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全村最靚的仔


老子正是看到了水这个物质的变化规律,水是没有边界的,可以成为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形态。水的变化哲学也是天道规律,同时也是人的处世哲学。水在撞击到石头的时候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向,这也正说明了国家战略和商业战略。与其说道德经是心灵鸡汤不如说是战略学。毛主席早就说过,《道德经》是兵书。其实,如果认真研究老子所处的乱世就会发现,在当时老子一定是在极度悲伤,在困境中写出的《道德经》,一定是如何活下去,让国家如何强大的战略思想。恰巧水这个物质就能解释战略,比如水一样的组织,水一样的通变规律。所以,老子总结“上善若水”就是一种最高境界。


总裁战略思维


很多人认为“上善若水”是这样读的:上善、若水。其实不然,正确的读法是: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这一词出自于《道德经》。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全句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正因为犹如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上善若水”一词中的“善”,指的是做什么事情要符合公道,品性接近于德,而非简单的善良的意思。老子曾经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没有情感的,视万物如草扎的狗,任期自我发展,自我生灭。道的行事方式与善良、爱心、助人为乐这些词是根本不沾边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和圣人都靠不住,人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就是道。依道而行,所做之事才“符合道”。


大家尊崇道义和珍视德行修养还在于他们不去干涉万物生长而是顺其自然的缘故。所以道生万物,德养育万物,陪伴万物从出生到发育、到挺拔到衰老、到休养到死立。在这个过程中,道生出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了,成就万物却不操纵把持,处于高位却不任意主宰。这也只有水做到了。

水除了符合“道”和“德”,水之善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特征,老子的原文是: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居住之处是否良好,在于地。居住在地上,能稳得住腿脚,才是安稳;居住在空中容易动荡;居住在高峰,则有倾倒之危。一颗心,是否善良,在于是否渊博。


有些人的心,是狭隘的,因为他的心不是往四周扩散变得开阔,而是往中间收拢,越挤越小。相交之善,在于是否讲诚信。有些人是不讲诚信的,他们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让人难以相信。中正之善,在于治。人们取水平线为准,以之为正,用来盖房子,做家具,用来观照自身。正是因为它的均平、中正的特性才让人有准则可依。水总是会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发动,时候不到,积蓄不满,它就不会动作。它的行动,追随地势;它的盈虚,顺应天时。这就是水之善。

怎样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上”的意思指的是最好的、最高的。做人要做到“上善若水”,第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第二点就是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水净化万物,也吞吐泥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宽广之人。不因周围环境而抱怨,自生自灭,而是自己奋力挣扎,不因环境使自己受困,这也是心胸宽广。


第三点就是要与人为善。有一句话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么个理儿。第四点就是要讲诚信。中国人认为“信是万事之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如果没有诚信,别人不会信任他,就会失去很多东西。


第五点就是人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水可以在大海里波涛汹涌,也可以在小溪中缓缓徐行,更可以在水杯的方寸之地中静若处子。所以人应该像水一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安然处之,不慌不乱。


最后一点就是要学会把握好时机。“冬凝春水,涸溢不失节,善时也”。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水在冬天凝固,在春天结冰,涸溢不失时节,能够很好地把握时机。人应该向水学习,做任何事情都要审视夺度,把握好时机,顺势而为。


以上就是我对“上善若水”一词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妙摘


水可凝冰,冰比水硬,

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水可化气,气热蒸腾,

聚气生财,大象无形;

水向低流,持续做功,

水滴石穿,柔克其硬;

水变形态,任意因盛,

能屈能伸,随变随形;

水性虽寒,仁善不争,

惠泽万物,弃私而公;

水可聚散,有形无形,

顺势而为,成不争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善利人,故而不争。

道德之精,诠释人生!


田野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老子:借水喻人。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个品格最接近道。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随高,你低我便随低,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随静,你动我便随动。随你动静安然。

做人如水,你遇寒结冰,遇热沸腾,随你变化万千。

能适应任何环境,能包容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老子说: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世人,做人应该像水一样,有柔有刚。能大能小。能高能低。拥有广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过客ABC123321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该怎么理解?

晨曦小荷可能有理解偏差,这里就不避讳自己的浅陋来试着解答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不同的见解或者启迪。万望海涵。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提出了上善的核心:利万物而不争。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专门利人,淡泊名利。这是人生境界。是一种最高境界,达到水之本性,利它而不争名利。上善对应着中善和下善。中善伐谋、下善伐力。无论你伐谋还是伐力都已经是动了心思,而非本性,而没有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水无孔不入,水不怕低陋,水不怕刚强,水润物无声。

若水,回归本性,虽然可能淹溺动物,但更多的是养育万物。不因小恶而忘大善不为,也不因小善而忘大恶为之。为与不为,在于“道”心,道心一视同仁。恰如水,千万滴水滴不分彼此。若己若人。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晨曦小荷


上善若水,这句话有许许多多朋友解释了,有人引经据典,有人咬文嚼字,有人冥思苦想,有人脑洞大开!

我们要解的是这四个字中最重要的二个字:善和水!我们再从这二个主词语中分字义先后去解,善是我们人性在社会发展历史中逐步体会到的一种精神物质,而水是大自然千万年甚至亿万年亘古不变的自然物质,二者相比毫无疑问后者“水”是上,善随后,如此我们再来解“上善若水”就非常明了了!

一个人,你理解了善是什么,知道了为什么做人一定要从善,好比你的生命从此融化与水中,水无比之大,大海就是水,所以这里“上善若水”的水之意义非常深远!

一个行善积德的人,他的心底一定如同宽阔的海洋,一个“上善若水”的人是值得人们交往和尊敬的人!

恶人的心❤,小人的心❤,这些人类社会的异类,他们的灵魂中是无法去想象和体会“上善若水”这样精辟的绝句,因为他们命中不具备这样的修行!

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啊!



大提琴心声


“上善若水”最好的寓意是水利于万物,但却与世无争,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说,如果一个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无论处于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做到内心平静,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人,甚至忍辱负重,那么这样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质,是上善君子。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书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陈鼓应先生在他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翻译这段文字的意思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陈鼓应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道家文化学者,旧学深厚,行文简古,且表达十分优美。他还对老子这段文字阐述说,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显著的特征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心态,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愿意做,他能够忍辱负重,有责任担当,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能尽其所有帮助人,尽其所能服务人,但不和别人争名夺利,所谓“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柔情万种的圣物,他给人们奉献自己的美丽,给万物以全身心的倾注,但从不指望回报。水处事圆时圆,方是方,在大海中是大海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茶杯中是茶杯之形,随物赋形,形态万千。水是胸怀博大的圣物,至柔至善,当万物需要他时,他倾其所有,而且从不见识低下,争长论短,滋养万物而坦荡宽容,包容天下。

世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无法透视事物的内核,老子看事物不仅看表象,而且要看实质,尤其是实用主义通常借用的一面,老子反其道,往往从实用的反面去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与水德如出一辙,他得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正因为不同人争,故天下没有人与他争;也正因为不同人争,故天下没人能与他争。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就是水的品性。世间最至圣的君子,其道德就如水一样,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只讲馈赠,不讲索取,不择贵贱,随遇而安,这样的人,便能一辈子内心平静,功德圆满。


帝国的脸谱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说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


红色收藏家姜小平


“上善若水”该如何理解?

其实我一直都有对这句话的不以为然之感觉,“上善”?善,美好,美好的东西……。“上”?至高无上之上的地界。这里的“善”字经历了最少都有两个善的阶段,前一个善字是和不善对立的善,是对“善”字的抽象性认识阶段,是知性的认识,不是“善”的全部,是妇人之见的小善。(特别注明不含歧视女同胞之意,只为说明问题)

后一个“善”字是已经包含了善字的对立面不善在内的“善”,这才是我们这里“上善若水”的善字!没有善,亦没有不善!连没有,亦没有都不停地没有的善才是我们这里的“上善”。

也就是不入有限,进入了无限的领域。

“水”?水是无限的吗?水资源是无限的吗?我们说:自然界任何事物,只要是有形就一定是有限的!

那什么才是无限的呢?才可以和“上善”相交配呢?

“炁”!只有“炁”,炁无形,无限……。

所以我说:“上善”不应合水,“上善”应该配炁!“上善若炁”就对啦!

所以我从来都以“上善若炁”来自省。

那为什么我又不和“上善若水”计较和死磕呢?

这是因为古人早就知道会有象我这样的人来掀祖宗的棺材盖,也早就设定了应付我的诘问,预先在这句话中做了一个“炁眼”,可以进退自如,那就是用了一个“若”字!

“若”?“如”,“似”,像!好像的意思,好像是水,也可以完全地不是水呀!可以是水以外的任何东西呀!

这个“若”字带有自己肯定自己的同时也可以自己否定自己!它具有自身内在的不停地否定性,整句“上善若水”因为有了这个字就活起来了,所以我也没法与它计较啦。

不过我是喜欢“上善若炁”的,各位以为呢?


张建平149284331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一个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从众。你的心性如果能和水一样,就能做到不争于世,却存在于世上的每个角落。



“上善”就是老子说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水之善具体表现为:

水能包容万物。水可以接纳万物包容万物,不管这世间万物有多脏,这就是水的包容性。之于人,就是宽恕、宽容,人要像水一样,包容这个世上的一切。

水能百折不挠。刚强的东西一旦超过它能承受的范围的压力,就会一瞬间断裂。而水是柔性的,柔能克刚,柔韧是最具生命力和战斗力的,且又是那么的不起眼。



水能顺势而为。永远顺势而为,遇高则高,遇低则低。容器方则方,容器圆则圆。地势高了就往高处流,地势低了就往低处流,能屈能伸。

水从不争夺。它从不参与争斗,却养育了万物,它的功劳最大,却不被人们提起,它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它的伟大因为不争,它的不争成就了时间的伟大。

水出淤泥而不染。水包容了万物,却从没有向时间妥协,水接纳了污浊,却保持内心的纯洁。它永远都是它,任外形外观如何变化,它的本质永远不变。



水无处不在。水是看不到其形状的东西,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地方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水不拘小节。水之大,可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融入冰川;水之小,亦能水滴石穿,从不畏惧前方的路途,突破一切的艰难险阻。

这就是我认为的“上善若水”,谢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