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團戰”

這是一場“團戰”,那些拯救人們於危難中的英雄,也需要被守護。

文 | 賀勳

武漢“團戰”

武漢騎手老計說:明天太陽會照常升起。(受訪者供圖)

馳援武漢的護士長李巖有兩次刻骨銘心的記憶。

第一次是因為一款黃色防護服。李巖身高不到一米六,卻分到了L號。她很快感受到瀕死般的窒息,心跳急速加快,無法吸入空氣。李巖迅速撲向窗口,把防護服“使勁往下抻”,露出了口罩。空氣重新進入肺部,李巖不敢再把過大的防護服掩住口鼻。

第二次是在一位女病患出院時。她寡言少語,在向李巖表達謝意時,才透露了家庭情況:她的父母均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她愛人也在另一所醫院治療,孩子不得不暫時寄養在別處。

“特別特別感謝你們給了我新生,我一定好好活下去。我不知道我愛人會怎樣,但我一定為了孩子,好好活著。”女患者說。李巖落下淚來。

李巖支援的是武漢市第七醫院,該院被指定為發熱患者定點診療醫院。

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看到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努力,在政府之外,大量企業在後方支援,尤其互聯網行業在“戰疫”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中國社科院鍾宏武教授研究團隊統計,截至2020年2月17日,共有3413家企業為抗疫捐贈100萬元以上,累計捐贈276.9億元,相當於2019年上半年武漢市GDP的3.7%,其中平均每家企業捐贈約811萬元。

基金、物資、資金都是企業傳統的捐贈方式。此外,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本地服務業的興起,以美團、滴滴等公司為代表的“城市新基礎設施”,在封城之下的武漢,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團作為連接線上線下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通過“捐服務”的方式,發揮平臺優勢。以幫助醫護人員為核心,解決醫護人員就餐、出行等難題,為醫療機構開通“綠色服務通道”配送食材等。同時,為了保障武漢市民的日常生鮮、生活必需品的購買,美團騎手成為這座城市的“逆行者”,美團買菜業務保障了市民對生鮮食材的需求,而免費的心理諮詢服務緩解武漢的焦慮。美團一系列舉措,均是圍繞解決武漢當下的“痛點”出發。

水電煤之外,“本地生活服務”這一新城市基礎設施的高效運轉,離不開其背後數以千計的一線人員,是樂觀、勇氣和奉獻精神以及使命感驅動著他們。

武漢“團戰”

2020年2月11日,武漢騎手在外賣站點內等待開工。(受訪者供圖)

“護醫”行動

在武漢,醫護人員忙得連難過的時間都沒有。

武漢市第七醫院第一病區主任付學東對媒體表示,所有醫護人員都在日以繼夜地工作,一日三餐都隨機進行。李巖所在的河北省援鄂抗疫醫療隊抵達之前,武漢市第七醫院的醫護人員輪值壓力到達峰值,“從排班上就能看出他們有多累”。

即便是現在,每個護士也要看護6-8個病人,其中多為重症病患,“我們既是護士、又是家屬、還是護工和保潔員”。面對有腹瀉表現的病患,李巖等護士一天要為他們擦洗5次。

醫護人員每天至少工作8小時,吃飯、休息時間是1個小時,除去穿脫防護服的時間,休息時間所剩無幾。“大家可能就利用這時間到休息室裡喝杯水。”李巖說,都不敢多喝,但一定得喝一口。因為穿著防護服說話基本靠“吼”,很費嗓子。

和餅乾、蛋黃派相比,方便麵曾是醫護人員唯一的“熱餐”。2020年除夕,武漢醫護人員吃方便麵的畫面刺痛了很多國人的心。

美團人看到了這一場景,隨後美團外賣就緊急聯合真功夫、豪客來、香他她煲仔飯、老鄉雞等平臺上多個商家,為醫護人員免費送餐。僅真功夫漢口火車站一家門店,就日供1000份餐食,留守員工僅有5、6位,人均工作量是平時的四倍。

免費送餐第一天,是大年初三。真功夫門店副經理楊靜從早七點到晚七點,和同事準時做出1000人次的餐食,自己忙得一整天沒時間吃飯。晚上回到家後,她泡了一份方便麵當晚餐 “(綠葉)青菜好貴,要十三塊錢一斤。”楊靜沒捨得。

比平時更大的出餐量,對貨品供應鏈是巨大的考驗。一天,送菜的貨車壞在途中,耽誤了兩天。楊靜和員工們把自己工作餐的食材省下來,首先保障醫護人員的每日餐食。他們只能把過期的青菜炒著吃,“能省一點是一點”,楊靜說。 真功夫等美團平臺的愛心商家做好餐食後,美團外賣的騎手會分批運到武漢的十餘家定點醫院。美團送餐司機華浩每天要向漢陽醫院和武昌醫院送去200份餐食,醫生們見到華浩齊聲說“謝謝”,“有飯吃了”。

武漢“團戰”

美團把餐食送到後,醫護人員在排隊取餐(受訪者供圖)

在非常時期,一些醫院不僅缺醫療物資,還會面臨生活物資的斷供。2020年1月30日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食堂經理李大雙撥打美團快驢的400電話求助:“封城了,到處買不到食材,醫院食堂後廚裡的庫存僅夠吃兩天了,能不能趕快幫幫忙?我們這裡需要蔬菜、凍品和米麵糧油!”

據李大雙介紹,該院每天用餐的醫護人員和患者有2000人次。隨著一月下旬醫院收治病人的增加,食材庫存迅速告急。

美團快驢進貨連夜為該院調度人、貨、車,溝通各部門打通障礙。1月31日下午4點,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區訂購的100多件總重達1.7噸的食材貨品配送完成。全院的吃飯問題解決了,李大雙和美團都鬆了一口氣。

武漢“團戰”

快驢進貨為醫療機構開通食材配送綠色通道(受訪者供圖)

配送熱飯菜的同時,美團還給武漢醫護人員免費配送水果和下午茶。配送的外賣小哥曹新志說,他看懂了取餐醫生眼神裡的感動——因為閃有淚光。一次送餐後,一群醫生給曹新志鞠了一躬,把他急壞了,“我說千萬別這樣,這樣子就打臉了,你們才是真正辛苦了。”

自1月30日開始,美團聯合百果園,每天為武漢市漢陽醫院、中醫院漢陽分院等十餘個重點醫院和各地支援醫療隊,免費贈送超過600份水果。

“在水果的選擇中,我們第一想到的是營養、安全、方便和好吃,我們選擇的水果主要有車釐子、沙糖桔、進口香蕉等,既方便醫護人員食用又有營養保障。”百果園三方渠道管理部經理匡士婷說。

曹新志對醫護工作強度的理解,源自他用私家車接送護士長上下班時看到的真實狀態,“整個人特別憔悴,這是其一。第二,天氣這麼冷,我看她們衣服都溼透了,臉上那汗,帽子都溼透了。她們面對著死亡,精神高度緊張。”

截至2月21日,美團醫護緊急專供餐項目,已聯合真功夫、探魚、喜茶、百果園等多家品牌商家,為武漢市定點發熱門診醫院以及上海、廣東、空軍軍醫大、河南等支援湖北醫療團,累計送出餐品、茶飲、水果49625份。

全國馳援武漢的醫療隊越來越多,而城內公共交通全面停運,醫護人員如何便利出行成為新的難題。一般而言,武漢當地醫院會安排支援團隊入駐附近酒店,以金銀潭醫院為例,安排入駐的酒店距離醫院近2公里,步行約需20-30分鐘,使用共享單車是個省時省力的辦法,但醫護人員發現“外地手機號掃描無法開鎖”。

1月29日,有醫生在朋友圈發出求助信息。當時武漢金銀潭醫院周邊只有10輛單車,但需求量預計在120輛左右。美團得知後,不到24小時完成單車調度,並向多家單位發放了10052張免費月卡,兩天後,30萬美團單車又並宣佈在湖北地區免費使用。

“我們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一樣在一線救人,也要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美團單車的調度師傅胡啟是武漢人,除了保證醫護人員有車用,還會每天對車把、坐墊、剎車、鈴鐺、坐墊調節器等全車的每個部位進行徹底消毒。

武漢“團戰”

調度師傅在消毒單車(受訪者供圖)

美團大數據顯示,在武漢“封城”以後,單車用戶平均騎行距離為1.7公里,較之前增加60%,平均騎行時長約19分鐘,較平時翻倍,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武漢的醫護和防疫人員正在使用單車進行更長距離的通勤;此外,近來在湖北騎行的外地用戶平均佔比增長近一倍。其中不少人為外地援鄂的一線防疫人員。

為了向白衣戰士表達敬意,美團公益基金會捐贈2億元設立全國醫護人員支持關懷專項。截至2月19日,美團公益基金會已完成對山西、江西、安徽、江蘇等13省區市援鄂醫療隊的定向捐贈——對已派出的4299位成員賬戶發放5000元慰問金。河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也在同步推進中。

經此一役,楊靜、華浩、李大雙、曹新志、胡啟等人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是一場“團戰”,那些拯救人們於危難中的英雄,也需要被守護。在他們背後的支撐,是美團作為城市新基礎設施,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所展現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滿足“剛需”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有500萬人離開了風暴中心武漢,也有一個人不顧一切返回來。

96年出生的李豐傑本來已經回湖北孝感過春節,但在家看到武漢疫情新聞的他坐立難安,“各地的人都來支援武漢。我覺得這件事跟我有關係,我不應該繼續在家裡。”李豐傑是美團外賣武漢一個站點的騎士長,他想回武漢,與隊友一起為武漢人送一份熱呼呼的飯。

當時湖北通行道路關閉,火車、客車均已停運。於是李豐傑陪家人過完年,初一早上7點,吃過早餐後他就開始徒步向武漢進發,身上只帶了手機和一瓶水。從天亮一直走到天黑,他沒有停下休息。進入武漢時,設卡的人告訴他“進了武漢就不能出來了”,李豐傑沒有猶豫。他最終花了近12個小時,步行50公里,抵達武漢配送的一線。

新年裡,穿梭在武漢的美團騎手們開始接到越來越多“奇怪”的訂單。有一單寫著“媽媽做的飯,給爸爸送去,我爸爸是前線醫生,謝謝小哥了。”接單的美團騎手老計淚目了,把這個故事發到微博上,獲得近千人點贊。

買藥、買體溫計、買口罩、買酒精、買菜等,老計接到用戶訂單的需求都是最緊俏的物資,但他總是盡力滿足。武漢街頭的酒精和84消毒液基本都斷貨。遇到有藥店良心價限量賣口罩,他就排隊買兩包。發現少量藥店還能買到體溫計,老計本來想全買光分給顧客,但一轉念,只買了四個。

武漢“團戰”

騎手老計在藥店內取貨(受訪者供圖)

地方跑的多了,他熟悉各種生活必需品的情況,同時在微博上實時更新武漢周圍藥店口罩、消毒水、藥品和蔬菜的情況。他每天在城市裡的所見所聞都成了“剛需”——人們需要知道武漢怎樣了,在家隔離的武漢人也需要知道外面是什麼樣。

耿直的老計就在微博上用圖片記錄看到的一切、用文字寫下真實故事,有笑有淚、有苦有樂,在他名為@計六一六的微博裡,大家看到,武漢不是一座空城,每戶房、每扇窗背後都有人。老計的粉絲很快從40個漲到6萬。有人給他加油、有人叮囑他小心、有人給他送口罩,有人留言求助——武漢封城第十天,老計收到武漢女孩小青的私信,她懷疑自己感染了,每天以淚洗面、不敢跟父母說,於是在家自我隔離的她請求老計幫忙買藥。

老計不僅很快給她送去了藥,還把微博網友的溫暖留言發給小青,頗為治癒。

心理諮詢師分析小青的狀況源自焦慮和恐慌。這些恐懼會帶來明顯的病理症狀,“陡然的心悸、手抖,不能呼吸等比較嚴重的狀態;或者我發燒、嗓子痛,開始擔心會不會真的得病,得病了我能否被救治,現在有沒有足夠的床位,或者說我要不要去醫院等……”心理諮詢師唐瓊分析並模擬了患者心理,小青的恐慌並不是個例,武漢人正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

唐瓊是“幸福謀方”的全職諮詢師,雖然面對面溝通效果更好,但疫情的現實並不允許。而互聯網的優勢在於不受地域限制,能幫助更多需要的人。2020年1月27日,美團聯合幸福謀方、壹點靈、北京怡然心語等多家機構發起的免費在線心理援助行動上線。應激性的焦慮障礙佔據一大半求助者,主要體現在市民和醫護人員的家屬身上。

唐瓊建議民眾試著讓生活變得有序、有意義,不把精力過度集中於不確定性。“因為我們對當下最有幫助的,就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諮詢師孔煥雲提醒人們“保持好心態非常重要”,因為負面情緒會增大壓力、降低人體免疫力。

老計送完單後,篤定地告訴小青:“你會好的、天會好的、武漢也會好的。”

林宇的父母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武漢太危險,讓兒子趕緊回來。林宇沒聽父母的,“如果我走了,這些人的生活都沒法維持了。”他是美團買菜三原中央公園站門店的留守員工,他口中的“這些人”指的是站點附近3、4個社區、數萬人的普通住戶。

因為站點主要提供生鮮菜品,很快吸引了社區“叔叔阿姨”一大批忠實客戶。美團承諾疫情期間不斷供,“顧客阿姨”毫不吝嗇地向林宇表達感激之情。在武漢,美團買菜20多個站點全部有人堅守,哪怕路上各種封堵,也會竭力保證武漢居民吃上蔬菜水果。

武漢“團戰”

門店開門營業之前(圖 / 姜海峰)

由於人手緊缺,美團買菜華中倉儲服務中心的的徐浩,初二就緊急回到武漢,他每天待在倉庫,晚上睡在車裡,平時就吃餃子、泡麵、八寶粥等乾糧。

美團買菜漢口棉花站的劉迪蘭也是天天餃子、麵條。“現在青菜很緊缺,基本上顧客搶菜的時候,我們在路上騎車去店裡的路上;等在店裡忙得差不多時,菜也基本賣沒了。”留守武漢保證蔬菜供應的員工,自己卻吃不上一口新鮮蔬菜。

城市新基礎設施

每個人的生活都在這段時間經歷著巨大變化——就像突然停電後啟用備用電源的狀態,所有的需求都在較低限度維持著。這些變化都是暫時的,更多溫潤而長久的改變發生在細微處:

老計能分辨出以前顧客的“謝謝”與如今“謝謝”的區別,前者是顧客本身的修養,後者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激和對生活的感恩。

李豐傑以前認為人們瞧不起快遞員,現在他發現大家稱呼他們為維繫城市呼吸的“擺渡人”。

1月21日到2月20日美團外賣在全國訂單備註裡,“武漢”出現了7035次,“醫院”出現了60585次,“注意”出現了233494次,“感謝”出現了275847次,“加油”出現了29072次,“辛苦”出現了835412次。

武漢“團戰”

“醫生護士辛苦了!小哥,謝謝。”(受訪者供圖)

無數隻言片語的感謝,彙總成為騎手堅守的理由,也給了他們前行的勇氣。緊缺的防護物資和消毒用品,讓騎手成為幫用戶跑10餘家藥店買物資的超人,讓他們在定點收治醫院卸貨時忘記了害怕,讓他們成為這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人,公司的專業與理性承托住了員工的滿腔道義和熱血行為。

疫情風暴之下,以美團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正在成為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的基礎設施,有人稱之為“城市新基礎設施”。它有效地改善了公眾生活品質,踐行了美團“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

非常態時期,美團通過提供基礎民生保障,將業務生態鏈上的緊密利益相關者拉入新基礎設施時代,為本地生活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西方學者研究發現,城市社區生活空間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區服務設施決定的。本地生活服務如果不能做到社會責任先行,終會被城市社區所摒棄。

當他們表現出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時,再麻木的人也能夠感知,再漫長的冬夜也能熬過。“外賣老哥”老計的總結是,送什麼都不重要,外賣小哥的存在是種安慰。

一位美團買菜的武漢員工談及選擇時表示:“都害怕,我也害怕,但是總要有人往前面走一步。”一個人往前是孤膽英雄,一群人一起往前,就是“生活在繼續”。

(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