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万贵州人共支援,这座袖珍小城在地图上堪比“龙蟠矶”

从火车专列到包机支援,贵州对口支援鄂州的医疗队伍和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这是4000万贵州人对湖北同胞的深情厚谊。

大贵州为支援鄂州抗疫胜利,也是拼了。

四千万贵州人共支援,这座袖珍小城在地图上堪比“龙蟠矶”

此次疫情救治工作中,鄂州情况非常严重,死亡病例人数一度超过武汉。贵州驰援鄂州,面对严峻的疫情考验。

贵州领受任务后,只说出一句,“把最好的留给鄂州”。鄂州人民听说后,感动不已,情不自禁,泪水涟涟。

鄂州市小东门外大江中,有一座巨礁,石势蜿蜒,矫若金龙,上面建有几间房子,好像一个小岛,此即题目中的“龙蟠矶”,实为方寸之地。

鄂州是全国面积最小地级市,也是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南段有个三沙市比此地人口要少),地图上几乎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鄂州下面没有县,此地一百万人口,还不抵河南信阳的一个固始县。同为地级市,邻居黄冈面积约等于11个鄂州。在湖北,规模比鄂州大的县城大约有40多个。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鄂东水陆交通枢纽。面积1594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鄂州距武汉只有50公里,乘坐高铁只需20分钟,与黄冈之间就隔一个跨江大桥。

这么一说,可能很多外地人都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这样呢。大家印象中是不是有一个大江大河的大鄂州,毕竟湖北简称“鄂”就以这里命名啊!

四千万贵州人共支援,这座袖珍小城在地图上堪比“龙蟠矶”

鄂州人也曾一度遗憾,“湖北都简称‘鄂’了,我们鄂州就怎么不是省会城市呢”。原因显而易见,这里太小了,能保留个地级市就不错了。

谈起这个渊源过程,真是错综复杂,曲折艰辛,因为这个名字,鄂州剪不断理还乱,常常哀叹。

鄂州古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并在此称帝,这就是湖北省简称“鄂”之历史考虑。

鄂州难不成还想并掉武汉,你可别提这事。这是鄂州历史的遗憾,以前这里就叫武昌。公元229年孙权定都鄂州,改国号吴,取名武昌,意以武而昌。

三国时期,鄂州就是吴国行政中心,当时管辖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现在华南、华东全域及华中部分地区。

辛亥革命爆发后,鄂州地位一泻千里,直接把名字让给了武汉的武昌区。鄂州尽管一百个不愿意,还是改成寿昌县,接着发现浙江省有个寿昌县,且人家一直就叫这儒雅的名字。

于是鄂州又改为鄂城县,一直到现在的鄂州。现在提起鄂州,又与恩施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撞脸”,人家也叫鄂州。

这通解释,那是非常地尴尬。就这样吧,改来改去忒费时间了。况且本来名气挺大,现在改的快没人认识了。毕竟,“鄂州市”至今才30多年时间。

提起这名字的事,鄂州比较烦。智者爱山,鄂州有座名山,叫西山,很有历史文化。后来许多城市都有西山,导致鄂州的西山泯然众人。

鄂州西山不一般,这里有着与大文学家苏轼有不解之缘,苏轼客居黄州之时,常过江来此访僧问道,林间泉下,徜徉其间。山上还有屈原《离骚》乘鄂渚而反顾兮的足迹,有黄庭坚写下松风阁序的遗址,有彭玉麟的梅花石刻。

其他城市的西山肯定不是这样的西山,估计就是城西一座山。

四千万贵州人共支援,这座袖珍小城在地图上堪比“龙蟠矶”

如今鄂州的存在感,主要靠武汉来“刷脸”,鄂州人经常这样介绍自己,“我们家就在武汉边,蛮近”。鄂州人坐城铁到武汉,比武昌到汉口快一倍。鄂州人坐城铁到家了,可能武汉朋友还在地铁上。

鄂州属于武汉城市圈里专属,基本上就和武汉一体化发展,武汉地铁延伸到鄂州葛店,武汉的大学有些校区就坐落在鄂州湖畔,小而美的鄂州被称为“武汉后花园”。

鄂州市是湖北的试验田,此地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面,当然地域优势还是因为武汉。

于是,在武汉疫情席卷全国情况下,鄂州顶着“全国第二”封城的帽子,上过一次头条。这里不封真不行啊,生活上比武汉都武汉。

鄂州人口少,不管湖北疫情地图怎么排名,这里病例数量都处于中游,尤其是国人心中总有一个大鄂州形象,还以为此地波澜不惊。但若结合人口比例,鄂州疫情严重程度仅次于武汉,地级市疫情第一名。

最重要的是,鄂州医疗水平长期依靠武汉,市民有病基本都去武汉看,这里的基础医疗建设根本没有办法和兄弟市相比。现在武汉封城,鄂州开始发现,武汉指望不上了,鄂州的各大医院物资、医疗人员紧缺,一度要什么没什么。

于是,贵州医疗队开始包机援助鄂州,他们要带的东西太多。贵州不讲困难,咬紧牙关,把最好的给鄂州,贵州全力以赴,和鄂州人民一起渡难关。

鄂州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是驰名中外的古铜镜之乡,“武昌鱼”的原产地,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现在的鄂州即将迈上新的发展起点,成为一座航空都市之城。这里的机场是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湖北也在依托鄂州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打造国际航空物流核心枢纽。

期待疫情早点过去,鄂州的名字赶紧飞向全球,不会再没有任何的质疑,这是中国的鄂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