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冯哲(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疫情居家,重温秘鲁前总统阿兰•加西亚先生2014年出版的《儒学与全球化》(中文版沈庆译)深为其诸多观点赞叹并感动。结合自己对儒学的学习,简述其观点与自己的看法。

阿兰• 加西亚先生1949年生,法学博士、政治家。36岁当选秘鲁总统,成为秘鲁独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统。16年后,52岁再次当选。他曾先后七次访华,受到领导的接见。他在同中国的深入接触中,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有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他个人不仅以邓的追随者自居,还多次在演讲和文章中称赞中国,认为中国应成为秘鲁社会发展的榜样。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阿兰•加西亚先生在《儒学与全球化》序注中提醒读者注意阅读本书的难度。他言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能使你领会本书的宗旨:“理解中国,以借助其巨大的引力”。联想到当下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高光关注”,我对加西亚先生的这个观点深表赞同。纵观当下,且不说妖魔化中国,单就读不懂甚至误读中国的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对中国而言,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扩大朋友圈,讲清楚说明白仍任重道远。

《儒学与全球化》导论中提到“近30年来(实际应是40年来),世界经历了两大发展进程,二者彼此依存,开启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篇章。第一个是“全球化”进程。第二个是“中国形象与引力”。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级国家”。

何以故?在众多原因中,加西亚认为有一点是根本性的:“中国具有一种“基本人格”,一个绵延千年的文化,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制度。”这正是本书要展现的主题。

加西亚说:“中国以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展现于世界舞台,以至于选择购买中国产品,抑或选择将本国的产业迁至中国,己经成为管理世界经济的关键要素之一。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不可否认,这种经济现象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中国的增长对于负债高、竞争力低的国家来说负面影响确实存在,但另一方面,对其他经济体的积极影响却非同小可。由于中国的生产规模可观,机械设备价格低,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成本下降。加西亚说,拉丁美洲最近10年(应是20年)取得的增长,大部分原因与中国有关。尽管如此,拉丁美洲与中国的贸易额迄今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这是2014年前的),十年(实际是二十年)前中国在拉美大陆投资只占中国对外投资的1%。未来随着中国发展,中国资本将启动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大周期。加西亚提醒,由秘鲁发起的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应深刻领悟中国进步的意义所在。

针对西方对中国分析的差错,加西亚认为是对中国进步的诠释过分局限。大多只限定在经济领域,如商品贸易数量。事实上,“中国现象”具有重大意义,本身完全是一种文明的发展。他说如果西方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独特现象所显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不理解中国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承了千年的中国基本人格,以及首次面向世界情况,还有对关键元素不甚了解,继续盲目行事,也就不会选取必要的适应措施,以应对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当然也无法阻挡中国的进步。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其实,对国际上无论是唱盛中国,还是唱衰中国,我们都要保持清醒。这让我想起8年前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访学时曾两次拜访美国东西方中心,该中心隶属美国国务院,是典型智库,有众多亚洲研究课题,中国研究在其特别项目部中,参观交流后,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公益、环保等高度关注,都有独立或合作课题。却独对中国文化缺乏研究,该部门负责人范克柔女士早年曾在纽约大都博物馆接待过邓访问,后来也曾陪同美国财长保尔森来北京与江见面,多次深入云南作生态与环保研究,一口流利中国话,对中国友善且资深。我向她和她的中国同事建议,要想读懂中国,若缺失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文化与历史研究,恐怕呈送给国务院与国会的研究报告不一定能起到促进对华正确决策作用,甚至会有误判的风险。后来,在一次北大杜维明先生家中拜访得知,杜先生早年曾在该中心创立“文化中国”研究项目,可惜后来杜先生离开了,项目未能继续。好在该中心非常重视中国研究,5年前又与北大合作特设北京办公室,我应邀参加开幕并赠由孔德成先生签名的用论语的字画成的孔子圣像。希望以孔子为纽带,多研究中国经典与历史。

加西亚提醒西方,要理解“中国现象”的本质,就应当深刻分析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历史。不能把中国的历史囿于1976年的变革,而要以那些构建深奥的“中国特性”的基本元素,或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为出发点,去诠释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国。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马克斯•韦伯在其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诠释资本主义精神蕴藏在“时间即金线”的观念之中,金钱越多,就意味着“为上帝增益荣耀而效劳是值得的,避免了虚掷时光”。对于新教徒,劳动是对信仰的一种肯定,是一种禁欲方式,一种道德教育,不能与豪华和奢华混为一谈。并援引理查德•巴克斯特《基督教指南》一书的说教:“期待自己一贫如洗不啻是希望自己病入膏肓。上帝指明了致富之路,谁不遵循,谁就不是上帝的仆人”。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在韦伯看来,按照这样的思想,新教徒,达尔文主义者和清教徒是诚实勤劳的资产阶级,是他们推动了西欧和北美的发展。这是韦伯的中心命题。然而,加西亚指出,韦伯所做的努力的缺陷,在于其根深蒂固的优越种族中心论。他开篇就指出,“只有在西方,科学才真正处在我们今天认为有效的发展阶段上”。甚至不惜说,除了西方之外,“不存在理性法学”。韦伯在结束其巨作时,思考过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已不再需要禁欲主义,曾自问:“谁来生活在这个铁笼里呢?”他说:“在其发展程度最高的地方,比如美国,追求财富已经失去了宗教和伦理的意义,相反正在日益与纯粹世俗的情感结为一体(你人的私欲),从而实际上往往使它具有娱乐竞赛的性质。没有人知道未来谁将生活在这个铁笼里;在这场巨大的发展告终时,是否会出现面貌一新的先知;或者是否会出现旧观念,旧理想的大复兴?”

对此,加西亚先生的回答是:“那么好吧,当今资本主义如何增长,世界生产如何发展,大部分答案要由韦伯知之甚少的中国文明和儒学伦理来作出回答。也许,用中国文明和儒学伦理能够回应韦伯在书中最后所表达的忧心忡忡的心情。”

加西亚说,目前,西方关于中国现象及其未来的种种探讨和解释,都是从商品角度出发,既未研究儒学,也未领悟中国象形文字流传千年的意义。中国人至今还可以阅读孔子及弟子两千多年前书写的手稿。相反,西方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去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文章。中国在一个不断寻求统一的行动之中,将以其富有生命力的伦理和经久不衰的文字视同为文明和民族国家。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加西亚说, 如今,我们对中国之所以惊叹不已,是因为中国通过商品贸易第一次扩展其儒学文化或使其“全球化”,通过儒学文化为其所向披靡再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开辟道路。简言之,中国携其文化和集体生产一起走向了世界,这在人类史上尚属首次。迄今为止,影响后果巨大,时间越长,影响后果越难以估量。

我赞同加西亚强调西方应对中国文化进行分析,舍此不但无法借助中国的发展进程,还会使本国的政治和社会体系受中国速度的影响而左右。认为中国产品价格是人为的或是为了倾销的,就以保护主义措施回应,如提高关税或惩罚中国产品,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和失去理性的。中国不可能对世界其地区的消费补贴长达30年之久。

总之,由于中国积累了庞大的出口生产能力,中国也造福于他国人民,购置商品、矿产初级原材料和粮食,以廉价工业品进行交换,中国必不可少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其贸易结算也获得顺差盈余。

加西亚重申,假如没有中国因素,就解释不清楚最近几年世界增长的主要原因。假如没有中国生产活动带动全球金属价格的提升,世界大部分国家获得的增速就不可能实现。同时,中国的资本和制成品又反哺了市场。这是第二次良性循环,这次是向外。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确如加西亚所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几年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发起成立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在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等就是例子。

加西亚书中另一个主题是,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把儒学的伦理准则及哲学观念,作为维护持续稳定的元素。概而言之,这些元素就是:将自然视为流动、安定、孝顺、遵守政治制度、中庸、和谐、形式规范和礼仪。

这些观念除了作为实现集体行动的工具,也作为进行伦理教育、精英选拔考试和任人唯贤的核心价值观,还是维护政治团结、保护家庭财产和反对国家垄断的手段。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强度和表现水平有所不同,但其主要的核心构成是“五经”与“四书”。

有趣的是加西亚特别提醒,在“儒学思想”这个大概念里,也包含来自于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彼此互动的观念。中国的全部文化中,每个观念与其他的观念总是共存并互相影响。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儒学阐述了中国文化能传承千年的实质。加西亚认为,儒学过去和现在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是因为儒学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属于中国的。因此,儒学思想是中国“基本人格”的主要描述,是几千年以来被所有王朝认作是中国人的文化和行为的最佳概述。如今亦然,并举例介绍儒学的经典书籍销售数百万册,政府颂扬的“和谐”与“团结”。

当然还不止于此,还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加西亚声明他不是纯“文化主义”研究,不是从某些思想或价值观出发去评价现实。他的研究方法是,对长时段历史理性空间,对造就中国人、确认是具有鲜明中国人的特点的物质和观念的核心,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加西亚认为,儒学思想提出的诸多重要原则,是整体而又全面且不失协调的,务实而非思辨的想入非非,累积而成且非一成不变的。当下的中国正在重新发掘儒学思想中的精华。正是这一点使得中国飞速前进,并能说明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与差距所在。

加西亚认为,儒学意味着人的自然理解力的解放,家庭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在这方面,邓通过个体和集团利益的关系,再度发掘出人类精神不容否认的自然特性,称之为解放生产力。为此,他解散人民公社,将责任回归给家庭所有,允许建立农产品市场。之后,欢迎外国投资,开启政治改革之路,激活了隐藏在中国社会深处百分之九十的群体的生命力。……

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大会上,他应国际儒联邀请来京出席,发表儒学与全球化主旨演讲,领导会前接见了他。我有幸现场聆听了加西亚先生的简洁有力又极富感染力的演讲,印象深刻。同时也聆听了领导围绕孔子诞辰作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发展重要讲话,倍受鼓舞。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6年后,再次拜读《儒学与全球化》,对加西亚先生从“中国现象”入手分析儒学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历史原因,进而抽象出“中国性格”及其构成元素。又从形成中国人性格的“文化基因”着手,在分析中国文字与西方字母形成中西不同思维及文化差异,尤其是西方对中国理解的偏差与不当对待,这对让世界认识中国以儒学为主干和底色的文化特质与优势,以及儒学与全球化进程的契合与巩固,无疑是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最后对他的断言:“儒学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还会将因其优秀的品质伴随中国再次走向世界”而击掌赞叹。坚信,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天的儒学更应是世界儒学。中国与世界也从未像今天这么紧密且息息相关。

不禁想起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一段讲话。他说:“我对中国的称赞是实至名归的,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我会称赞任何从源头上大力抗击疫情从而保护本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国家”。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15年前,我曾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做过一次演讲,其题目是:“人类的孔子,永恒的论语,人民的大学”。这与加西亚先生的“儒学与全球化”,谭德塞博士的“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其心情是一样的。在此,由衷向加西亚先生,谭德赛博士致敬。

想到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发展还是责任,均已进入世界舞台的“高光时刻”。加西亚在充分肯定中国发展前景的同时,还提出理解中国,以借助其巨大的引力,并与中国共同增长的主张。我对此完全赞同。

面对当下新冠肺言汹涌疫情,中国举国之力共克时艰,近期看到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及政党纷纷支援与慰问。这让人不由自主的期待,春天来了,疫情之后,再次重逢的中国与世界,敬天爱人的儒学与人与万物互联的全球化,应会是一个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彼此理解,相亲相爱,生生不息的命运共同体。

冯哲于西元2020年2月20日,孔历2571年正月二十七。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WHO谭德赛我还将继续赞扬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