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最親往往一兩句話最傷人?

再見小夥子


我是妞姑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親人是自己最近的人,說話的時候沒必要拐彎抹角,往往表面笑裡藏刀的,心裡一肚子壞的都不是自己身邊的人,因為你過得怎麼樣,對他們來說沒有一點影響,相反他們特別樂意看你不如他們的樣子,而自有自己的親人,家人才會很鐵不成鋼的說你,語氣傷人,痛徹心扉,一句話讓你心裡涼涼的樣子,包括我媽媽來說,只需要一句話就像是冷水從頭上澆到腳底板的那種,當時很生氣,但是事後想想那不都是為了自己嗎,自己沒本事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所以忍忍就行了


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強大自己,讓自己成為他們心中的驕傲


妞姑姑美食坊


我媽從來不喜歡我,我從小養成的討好型人格,在社會上吃了不少虧,30歲以後才自主意識去改了些習慣。我媽對我學習工作都是不聞不問的,知道她大姐家裡因為兒子結婚欠了別人裝修費,想起我來,那家有個有眼疾的兒子,她許諾了人家,我那時24,她的理由是,人家說要找個殘疾差點的,我一個乾乾淨淨的人,在她眼裡不如殘疾,事情露了,自知理虧,她逼我爸來給我下跪,不許我鬧,電話裡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幹,她說我是不是逼她去死?!425一克的黃金,為了去東北進修,我花了2個月的工資給她買了項鍊才通路。

親媽!

很多時候一句話就斷了,其實本質上不是因為一句話的事,因為從來就沒感情可言。


雬霖foulin


我說說我的觀點,我現在結婚了,每次回孃家我跟我媽媽說話特別放鬆,太累了有時候,跟我媽媽說話就會有的小脾氣,每次說完我都特別後悔,但是都最硬的不道歉,內心還是很自責的,但是也只能跟我的爸爸媽媽這樣說話,他們會無限包容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了,我的爸爸媽媽是最愛我的,雖然每次我說話特別噎人但是我還是最愛你門的。祝福我的爸爸媽媽身體健健康康你門是我最堅強的後盾。我愛你門。


An安



用戶8599254356209


這是肯定的!在外打拼的我們難免接觸到各類人,千奇百怪,那麼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肯定會遇到不順的事情或者委屈的事情,往往這時候就會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就會站出來對你指手畫腳,如果你脾氣好,你會默默忍受,你會認為沒人懂你脾氣不好的話可能會幹起來。那麼這時候,你往往會想著像你最親的人訴苦,那如果這時候你最親的人不是在安慰你,而是用語言刺激你,刻薄你的話,我相信這比你受得氣更傷你! 因為你想想,連我最親的人都不懂我,不理解我,這得有多大委屈


星醒的蘿蔔


有時候,我們會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愛和傷害的對象會是同一個人?越愛一個人,就越容易傷害Ta。

事實上,這個現象已經在研究中得到證明:Deborah South Richardson經過30年的調查,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中得出了這一結論——比起更陌生的人來,對於那些我們最親密也是最接近(nearest and dearest)的人,我們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它不僅限於愛情,在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愛人、密友之間都經常發生。

Richardson將這種傷害親密的人的現象稱為“日常性攻擊”(everyday aggression),它包括兩大類表現形式:

一類是直接攻擊(Direct Aggression),即直接表現出攻擊性的言語和行為,包括大喊大叫、打鬧、性虐待等,在Richardson的研究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這種攻擊方法。

另一類是非直接攻擊(Nondirect aggression),即不通過正面衝突來攻擊。

非直接攻擊又分為兩種。包括間接攻擊(Indirect Aggression),比如散佈流言、毀壞對方心愛的東西、通過第三方來施加傷害等。男性和女性使用間接攻擊的幾率都很大,且都超過直接攻擊的使用頻率;

以及被動型攻擊(Passive Aggression),即通過不表達來進行攻擊,比如不回短信、不接電話,在事情發生時不出現,不對你的詢問進行正面回答等,這種攻擊看起來是溫和的,但實際上是一種隱秘的情感控制方式。

為什麼你很容易傷害親密的Ta?

Richardson發現,這些在親密關係中發動攻擊的研究對象,往往也對自己做出的攻擊行為感到很費解。在很多情況下,他們認為自己發動的攻擊完全是無意識的,並不能清楚地瞭解到自己所作所為的動機。他們會說:“我並不是真的討厭Ta,想對Ta發火;並不是真的想去散播流言傷害Ta。但我還是這麼做了。”

是什麼使得我們不斷地傷害那些最親密的人呢?原因也許在於以下幾點。

1. 面對Ta時,你會做出不會對他人做的事。

當我們身處一段親密關係的時候,你會對Ta做一些你不會對別人做的事,比如,你在工作中很一本正經,實際上卻很愛和Ta玩一些幼稚的遊戲;你可能在普通同事、朋友面前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但卻偏偏很愛對自己親密的人發火。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對Ta的要求和對其他人不一樣。比如,你可以接受同事在約會時放你鴿子,卻因為男/女朋友看電影遲到而非常惱怒;你在和朋友吃飯時可以讓對方隨便點菜,但卻不能接受Ta點一些你不愛吃的東西。

此外,我們會對親密的人發動攻擊,也是因為我們感到這段關係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領地,更容易讓你表達出真實的情緒和感覺。在Richardson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他們特別容易對自己的兄弟姐妹發動直接的言語和行為攻擊,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是因為,在潛意識中他們認為自己與兄弟姐妹的關係是基於血緣的,已經非常強大,因此相對來說,進行攻擊是“安全”的,即便很激烈,它也不會破壞你們本質的連接。

2. Ta會更有可能感覺受到了傷害。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只是做出了一個平常的舉動,並沒有傷害對方的意思,卻讓對方感到很受傷。這是因為你們對彼此來說非常重要,Ta希望對你進行深切的、全面的瞭解和關心,也會非常在乎你對Ta的看法。因此,你的言辭,或者哪怕是小小的舉動,都可能會被Ta做出傷害性的解讀,即便這不是你的本意。

常見的情況是,你經常加班,回到家很累不想說話,卻被Ta認為是受到了冷落和忽視;你只是想認真讀完一本書,Ta卻覺得你不願意陪她出行。

這都是因為,你在Ta眼中是重要而特別的,當你和他人做出同樣的行為時,也會被Ta用不同的方式理解。Ta新換了一個髮型,如果只是普通同事投來嘲笑的眼光,Ta可能並不會太在意,至少不會生氣;但如果是你表現出不喜歡,Ta可能就會反覆照鏡子,感到很挫敗甚至發火。

而且,你們在生活中在一起的時間越長,這樣的事情就越容易發生。

3. 在攻擊的背後,

我們對這段關係有什麼樣的期待?

有時候,攻擊的產生會反映出你們的關係中更深層次的問題——距離與權力。在任何一段親密的關係中,無論是父母與子女,還是愛人之間,距離和權力都是關係中都非常核心的因素,它們表現出你們之間關係的平等性,以及誰是主導和控制的一方。

情緒研究的專家Aaron Ben-Zeév說,攻擊的行為往往是關係中存在問題的警報,發出攻擊的一方,是在用這種最後的方式來揭示出存在的問題,表達出修正關係的願望。同時,它也是一種解決方式,當你使用其他方法——關心、愛、溝通都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攻擊往往是最後的方法。

· 攻擊可能是你對關係中的距離不滿的體現。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希望將彼此之間的距離調整到最舒服的狀態,既能感受到親密感和歸屬感,又能獲得獨立感。但這在現實中很難達到,你有時會覺得距離太近,讓你透不過氣;有時會覺得你們的距離太遠,無法掌控。

當你對你們之間的距離不滿,同時又無法通過其他途徑來改變時,你可能就會表現出攻擊,試圖以此將距離拉回到正常的範圍內。如果你覺得不夠親近,有可能會通過攻擊來獲取對方的關心和注意;如果你覺得你們太過緊密,就可能通過攻擊來爭取獨立和自由。

這在我們成年前和父母的關係中就經常有所體現。在小的時候,面對經常加班應酬、沒有對你進行足夠照料的父母,你會大哭大鬧,或者故意做出讓父母生氣的事情;在青春期的時候,你又有可能因為父母過多的管制而發脾氣、冷戰,以獲取自由和相對獨立的空間。

而當你在成年後與愛人相處時,你可能會因為Ta沒有花更多時間來陪伴你,感覺受到了冷落而發怒;也有可能覺得對方過於粘人,讓你喘不過氣、無所適從,使你用激烈的方式來試圖掙脫束縛。

· 攻擊可能是對權力的角逐。

在對憤怒這種情緒的研究中,最常見的表達憤怒的動機就是權力的角逐。同樣,愛是與控制緊密聯繫的,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權力都是不可忽視的方面,你們會比在其他關係中更能夠激烈地感受到權力的爭鬥:誰的要求會更受到滿足,誰的意見會更受到重視,誰的決定會更佔上風?

在關係中,你們雙方的權力在事實上很難真正的對等。有時候,你覺得對方的力量比你強,感受到權力遭受了剝奪,你總是在Ta的控制中。這種失控的狀態會讓你恐慌和不適,你希望能夠奪回控制權。當你發現用別的方法都無法達到目的的時候,你就會將對權力的爭取演變成真正的攻擊。

如何看待和處理親密關係中的攻擊行為?

首先,攻擊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它是親密關係活力的體現,當你還在用攻擊和傷害對方的形式來表達時,意味著你至少在這段關係中是有所作為的。

但當你對親密的人進行攻擊時,也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因為對方非常重視你,你的表達可能會使對方感到加倍的挫敗和創傷,就像一個叛逆的孩子總會讓父母感到失敗和沮喪;一個喜怒無常的父母總會讓孩子感到無力,認為自己不被愛著;一個苛刻的、充滿敵意的伴侶也可能會讓另一半感到被控制、被拒絕,在對方眼裡沒有價值。

因此,當親密關係中發生這樣的攻擊和傷害時,無論你是發動攻擊的一方,還是被攻擊的一方,都需要你們雙方共同的重視,這也有可能成為你們關係修正和改善的契機。

在那些真正與你互相愛著、關心著的人面前,你是最真實的。他們就好像是一面鏡子,當你控制不住地攻擊時,你一定能夠從中發現那些在面具後面隱藏了太久、連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屬於你的部分。試著面對和分析自己的感受,與Ta一起正視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發現和接納雙方身上那些創傷和脆弱的部分,找到平等的對話方式和解決方法,最終,爭吵和冷戰都會結束,你們會更瞭解自己和對方。

如José Ortega y Gasset 所說的:“我們寧願因為所愛的人而痛苦,也好過一種無痛的漠然。”


大聖歸來東海花果山


是的。這種現象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親對子女恨鐵不成鋼的具體表現,父母與子女存在的代溝,父母修養的缺失而影響到孩子們,親情之間不顧場合,環境的言行,經常性的好為人師的嘮叨,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的差異等,不經意間都會造成這種心痛的現象。俗話說,親之切,恨之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親人之間的經常性溝通,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以平等的心態,甚至於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小輩對長輩應多有感恩,孝悌之心,耐心聽對方的嘮叨,那就善莫大焉。會大幅度的降低這種不必要的傷害。對你在外部環境的發展也有巨大的幫助。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老文110


最親的人往往一兩句話就能傷害對方,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在乎。我們往往對別人能夠報以相對寬容的心態而對待自己的親人卻往往卻是“隨意”,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哪怕我們說錯了,或者說過了,親人也不會放在心上,但是一定要適度,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好容易過猶不及,祝天下所有人好人一生。喜歡的朋友請關注點贊加轉發,您們的支持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



Beyond1992


在意的還不是最親的因為你不瞭解他,,因為對親人的瞭解 最親的說什麼也不在意的,我是這樣的一個人,對外人我都可以憨厚,對家人我更可以包容。只因我愛他們。 這就是 家








薇恩施娜


還真是這樣,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習慣,就是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裡。

有句話說得好,“家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可在這些人眼裡,家就成了他的出氣筒,把外面受的氣,撒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

人都是這樣,受得了外面人的氣,受不了自己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