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和咸豐並非一母同胞,為何恭親王生母被尊為皇太后?

天山在的來客


按照清朝慣例,皇帝去世,除中宮皇后或嗣皇帝生母能夠被尊為皇太后外,其餘妃嬪只能被尊封太妃或者皇太妃。

然而,在清朝歷史上,卻有一位皇太后既不是先帝的中宮皇后,也不是嗣皇帝的生母,只是因為撫養過嗣皇帝而晉尊為皇太后。她就是康慈皇太后,即道光帝的靜妃、恭親王的生母。

靜妃雖出身不高,但是頗受道光帝寵愛

靜妃,博爾濟吉特氏,比道光帝小三十歲。父親花良阿是從五品的刑部員外郎。道光五年,年僅14歲的博爾濟吉特氏入宮服侍已經44歲的道光帝,博爾濟吉特氏並非出身名門,初入宮僅被封為貴人。然而,她卻憑藉自身的傾城之貌和聰慧,讓道光帝盛寵了七年。

於是,博爾濟吉特氏和烏雅氏並肩成為道光帝后宮生育子嗣最多的后妃。

道光六年,靜貴人生下皇次子奕綱;

道光九年,靜貴人生下皇三子奕繼;

道光十年,靜貴人生下皇六女壽恩固輪公主;

道光二十年,靜貴人生下了皇六子奕訢。

短短的七年,博爾濟吉特氏為道光帝連續生育了三個皇子和一個皇女。對於清朝皇室而言,妃嬪為皇帝生育皇子,是一份不可磨滅的功勞。為了獎勵妃嬪為皇帝繁衍子嗣,一般都會將生育皇子的妃子晉升位分。因此,靜貴人有孕時就被封為靜嬪,皇次子奕綱剛誕生就從靜嬪晉升靜妃,在生育皇六子奕訢以後,又從靜妃晉升為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出身並不高,其位分的不斷晉升除道光帝對她的寵愛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所生的皇子給其帶來的巨大榮譽。

當時,道光的後宮並沒有皇貴妃,因此,靜貴妃成為後宮的二把手。道光二十年,中宮皇后去世,靜貴妃獲封皇貴妃,攝六宮事,而實際上,博爾濟吉特氏就是不戴皇后鳳冠的皇后。

咸豐帝為什麼晉尊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

道光二十年,皇后鈕祜祿氏崩逝於儲秀宮。當時,奕詝只有十歲,道光帝命29歲的博爾濟吉特氏撫育皇四子奕詝。雖然博爾濟吉特氏子女眾多,但是前二子都先後夭折,所以,靜皇貴妃視奕詝如已出,奕詝也待她如生母,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母子感情。

後來,道光去世,初繼位的咸豐帝,雖然面對內憂外患,安立不安,但是他沒有忘記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去世剛七天,嗣皇帝的登基大典還沒有舉行,他就發出了一道上諭封皇貴妃為皇貴太妃:

“皇貴妃侍奉皇考,淑慎素著,允宜加崇稱號,以申敬禮,謹遵封為康慈皇貴太妃。所以應行典禮,各該衙門察例豫備,屆期蠲吉舉行。”

另外,咸豐帝還按照皇太后的禮遇對待博爾濟吉特氏。咸豐帝不僅對博爾濟吉特氏的生日格外重視,而且幾乎每天都要到她的宮中問安。按照清朝規定,皇帝只會對皇太后每天問安,行禮跪安。 咸豐帝甚至覺得這樣做還不足報答博爾濟吉特氏對自己的撫養之恩。於是,在咸豐五年,咸豐晉尊康慈皇太妃為康慈皇太后,諭旨是這樣說:

“諭惠親王綿愉等,朕維禮緣於義,首重慈闈之尊養。孝本乎誠,宜崇母範之鴻稱。欽惟康慈皇貴太妃,侍奉皇考廿餘年,徽柔素著。撫育朕躬十五載,恩恤優加。雖懿德撝謙,而孝忱難罄。今謹上尊號為康慈皇太后,福履無疆,長承愛日之暄。壽考有徵,永協億齡之慶。一切應行典禮,著該部察例具奏。”

這大概意思說皇貴太妃撫養咸豐帝15年,待他如親生子,為了報答養育之恩,尊封皇太貴妃為皇太后。而實際上,在這之前也有撫養過幼帝的先帝的妃子,如康熙帝的愨惠皇貴妃撫養過乾隆、乾隆的慶恭皇貴妃撫養過嘉慶,但是她們並沒有晉封為皇太后,而咸豐帝卻破例晉尊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這足以表明,咸豐帝對皇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

不過,也有史學家認為,咸豐帝之所以晉封康慈皇太妃為皇太后,是因為恭親王奕訢“頻以宜尊號太后為言”,而博爾濟吉特氏又似乎不尊為皇太后不瞑目之意,咸豐帝迫於形勢,不得不晉尊其為皇太后。對此,你又是怎麼看待呢?


憶史官


這個問題非常好,恭親王奕訢的確和咸豐皇帝不是一母同胞,恭親王的母親在道光時期是位同副後的靜皇貴妃,咸豐皇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孝全成皇后。不過由於孝全成皇后早亡,咸豐皇帝就一直被寄養在皇貴妃膝下,後來皇貴妃生下了恭親王奕訢。事實上,咸豐皇帝繼位之後並沒有封養母為皇太后,而是尊為康慈皇貴太妃。這當中也是有原因的,在清朝皇帝可以有多位皇后,康熙皇帝最多,一共有四位皇后,所以康熙之後的皇帝再冊立皇后時就會注意不要達到四個以比肩聖祖,藉此表示尊重。但是道光生前就已經有了三位皇后,如果尊靜皇貴妃為皇太后,道光的皇后數量就會比肩康熙,這對於道光是一種不孝之名。所以,咸豐在一開始沒有尊當時依舊健在的養母為皇太后。

實際上,筆者認為咸豐從始至終都不想尊奉靜皇貴妃為皇太后,這其中有陰差陽錯的問題。這還要從靜皇貴妃臨終時說起,本來奕訢和咸豐皇帝的關係很好,手足情深。可是,就因為母親遲遲得不到皇太后的地位,使得奕訢也非常著急。在靜皇貴妃臨終時,奕訢冒大不諱,一次咸豐皇帝來探病,問奕訢,“皇太妃的病如何了?他便答道只怕不行了,但皇太妃心中有遺憾,就是等著封皇太后呢!奕詝神情恍惚,只是“哦”了一聲就進了皇太妃的寢宮。奕訢便藉著自己是軍機大臣的條件,說奕詝那個“哦”是表示同意立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於是他矯詔封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奕訢利用咸豐帝話語中的漏洞,以及自己手中的權利,算是矯詔讓自己的母親被封為太后。

這一段記載雖然傳奇,可是卻也是有據可查。咸豐帝為康慈皇太后擬定的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是諡號最短的皇后,而且不繫道光帝諡,也就是不加道光帝諡號——“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稱“成皇后”,神位不祔太廟。她的喪禮辦完後,咸豐帝借奕訢在辦理皇太后葬禮時禮儀疏略,罷去了他的軍機大臣、宗人府令和正黃旗滿洲都統職務,退回上書房讀書。這也可以視為是一種懲罰和訓斥。


經典守望者


康慈皇貴太妃博爾濟吉特氏封太后,是在生前臨終。系諡袝廟,則是在辛酉政變之後。

一、事關祖制。啟功先生在《口述歷史》中說過,按清朝祖制:凡后妃生了孩子,必須交由其他的后妃撫養,親生母親不能直接撫養親生兒子,以避免母子關係過於親密而聯合起來有所企圖。所以,咸豐皇帝奕詝的養母——靜貴妃,就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

二、兄弟較少。道光皇帝旻寧只有9個兒子,其中,第五子出嗣。除四、六、七、八、九,其他的都早夭。老四奕詝與老六奕訢年齡相近,幼時感情最好。

三、兄弟鬩牆:

1、爭儲失和。

奕詝獲得帝位,而旻寧在遺詔中提出“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2、母子離心。平心而論,奕詝對博爾濟吉特氏仁至義盡。請安問候等各種禮儀待遇一樣不落。然而孝靜表現讓人不敢恭維。

據王闓運《祺祥故事》記載,有次咸豐前往探視博爾濟吉特氏,她正在休息,背對咸豐,將其誤認為奕訢,說:“汝何尚在此?我之所有,盡與汝矣。彼性情不易知……”這件事,讓咸豐皇帝意識到,“母子並不同心”。

四、尊後風波。

靜妃染病,上問如何?王跪泣言:“已篤!”意待封號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軍機,遂傳旨令具冊禮。奕訢在向奕詝轉述母親臨終意願時,奕詝不置可否。但是奕訢立即指示擬旨、擬諡。奕詝如拒絕,將鬧成大笑話,所以不得不依奏。而奕訢的“傳旨”,起於誤會,跡近要挾,令人不快。

《清史稿·文宗本紀》咸豐五年秋七月壬戌朔:“尊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七月庚午(初九),皇太后崩。據《清史稿·禮志》記載,“帝持服百日如制”。“減殺太后喪儀”,最主要的是不繫宣宗諡,不袝廟。一方面表示已經報恩,另一方面表示嫡庶有別。

五、系諡袝廟。

1861年,兩宮皇太后(指慈安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捕殺顧命大臣,垂簾聽政。為了政局穩定並得到奕支持,兩宮皇太后於同治元年四月初八(1862年5月6日)以同治帝的名義發詔,為恭親王的生母孝靜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加諡懿昭端惠,系道光帝諡號“成”字,神位升附太廟。


山東大蔥就是軸


導語:

恭親王生母也是咸豐帝養母。咸豐帝封太妃為皇太后其實是仁孝,還太妃生前一個心願。孝靜成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姓博爾濟吉特氏,名不詳,清朝刑部員外郎花良阿的女兒,其先祖是蒙古烏魯特貝勒,本為滿洲正藍旗人,死後抬旗入滿洲正黃旗。她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妃子,清文宗咸豐帝的養母,也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她雖然身前未成為皇后,但死後被咸豐帝追封為皇后,成為清朝歷史上獨一無二、既非前朝皇帝嫡福晉、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封號:靜貴人→靜嬪→靜妃→靜貴妃→靜皇貴妃→康慈皇貴太妃→康慈皇太后

孝靜成皇后朝服像


身後的諡號風波

咸豐帝為康慈皇太后擬定的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不繫道光帝諡,也就是不加道光帝諡號——“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稱“成皇后”,神位不祔太廟,強調孝靜“皇后”和其它皇后嫡庶有別,不能享受後代的香火,也不能得到宗室的承認。


咸豐皇帝朝服像



還原咸豐帝為康慈皇貴太妃加封皇太后之原委


“圓明三園”之一的萬春園,原名綺春園。道光年間,尊養繼母恭慈皇太后於此。咸豐帝即位,破格奉養僅為先帝側室又非生母的康慈太妃居綺春園,這是咸豐帝以道光帝侍奉孝和太后的方式來侍奉康慈太妃,而探病問安,又無異於親子,這些都是逾制報答太妃的撫育之恩的加倍孝順之舉。然而,康慈太妃認為,自己以皇貴妃的身份治理後宮將近十年之久,擔當和付出了一位皇后所有的責任和操勞,卻得不到正室的名分。由於她統治後宮時期的身份沒有皇后般的權威,令眾嬪妃臣服便更加艱難。而且,皇四子奕詝並非己出,撫養時若稍有不慎即會遭人猜疑引火燒身,因此比撫養親生子奕訢更加耗費精力。所以,靜皇貴妃的辛勞和才幹遠遠大於道光在位時的任何一位嫡妻,終因此積勞成疾,於不久於世之時提出了冊封太后的要求。

道光帝在世時因還念先後孝全,故始終未冊立靜皇貴妃為皇后。但是,靜皇貴妃當上太妃之後,希望能夠以孝為名,讓養子咸豐帝冊封自己為太后。但是,咸豐認為康慈太妃既非先帝皇后,又非自己生母,且出身不如先帝另兩位皇后,僅僅憑藉作為下一任皇帝的養母,就想以嬪妃身份當太后,不要說清朝,隋唐以後,也幾乎沒有這種例子。而且自己已經提供了皇太后規格的奉養,實在是沒有任何理由再封太后。

茲就王湘綺所著《祺祥故事》中,有關此事的記載,分段錄引註釋如次,以明究竟。“會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寢未覺,上問安至,宮監將告,上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面一視,仍向內臥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意思是:有一天,恭親王請安完畢回去,太妃又入睡,還沒醒,皇帝也來請安了,壽康宮中的太監想要通告太妃,皇帝搖手讓他們不要驚動太妃。康慈太妃醒來見床前的影子,以為是恭親王,就問道:“你怎麼還在這裡?我所有能為你做的都給你了!他的性情不定,不要生了嫌疑了。”話中顯然在抱怨咸豐帝性情古怪。皇帝知道她誤會了,就叫“額娘”。太妃覺察到原來是皇帝,回頭看了一眼,就向裡睡去,不發一言。自此母子間開始有了猜疑。這麼一來,咸豐帝對恭親王的猜忌更加重了。

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底,太妃的病情加重。一天,皇帝入壽康宮問安,遇到恭親王從康慈太妃寢殿中出來,皇帝問太妃的病怎麼樣?恭親王說:“額娘已經快不行!現在還屏著一口氣是為了等皇兄封她太后,就死而瞑目了!”皇帝仁孝,儘管已知太妃真面目,卻仍不免心中酸楚,隨口應了聲:“哦,哦!”就入寢殿了。恭親王藉機矯詔,馬上到軍機處傳皇帝“口諭”,令禮部準備冊封皇太后典禮事宜。咸豐帝的“哦,哦!”僅僅是感嘆之詞,奕訢卻以軍機大臣身份的便利,讓軍機處恭辦“皇太后”封號事宜,企圖迫使咸豐帝接受既成事實。對此咸豐極為不滿和憤怒,雖未取消皇后封號,但在喪葬禮儀上加以減殺,並且在諡號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昭示天下孝靜皇后與道光在位時期所冊封的皇后嫡庶有別。

清宮廷畫師繪《咸豐皇帝便裝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