有的局面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而康熙驾崩那夜,十三爷还得靠“金牌令箭”以及必要杀掉程文运,才能掌控局面。

八王逼宫的局面对于雍正而言,极为凶险。应该说八爷允禩是掌握了极大胜算,赢面事非常大的,不然以允禩的性格是不会轻易动手的。

因为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几乎把天下士绅都给得罪光了;火耗归公几乎把大清的官员都给得罪光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几乎把读书人又得罪光了;整顿旗务,让八旗子弟去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又把八旗得罪光了。可以说雍正面临的是“四面楚歌”。

八爷最大的弱势就是自己没有能力掌握军队。原本自己集团内部有个在军中极有威望的天然人选老十四允禵,只可惜,当初康熙一计将两人打散。八爷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夺嫡的头号敌人,还曾搞出了“毙鹰事件”。


所以对于此次的事情,老十四怎么都不愿参与了。虽然说你们出事,自己不会袖手旁观,但实际也只是句客套话而已了。

所以八爷控制京外二营只能靠关外旗主王爷;京城中靠隆科多。所以八爷依靠的在赌局中最核心的力量竟然一个是被蒙蔽管闲事的,一个是著名的墙头草。可以说貌似强大的利益联盟,但本质上却是各怀鬼胎,漏洞百出。

关外旗主接管京外二营防务,没有十三爷手谕,更没圣旨。就得依靠弘时,弘时多会给自己留后路啊,就忽悠弘昼“误传圣旨”。弘昼多聪明啊,事后感觉不对,知道要出大事了,但他一眼就看出问题的关键,他在宫门外,等着前去上朝的十三爷。

所以在朝堂辩论剑拔弩张,撕掉所有伪装之后,就看谁抓着枪杆子了。当雍正听说十三爷病了,京外两营也落在八爷手里,隆科多说话阴阳怪气,屁股坐到了八爷的那里,也曾一度面如死灰,跌坐在阶下。


但是十三爷只要在京外两营露个脸,就直接收回了军权,把旗主王爷带来控制京外两营的参将都给拿了。

然后大摇大摆地进宫,接管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权。一路之上,可谓兵不血刃。而这些没有雍正对十三爷的信任,允祥长期掌握军队,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炒米视角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到这个问题

关于《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笔者百看不厌,在这部电视剧中引用了很多正史,对于雍正皇帝的一生的演绎也颇为公允,不过文学作品是不能和正史相依并论的。

如题,真实的历史是八爷党并未联合隆科多以及相关旗主逼宫,所以他们没有和十三爷面对面的交锋。不过在提问中的两个雍正朝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十三爷胤祥,的确是值得说一说。

雍正一生最宠爱的臣弟,浅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十三爷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爷忠勇仁孝,办事一丝不苟,是雍正的得力助手,这点不假,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如此。而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还没有一位王爷受到皇帝的恩宠能够超过十三爷胤祥,胤祥是唯一一个在康熙朝没有任何封号的光头王爷,而且还被禁锢了很多年,但是雍正一上位之后,便给他连跳三级,直接变成了亲王,并把他的母族由包衣藉迁出,并追封其母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并下令其从葬景陵。而后又封胤祥为“铁帽子王”,并且他的后代除了嫡子继承铁帽子王爵位外,还有一子被封为郡王,另有一子被封为贝勒,皆为世袭罔替,可谓是满门荣耀,而且雍正还留下旨意告诉乾隆,自此后任何继位的皇帝都不允许对胤祥之后的赏赐和封爵有任意削减。他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因战功而被赐世袭罔替的王爷,在雍正朝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1.生母出身卑微,为包衣人之后,而康熙对待其母的做法值得推敲

胤祥在皇子中出身最为卑微,他的生母为章佳氏,祖上是镶黄旗的包衣人,也就是皇家奴仆,章佳氏在世的时候也并未册封为妃,可见其地位低下,但是康熙对其宠幸有加,否则也不会为康熙生下了一子两女,直到其死后,才赐谥号为敏妃。

可是对于谥号而言,清朝妃子获谥号的少之又少,而章佳氏又是死后赐谥,这未免又有些说不通,能够追谥的都是极其荣耀的,可是为什么在世的时候没有册封她为妃呢?而康熙又对其宠幸有加,不然怎能留下一子两女?

关于这段历史《清史稿》中并未过多记录,笔者妄自推测,康熙皇帝很喜欢章佳氏,但是因为章佳氏出身包衣之后,祖上是戴罪之人,所以无法进行封赏。但死者为大,康熙顾念他和章佳氏的感情,所以又对其追谥,表达哀思。并且在章佳氏去世期间,三阿哥胤祉因在守丧期内擅自剃头,康熙大怒,还免了胤祉郡王的称号,降爵为贝勒。这其中缘故却有蹊跷,值得探究。

  • 2.胤祥能文能武,深受康熙喜爱

“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清史稿》

胤祥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了父亲康熙皇帝路过,便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他趴在地上像小狗一样追闻父亲的气味,令康熙非常感动,康熙就是有名的孝子,他自此便非常宠爱胤祥。

“王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尝从猎,猛虎突出林间,王神色不动,手利刃刺之,见者服其神勇。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清史稿》

在清朝初期,皇子们非常辛苦,既要习文,又要练武,笔者在前一篇问答中写过,文采和弓马最娴熟的皇子是三阿哥胤祉,但是要论最勇敢的皇子应该是胤祥。胤祥可手刃猛虎而面不露惧,吟诗做文也是清新流畅,也是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人才。

康熙非常喜爱这个儿子,在胤祥13岁的时候就带去盛京谒陵,并且在此后的十年之间,每次出巡都带着胤祥,还曾命胤祥替天子祭拜泰山,可见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 3.突然失宠可能是代人受过

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胤祥地位一落千丈,被康熙罚其“终身禁锢”,直到雍正继位才得以放出来。康熙对其很失望,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二阿哥胤礽的失望转嫁到胤祥身上了,纵然胤祥少年时得宠,可那时已经立胤礽为太子,康熙是不可能再立胤祥为太子,对他宠爱也许在亲情之外更有特意栽培的意思,想让胤祥将来能够好好的辅佐胤礽,但是胤礽出事了,而作为自己宠爱的儿子胤祥并没有像康熙汇报兄长的过错,反而替他隐瞒,康熙认为胤祥对自己不忠,所以便冷落了胤祥。又或者说胤祥是代人受过,在“一废太子”期间各皇子都蠢蠢欲动,康熙皆以获知,而却唯独没有四阿哥胤禛的消息,而胤祥与胤禛平日交好,是不是胤禛也有过错,而胤祥唯独替他扛了包呢?

雍正继位后曾说过“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这是雍正为十三爷平反,从这句话中也可窥探一二,也许真的是为胤禛受过,十三爷义气,赞一下!

  • 4.雍正为什么对胤祥这么好?

他们俩关系非常要好,是自幼就好,这个雍正是胤祥的数学老师,因为据《清史稿》记载,雍正曾经受康熙之命教导胤祥学习。而且每次出行,都相依为伴,感情深厚的很。他们哥俩无论实在宫内还是外出,经常有书信来往,时而议论国政,时而关心生活,又志趣相投,而胤祥出身卑微,想必其他皇子都很轻视他,但唯独雍正对他最好,是真正关心他的人,所以他必然以死相报,终其一生一直在为国效力,并颇有建树,可以说在雍正一朝,十三爷算是居功至伟了,这也算是回报对雍正的知遇之恩了。

他俩虽未君臣,可又有兄弟之情,雍正一朝灭了他不少亲兄弟,连同母的十四弟都没有放过,可唯独对胤祥这么好,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 一、二人自幼真挚的情感使然。

  • 二、给其他皇子和官员证明,忠于我的,真心尽力的,是不会有问题的。

在胤祥死后,雍正悲痛万分,罢朝三天,并拿出自己的私例银子为胤祥置办葬礼,并且还痛哭流涕,这不是演戏,而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兄弟之情,君臣之情堪称古今楷模。

关于隆科多,浅谈一二

隆科多并非是电视剧中佟国维的侄子,真实地历史中是他的三儿子,他的姐姐是康熙皇帝的孝懿仁皇后,是雍正皇帝的养母,他的姑姑是康熙的亲娘,所以他和康熙是亲表兄弟的关系。而他并未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早年郁郁不得志,人家隆科多一生下来就是很显赫的,电视剧中他的“六叔”佟国维给他出招,让他辅佐雍正,不要跟八王爷接近,一家人分踩两条船,无论是当政,老佟家都能显赫门厅。这话不是佟国维说的,真实的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他的亲表兄康熙找到了隆科多并告诉他,要想好好的活着,就得听表兄的话,不要参与任何党争,不要投靠任何亲王,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好好的干活,保持品行端正,必然会让你永葆富贵,否则你只有等着提前出局了。

关于隆科多出事并非是因为联合八爷党,当然在隆科多41条大罪中也有相关一二的信息,和八爷党亲近是他的子侄所为,并非隆科多。但是这些不是主要原因,隆科多治罪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结党营私,贪婪腐败。

雍正是一位好皇帝,他最恨贪官,最恨结党营私,而隆科多自以为拥护雍正有功,到了雍正朝有点忘乎所以了,便大肆敛财,栽培心腹,结党营私,并且为年羹尧说话,这就犯了雍正的大忌,而所谓的和八爷党逼宫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小结:

综上所述,隆科多并未和八爷逼宫,也没有和十三爷胤祥正面冲突,他的失败是自己作的,就是一个“贪”字所致,而十三爷胤祥兢兢业业,为人忠孝仁义,做事不偏不倚,清正廉洁,所以才可保后世繁盛。

在本文最后,笔者按照提问回答一下,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和旗主们也敌不过十三爷?很简单:“实力不允许啊!”



鸿涵先生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产的罗永浩依旧有实力指点江山。《雍正王朝》中,胤祥是天人道的男子,也是大清的忠臣良将,虽病入膏肓,但还是能够为雍正擎天保驾,这主要是因为他实力并未受损,足够碾压八爷等人。胤祥的实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十三爷”这张名片,是铁与血铸造而成,在清朝军营中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儿子,有好几位都是专才,长大后都术业有专攻,比如胤祉走的是学术路线,胤禟走的是商业路线。

胤祥的成长方向是军事领域,从小就接受各种军事锻炼。在康熙朝,他是一位带兵打仗的皇子,隆科多就曾与他一起扛过枪。

军营的合作,很容易结下深情厚谊。十三爷为人仗义,性格豪爽,许多战友都买他的账,即使身陷囹圄,也有人为他送酒。当年带兵的时间越久,结下的友谊越多,十三爷的影响力就越大。

到了康熙晚年,十三爷的手下,很多已经成了军营的中层管理者,他的话比军营的主帅还有效。

因此,胤禛在谋划皇位问题时,重点考虑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放出胤祥。只要胤祥振臂一呼,胤禛就能顺利继位。这就好比当年的公牛王朝,想要问鼎总冠军,就必须让乔丹披挂上阵。

到了雍正朝,胤祥头顶“铁帽”,入军机处,兼管兵部,军事影响力只会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下,他临时发号施令根本不需要经过正常程序,甚至于他的话就是军令。关键时刻,十三爷就如同比赛时最后几分钟的乔丹,可以相机行事。

所以,步军统领衙门以及丰台大营的兵,会优先响应十三爷的号召。十三爷病了,依旧是十三爷,他只要能发出命令,就比隆科多、胤禩的命令更能让人信服。胤禩等人失去兵权,也就没了叫板的资本。

关外的几个旗主王爷,带来的兵员数量有限,即使暂时性地接管了丰台大营,但很难一夜之间让整个丰台大营都听他们的指令。当十三爷出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站到十三爷那边,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会让关外王爷带来的兵缴械投降。

二、身份优势,增加胤祥的合法性

胤祥的出身并不高贵,小时候还经常受其他皇子欺负,加上康熙的刻意压制,导致胤祥在康熙朝仕途与地位双双受阻。

等到雍正继位,胤祥时来运转,由一个落魄皇子一跃成为铁帽子王,朝廷的许多要害部门都由他执掌。

在身份上,胤祥已经是大清仅次于雍正的第二号人物,这个优势能够带来的好处太多了。

官大一级压死人,隆科多的儿子听到怡亲王三个字就认怂,隆科多看到胤祥也只能干瞪眼。

在权力上,胤祥的话约等于皇权的延长线,当着雍正的面就能指挥张廷玉,压住部分八爷党和步军统领衙门的臣工自然不在话下。被压制的帮手越多,八爷等人的实力打折幅度越大。此消彼长,胤祥的力量相应上升。

在古代,想办大事就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所以,朱棣要喊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齐桓公要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号。

胤禩打出“恢复祖宗礼法”的口号,口口声声“先帝”,其实是想占据传统道德制高点,为自己篡位找合法性。

但是,胤祥搞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戳穿胤禩的阴谋时,胤禩的口号就变得一文不值。失去合法性的依托,所谓“八王义政”就成了图谋乱政。

胤禩等人的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漏洞百出:

第一、漏掉了弘昼。胤禩没想到弘昼看破了他抢兵权的图谋,导致后来弘昼给胤祥通风报信;

第二、低估了胤祥。殊不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胤祥还活着;

第三、高估了队友。关外来的铁帽子王,并不完全一条心,一旦有人犹豫就会产生离心力。

秋媚说:如果将雍正看做大清王朝的“禅师”杰克逊,那胤祥就是乔丹。乔丹身体不适依旧有能力在总决赛砍瓜切菜,从而挽狂澜于既倒;胤祥病入膏肓,但实力还在,同样能够扶大厦于将倾。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里最出彩的一段莫过于“八王议政”,这一段中,八爷党的阴谋布局、旗主王爷的步步紧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静到冷汗直出的描写、张廷玉的历史满分、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很多人觉得:在八爷党有百官拥护、旗主王爷控制了丰台大营、隆科多控制了九门的情况下,朝廷的文事武备、人心舆论、里里外外都已经被“八爷党”掌控住,站在雍正一边的只有一个弱不禁风的王文昭、一个唯唯诺诺的马齐、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个老态龙钟的张廷玉,充其量也只有四人,连雍正的贴身保镖图理琛、亲生儿子弘时、弘昼都不敢明确表明态度,保持中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八爷党”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呢?


其实八爷党的败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老十三的出场只是在加速了这一败局的进度而已

首先,“八爷党”、隆科多、旗主王爷这三方面势力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有想法、各有心思,虽然他们的名义都是恢复“八王议政”,但事实上,“八爷党”要的是架空雍正,扶持弘时登基,胤禩做周公;隆科多也是要扶持弘时,但他要投的也是“成为当朝第一人”的风险投资,他和胤禩之间有权力方面的冲突;旗主王爷们则是要借口恢复议政,让雍正不要再损害旗人的利益,他们并不想把雍正赶下台,甚至于在八旗分布中,还给十三爷胤祥留了一席之地。

胤禩以“恢复八王议政”的名义把隆科多、四位旗主笼络起来时,由于三方各怀鬼胎,所以他能蒙骗得了一时,可在实际情况中,当张廷玉以“根本发生没有八王议政的情况”时,胤禩的骗术就再也不起作用了。雍正问旗主还要不要恢复“八王议政”时,四人哑口无言,旗主王爷失去了立足点,于是最先退出“战场”。

至于隆科多的军队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威胁雍正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出兵逼宫,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得到的是稳稳当当成为“新朝第一人”的地位,不是要做“尉迟恭”,做出头鸟。所以十三爷一出场,隆科多就急忙退出朝堂,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隆科多又能逃到哪去?他不是怕十三爷,是怕八爷党狗急跳墙,直接命令自己调兵逼宫,就算自己不做,可也得背上“谋逆”的名声,不灭九族也得抄家。

而“八爷党”,说是说有“百官支持”,但实际上,经过康熙数次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到底还有多少,就连胤禩自己都说不准。弘时去抄胤禩家的时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谓“八爷党名单”,看着人挺多的,其实却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们在朝堂上的声音太小了,“八爷党”空有人员的虚幻,没实际话语权,就算是“千官”、“万官”支持又有什么用呢?

雍正至少还有四个人支持,其中三个是军机大臣,众臣之首,胤祥还掌握着兵权,可“八爷党”除了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外,当时在场的官员就连屁都没放过一个。在旗主王爷和隆科多接连退出“战场”后,胤禩三人的末日也就来了,他最后讽刺雍正那几句,说他只有几个老弱病残支持的话,其实也是在说自己,讽刺外强中干的“八爷党”。


而且胤禩当时实力看起来大,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可他却不敢和雍正兵戎相见。有清一代自皇太极开始,皇帝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顺治、康熙幼年继位都没有发生过逼宫事件,更不用说成年登基,心智、手段、处事都已经成熟的雍正。“八爷党”要对付雍正,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给他压力,让他觉得孤立无援,从而同意分开权力。

对“八爷党”来说,时间就是决定胜利的一切,拖得越久越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一下上来就连续轰炸雍正,指责他不遵祖制、推行暴政、信任小人、军事不利等等,而不敢直接出兵把他赶下台。可谁能想到,一个引经据典的张廷玉就把他们打败了,旗主王爷的退出给雍正争取了时间,也增强了他的抗压界限。

后面十三爷一来,就等于告诉了众人:雍正已经重新掌握丰台大营,“八爷党”不敢杀雍正,雍正却可以杀“八爷党”。所以与其说“八爷党”、隆科多、旗主王爷三方合力都敌不过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倒不如说他们是败给了制度、权力和各自的心怀鬼胎上。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隆科多和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中得以胜出的两大关键人物,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卫戍大权;十三阿哥胤祥手持金牌令箭,控制京畿附近的丰台大营,心有不甘的八爷党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只好俯首称臣。

那么雍正继位后,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及关外旗主,却依然斗不过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呢?

雍正继位后办的第一件事是任命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和吏部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这四位总理事务大臣相当于后来的军机处大臣,是朝廷的最高决策机关。允禩主管工部和理藩院,马齐主管户部,隆科多是吏部尚书兼九门提督,最重要的军权则由雍正自己掌管,实际工作由允祥负责。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赞誉他“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登基之初授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成为清朝12位铁帽子王之一。雍正登基后极力推行新政,摊丁入亩,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天下士绅;整顿旗务,让八旗子弟自食其力,搞得怨声载道,雍正陷入“四面楚歌”的艰难困境。

八爷党趁机联合对新政不满的关外旗主矫诏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接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又威逼利诱隆科多做为内应,准备在大朝会上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向雍正实施“兵谏”。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的八爷党没有想到,当年他们有丰台提督成文运尚且斗不过手持金牌令箭的“拼命十三郎”,现如今更加斗不过名正言顺的怡亲王爷,即使他是病入膏肓,连路都走不动的老十三。弘昼在上朝路上,把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被旗主王爷共管的事情告诉允祥,从而揭穿了八爷党的险恶用心。

由于允祥一直替雍正掌管军权,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拘捕了关外旗主带来的参将佐领,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紫禁城。恰好这时,朝会上的八爷党已经与雍正帝撕破脸皮,准备拼死一搏。朝堂上,隆科多身为领侍卫内大臣,大内侍卫已被其悄悄替换为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丁,局势万分危急。允祥的不速而至使局势瞬间逆转,参将佐领被一体擒拿,标志着八爷党的逼宫计划彻底失败。老十三从十几岁起就在古北口外练兵,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的不少将官曾是他的部属,凭着这份交情就足以将关外旗主安插进来的人拿下,更何况现在的允祥盛眷正隆,俨然如同皇帝替身,掌管着京城内外的军政要务。丰台提督曾说“军队防务没有圣旨或是十三爷的手令,末将不敢接受。”允祥的手令等同圣旨,可见他一直掌握着军队大权。

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拥有十几万精锐人马,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只有两万人马,因此只要控制了京外两营,步军统领衙门根本不足为虑。隆科多见势不妙,悄悄溜出大殿,图里琛早已派人跟踪,请旨后立即锁拿,囚禁于府内。旗主王爷见大势已去,纷纷磕头认罪,八爷党就此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唯一遗憾的是,允祥经此一役,油尽灯枯,当场吐血,不久后病逝。


历史茶坊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联络了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并拉拢到了上书房大臣兼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同时又以弘时为内应,精心构划了一场“逼宫”事件。


八阿哥等人先是利用弘时,顺利夺下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权,算是打掉了雍正的外部支持力量。而朝堂上,八爷党的众位皇子在四位铁帽子王的策应下,对雍正是步步紧逼,之后隆科多的临阵倒戈又将雍正陷入到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此时的朝堂上除了张廷玉、马齐、王文昭等少数官员尚且能同雍正站在一起,其他的官员均对此选择了漠视。如此局势对于雍正来说,完全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可就在最危急的关头,十三阿哥胤祥带回了他重新夺取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消息,并且还带兵包围了宫殿,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八阿哥胤禩精心炮制的这场“逼宫”时间,也就此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这是十三阿哥胤祥第二次通过夺下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救雍正于水火之中。在此之前,正是胤祥的及时带兵勤王,才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而这一次,又是胤祥稳定了局势,挫败了八爷党的阴谋。


雍正登基之后,必然对丰台大营是极为重视的。

历史上的丰台大营,是清朝时期拱卫京师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辖属12个营,巅峰期人数达到了四万人,并且装备精良,战斗力更是极为彪悍。

而在《雍正王朝》中,虽然丰台大营的作用得到了对应的体现,但是人数表现上则太过于夸张。

按照剧中雍正的说法,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是隆科多统领的步军统领衙门兵力的好几倍。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且不说西山锐健营是乾隆朝时间才设立的,雍正时期并不存在,单从人数上来说,步军统领衙门管辖的兵力一般都在三万人左右,与丰台大营不相上下,并且两者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所以实力上的差距并不明显。

回到《雍正王朝》剧中,前文中也说到了,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靠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带着康熙的金牌令箭,只身前往丰台大营,杀掉隶属于八爷党的丰台提督成文运,夺下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带兵前往畅春园勤王,这才使得雍正能够顺利登上皇位。

而至此开始,丰台大营的控制权就掌握在了雍正自己的手中,并且平日里,关于丰台大营的指挥事务,也仅仅是由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两个人能够调度进行。

当然,也正是因为之前险象环生的经历,让雍正和胤祥都看到了丰台大营的作用,也也看到了丰台大营的掌握权一旦旁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与破坏力,于是,雍正对于丰台大营的兵权是非常的重视。

与此同时,雍正也要时刻防着八阿哥胤禩等人,并且随时准备着抵御八爷党人企图阴谋乱政的行为,而丰台大营无疑是确保雍正皇位稳固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坚实的屏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八阿哥胤禩自然也更加非常清楚丰台大营之于雍正以及之于自己这方势力的重要意义,所以想要“逼宫”成功,必然要拿下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旁落,可以说是弘昼狠狠的被自己的哥哥弘时给坑了一把。

雍正安排弘时和弘昼,以劳军的名义前往丰台大营慰问关外来的四位铁帽子王,然而令他和弘昼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弘时已经同八阿哥胤禩以及几位王爷串通好,并且准备了一盘棋,就等着弘昼来“入局”。

弘昼是非常的聪明,并且非常懂得明哲保身,但是论阴狠、论权谋,他比他的哥哥弘时差的太远了。

可以说,弘时并没有费多少力气,就将弘昼引向了“歧途”,或者说,这是弘时用了一招“偷换概念”,将雍正所说的“整顿”变成了“共管”,并且诱使弘昼予以了认同。这样一来,四位铁帽子王的势力就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了丰台大营之中,进而也就此直接改变了丰台大营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指挥系统。

而对于丰台大营提督以及到场的西山锐健营提督来说,如果单纯是四位关外的铁帽子王,不管是其爵位再高、地位在尊崇,祖上的功勋再显赫,他们都不会听从其指挥,毕竟雍正给到他们的命令就是,没有雍正本人的旨意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命令,任何人都无权调动这两个营的兵马。况且,此时的八阿哥胤禩也在场,对于他两位提督则会是更加的警觉,必然是严加提防。

可是这一次,一口气来了两位雍正的皇子,并且两人都采取了同样说辞,而这也让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两位提督相信,这就是雍正的旨意和安排,进而同意了“共管”的要求,同时也算是丢掉了对于大营兵马的绝对控制权,同时也使其自身受到了关外四位铁帽子王辖属将领们的牵制。

弘昼在事后隐约感觉到了异常,但是以他的性格并没有当场说穿,而是第二天朝会之前将此事秘密告知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才有了胤祥坐在担架上,拖着病体重新夺回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悲壮之举。


只要胤祥到达现场,重新夺回兵权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实际上,就在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防务“共管”的整治过程中,丰台和西山的两位提督也进行了极为强烈的抵制。

“不是末将驳回,军队的防务没有圣旨或者十三爷的手令,末将不敢擅自接受。”
“回王爷,末将直接听命于十三爷,这是皇上钦定的。”

如果不是弘时和弘昼到了现场,特别是弘时与八阿哥胤禩唱了一出“双簧”,弘昼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传圣旨”,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的控制权必然不会旁落。

可即便当前的丰台大营处于“共管”的局面,当时的十三阿哥胤祥想要重新夺回控制权,也并非难事。

首先,胤祥一直以来得到的都是雍正的旨意,可以说是代雍正管理两个军营的事务。

正如丰台和西山的两位提督所说的,他们都听命与胤祥,包括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上下,也都全部服从与胤祥的命令,这是雍正的旨意和安排,也是维持了十多年的惯例。

且不说胤祥在两个军营之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就是凭借雍正特命、钦派的头衔安排,也令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不敢造次,更加不用说他们手下的将领了,断然不敢于胤祥公然对抗。

所以,胤祥只要出现在营中,局面就会瞬间被控制。

其次,胤祥这个铁帽子王是有实权的,而关外的四位王爷仅仅是“虚职”。

当然,这里也要说一下,“铁帽子王”的说法是从乾隆朝中期开始才出现的,之前只强调了“世袭罔替”,并没有明确提出“铁帽子王”。而此前袭承这样的铁帽子王爵位的王公,都是因为祖上的功勋,而他们自己也仅仅是萌阴而已,继承的是爵位和待遇,还有部分人丁,没有皇帝的旨意,不会参与到署理朝政的过程中。

而胤祥则与他们完全不同,他是雍正最为信任的兄弟和大臣,不仅有着极高的封赏,更是对其委以了重任,是真正掌握实权的。并且在雍正的授意下,胤祥还对其他的王公贵胄与宗室成员,包括了八阿哥胤禩等人以及这些关外的王爷们行使监督和牵制的职能。而这也使得胤祥更加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些人所做出的不利于雍正的行为。

再次,就是此时的胤祥已经完全为八爷党所忽略,进而可以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往返于丰台大营与皇宫之间。

不得不说的是,没有关注到胤祥的,是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巨大失误,当然这其中也有着一定的原因。

一来,就是胤祥本身的身体不好。此时的他已经无法正常行走,需要坐在担架上被人抬着,所以胤禩等人并不认为以这样的身体状况下,胤祥能够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二来,就是胤禩等人太过于自信,也太过于自负了。八爷党这次“逼宫”行动,内有弘时作为内应,外有四位铁帽子王给予支援,同时隆科多协助进行“兵谏”,加上此前已经成功夺下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的控制权,让胤禩自觉万无一失,甚至说自以为有九成胜算,只差“老天相助”的狂言悖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也不会担心胤祥,更加不相信胤祥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三来,就是弘昼的“表演”成功麻痹了八阿哥胤禩等人。可以说,弘昼的此举算是对其自身的将功赎罪。他将丰台大营被“共管”的事情告诉了胤祥,眼见着胤祥急匆匆的走掉,他应该猜到了其中的原委,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来,并且是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彻底迷惑了八爷党的众人,使得其也就此忽略了胤祥的存在,只是认为其实真的回家养病,进而没有加以阻止。

如果胤禩等人,特别是手握重兵的隆科多,能够拦下十三阿哥胤祥,不让胤祥去搬丰台的救兵,那么“逼宫”事件的结局或许将有着完全不同光景,可就是因为没有阻拦胤祥,最终使得大好的局面遭到了“逆转”,整个“逼宫”计划也就此破产。

就这样,胤禩即此前“夺嫡之夜”之后,第二次因为失去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而最终导致了他此前所有的安排就此付之东流,并且这一次,他还是栽在了十三阿哥胤祥手中。

总结胤禩这两次失败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胤禩的失败其实是一种必然。

一方面,尽管胤禩非常明白“兵权”极为重要的道理,并且极力进行了争夺,但是在绝对的皇权统治下,胤禩没有得到帝王的首肯,再怎样的努力夺下了控制权,也仅仅是一种虚幻。而胤祥前一次手中有的是金牌令箭,这一次是坐拥雍正的旨意与安排,这些都是代表皇权授予的“硬通货”,无疑都也会让八阿哥胤禩的一切的部署瞬间变为了无用功。

另一方面,就是胤禩对于十三阿哥胤祥本人的忽视。如果说此前一次是因为没有想到雍正会用金牌令箭赦出胤祥的话,那么“逼宫”行动的失败,则是胤禩对于所取得的暂时成果而盲目的自信与自负,最终为胤祥再度实现翻盘,而他本人及其整个政治势力集团也最终落得一个满盘皆输的局面。


雍亲王府


纵观《雍正王朝》整部剧,有两大高潮,一个是康熙帝驾崩之夜,“九子夺嫡”白热化,步步惊心;一个是八王议政,逼宫雍正,直接将皇权争斗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1、一代“操盘手”康熙帝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八爷党”集团。


八爷党是夺嫡战的最强大的派系,有钱有势,阵容强大,主要成员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上书房重臣佟国维等一干朝臣,势力遍布朝野。

相比之下,恐怕也只有根基多年的“太子党”能与之抗衡一番。而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乃至四阿哥胤禛的“四爷党”,在势力上都不及八爷党。

可惜,一废太子时,康熙帝施展“帝王权术”要众臣及皇子推举新太子人选,结果八爷党入了坑,势力受到重挫,连八爷党首领八阿哥胤禩,也从此在康熙帝心中丧失候选人地位,这一次遭到严重打压。

而大阿哥胤禔,上蹿下跳,更是扬言“代父杀弟”,成为夺嫡的炮灰,被康熙帝圈禁。

而二废太子时,康熙帝略施小计,故意封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造成中意十四子的假象,引发八爷党内讧,继而进一步分化和削弱了八爷党势力。

康熙帝两波操作下来,看似只是简单的一废一立之间,实则各派皇子势力格局,都在废立之间发生变化。而康熙帝堪称“操盘大师”。

所谓此消彼长,四爷胤禛的心腹年羹尧,却得到了康熙帝的提拔,成为西北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四爷胤禛的母亲,被康熙帝借迷惑十四之机而悄然晋升为贵妃,四爷的儿子弘历,更是被康熙帝接到身边亲自调教,等等。

老康熙这些神操作,其实都是在为他心中真正的储君人选,不动声色地扫平道路。之所以不动声色,正是出于对他心中“皇位继承人”的保护。

否则,这个继承人就会成为众皇子攻击的“靶子”,废太子胤礽就是前车之鉴。(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剧! )

2、一场“八王议政”大逼宫

四爷胤禛上位后,力行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而朝局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有句话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有八爷党在,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的。

八爷党夺嫡失利后,就把眼光锁定在了雍正下一代身上,这个“最佳人选”就是不甘心的弘时。雍正未来将传位弘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而且康熙帝把弘历接进宫亲手教导,已释放了这一信号。

相比弘时,弘昼则聪明透顶。弘昼自知争不过弘历,就装傻充愣,玩活出丧,故意做一个荒唐王爷,正是“自污其身”,让弘历和雍正放心。

毕竟,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烈,不想这事再发生在弘历身上。于是,弘时被雍正大义灭清,反而弘昼平安做了一辈子富贵王爷。

在“八王议政”的逼宫大戏中,实际上恰恰正是平时大家口中的“荒唐王爷”弘昼,在最关键时刻,把四个旗主王爷的人共管京郊大营的消息,及时透漏给了十三爷胤祥。

斗争经验丰富的十三爷胤祥,敏锐地觉察到大事不妙,于是急忙处理,并对弘昼说不要再对任何人说起此事。其实,以弘昼的聪明,十三爷的提醒是多余的。同时,也说明了弘昼的装傻充愣很成功,连十三爷都被瞒过了。

3、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关外旗主,还是失败了?

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十三爷胤祥及时处理了京郊大营的四位旗主王爷的部将。

十三爷虽病入膏肓,但军中亲信众多,享有崇高威信,本人比令牌还好使。其实,就算四位旗主王爷的部将,共管了京郊大营也没事。

因为既然是共管,京郊大营的将军就谁也调动不了谁。其实八爷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在他们逼宫时,京郊兵力不能动就可以了。

二是关外四位旗主王爷和八爷党的意见根本不一致。

关外四位旗主王爷,只想恢复所谓“八王议政”,从而获得话语权,至于杀皇帝或者逼皇帝退位,他们是万万不敢的,而且也没那个必要。

因此,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关外四位王爷中就有一位比较敏锐,顿时发现被八爷党利用了。所以这位王爷一直没吭声,也不参与“发难”。真要到篡位一步,四位旗主王爷是不会跟八爷党站在一起的。

三是隆科多只是负责外围警戒,内层有皇帝亲兵内卫。

很多人以为九门提督隆科多,掌管京城兵力,可以进入皇宫,其实不然。

九门提督是步兵统领衙门的军事长官,权责是驻守紫禁城外围九门,保户皇城外围安全,无权更不能进入内城,而内城自有内卫部队负责。


更何况,“八王议政”逼宫的地方,是发生在宫外。

隆科多统帅的九门兵力,绝大部分都在驻守皇城九门,小部分兵力临时抽调,负责“八王议政”逼宫场所的外围警戒。而内围有图里琛的兵力警戒,负责皇帝及百官安全。


就算隆科多铁了心要逼公,那也要问问手下的兵会不会跟他一起造反。当九门士兵将官们,一旦听说是要杀皇上或篡位,还有多少人会听隆科多的?

真要是打起来,雍正的内围亲兵,可以当场迅速控制八爷党核心成员,来一个擒贼先擒王,比外围的隆科多兵力要快得多。

另外,雍正还有一支“秘密特务部队”并没有现身,没亮“杀手锏”是因为还没有到鱼死网破、吃相难看那一步。

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剧!


峰子奇观


“侠王岂是白叫的”。八爷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妄图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意图逼宫夺权。

十三爷为何病入膏肓也能再次接管丰台大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人物入手分析。

“风投专家”隆科多

康熙驾崩,诸子明争,隆科多却迟迟未公布先皇遗诏,反而在十三爷控制局势后,匆匆忙忙“官宣”雍正继位。而此次八爷逼宫,隆科多虽控制京城步兵统领衙门,但是并未做有效封城,以至于十三爷竟可随意出入丰台大营并被抬进大殿,可见隆科多所谓的“控制”只是不让步兵统领衙门处于观望状态,并不明确为任何一方所用,属于明显的“墙头草”行为。

“坑爹大佬”弘昼

京城外丰台大营本就属于十三爷辖制,八爷只是借旗主整顿旗务之名接管大营,但是并不为营内主将所信服,因为弘昼不明就里的跟主将说接管大营是雍正所意才得以顺利接管。因此丰台大营主将见十三爷亲临必反。丰台大营除本归十三爷管辖,最重要的还是十三爷戎马一生,丰台大营主将都是其旧部将,十三爷一呼必应。

“八爷名不正言不顺”

八爷此次逼宫说到底只是以“八王议政”为名架空雍正另立新君,自己摄政,属于文斗为主,武斗为辅。所以《雍正王朝》此节几乎都是在讲述八爷与雍正就恢复祖制唇枪舌战,最后却让张廷玉怼的无言以对。八爷并非发动军事政变,篡权谋位,因此其对军队的部署顶多算是立求中立,不支持雍正。所以军队中的军事主将根本不是铁杆八爷粉,不然十三爷怎么可能会毫发无伤的抬上大殿。

个人所言,还请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