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现象?

程度阿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是80后,小时候上学是不怎么学国学的内容的,《论语》也就是开篇那三句,《孟子》就是富贵不能淫。大学、中庸我印象里课本里就没有。《三字经》听个只言片语,《千字文》就没有接触。老庄的内容就更别说了。

而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受教育的情况更复杂,很多人可能书都没读过几年,指望他们给我们普及一些儒释道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国学知识相当匮乏,这在考学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我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受影响较大,在处理工作的事情,家庭的事情时,不知道该按照怎样的思路行事,也就是缺乏价值观和做事的方法论。

所以我后来自己读了论语、大学、中庸和道德经。我觉得大概读懂5%~10%吧,但是我依然觉得受益匪浅。至少知道要讲仁孝,知道三省吾身,也明确一点个人志向。

因此现在的国学热是好的,就算很多讲国学的人是半吊子滥竽充数,至少能告诉你有这样一些东西,你可以自己去读,结合自己的经历去体会,至少不会害人吧。中国的文化传统,最好的载体是这些国学经典著作。





小丑鱼瞅世界


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

当下国人对国学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谈,

一,国学的来源历史发展,

我国自从盘古开天地,我国的文化由人民所创造而所利用。

远古时代就了出现了甲骨文,这是先人而创作,后来文化文字的出现逐浙形成,从一个远古文化发现到现在文化历史是一个漫长时期。我们文化历史记载己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三皇五帝夏商周到七国分争,大秦统一了中国。

在这漫长的我国文化发中,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科学上各行国人的文化己成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就是我们的国学文化。

二,国学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数千年我国的国学交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领域带来积极发展,比如政治上,齐家治国,軍事上战争与战略战术,文学上的诗词歌赋,医学上的中医中药,如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的伤寒论,药性赋等国医文化知识宝庫,多么伟大。给国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光輝灿烂的国学文化统一了中国。

三,国学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一直指导着国家和人民在历史上前进,走向更光明更文明更富强的新时代。

四,当今时代国学不能丢应当继续发展。

当现代时期西方文化不断侵入我国各领域中,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在某方面都有差别,有的可以应用有的不可应用,可是这几十当中我国的国学有些衰落,对国学重视程度处于轻视,最明显的中医中药没得到发展,甚至中医严重断层,无后继之人,中医药发展仃滞不前的局面。当前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只得用中医药才能医好,。

五,国学文化宗旨是国家的灵魂。

这几年的发展,国家和人民己看到我国国学重要性,党和政府也重视国学文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以引起国学热的原因也正是如此,更加速了我国的复兴大业,走向更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赐福堂6664077924646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何谓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但国学是不能和儒学或经学化等号的。它包括我国传统的哲学、史学、文学等。而“国学热”简单来说即是一种探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国学热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以《河殇》为代表,而后90年代国学热进入公共领域,以《人民日报》发表的《久违了,“国学”》为标志,2004年,对读经事件的争论,《甲申文化宣言》的签布,与《原道》十年纪念这三件事,预示着另一场国学热的开始,而后06年的《百家讲坛》等事件使国学热持续升温。  

国学热为什么会产生呢?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和我们这个正在迅猛发展着的国家有关。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国民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道德法制层次的东西。我国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在接收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对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的欲望也相应越来越迫切了。

其次,临近国家,如日本,韩国不仅在经济上迅猛发展,对社会文化塑造的重视,让我们感受到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寻根)的重要。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逐渐清晰,这种国力的日益强大,更加需要一种“文化认同”,要拉近国家与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光靠经济是不行的,必须有某种“文化认同”,形成“公共性”。 

最后一点,我认为必提不可的一点:当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严重,人们感伤“小悦悦”惨痛命运的同时,更慨叹社会的冷漠,人情的缺失。不仅如此,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横行,人们渴望从传统的仁义道德中唤醒人们的意识。     

因此,我觉得国学热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在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不该遏制和批判的。但是,现今掀起这股热潮的方式我真的不敢苟同。    

儿童读经、大众理解国学经典、评选“国学大师”、重建私塾,重设传统节日„„我觉得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用来给3~12岁的儿童背诵。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过,让那么小的孩子,在没有什么生活经历和人生看法的情况下就去记诵这些“经典”,这样灌输式的方式无疑会让学生很反感,并且不能真正理解国学。

再来看《百家讲坛》,这种给大众讲解国学经典的方式,由于与现代的传媒渠道结合,起初还是得到很多赞许的,但我觉得,把国学搬上电视,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就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这种方式反而有可能让本是神圣的纯学术变得庸俗化,娱乐化。

易中天的《品三国》,很多人是很喜欢读没错,可是它却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作的创作意图。我们看过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就会发现,他刻意地把三国通俗化了,有意思是有意思,可是那种感悟书本的领会没有了,更加快餐化了。

再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很多人直言不讳,说那是心灵鸡汤,为了迎合当今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而对《论语》作了解读。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丹的做法,无疑对人们自身去理解《论语》是不利的,极易造成误读。很多看了易中天讲三国的人,就不想去看原著了,他们按照易的想法去理解这部经典之作,也就不能形成自己心目中独有的“诸葛亮”了。

不可否认,《百家讲坛》的初衷:让老百姓一起来看国学,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电视台还是忽视了。关于重设传统节日,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些年,就端午节的起源问题,韩国已经发表申明认为是他们的了,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对传统节日的设定,那将是我国的巨大损失。我想仅仅重设是不够的,因为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也是我国人民情感的延续,这样的身份认同,如果被忽视,就会造成人心灵的荒芜。像春节,中秋,除夕,端午这些古老的节日,是咱们老百姓心中极具温情,贴近生活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但当今,我们悲痛地发现,很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热情日渐减退,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甚是推崇。对西方文化的认可不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而淡忘了我们自己的节日,遗失了我们自己的根,就不应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学热的兴起也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国学热是必要的,而上述的那些方式又存在着问题,那么我们要怎么改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发展呢?     

我觉得,首先要分析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在历史时代洗礼后的优秀的文化加以发扬和传播。并且时刻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注入适应社会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教育入手去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很好的。我们发现现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那么,作为儒学源头的我国,又有什么道理不去开办这样的学校,让国人去学习呢?光办孔子学院,当然是不够的,国学并不只有儒学,我们还可以把国学融入到我们的课本中去,只是不能只要求学生们背诵,对于国学的理解,更加重要。

就像《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火了,可是真正有几个人看了节目后静下心来去读那些经典呢?我想很少吧。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从中学开始,在高校强化,大学的学术环境是相对自由的,而不是把这种教育强加到什么都不能理解的几岁儿童身上。      

我国的政府可以颁布政策,鼓励国人学习、探讨国学的行为。就拿儿童举例吧,因为西方文化的传入,儿童被家长要求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而对我国传统的乐器的学习则不在乎。这样的大背景下,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学古筝等民乐的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我们的民乐会越发萧条。

就这个方面,我国的相关机构,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比如考试加分等)来鼓励孩子们学习民乐,让我们的传统乐传承下去。再说传统节日,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这些节日的重设和节日活动的鼓励举行来提高民众的积极性。国家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觉得国家的政策鼓励一定要正面积极的,而不是强制的,不是为了迎合政治的强行灌输。国学(或其中的儒学)不能成为一定阶级进行政治教化的工具,而应该是相对自由的,活跃的。    

除了教育界,政府可以做出努力外,文化界本身需要做的更多。文化界可以举办各种交流、探讨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可以与社会的先进媒体相结合,但要注意不能只为强化舆论和娱乐效果,而要注重实质。真正让社会大众意识到国学的重要,而不是强硬的灌输国学知识。   

综上,我认为国学热的出现是必要的,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但是如今它的表现形式是存在偏差的,我们要积极研讨正确的,符合历史潮流的方式去顺应时代发展,让我们的国家传统文化发扬得更加深远。


超级科学奶爸


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在分析国学热的原因,先了解究竟火的是什么国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如果把西学比做理科,那么国学就是文科。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以先秦文化思想和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为基础,附以各个朝代不断发展的文化成果所组成的庞大的系统性的学术体系。介绍完了国学的基本定义,再讲解一下包含具体内容。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国学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形式,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

  • 经、指儒家十三经以及相关著作,主要包括易、礼、书、春秋、诗、孝、五经总义、四书、小学等10个大类。
  • 史、包含正史、杂史、纪事、编年、地理、传记等众多与历史有关分类的统称。仅正史一项就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4史,后来又加上了《新元史》和《清史稿》,合称26史。
  • 子、既诸子百家,学说种类众多。主要代表就是儒家、法家、道家、医家、农家、艺术,等等。仅艺术一项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这正是当下国学热的热点之一。如果说史部的内容多如牛毛,子部的学说则浩如烟海。
  • 集、主要是指历代收录的诗文总集或专辑等,包括楚辞、总集、别集、诗文评、词曲五个大项。基本上包括帝王所著在内的,流传于世的非正统学说类的著作都归结于集。

国学的定义及内容基本介绍完毕,讲解的相当的笼统。国学所包含的具体项目类别犹如过江之鲫,细分的话光是目录就得有字典厚,咱们知道个大概意思就行了。

下面就具体讨论一下,到底当下的国学热究竟是什么。现在的国学热其实可以称作虚热,并非真热。热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国学的实用价值,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在不断发展,生活富裕之后所产生的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而且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当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当然就会去追寻我们所传承的思想理念的本真是什么。何况热的不止是国学,任何与文化艺术有关的事物都受到追捧。打个比方,都说现在的孩子学古筝的多,但是学古筝的人数超过学钢琴的人数了吗?不见得吧。国学之所以显眼,是因为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以西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国学则几乎处于废弃的边缘。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三字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儒法是不分家的。因此当国学这个几乎已经被抛弃的传统文化学术,再度被提起并且学习的时候,就显得多少有些突兀,而这种突兀感就被当成了国学热。

再者,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比较突出的几个热点并不能算是国学的重点,比如说争议性很大的弟子规。谈到弟子规,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结果这个问题就升华到了国学是否正确的层次上。其实弟子规只不过是经史子集中,子部的儒学类初级启蒙类读物而已。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浩如烟海,比较流行的就有14大项,这14大项又分成了无数的不同学派,因此一个弟子规根本就不能代表国学。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就是因为人们对真正的国学并不甚了解造成的。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就是因为我们所特有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国学。国学很热吗?也许现在的幼儿教育中融入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但是到了孩子在正统的教育体系之中接受教育的时候,国学就退居二线了,王道还是数理化。因此国学并不热,并没有上升到主流知识的层面,更多的时候是以兴趣的形式存在。其实国学中的思想谁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当有一天我们也有众多智库在研究国学中这些思想学说并加以实践的时候,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国学热。


人世绘


“国学热”有好几方面原因,我认为人们谈国学、学国学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个好现象。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大多数人能够以批判地眼光看待各种学说、著述,少数人云亦云者也能在潮流中渐渐有自己的体悟和选择。国学也一样。希望这股风刮得更烈些。

主流媒体不遗余力的倡导在“国学热”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早期的《百家讲坛》到后来的《中国诗词大会》、《了不起的匠人》,再到如今的《中国地名大会》,观众们在媒体的引导下,有机会得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不止是倡导,方式也很重要。传统固在,博大精深,我们不缺文献可读,也不缺史料可查。曾经,国学离人们很远,远离人间味道,学生课本上的作品和人物大多是刻板模样,似乎就为了让人背诵而存在。更不要提普通人和国学间的重重距离了。

《百家讲坛》让人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历史不是时间线式的平铺直叙,讲师们生动的讲述如告诉我们某个身边人的故事,跌荡壮阔的事件也如在眼前。《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使诗词离开书本,跨越历史长河也能照亮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不曾想过诗词可为我们的日常增添怎样的色彩,粗略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试图解释全部。从《中国诗词大会》走出的武亦姝、陈更们的耀眼让人看到了“气自华”是怎样的存在。《了不起的匠人》让人暂时从科技与速度中抽出身,见识寻常生活里的慢工出细活,被传统技艺折服。

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其实是个人的文化自信是“国学热”的关键。记得小时候看的一些杂志,多有一些外国如何如何,中国如何如何的比较,笔墨多在中国的不如人上下功夫。如今,我们把更多眼光收回来了,我们的建筑、我们的服饰、我们的礼仪规矩越来越被我们自己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再仅靠官方的呼吁,更多人已经主动地参与到中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中去。这些本就可以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仰慕、走近、熟悉、懂得,是我们与挚友结识之路,也是我们与国学的相遇相知。“国学热”不要热一阵子,热一辈子才好。






张晴柔


当下所谓的国学热造就了一大批半瓶水晃荡的半吊子大师,很多所谓的大师连经典都读不通,一包装,会念几句古文比普通老百姓知道的多一点就堂而皇之的出来招摇撞骗了,大家对国学有兴趣还是要回归经典,读懂经典,从经典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实践。《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专家就没翻译对,怎么去教别人呢。


钢镚猫她爸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从历史上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在现代化工程初期时,多采取启蒙式的文化动员,批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而在现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映了追求现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体焦虑。当现代化进程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之后,国民的文化自信便会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这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史上是常见的。

在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

从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云烟行书


我们伟大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国家,现在经济强大,文艺当然复兴,看下头条历史青云作者長篇大论死不断气详细介绍演讲,这幺多阅读量点赞就明白,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突飞猛进年代,大家不要落后out了!😁😬



嘉哥64


人们想静静,每天互联网各种信息轰炸,闹哄哄,时间久了,大脑会短路。我最近买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我们不能被互联网上的数据左右,像木偶一样,有一句话用在现在再合适不过“一句谎话被1000个人重复了1000遍就是真理”我们被网上的信息左右自己的判断,被各种数据控制。电视购物的去做了直播,套路还是那个套路,不断洗脑,看看我们自己还有啥思想?还有灵魂吗?都是听风就是雨,媒体炒作啥,我们信啥。一群傻子,为少数人打拼。我们被各种晒各种秀引导者,以为那就是生活,网红,明星,一波一波的,除了物质就是物质,像不像木偶?除了晒宠老婆像公主,就是秀奢华,群魔乱舞一般,唉!


大美在心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国学热是件好事。

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无论是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还是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贝,是大浪淘沙剩下来的“真金”,穷极一生都未必能够掌握一二。

国学热的兴起,对传承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水平,都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儿童的国学经典教育,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好,理解力差,不求甚解这一特征,将永恒的、最有价值的圣贤经典记忆到孩子的大脑中,通过反复诵读来刺激孩子的大脑,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大智慧的人生,等到以后孩子的理解力发展起来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就能够自然地理解、活用。

儿童诵读国学经典,不但能开发儿童各方面的潜能,而且在孝亲、礼仪、个人修养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有些商家和培训机构,打着传承国学旗号,传授“三从四德”、占卜、风水、算命等封建糟粕,这就与弘扬国学的初衷相违背了。

所以说,国学热是好还是不好,关键在于,是不是让人温良恭俭、仁义礼智。如果是,国学热就是极好的;如果挂着羊头卖狗肉,以国学的名义盈利或传播糟粕,那这种“热”就成了发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